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风 >

第394章

宋风-第394章

小说: 宋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静辉也没有穿着正装,只是一袭白色锦缎长衫。这样简单地装束反而更加衬托出他的气质不凡,举杯穿行在众多商家之中,无论走到那里都获得了众人的尊重。都是一片欢声笑语。这除了他自身财力雄厚之外,最重要的便是他热心公益事业,尽管杭州不是他的家乡也不是他曾经做官的地方,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对公益事业的投入,有时候不是有钱便可以获得人们的尊重的。
    现在地杭州基本上在街头上你找不到乞丐,因为杭州各项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长,只要你不是残疾人便完全可以获得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即便是残疾人也没有关系,小王驸马的“济民制药”专门吸收一些残疾人,为其提供住房。在制药局中可以干些力所能及的轻活来养活自己,当然如果幸运的话还可以从中学习按摩,那样用不了多长时间便可以自立门户来养活自己了。
    杭州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贸易集散地,人口流通非常大,几乎达到了每年三万人的规模,来自于天南海北的各地商队将自己的货物卸下,通过海港将货物从运河或是海上通过船队运往远方。仅从杭州各处林立的客栈长年都是客房住满,酒楼茶肆都可以看到做生意人的身影就可以想象出杭州有多么繁华了。
    此时王静辉更加关心的便是他所做的公益事业效果如何,不过漫步杭州街头的时候,看到杭州的市容非常整洁,这里本就是江南富庶之地,更是看不到流民乞丐了,他委托徐氏在这里设立的施药局、慈幼局、养济院等公益设施运转良好。王静辉一直都认为一个成熟的文明社会,这些不起眼的辅助公益组织是绝对不能缺少的,大宋官办的福利设施并不是没有,不过相对于庞大的地域和人口来说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楚州和杭州也算是王静辉的立身根本了,所以这两地的社会福利机构非常完善,可以说比汴都开封要好的多,最重要的是这里的氛围非常好──楚州和杭州的地方官员都和他有很深的联系,而且两地的商人也是唯他马首是瞻,官方上的支持和商人们的跟随使得两地的社会福利机构办地有声有色。
    最有意思的便是根据王静辉的建议。徐氏在杭州和楚州成立了专门的职业介绍所,专门为散工人员找工作。宋朝以前也有这样类似的机构,不过非常原始也没有王静辉在商家中这么高的号召力,职业介绍所地成立使得商家干脆将需要什么样的人全部委托在这里代为寻找,而务工人员也都聚集在附近仔细从职业介绍所发布的用工公告中来寻找自己合适的工作。
    尽管王静辉非常有钱,若是把他的财力分散的投入到两三个城市之中完全可以达到改变一个城市面貌的水平,但是大宋有数以千计的城市,改变一两个对大局没有什么影响,不过若是树立一两个正确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得后面的城市争相效仿地话,那样的榜样作用就大多了。
    “这些都是商人所为吗?!”皇帝赵顼笑着说道。
    王静辉从杭州回来后,便将杭州的所见所闻辑录成册呈送给皇帝赵顼,现在赵顼手上拿的正是他所写的见闻辑录。对于杭州地变化,大宋朝廷统治高层还是非常关注的,因为王静辉知楚州的时候便给所有的人带来了一个大大的惊喜。而杭州地最高长官则是驸马的弟子李慎,杭州一跃成为大宋除了汴都之外赋税最高的州府,这即在赵顼地预料之中,也是够让他惊讶的。想要赋税上升可以通过行政手段调高税率,但是这么做无疑是杀鸡取卵。不过令人惊奇的是无论杭州还是楚州,两地的税率除了朝廷规定的税率之外,其他诸如商业税和过路税等等都已经降到大宋个州县的最低点,甚至只要进入两地只需交少量的费用之后,在其管辖地区所有的城池都不用交进城税。这么低的税率还能够取得如此之高地赋税这不能不使所有的大宋官员深思。现在王静辉给他所写的见闻录中没有多少内容是提及商业方面的事情,重点还是在社会福利机构上,这不由得让赵顼耳目一新。
    “不错。当然臣在这里面的份额非常大,也是起到一个表率作用,不过此事一旦形成规模后,杭州和楚州的民风也随之一变,商人也越来越愿意掏钱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王静辉笑着说道。
    “听说姑父曾用朝廷赐予热心办学等方面有成的商人祖先以散爵,惹动江南商人倾力办学,这商人终究还是趋利的,没有什么利益他们也很难掏钱干好事。”赵熙说道。
