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隋 >

第242章

逆隋-第242章

小说: 逆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宣华和蔡容华两女在旁边正嘤嘤哭泣,听到杨约之言,脸色也是一阵苍白,杨坚虽然年老,可是他在世时就可以给她们保护。给她们数不尽的荣华富贵,如今皇帝刚刚离去,难道她们就要落入到乱臣贼子之手?

柳述冷笑道:“。杨总管,你是你,两位夫人是两位夫人,你不要妄想将两位夫人也拉进去。”

杨约的脸色难看,从柳述拿着太子的密匣进来时,他就知道伏击太子之事肯定失败了,王邵和封德彝两人老奸巨滑,已偷偷溜了出去。这会儿不知道有没有出仁寿宫,偏偏他就在皇帝身边,想出去也没有机会。何况就是有机会杨约也不一定愿意出去,他是个庵人,即使出去了又有何用?

“柳卿家,到底是怎么回事?”陈宣华脸上带着泪珠问道。

“夫人恕罪,杨约参与谋逆太子一案中,捉拿杨约是太子之意,皇上也没有反对。”

旁边的元岩动了动嘴皮,还是没有说话,眼下皇上驾崩,即然是太子之意。那就是新君之意,谁敢反对,杨约被上来地侍卫顺利押了下去,只是侍卫在临芳殿找了一圈却没有找到王邵和封德彝两人,连忙来向柳述报告。

柳述一猜就知道两人定是畏罪潜逃。心道不好,若是让两人逃了出去,谁知道太子会如何想这件事,他马上向元岩道:“王,封两位逆贼潜逃。下官必须马上把他们抓捕回来。宫中之事,还望右仆射大人多多担待。”

元岩虽然没有看到太子的奏章。只是此时显然不会与太子的妹夫相拧,点头应允,柳述带着人心急火僚的追了下去。

王邵和封德彝两人刚刚来到仁寿宫门口,被内卫拦了下来:“封大人,王大人,你们可是要出宫?”

“正是,我两人奉皇上密令回京,还请各位放行!”两人面色不改的撒谎。

此时皇帝驾崩的消息还没有传过来,内卫毫不知情,对两人的话信以为真,很快将仁寿宫的大门打开,两人上马正要冲出去,后面一阵声音传来:“封大人等一等封德彝一听就知道是元胄的声音,心中暗暗叫苦,元胄是内卫之首,地位比他们高得多,若是不顾而去马上就会引起元胄的怀疑,两人万般无奈,只得停下马向元胄道:“大将军有何事吩咐?”

“封大人,你们要出宫,可有皇上地旨意?”

两人听得差点心跳都要停下来,不过,时常待在皇帝身边,两人的神经都足够强韧,封德彝回道:“大将军,皇上给我们的是密旨,大将军若是不信,大将军不妨将我们扣下来直接向皇上询问好了。”

元胄其实只是随口一问,他身为皇帝的内卫统领,在皇帝病重期间,当然是越小心越好,他绝没想到两人想逃跑,根本没有皇帝的旨意。两人这一赌倒是赌赢了,元胄怎么可能真去向皇帝询问:“那两人大人走好。”

两人如蒙大赦,顾不得告别,拍马便走,很快就消失在前方的官道上,元胄摇了摇头,对于两人的举动很是不解,直到柳述追了下来才知道原委,元胄顿时大怒,派出数百名内卫对两人追捕,不过,时间已经耽搁了,两人每过一路就从驿站换得快马,最终还是暂时逃出了内卫的追捕。

对于两人的逃脱,柳述也无可奈何,眼下如何处理皇帝后事才是正理,在皇帝死后的第二天,仁寿宫地卟告已经传到了京城,皇帝的死讯传来,杨勇证了半响才下令第二天亲自前往仁寿宫迎灵,他心中的复杂滋味,恐怕自己也说不清。

第二天,在五千禁卫军地护卫下,杨勇带着百官一起向仁寿宫出发,整个禁卫军一片白色,送行的百姓也全是穿着白色的衣服,街道两旁店面的布幡也是一片白色。整个京城呈现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杨坚的晚年尽管有许多缺点,由俭变得奢侈,杀了不少有功大臣,关停了各州地学校……

但对于百姓来讲,这一切都不重要,在开皇年间,生活安定,家有余财,比起数十年内乱不休的局面不知要好上多少倍,对于老皇帝的离去。许多人倒是真真切切的流下了眼泪。

大军前行,所需地时间自然要多,花了二天,杨勇才到达了仁寿宫,元岩、柳述、元胄、杨义臣、元、卫文升已经等在仁寿宫门外,向杨勇拜见:“参见太子殿下!”

元胄、杨义臣、元、卫文升四人就是另四卫大将军,杨义臣本性李,在开皇初年,尤于其父李崇在抵御突厥人的进攻中战死,杨坚怜惜其功。特将李崇长子收为义子,并改名为杨义臣。

这四人都是绝对忠于皇帝之人,若不是他们在仁寿宫。杨勇虽然是太子,却也不一定能调动他们,只是眼下皇帝已驾崩,他们效忠的对象自然转到了杨勇身上。

“诸位爱卿快快请起!”

