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风 >

第442章

宋风-第442章

小说: 宋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是骑兵作战的噩梦。
    也许是定西军以前给辽国造成的伤害太大,以至于辽军看到定北军的作战方式和定西军差不多,都以为是定西军又跨过了西京道渡过滦河来攻打辽国了,登时在气势上便弱了定北军三分。再加上定北军飘忽不定的攻击,昼伏夜出四处扫荡,待到天明的时候又不知道人到哪里去了,搅得辽国中京道那些没有城墙的小城镇都人心惶惶的。
    由于辽军的错误判断,使得辽国朝廷对大宋的这次进攻实在是没有底,现在辽国已经尽起全国之力,在短时间内便组建了五十万大军,其中二十万便是冲着滦河方向前去,而三十万则部署在大定府周边地区。至于辽阳府的十万大军也开始慢慢撤回,准备防备宋军对锦州的压力。定北军人数毕竟还是少,尽管定西军已经出了河套平原正在向这边赶来,但是面对二十万的辽军主力定北军还是明智的撤回到了滦河西岸来监视辽军动向。
    压垮辽军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从析津府出发的十万宋军。这十万宋军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宋军,而是全部装备热兵器的宋军,全军还携带了一百五十门火炮,而全部的火枪兵都是骑着马匹,大大加强了宋军的机动能力。这支装备精良的宋军由已经四十岁的杨崇岳率领,从析津府东北方向出长城渡滦河出现在辽国中京道上。
    面对这么一支全新的军队,辽军还仅限于当初在析津府附近的那场遭遇战,一万火枪兵差点儿把两万骑兵全部歼灭,只是仗着马匹的快速撤退才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逃出一部分来。现在是十万这样的军队气势汹汹的冲进了辽国中京道,在这里小的城镇都望风而降,辽军在这里根本没有地利之便,也没有像大定府那样像样的城市。辽国在上次宋辽战争过后,失去了长城以南地区就再也没有了像样的城市能够抵御宋军的进攻,百年前宋辽局势仿佛又在重演,不过现在充当劣势一方的是辽国,而且局面更加恶劣。百年前中原地区还是有不少大城依托城墙可以阻击敌人,但是现在的辽国根本没有能力让所有的城镇都建起城墙,充其量不过是一人多高的木栅栏而已,哪里经得起火炮的轰炸?   


