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新宋 >

第377章

新宋-第377章

小说: 新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让忠臣义士寒心之事。”

石越道:“若是如此,高遵惠倒的确是益州提督使的上佳之选。有他坐镇,禁军可无后顾之忧。”却绝口不提唐康。

吕惠卿点点头,又沉吟道:“今国家多事,枢府文公老矣,孙固辈少年骤贵,少历州郡,又不懂军事,兼轻视武臣,枢密会议形成虚设。枢府还须要有重臣去执掌大局。否则,误国事,必枢府!放眼朝野之士,某以为子明当仁不让。若有子明在枢府,西南夷之患,反掌可定,皇上亦可高枕无忧……”

吕惠卿这番话,却多有不实之处,孙固做转运使时,就和西南夷打过交道,还镇压过小规模的西南夷叛乱,剿抚并用,手段狠辣,“不懂军事”四字评语,断断安不到他头上。石越正端起茶来啜饮,听到他这话,一个失神,几乎呛了出来。他连忙咳嗽几声掩饰自己的失态,笑道:“相公说笑了,文公三朝元老,德高望重,又兼通文武,若非有文公在枢府,便是伐夏之时,亦不能这么般顺利。孙和父是随龙旧臣,为人刚正不阿,见识过人,颇有才具;如今皇上又拜韩持国为副使。枢府实是人材济济。在下绝不妄自尊大,以为可以胜过文、韩、孙诸公。”

吕惠卿眼中失望之色一闪而过,他试探石越,欲以支持其登上枢密使之位相诱,换取石越更进一步的支持,虽然事先并没有抱太大的指望,但此刻被婉拒,却是已分明知道石越之立场甚是坚定。他不敢奢望石越在即将来临的权力斗争中偏向自己,但总是希望他能保持中立,而石越今晚之态度,却令他甚是失望。

但他还不肯死心,又笑道:“子明却太自谦了。”

“在下并非自谦,而实是以为益州局势不可全归罪于枢府。便让我在枢府,亦不过束手而已。”石越虽然含笑而言,语气却甚是坚决,“平心而论,对西南夷,我所知未必及得上孙和父。”

吕惠卿以宰相之尊,亲自拜会石越问策,又百般利诱,拉拢石越。石越语气虽然委婉,但一字一句,竟都是回绝之意。吕惠卿虽然明知自己筹码有限,但心中亦不禁有点恼羞成怒,然他城府甚深,却不肯发作,只强抑着恼怒,反言辞恳切地说道:“子明之见,某不敢苟同。只是吾辈虽意见分歧,用心却都是为了国事。我素知子明与他人不同,凡事都是以国家为先的。平定西南夷之乱,是迫在眉睫之事,还望子明以国家为念,以益州军民为念!朝廷中有一等人,自居‘君子’,却为了意气之争,或为明哲保身,而坐视国帑空耗,局势败坏,此辈夜半扪心自问,宁不有愧?似这般人,能称‘君子’否?某虽不材,但每念及不能辅佐圣天子致太平盛世,常坐立不安,恐有伤圣天子之明,失天下之望。子明素称贤者,还望不要再推辞。不管益州路现在究竟如何,速择良将,打上几个胜仗,对国家皆有百利而无一害。吾辈既为朝廷公卿,受皇上重恩,当此主忧臣辱之时,应当先放下争议,不计个人荣辱,以国事为先。”