“多谢殿下。”众臣都陆续起身,唯有柳述反而跪了下来:“殿下,微臣无能,让两名逆臣逃走,请殿下治罪!”

柳述说的两人自然是指王邵和封德彝两人,对于封德彝和王邵两人的逃走,杨勇并不在意。这两人都是文人,手中无兵无卒,掀不起多大风浪,即使是地方上拥有兵权地慕容三藏等人,杨勇也没有放在眼中。以他们地实力,纵使造反也不过是造一州一府的糜烂,又何惧之有。

“柳爱卿不必如此,父皇驾崩,本宫不胜悲痛。逆贼之事。以后再处理即可!”杨勇沉声的道。

对于太子的处置,身后百官看得暗暗点头。众人一行跟着柳述等人地身后向临芳殿走去,进入临芳殿,整个殿内也是一片白色,杨坚地尸体尚没有入敛,就这么平躺在龙床上,他的身上已经换好了新地龙袍,宣华,容华两位夫人就坐在旁边,她们两人的眼睛已经哭得红肿。

这些年父子两人的猜忌越来越大,双方地感情也淡薄起来,杨勇本以为自己可以平淡的看待杨坚的生死,只是当真看到杨坚地遗体时,杨勇的手还是忍不住打颤起来。

这个男人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皇位,保留了北方大部分元气,轻而易举的结束了中国数百年的乱世,他让汉人这个民族重新在北方重新崛起,他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度一直为后世的封建王朝仿效,他治下的民众之多,直到大唐最盛之时也没有达到,他留下了一个君王勤俭节约的例子,储存下来的粮食数百年也没有用完,直到千年之后,还挖掘出他所属时代地粮仓,他的军队一次次击败了北方最盛时的游牧民族,将一个带甲四十万的大国肢解成两半……

他的功绩应当远超后世地每一个帝皇,却因为选错了继承人却导致了二世而亡;中原大地重新陷入纷争,待到重新统一时,人口不过存十之二三,如今自己来了,将他留下来的所有遗产全部继承,自己当然不会犯杨广的错误,一个远超同时代的国家,迎来一个超越时代千年知识的皇帝,最终这个国家民族会走向何处,连杨勇自己也无法预料。

“父皇,儿臣来迟了。”杨勇在杨坚地遗体前跪下,放声大哭起来,身后地百官也开始了哭泣,整个仁寿宫沉浸在一片哀痛之中。

一月之后,新君的登位大典如期举行,群臣请求新君赐年号时,杨勇吐出了二个字:“大业。”第四卷完,今天本想多码一点,只是卷后这一章,怎么码怎么不满意,删了数次,就这么多了。

第五卷 谁的大业
第一章 卫王遗言

秋风萧杀,京城外官道两旁的大树上挂满了枯色的黄色,秋风一吹,满天的枯叶随风飘舞,落到地上。

一队上千人的队伍垂头丧气的走在官道上,他们中有老有少,男女混杂,有人衣着光鲜,一身罗绮,也有人身着麻布,身上还打着补丁,这些人虽然贫富不均,只是所有人脸上都是一片茫然之色。

一名十来岁的男孩不小心跌倒在路上,这名男孩身上尽管脏成一团,还是可以看出是上好的丝绸做成,这必是一名富贵人家出身的孩子,可是官道上的人却异常冷漠的从他旁边经过,没有一个人愿意伸手扶他一把。

一名官差从后面纵马过来,长长的马鞭狠狠的抽在男孩身上:“起来,小王八蛋,若是死了,马上就把你扔到沟渠里面去。”

那名男孩默不作声的爬了起来,重新加入到官道上的人群中,他挨了一鞭,痛得泪水在眼眶中直打转,却倔强着没有哭出来,因为他知道,哭泣只能换来更多的鞭子。

“晦气,为了这些不忠不孝的杂种,爷们竟然要辛苦走到黔地。”见到男孩爬起,那名官差嘴里嘟嚷了一句,并没有再行鞭打,他嘴里虽然说的凶,真死了人,他也有责任。

黔地,传说中诸葛亮七擒猛获之地,那里障气密布,虫蛇猛兽横行,听一听就让人觉得毛骨悚然,不要说要在那里生活一辈子,只是他们毫无办法,若不是新君登基,大赦天下,他们的脑袋都已经砍下了,相对于流放,总还有一丝生机。

这些人就是卷入谋逆太子,现在应当说是刺杀新君一案之人的家眷和仆役。现在是大业元年的十月,新皇刚刚登基不满一月,主谋当然毫无疑问的被处死,作为新皇的仁政,本应处死的他们得到新君的赦免,发配到黔地,从京城到黔地,走路至少也要一年时间,也难怪无论是押送的官差还是发配之人。脸上都没有一丝喜色。