第一第四百三十四章 定局
         
    由于杨崇岳的火枪兵部队造成的现实威胁,辽国起精锐二十万南下,在滦河以北一百五十里处和杨崇岳部激战两昼夜。这次战争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火器和冷兵器之间的战争。由于宋军准备非常充分,二十万辽军尽被击溃,杀敌八万,俘虏更是十万有余,其余辽兵散乱不堪,要么脱下辽军的服装逃进附近的山林或是村镇之中,要么就是见战事不利临阵脱逃向北逃跑。
    辽军主帅耶律故被俘,麾下一干大将死伤殆尽,宋军在这两昼夜的激战中也有一些损失,由于持续战斗时间比较长,手中的火器出现的炸膛现象给宋军造成了轻微损失,辽军趁机也冲进过来几次,有近五千人的伤亡。不过宋军的医疗系统到现在已经是非常完善了,这次出征更是集中了禁军系统中的众多军医随军出发,平均每两百个宋军士兵就会拥有一个军医外加四个护士。经过这些军医和护士的抢救,一千有余的宋军士兵在短时间内便可以重返战场,两千多伤残,真正阵亡的不过才一千余人,这对于大宋来说是历年来少有的大胜。
    经过“滦河大战”后,宋军的医疗系统得到了战场的验证,枢密院也得到了更充足的理由来扩张军中的医疗系统,打算建立一个主战部队平均每一百人就拥有一个军医和五个护士水平的战地医疗部队。也许在千年以后的后世看来这样的战地医疗系统还是非常落后的,但是在这个时代这个目标是极为宏大的,这也就标志着大宋所有的医学院全力以赴也需耍近十年的时间才能够满足军队的需要。这还没有考虑到民间的需求。
    当然随着国防环境的稳定,大宋势必还是需要裁军的,这十余年来大宋不停的在裁撤军队,厢军数量已经降至了二十万,而且都是可以随时拿起武器的校阅厢军。以前那种赈灾意义上的“福利厢军”在大宋经过了十余年的厢军屯田行动之后近乎绝迹。当然大宋也会在每年地方上遭受灾害的时候收拢灾民移居他地,不过大宋多年来通过战争或是航海占据了大量的地盘,国土面积飞速增长。无论是在西北、北方、南方、南洋都有着大量的土地等待大宋去开发,再加上大宋工商业的空前繁荣,使得大宋的人力资源反倒是越来越珍贵了。还好大宋通过战争也积累了数十万的奴隶大军,这人力资源的矛盾还并不是很凸显。
    在裁减厢军的同时禁军数量也有所减少,因为火器等重要武器的发明,使得作战效率大大提高。除了大宋水师在不断扩张之外,陆军却是在相应的进行微量裁减,数量不多却是每年都在进行,分散到宋军的众多番号部队中就显现不出来什么了,大约每年有万余人左右的规模。麻雀虽小也是肉,何况正规禁军士兵每月的军饷是厢军的两倍到三倍,这也难怪大宋朝廷还愿意保持二十万左右的校阅厢军编制,而十几年下来却裁减了大约二十万左右的正规禁军。从表面上看大宋朝廷保留这二十万校阅厢军是多此一举,还不如趁早直接转化到厢军屯田中更为划算,但是看看禁军削减二十万就是相当于厢军削减四十万,仅仅剩下来的军饷就足以让大宋朝廷笑破肚皮了,更不要说与之相关的武器装备费用了。要知道厢军和禁军之间武器差异是极大的,就是校阅厢军和正规禁军相比也是相差甚多,仅仅武器磨损消耗和重新装备费用一年下来就差上了很多。
    大宋工部、军器监等与火器相关的部门在获得火器之后并没有停止对火器改进的步伐,因为武器先进与否对于作战效率来说至关重要。有了大批合格的士兵,若是再提供合格的武器装备,那大宋兵锋将会更加锐利。现在大宋士兵手中所使用的火枪、火炮还有着种种缺点,至少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非常大,为此还在努力改进当中。
    王静辉也知道以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能够制作出如此水平的火器已经实属难得,对于全天候使用的火器研制他并不抱有多大的希望,至少金属弹壳制作的火器弹药方面他并不精通。在火器上他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便是硝酸甘油炸药了,不过这东西涉及到的原料硝酸生产条件非常简陋,更要命的生产效率实在是低的让人冒火,这成本则是让人吐血,但是它的威力却让大宋统治高层决心少批量生产,并且严密的保存在汴都开封,并没有下发到边境地区的军队手中。
    现在的硝酸甘油非常不稳定,有了王静辉的建议,在制造出硝酸甘油之初便混合面粉之类,以保征硝酸甘油能够正常存储。毕竟这东西产量极低,关键环节还是在硝酸的生产上。现在硝酸甘油所制造出来的炸弹威力大大超过了燃烧弹,在经过演示之后便被封存起来。一共有两个作坊来生产硝酸甘油炸药,每个月的产量也不过才几十斤,不要说大宋强干弱枝的军事指导思想,就是大宋统治高层想要把这种强力炸弹装备到前线部队也要先等突破产量这一关。
    这次宋辽战争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向辽国展示大宋的强横武力,所以杨崇岳的中路军内还是携带了四百斤硝酸甘油炸弹,而这批强力炸弹的最终使用目标便是辽国的都城大定府。先前大宋统治高层在决策上并没有打算动用杨崇岳的精锐部队,杨崇岳镇守析津府手中不过才三万火枪兵,这也是大宋守边部队中拥有火枪兵数量最多的,也是唯一一支在汴都开封之外的成编制的火枪兵。王静辉不打算打倒辽国让别的游牧民族占便宜,但是对于从陆路出发一支军队进攻大定府确实非常赞同,是以他推荐使用硝酸甘油炸药来给大定府的城墙留下一个永恒的纪念,也好让这座塞外名城成为大宋武力的纪念碑,这样对心中轻视大宋的那些游牧民族一个强悍的震慑力。
    杨崇岳的军队就是抱着这个战略目的在滦河以北经过大战后继续向北前进,沿途不断将辽国的散兵游勇击溃。辽国朝廷在得知滦河大战惨败的消息后,立刻收缩防线,将在外地大军不断的向大定府方向收缩,企图想用士兵人数上的优势来挡住大宋前进的脚步。
