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 >

第70章

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第70章

小说: 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应付空军激增的问题,德意志利用西班牙等国,从美国等未参加国那里购买了大量的航空机油。但是这已经不能满足德意志空军的需要,为此,统帅部制定了一个计划,那便是极力的占领有石油出产的地区。另外,德意志目前与苏联还处于合作阶段,德意志放弃了立陶宛的占领与苏联交换了一个协议,那便是从苏联那里进口足够多的石油,然后自己提炼航空用的航空机油,但这仍然是车水背薪,也为以后进攻苏联埋下了一颗邪恶的种子。
    勒布的C集团军群为了使佯攻看起来更为真实,一共进行了两次代价极其惨重的正面进攻。马奇诺防线不愧是英法耗费巨资建立起来的防线,那里要塞众多,炮台更是不计其数,冲锋中的德意志步兵根本没有机会靠近法军,就被夸张的炮火撕毁在很远的地方。德意志步兵靠得最近的一次是在第三次正面突破上,这次德意志步兵在空军进行轰炸之后再次冲锋,几次靠近了要塞群,但是在面对要塞密密麻麻的火力点面前,德意志步兵根本无法抬头,他们很是残酷的被机枪扫死在要塞边缘。勒布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之后,终于让法军犹豫不绝,迫使法军撤回的部队一直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在行军。
    挥镰行动的第一步策略已经接近成功!