他言语切切,话中一片为国之心,令人闻之动容。石越虽然知道吕惠卿在位,熙宁归化便无法纠正,以他生事邀功的天性,国家亦无法休养生息。于公于私,他都一定要将吕惠卿赶出政事堂。但是吕惠卿既然开出了帮助赦免唐康的价码,他亦不能不考虑做出一定的妥协。益州的局势究竟到了什么地步,他也无法准确知道,毕竟从益州到汴京,有十几天的时间差,各种信息真假搀杂,又不完全,如果再这么拖下去,风险也是极大的——万一突然矛盾爆发,到时候就真的悔之无及。尽快取得对西南夷的军事胜利,从短期来看,的确可以稳定益州局势;另外,石越也有私心,他想借机来左右益州经略使的任命。而且唐康的案子,若吕惠卿真要从中作梗,他毕竟还是宰相,结果如何,也难以预料。唐康倒最多只是吃几年苦,但田烈武、李浑,就有性命之忧。李浑倒也罢了,石越与他素不相识,最多也就只是感到惋惜;但田烈武,石越却不能眼睁睁见死不救……

但是,这种妥协,也可能给吕惠卿以喘息之机,甚至让宋朝在改土归流上越陷越深……权衡种种利弊得失,石越一时间竟然也无法决断。

沉吟半晌,石越方说道:“相公忧国之心,令人感佩。益州经略使,在下亦以为应当早定。兵机贵速,久拖不决,非用兵之利。然官兵屡战屡败,当此之时,皇上、枢府于选将调兵,加倍谨慎,亦是为了万全。”说罢,他顿了顿,忽然问道:“相公可知道枢府都推荐过哪些大臣?”

“皆是重臣宿将。”吕惠卿苦笑道:“益州之兵,五花八门,不用重臣宿将,怕节制不住。刚刚才有渭南兵变之事……只不知为何,竟无一人合圣意者。”

“相公,益州的确既有河朔兵,又有西军,又有东南禁军、厢军、土兵,但对善用兵者,没什么节制不了的。韩信能驱市人作战,章邯以刑徒大败项梁,此二人,谁曾管他的兵来自何处?枢府因官军一败再败,又碰上渭南兵变,满心想的都是谨慎。但如今要想在西南打胜仗,便只能依赖西军,舍此别无他途。什么河朔军、东南禁军、厢军、土兵,窃以为都不必管他。从西军抽调精锐,从西军择选良将,便是这两条章程。”

“子明之言,正合吾意。”吕惠卿不由得击掌笑道。

“西南夷所居之地,是群山绵延之所,其与洞蛮、溪蛮还不同,有许多种落,素来不事耕种,而喜畜牧,是以又有骑兵。要破西南夷,一定要用骑兵,但河朔骑兵却不堪使用,要用山地骑兵。这是狄武襄公赖以破侬智高者。”

“山地骑兵?”吕惠卿亦是饱学之士,智力过人,沉吟一会,便恍然大悟,连连点头,赞道:“子明高见。”

“国朝马军,自李继迁叛乱之后,便日渐衰落,如今虽然重建,但汉人操练马军,在平原大地驰骋作战,以今日之禁军,便是契丹精锐,亦与其一较高下。我军马术虽然略逊,然纪律严明,马军之骨干,都是西军久战健儿,或蕃骑中骁勇之士,如今又添了许多西夏降将,国朝骑军之盛,莫过于今日。然要在西南与叛夷作战,却如同一个从未坐过船的勇士在惊涛骇浪之中,于一叶小舟上,与一善习水性之人搏斗。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鲜有不败者。兼北人不习水土,未战已先损耗三停。”石越侃侃而谈,说得吕惠卿频频点头。当年以盛唐之强盛,几十万唐军还葬身于西南,若这还可以说是将领无能的话——另一个时空中,以忽必烈之英武,蒙古骑兵之骁勇,还有许多蕃部望风而降,争为前锋向导,十万大军远征大理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虽然成功,但最后活下来的蒙军却不过二万余人,更有数十万匹战马死于此役——西南之地利的厉害,石越又岂敢有丝毫的掉以轻心?西南夷虽然比不得南诏、大理,但宋军投入的力量,却也绝对不如唐军、蒙军。更何况,宋军绝对经受不起唐军、蒙军那样的损失,巨大的损失曾经迫使忽必烈一改蒙军习惯,没有在大理屠城,又不得不保全段氏的性命,借其威望来维持在大理的占领——但此时的宋朝,却不会有蒙古人那样的好形势,真要是那种惨胜,后果没有人敢想象。不过这些计较,石越却是没办法与吕惠卿分说的。