    当大宋承天二年十月初十那天,斗大的一个“杨”字战旗耸立在距离大定府不过十里的地方。大宋立朝百年以来,这是大宋军队最为接近辽国统治中心的时候,从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定府城墙上的辽兵,而对于辽国也有百年家仇的杨崇岳心中更是激动万分。此时辽国朝廷已经出城向北逃亡,正在前往辽国上京临横府的路上。由于出逃仓皇,大量的车队堵塞在路上,若是宋军能够快速攻破大定府的话,再去北上派出骑兵追击的话,那一定可以把辽国统治高层给截留下来。
    对于攻城战大宋已经非常轻车熟路了,各种武器装备都非常齐全而且后勤补充也非常充分的杨崇岳部自然是摩拳擦掌。同样是一国都城,大定府的规模根本不能够和大宋的汴都开封相提并论,甚至连大名府的规模都要比它大上许多。不过就是这么一个城池,里面却有三十万辽军在守城。另外还有十万在城外的草原上伺机而动。当然辽国到现在还能够聚集这么多兵力已经是倾全国之力了,年龄只要超过十五岁的男子全部都被强征从军。士兵数量是挺吓人,但到了这个时候辽国士兵手中的武器连刀都不能够做到人手一把,盔甲等防护用具更是稀缺,很多辽国士兵的穿戴还都是从家里面带出来的平民服装。
    从宋辽两国聚集在大定府周边的士兵士气上来看,辽国的命运就已经决定了。大宋的这次第二次北上伐辽就像榨油一样,将辽国自上次宋辽战争结束后苦心经营了十年的家底再一次给打光。不过这一次大宋则更为苛刻,连辽国的都城大定府都要拿下,以彻底打击辽国朝廷残存的信心。
    整个十月份,杨崇岳率领宋军将大定府团团围困住,他并没有想着尽快拿下大定府,而是不慌不忙地将大定府周边的辽军全部收拾干净。在这段时间里,大宋皇帝赵顼、宰相王安石、枢密院文彦博、郭逵和辅相司马光等大宋统治高层也都来到了大定府城下,大宋汴都只留下了范纯仁、冯京等驻守。同在大定府观战的还有来自高丽、大理、倭国、渤泥、吐蕃诸部、占城、真腊等国的使节,他们都是常驻大宋汴都的外交使节,这一次也都被应邀北上同来观战。就连被定西军压制的都快奄奄一息的阻卜人部落也都派出了众多部落人员到此观战,尽管他们都不愿意,但在王顺的刀锋下他们不得不屈服。而辽国东京道的女直节度使也派来了使节前来观战,他们是最为尴尬的,到现在为止他们还是辽国的统属。
    所有前去大定府观战的外国使节心中都明白,这次大宋是想借着攻破辽国都城大定府的威势来威慑他们。对于这一手吐蕃诸部的使节心中最为清楚,毕竟王韶在攻打灵州的时候就用这一套给他们上了一课,致使吐毒诸部眼睁睁的看着宋军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得到了整个河西走廊。如果当初吐蕃诸部没有被王韶的火器威力所吓倒的话,主动和宋军抢夺河套平原,大宋和吐蕃诸部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但是灵州城内隆隆爆炸的火器声让吐蕃诸部选择了后退,直到大宋轻松的攻占了整个西夏全境灭亡西夏王朝后,经过数年的精心治理,吐蕃诸部这才想着在底下搞些小动作,已经实在是太晚了。正是因为吐蕃诸部当时是被大宋所吓倒的,这才让他们心中感到更加耻辱,不过现在大宋在军事上如此强盛,这也使得他们明智的选择了退让。
    攻打大定府的过程对于大宋统治高层来说并不陌生,也许周围的人还在对大宋火器的威力感到惊讶,但是大宋统治高层都是在数年以前便观看过大宋火器演习的,对眼前这一幕并不威到陌生。尽管如此,在火炮隆隆的进行一个时辰的炮击之后,大定府城头已经满目疮痍。宋军士兵出动了四辆马车快速向大定府城墙驶去,在到达事先的制定位置后,点燃引线后便快马奔回,负责点引线的宋军士兵还在半路上,辽国城墙便在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中被一片黄尘所淹没。这四辆马车上装载的正是硝酸甘油炸药,也是大宋两年来三分之一的存货。
    大定府城墙的爆炸声被永恒的记载在各国使臣对皇帝的奏章中。四百斤的硝酸甘油炸药物有所值,不仅将大定府城内辽国的守军的胆子给吓破,在长时间的慌乱之后便出城向大宋军队投降,并且还达到了震慑大宋周边国家的目的。
    从大定府攻城战打响到结束,总共不过花了三个时辰不到,三十万辽国守军中除去在一个时辰的炮击中阵亡的四万辽军之外,其余二十六万辽军全部放下了手中的武器成为大宋的俘虏,这也是大宋自立国以来历年战争中第一次在一场战斗中便俘获如此多的敌人。
    大宋攻占大定府是一个非常意义的政治事件,它标志着远东格局的巨大变化,虽然没有擒住辽国的统治高层,但是经过这一次战争辽国已经彻底成为一个二流国家。今后它定都临横府。在这次战争过后,高丽彻底放弃了辽国,一心承认大宋为他的宗主国,而辽国东京道的女直各部也开始进行兼并战争,同时也不断的在和高丽发生冲突。不过和高丽一样,女直各部虽然没有成为一个像高丽那样严谨的国家,但是各部却放弃了辽国向大宋皇帝称臣,而且女直部落也开始壮起胆子开始对辽国的残余的劫掠。
    辽国虽然经过了大宋两次北伐战争过后,国内元气大伤,丧失了大面积的领土,但是护送辽国皇帝北上的辽军还有十余万,加上临横府的本军,至少还有二十万的精兵。尽管此时辽国的精兵已经不能够和二十年前相比,但是对付起周边的游牧部落军队还是有自保的能力的。这个时候女直各部才刚刚开始有统一的苗头,各个女直部落之间也有很多兼并战争出现。就这些女直部落而言,辽国虽日暮西山,但想要凭借这些单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