    “若是殿下站在朱雀门上,能够看到几种人?”王静辉没有解释。只是笑着问赵熙。
    皇帝赵顼也充满兴致的看着自己的儿子,王静辉的这句话也是他曾经领教过的,不过时间一长再听到这句话后也是觉得时间匆匆,以前所发生的事情仿佛恍若隔世。
    小赵熙说了很多,不过王静辉都在一直摇头,最后才笑着说道:“殿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天下不过就分成两种人,都是为利而来往的人,虽然他们的表现不同,但所做的事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那父皇、介甫先生和君实先生也是如此么?!”小赵熙好奇的问道。
    “呵呵,他们都不是凡俗之人,所图者更大──你父皇所要的是成就无上功绩成为一代英明君主,而王介甫与司马君实则是希望自己能够在学术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也希望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贡献给朝廷,为朝廷所用从而实现天下大治!此‘利’非彼‘利’,一个人站在什么样的高度,他们看到的‘利’也就不同!”王静辉笑着说道。
    皇帝赵顼自然把这些看在眼中,不过他并不会因为王静辉的话而动气,只是笑着摸摸儿子的脑袋。
    “商人身为社会的一分子,自古以来社会地位就受到很大的压制,这中间商人本身有自己的问题,但若是一概而论显然是错误的。朝廷的任务便是将商人区分出来,对于奸商和那些坑害百姓的商人应当严厉镇压,而对于一心行善与人为善的商人应该多加以宣传,朝廷应该担负其舆论的导向作用,多竖立正面的榜样,同时也给予一定地奖励。这样长久下去,社会民风也会随之慢慢改变。”王静辉笑着说道。
    赵熙听后点点自己的小脑袋说道:“姑父,我明白了!为政者不是以刑罚治理天下,而是善于引导天下人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王静辉听后笑着说道:“不错,有些意思了!”说完后便看看旁边有些得意的皇帝赵顼,他可以看得出来赵顼对赵熙的培养真是不遗余力。也是因为赵熙是个罕见的天才儿童才会进步如此之快,说不得再过上十来年,一个李慎式地天才人物就会在大宋的政坛上升起来了,不过不同的是赵熙很可能是这个庞大帝国的皇帝,可以想象一个更加开明聪慧的君主可以为一个帝国带来些什么样的变化,至少王静辉是非常期待的。
    年初通过的全面减税政策已经开始实施,王静辉也特别对大宋的三份全国性报纸对此事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宣传。尽管大宋地教育水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之冠,但国民所受教育水平也还是受到很大的限制,不识字的文盲还是占了绝大多数,不过就这个水平也比唐朝等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盛世王朝要强的多。要知道当年韩愈在地方上任官员地时候,整个县才找出了一个秀才,而同样的地方到大宋这个时代秀才可以以百为单位计算,进士也都出来了。当然这中间不能刨除宋王朝的开拓者为了联合士子阶层来制约文臣武将的目的采取了比较宽泛地录取政策,但毫无疑问宋朝的教育水平比唐朝要高出很多倍这是绝对不可否认的。
    三大报纸都开辟了固定地专栏来讲解新税法。除了对条文的解释之外,王静辉还指示用实际的事例来作为说明,使得茶馆中的说书人可以用平直的语言为老百姓讲解自己可以不用再交那些税。说白了,王静辉就是想通过这种广泛的宣传让人知道朝廷减税的爱民政策,免得底下的官员营私舞弊糊弄老百姓。不过即便在后世中国也有些地方官员为了充实自己的腰包。故意隐瞒上级下达地各种精神政策,以便自己中饱私囊,这种事情在信息发达的后世都会出现。更不要说是在这个时代了。
    王静辉当然知道自己也不可能完全堵绝那些黑心官员,只是他也不会听之任之坐视不管──他与王安石和司马光相互商议过后决定使用一百多名提举官员分赴各路进行督查,当然仅仅放出去一百多个提举是不管用的,这一招王安石在变法初期的时候便就使用过,不过那效果实在是惨不忍睹,上下联手的话那老百姓可以说是没有活路了。在底下王静辉得到了皇帝赵顼的支持,借用皇城司、情报局和统计局的力量来进行核查,一旦接收到类似的投诉案件将会对当地的地方官吏进行严加惩处。
    至于那一百多个分赴各路的提举官员则从汴都留任散官中选取,汴都开封的官员密度可能是这个世界最高的。大宋接近五分之二的官员汇集在开封,再加上宋朝特有的叠床架屋的官制体系,可以想象朝廷所养的不管事的散官有多少。现在官制改革的苗头已经是捂不住了,各路神仙都在大显身手准备落个实缺,而以往身居高位的官员争取保证自己的利益不会断送在两党妥协之中,下面无职官员就是希望能够借这次担当提举的机会来获得上位者的赏识获得实缺。