“以在下之愚见,今天下之兵,擅长在山地作战,而又不惧瘴疬者,惟有横山羌兵。要与西南夷作战,朝廷应当于沿边诸军中,抽调熟蕃与汉军中有山地作战经历之精兵,并招募横山羌兵,组建新军。若有这样一支军队,西南夷何足道哉?且自各处抽调军队,招募羌兵,亦可不影响到西北塞防。而将帅之选,便要自这军队的构成来考量——要有山地作战之经验,要有带蕃兵之经验!后者尤为紧要,蕃兵多是桀骜难制者,若非在西北诸蕃中威名素著,令蕃人信服者,绝不能统率此军。这样的将领,西军中也没有几个。”

吕惠卿此时早已心悦诚服,笑道:“子明胸中,必早有人选。”

石越淡淡一笑,道:“王襄敏之子王厚,其父子在西北蕃汉之中,皆素有威名。王厚亦是西军名将,在群山之中,打了近二十年的仗。最要紧的,是他在讲武学堂做过教官,便是河朔、东南禁军,许多将校都曾是他的学生。做个益州经略,绰绰有余。不过他一直是李宪的副将,未曾独挡一面,年岁毕竟也还是小了些。另外一个慕容谦,最擅长的便带这种东拼西凑的杂牌军,他熟知蕃情,横山一带的蕃人中,其威望尤在王厚之上。任他多桀骜的蕃人,到了他手下,都能调教得规规矩矩。若以其副王厚,可保万全。”

“可是曾奔袭地斤泽之慕容谦?”

“正是。”

吕惠卿抚掌大笑,抱拳谢道:“子明胸中真有数万甲兵。明日我便向皇上荐此二将。”

“相公的胸襟,才让人佩服。我亦希望西南能早有捷报。”石越望着吕惠卿,微微笑道。为了让推荐王厚与慕容谦二人变得顺理成章,他闭口不提环州义勇与渭州蕃骑这两支现成的山地骑兵,反而出了个抽调、募兵的主意,便是料定吕惠卿不知其中虚实。果然,吕惠卿虽然明知道慕容谦与石越的关系,依然信之不疑。不过,这其实也不足为怪,休说吕惠卿,便是文彦博、孙固,亦未必会想到这里,尤其是默默无名的渭州蕃骑。



送走吕惠卿后,石越看了一眼座钟,却已是定昏时分。他正欲去找潘照临,侍剑知他心意,已在旁禀道:“潘先生去了土市子。”

“土市子?”石越奇道,“这么晚了,潘先生去那里做什么?”

侍剑笑道:“潘先生没说,我猜或者又是听说哪家店子有什么好吃的,去大快朵颐了。”

石越笑着摇了摇头,忽然道:“你去换了衣服。”

“换衣服?”侍剑莫名其妙地望着石越。

石越笑道:“我们也出去走走,上回听章子厚说,熙宁蕃坊有不少新鲜物什,有一家叫什么宝云斋,听说是极西的夷人开的,我早想去看看。”

“宝云斋倒确有些名声,只是蕃坊这个时节,学士不宜去的。”侍剑连忙说道。

“为什么不宜去?”

“学士还不知道么?”侍剑笑道,“熙宁归化以来,蕃学便不太安稳。参加叛乱的蕃部子弟就不用说了,都被朝廷软禁起来了。可其余的蕃人,许多都和叛乱的蕃人有牵扯不清的关系,听说还有不少私通消息的。开封府的、职方司的、皇城司的,到处都是,朝廷还特意移了一营禁军驻扎到附近。京师别处都是通宵达旦的,从来没有宵禁一说,但几个蕃坊却是不许的,我看再有一个时辰,开封府就要在几个蕃坊宵禁了。学士这时候去,那边的店铺多半也歇业了。而且那里颇有对朝廷不满的蕃人,喝了酒便闹事,学士去那种地方,亦不太安全。若有差池,我们怎么担待得起?”