这些人只是此次流放地一小部分,这次卷入谋逆案遭到流放之人多达数万,除了黔地、还有岭南、琉球、最远的要到达崖州。

与其说是流放。在杨勇看来,倒不如是一次北方对南方的小型移民,这些流放的人当中有官员,有各种工匠。搜书网仆役,还有不少有耕作经验的农夫,总之是一因齐全。

现在的南方还没有得到发展,除了长江两岸,许多地方都是荒无人烟,北方无论是在人口、工匠、耕作水平方面相对于南方都有较多优势,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隋的统一战争会如此轻松的原因。

对于南方的发展速度,杨勇当然远不能满意,南方水网密布,远比北方更适合承载更多地人口。为了不使北方象后世一样荒漠化,那么必然要加快南方的发展速度,向南方转移更多的人口才是。

可惜这个时候北方地民众都视南方为畏途,除了扬州、荆州等繁华之地有人愿意去之外,其他地方连做官也没有多少人愿意。不过,也难怪他们如此想,数百年后杭州如此繁华之地,此时许多地方还是一片沼泽芦苇。

既然没有人自愿去,流放自然就是最好的办法。刚好这批人撞到了手上。自然是统统往南方流放,新皇对这些叛逆处置如此之轻。大出众人意料之外了,毕竟牵涉到谋反,他们中许多人被判死罪也不为过,轻也要贬为戍卒,单单流放,莫免太过轻松了。

这也让许多大臣松了一口气,要知道新皇登基前一个月的杀戳让大家都忍不住心中害怕,包含着尚书左丞、礼部尚书、上柱国、大将军的十数位家主几乎未经刑部审讯就被杀了,虽然说这些人该死,可是这么多重臣说杀就杀,这样地雷霆手段也着实吓坏了大家,如今总算好了,新皇既然把那些谋逆之人的家眷和仆役都全部判了流放,此事就算过去了。

如今这批流放的人刚刚踏出了行程,为了使他们都能顺利到达流放的地点,杨勇采取了分批流放的方法,而且要求地方官给予协助,沿途给予流放的人足够的食物,保证他们有力气赶路,不会被饿死。

“大业。”这个词取之于《易经?系辞上》: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杨广取这个词做为自己的年号时,未尝不想做一个千古名君,他修建洛阳宫、修大运河、打通丝绸之路、三征高丽,无一不是希望国家能够更加强盛,可惜由于急功近利,太过滥用民力,导致国疲民穷,叛乱四起,最终大隋二世而亡。

对于这个教训,杨勇自然要时时记起,作为一个帝王,恩威并施才是正理,杨广对于民众,只是威,没有恩,最终导致天下烽烟四起,身生国灭。如今杨勇将十数名重臣斩杀,威已立过,自然就要施恩,能不杀就不是,此时的每一份民力都是宝贵的。

他们要流放地土地,并没有他们想像中可怕,至少比起成为戍卒的生还率大得多,可惜这些人却并不知新皇将他们流放到南方的用意,至少是暂时不知道,这些被流放的人一路上还是充满恐惧。

甘露殿内,身穿黄袍的杨勇放下最后一份奏章,伸了一个懒腰,所有地奏章都已从右挪到了左边,今天的奏章总算全部处理完了。

杨勇多次协助过父皇处理政事,尤其是这几年,杨坚倦于政事,大部分政事都是由杨勇处理,杨勇倒没有什么不适应,而且没有到仁寿宫倒一次手,政事的处理速度比以前反而大大加快。

“来人!”

“皇上,何事吩咐?”一名内侍连忙屁颠,屁颠的走了过来。

“将这些奏章发给尚书省。”

“奴婢遵旨!”那名内侍小心的将奏章收好,捧在怀里,向尚书省办公地地方走去。

看着内侍将奏章全部拿走,杨勇一时无事可做,走出了甘露殿,正要到花园放松一下,一名皇宫侍卫大步走了过来:“皇上,卫王府派人来报,卫王殿下快不行了。”

“啊!”杨勇听得一惊,连忙命令:“来人,朕要去卫王府。”

皇帝要出宫地命令一吩咐下去,宫中很快就忙碌起来,数盏茶之后,杨勇乘着御车,在禁卫军的重重护送下向卫王府出发,大街上已先有禁卫军进行了清道,御车很快驶进了卫王府。

“参见皇上!”卫王妃已带着王府众多下人跪在一旁接驾。

杨勇从马车下来,虚扶道:“皇婶免礼!快,带朕去看看皇叔。”

“皇上,这边请。”卫王妃前头带着向杨爽地寝宫中走去。

杨勇看到杨爽时,杨爽的面容已经枯槁的不成样子,脸上仅比一具骷髅多了一层皮而已,杨勇连忙步到杨爽的床前:“皇叔,你为何会成这样子?”

杨爽脸上露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皇上,恕微臣不能尽全礼了。”

“皇叔,你怎么成这样,怎么成这样,都是这些该死的太医,还瞒朕道皇叔的病有起色,朕非要杀了这些欺君的家伙不可。”杨勇恨恨的道。

“皇上,不可,是臣不让他们告诉皇上,臣已是将死之人,又何必多添上性命。”杨爽吃力的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