第五章:挥镰行动(三)
    【我们真的无法想象是怎么样的精神使得他们一直进行那种决死的冲锋,在数万门火炮的射击之下,德国人好像发疯了似的前仆后继。铁丝网、壕沟,这一些要塞的前卫阵地德国人从来都没有靠近过,那些德国人的指挥官脑袋被什么东西砸坏了?】——英国士兵在日记中写下马奇诺防线保卫战的第一场战斗。
    【德国人,我们法国人的宿敌,在今天他们开始了入侵法国的军事行动。听其他地区的士兵讲,德国的军队已经对比利时进攻,大部分军队被从马奇诺防线调离的时候,从萨尔布吕肯,斯图加特、弗赖堡三个方向对马奇诺防线突然发起进攻,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德国人的大口径火炮似乎都不见了?射击过来的炮弹十分稀松,这好像不符合德国人的战术。】——一个法国士兵的疑虑。
    联军最高联合指挥部。
    法国的总参谋长、陆军总长莫里斯-甘末林。英国的总参谋长、陆军总长约翰-高特。比利时的总参谋长乔治-德冯泰内,比利时的陆军总长劳尔-范奥委斯特拉埃腾。荷兰的陆军上将布堡,荷兰的海军上将斯姆丹。卢森堡的陆军上将易瓦德。
    这些人齐聚一堂,讨论德军发动侵略战争后,联军的具体行动方向。此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英国远征军共有135个师在马奇诺防线上驻防、并调动中,其中法军和英军共有103个师,编成3个集团军群,拥有3469辆坦克、2000架飞机,并可利用英伦三岛1000多架飞机支援战斗,在兵力上与德军相当。然而,他们目前发现情势有点不对劲,联军的部队被德军吸引到比利时境内的时候,远在萨尔布吕肯,斯图加特、弗赖堡的德军突然对相对空虚的马奇诺防线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进攻。
    按照前线指挥官的报告,德军是来真的,德国人的步兵正在前仆后继的朝马奇诺冲锋。报告中提出,德国人的攻势十分猛烈,从凌晨到上午10时,马奇诺防线的前沿,也就是要塞的前卫阵地一直遭受德军轰炸,工事遭到严重的破坏,步兵被迫撤回到要塞一线进行工事巩固。
    联军最高联合指挥部有点琢磨不透德国人到底在干什么,德国人已经按照他们的‘黄色方案’进行军事入侵了,计划规定由位于北面的B集团军群担任主攻,从比利时中部突破后自北面包围盟军主力。而位于南面的A集团军群,则将穿过阿登山脉的山林地带担任助攻。此时,盟军最高统帅部认为德军的进攻,似乎真的就就只能选择这一种作战方案。原因是阿登山脉易守难攻,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步兵尚且难以通过,眼下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就更不可能在此险地发起主攻了。
    那么……比利时、荷兰方向的德军有什么目的?那么猛烈的炮火攻击绝对不可能是为了迷惑联军,而且那里的德军也确实跨过比利时和荷兰的边界。马奇诺防线方向,德军也展开了猛烈的进攻,这个方向的德军似乎缺少火炮,只是用空军对联军阵地进行轰炸。
    德国人的主攻方向在哪?‘上’马奇诺防线、还是‘下’马奇诺防线?或者两个都是主攻?!
    ‘咚咚咚——咚咚咚咚——’
    令人讨厌的急促敲门声响起,一位法军参谋上校推开门慌慌张张的跑进来,他顾不得敬礼,“我们在梅斯的2号要塞被德军的大炮炸塌了!”
    “大炮?”
    “炸塌了?”
    “……?”
    莫里斯-甘末林听了之后有点发愣,他不满的看一眼冲进来的法军上校,“说清楚点,什么大炮炸塌了!”
    上校一脸的惊恐,彷佛是亲眼看见要塞被炸塌的场面,其实是从文字上自己想象来的。由于发生这种不可思议的事件,前线指挥官非常详细的讯问亲眼所见的士兵,并且亲自到被炸毁的2号要塞废墟观看,这才向联军最高统帅部发来电报。可能是写得太过详细以及这位指挥官有写过小说的经历,电报内容非常的充实及富有想象力,前来报告的法军上校才如此的惊慌。
    事件发生在5月10时的上午11点06分,也就是在德军第三波进攻之后,天空响起怪异的呼啸声,就当联军以为德国空军又来轰炸时,纷纷躲进要塞和藏兵洞。然而想象中的德军飞机并没有出现,一声恐怖的‘轰隆’声让地面彷佛地震了一般的颤抖起来,就在阵地外侦察点士兵的眼中,2号要塞被一个黑点砸中,陷进去了一大片面积,大概3秒之后,筑垒式的要塞神奇的‘长高’了不少,突然发出一声类似于人发出的闷哼声,地面开始恐怖的颤抖起来,之后……整个2号要塞顶部的水泥钢筋混泥从内部被挤压,好像是内部的弹药库被击中,发出一连串爆炸声,整个2号要塞被炸得土支离破碎。
    【该死的!一定是哪个混蛋不小心引爆了要塞内部得弹药库,使得整个要塞被从内部炸毁,指挥官为了推卸责任找了个会写小说的家伙写出这份欺骗统帅部得报告。】莫里斯-甘末林一副难堪、尴尬和丢脸的神情。
    劳尔-范奥委斯特拉埃腾好像注意到了一点什么,他问:“黑点?从天空落下来的黑点?观察点离2号要塞有多远的距离?”
    莫里斯-甘末林怎么会知道离多远,他连忙向那个该死的上校打眼色。
    法军上校倒也不是混军饷的,他利索的回答:“附近最远的是800-1500米的距离,超过就无法看清楚2号要塞。最近的是80-250米,这个距离段的士兵全部被震耳聋了,而且当时也没有注意看,无法做出什么有价值的报告。”
    约翰-高特好像是在想什么,他问:“确定当时没有德国空军从天空飞过?”
    法军上校快崩溃了,他只是一个情报负责人员,而且人在巴黎,他怎么可能知道有没有,“这个……根据报告看来,当时似乎没有发现德军飞机,或者没有发现德军飞机。似乎是在爆炸前20秒听见呼啸声,士兵们进入工事躲避可能的轰炸,2号要塞就是在23秒之后发出闷哼,然后发生爆炸。”
    连续好几个‘似乎’,再来一点‘或者’,只差几个‘可能’,这位上校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了。
    约翰-高特闭上眼睛,“我国海军曾经在海上发现过一种奇怪的飞行器,像盘子一样的飞行器,它飞起来的动作十分灵活。虽然没有看见那个圆盘攻击过什么,但是可以肯定那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兵器。德国人目前的科技无法制造出那种东西,不……应该说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还没有制造出那种东西的科技,那么……”这位英国的总参谋长、陆军总长与即将上台的丘吉尔一样,曾经写过两本小说,可惜销售量实在不怎么样。此时他又在发挥高超的想象力,语气尽是神秘的味道。
    卢森堡的陆军上将易瓦德从刚开始就郁闷到现在,会议开始时,易瓦德就强烈的要求联军调派兵力支援卢森堡作战,并且拿出德军出现在阿登森林的证据。可是呢?这群大国将军要么是说德军的主力是在进攻比利时,要不就说马奇诺防线的兵力已经不能动。法国的莫里斯-甘末林更直接表示,法国南部的军队正在前去支援。可结果是什么?是南部的法军此时正在犹豫不决,以比乌龟爬行快不了多少的速度在行军。
    一个军人讲话的底气是取决于自己的国家到底强不强大来决定,说话时声量的大小。卢森堡这个只有30万人口的国家能有多少军人?所以他只能忍气吞声的待在一旁看这些大国的‘伟人’们继续把打仗当成演戏。
    荷兰的陆军上将布堡从走进来之后,除了彼此的问候,还没有说过半句话。此时,他也不在意要塞被什么东西炸掉,他透过窗户往外看,看着远处的埃菲尔铁塔。荷兰与法国的关系从来都不怎么样,若不是为了应付德国的军事威胁,谁愿意加入这场战争?
    布堡眨眨眼睛,他好像看见埃菲尔铁塔附近的天空出现一粒黑色的小东西,那个小黑点向前飞的动作很慢,他眨眼之后终于确定自己的没有看错。他不直觉的问:“那是什么东西?”
    这下‘伟人’们的注意力终于被拉过来,他们顺着布堡手指的方向往窗外看去,也同时看见了一粒小黑点,只不过他们转头看时,小黑点已经降低了高度,并且很快就堕入地面不见了。唯一可以肯定的一点,那便是他们都有看见!
    ‘轰隆——’
    在楼房五层的会议室稍微摇晃一下,瞧他们都看见了什么?
    一朵小型的蘑菇状白烟从黑点落地的方向升起来……