“我也不去太久,去看看也没关系。有几个人会认得我,又会出什么差错?”石越笑道,“快去换衣服吧。”

侍剑见石越神色甚是坚决,只得退了下去。待石越换了衣服出来,侍剑与几个护卫已经备了马车,在外面等候。石越却连马车也不肯坐,主仆六人只骑了马,往熙宁蕃坊行去。其时虽已夜深,但可能是夏日因为天气炎热,白日出门的人少,夜晚清风徐来,凉爽怡人,这汴京街头,较之白日,反更有一番热闹景象。在热闹的坊区,家家户户依然是通明,路上行人你来我往,商贩叫卖之声不绝于耳,沿街的酒楼店铺更见热闹,客往客来,隐隐更可见红袖招展。

这几年石越虽然是半闲散状态,但心情欠佳,是甚少有这般闲情逸志出来逛夜市的。他领略过马行街、州桥、潘楼街等处夜市的盛况,却不曾想熙宁蕃坊的夜市,竟亦已不逊于马行街。这还是有宵禁的情况下,他想见平时之盛况,不由为之咋舌。

侍剑一面走,一面和石越说着闲话,哪家店铺卖的是正宗的亳州轻纱,哪家店专营定州的缂丝,哪家店有海南的青花布……此外,灵夏的拔羢褐、西夏的驼毛毡、契丹的西瓜,还有交趾的蓬莱香、翠羽;占城的象牙、连香、黄蜡、丝绞布、红鹦鹉;真腊等国的番油、姜皮、金颜香、豆蔻;三佛齐的丁香、檀香、珊瑚树、苏合油、猫儿晴、琥珀;蒲甘、细兰等国的宝石,注辇国的琉璃、槟榔、玻璃……四海万国之物,这里都是应有尽有。

“去年有家店子,不知怎么便弄到了广州市舶务的许可,从真腊国还是什么国,运来了一大批蕃剑,真是好剑,比起倭刀与大理宝刀来都毫不逊色。一把蕃剑,竟卖到五百贯。”侍剑笑着说些逸事,“不过样子上看,没有宝云斋的达马斯谷刀好看。且到底不如达马斯谷刀罕见。”

“朝廷颁布勋刀勋剑之制时,勋刀便曾想仿达马斯谷刀的形制,不过聚集多少能工巧匠,亦是束手无策。”石越笑道,“这真腊国有什么剑能比得达马斯谷刀?”他话刚说完,却忽然想起——真腊国吴哥王朝的领土南至马来半岛北部,其时国势日盛,是当时中南半岛赫赫有名的大国,其国力无论是亲附大宋的交趾,还是统一未久的蒲甘,都有所不及。其余占城、丹流眉更加不用提起——占城毗邻真腊、交趾,一个隐然是中南半岛第一强国,一个背后却宋朝这个庞然大物撑腰,两国偶有争端,李乾德便打着宋朝旗号出兵,薛奕为了立威,也出动海船水军相助,占城国本来也未必怕交趾,但这时强邻环视,又畏惧宋朝海船水军,只得忍气吞声。为防止被这两国吞并或是沦为附庸,占城国王不得不累次遣使汴京,向宋朝朝贡,终于让宋朝皇帝重新册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占城节度使、权知占城国王事”,借着宋朝的力量,来制衡真腊与交趾。只是宋朝为了安抚交趾,只给占城国王银青光禄大夫的名号,交趾国王却是金紫光禄大夫的名号,始终是压着他一头。而丹流眉的情况则更加恶劣——它本是三佛齐的属国,而三佛齐又是注辇国的属国,宋朝介入南海地区后,地区平衡完全打破,三佛齐不惜将凌牙门名为买卖实为奉送给宋朝,未必没有想借宋朝之力,摆脱被注辇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