第六章:科技受益者(一)
    斯恩-冯-丹素,第一批从幼苗军校毕业的学员,同时也是被徐阳誉为伙伴的可信赖者,这人对地理坐标非常的敏感,能从微小的细节方面来确定新兴起的‘弹道理论’。(详情请参考第一卷内容)
    所谓的弹道理论,一种是枪炮系统的发射方式,它利用高温的火药燃气在枪炮膛内膨胀作功,推动弹丸以一定的速度射出膛口,在枪炮的射击过程中,弹丸的运动要经历膛内阶段、射出膛口后继续受火药燃气作用的阶段和在空气阻力、地球引力与惯性力作用下的飞行阶段。因而枪炮弹道学也相应地划分为:研究膛内火药燃烧、物质流动、弹丸运动和能量转换等有关现象及其规律的内弹道学。研究弹丸穿越膛口流场时受力和运动规律,以及伴随膛内火药燃气排空过程发生的各种现象的中间弹道学。研究弹丸在空中飞行运动的现象及其规律的外弹道学。
    这个新兴的理论也直接把德意志的火箭学说带动起来。在1937年7月,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第一个肩式火箭筒被制造出来,为了制造出可以利用尾部气压推射的炮弹,德意志最高研究院发动了一次革命,命名为‘火箭弹道学’。火箭弹道学则根据火箭发动机内部所发生的现象和整个弹体在空中飞行的现象,分为火箭内弹道学(或称火箭发动机原理)和火箭外弹道学。
    德意志第三帝国扎实的军工业在这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想出什么,德意志有那个技术进行各式的试验。德意志军工同盟委员会的存在,直接成了各个学者、专家的主要交流渠道,1936年动乱中被解救和挽留下来的爱因斯坦等人,一直在德意志最要研究所做相关的研究:
    从学科性质来划分,枪炮内弹道学和火箭内弹道学基本上同属一个学科,统称为内弹道学;枪炮外弹道学和火箭外弹道学则又同属另一个学科,统称为外弹道学。在弹道学的发展过程中,对弹丸在目标区域的运动规律、目标的作用机理及威力效应的研究已形成了专门的学术领域,称为终点弹道学。它同内弹道学、中间弹道学及外弹道学一起组成了弹道学的完整体系。
    弹道学是武器设计和使用的理论基础。研究弹道学的目的即在于应用全弹道的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指导武器的设计、使用和改进,使武器在最优化条件下达到预期的射程、射击精度和战术效果,并保证重复射击性能的一致性。这种指导作用,说明了弹道学在研究发射武器的各有关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有了成熟的弹道学,德意志的火炮射击精准达到了恐怖的概率,受到影响最重的则是坦克为首的移动自行炮:‘自行突击炮’‘自行榴弹炮’‘自行加农炮’……等相关的炮学技术。
    在1935年德意志军工重建时期,一个恐怖的计划被重新提了出来,那便是‘列车炮’计划。列车炮最早的使用记录可以追溯到1862年,同盟国使用过。之后的50年里几乎没有什么大发展。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开发出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列车炮,如‘大贝尔莎’。‘大贝尔莎’是一种21厘米口径远程火炮,移动力有限,一般被配置在铁路交插口上的堡垒或特别军事基地内。平时停在隧道内,只在需要开火的时候驶出来。后期型的火炮身管长36米,射程超过120KM。大贝尔莎在战争中一直处于极度保密中,隐藏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尽管法国对于“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炮火”进行过调查,派出飞机进行搜索,但从没有发现过什么,一直到战后都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在希特勒当政期间,所信任的就是大炮主义,他个人坚信真理既在大炮的射程之内,为此把一战时曾经大力发展过的‘列车炮’计划再次实施起来,在‘大贝尔莎’列车炮的基础下,借鉴海军大口径炮的经验研究移动力更强,能更有效使用的列车炮。
    新型号陆续开发出了24厘米口径射程20KM的‘西奥多-布鲁诺K’,28厘米口径的K5E,由海军战舰主炮开发成的38厘米口径射程55。7KM的‘席格佛雷德K’,80厘米口径射程47KM的‘多拉’。28厘米口径计划最早被提出是一种利用现有的炮管和载具的方案,与21厘米口径的K12一起作为列车炮部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