    这种心态王静辉非常了解,驸马门下也曾拜下不少求官者,但王静辉采取了严格的措施来限制求见人员,这求官系列的求见者自然是无法进入驸马府的大门的。在汴都官场中,驸马府的门槛是最高的,比当朝宰相家门槛要高的多,见驸马一面的难度可以比得上面圣了。不过话又说回来,驸马却常常出入华英书院和平民医馆,亲自讲学或是救治病人,这种怪异的行为为世人所不解,有远识之人诸如王安石和司马光对此都是格外的赞赏。
    王静辉所临时构建的检查系统工作还是非常有效的,一百多个提举官员轮流交叉前往各地监督减税政策的实施状况,纵然有这么一两个被当地官员用糖衣炮弹打倒,后面还有不同的官员进行复查,这行贿成本实在是太过高昂,而且一旦漏馅等待的他们便是大宋统计局的调查,那后果就极为严重了。大宋的检查系统一般在中央有御史台,在外则是通判,而在大宋官员眼中,这两种监察机构远比不上统计局的威名,第一次发威便将几十个官员发配远方,后续也有数十人被统计局调查过,所谓拔出萝卜带出泥,遭难的人数可就难以计数了,一时间统计局的声名确实震慑了相当大一部分贪官污吏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第一第三百八十五章 官制改革
         
    宋代监察机关,沿袭唐制,中央设御史台,下设三院,一是台院,侍御史;二是殿院,殿中侍御史;三是察院,监察御史。御史台设有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名义上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但宋初不除正员,只作为加官,授予其他官员;检校官带宪衔的,有检校御史大夫。因而御史中丞便成为御史台的真正长官,称为台长;副长官是侍御史知杂事。御史官的职掌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上至宰相,下至一般小官,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官阶低而任殿中侍御史,或监察御史者,称“监察御史里行”。此外,还设推官二员,专管审理刑事案件。三院御史上疏言事,评论朝政或弹劾官员,按规定必须先向中丞报告。仁宗时,刘筠任中丞后,御史言事就不必请示本台长官了。宋代的御史官人数没有定制,可多可少,随皇帝意旨而定,除御史中丞较固定外,其他御史可随时增减。
    宋朝的官制可能是历朝历代以来最为复杂难以弄懂的,王静辉为了以后能够掌握社会变革的动向,所以在这方面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不过通过对宋朝官制系统的研究,他倒是发现宋朝官制系统虽然有很大程度上承袭了唐代、五代,但宋太祖的“叠床架屋”政策使得唐朝和五代沿袭下来地官职系统已经完全变化了。考虑到后世的一些官制模式,这么算下来宋朝的官职系统应该是承上启下对后世影响极为深刻。
    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倒是让王静辉感到非常意外,毕竟后世正统历史一直都把宋朝归为“窝囊宋”,尤其是它的官职系统倍受诟病,可是元明清三朝几乎都受到了宋朝的影响,尤其实在官职系统上更是如此。比如地方官的监察。在宋代由通判负责。同时,皇帝还经常派遣转运使、按察使、观察使到各地去监察,这些都属于外任御史。转运使本来是管理财政地,但也兼任监察官吏。后来在安抚使之上设宣抚、制置二使,不领州而位在诸路帅臣之上,成为一路之长官。开元代行省承宣布政司,开明代按察司制度之先声。
    宋代的谏官称为司谏、正言。谏官的职责是向皇帝提出批评和建议,但实际上空有其名,未能履行其职,最终便混同御史。专司监察官吏。按规定,谏官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不必是否有据。当时称为“风闻弹人”,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这种规定更助长了御史滥用弹劾权。在几年前王静辉就见过御史唐垌曾面弹王安石,胡说一通。但皇帝赵顼也不加责怪。所以,宋代的宰相大受牵制,无可奈何。按规定。台谏官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因此,台谏官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当时人说宰相与御史台是敌对的营垒,互相仇视。
    王静辉知道御史官在宋代以前与台谏官分开,不过在这个时代根据他的观察实际上是合二为一,主要用以监察官员,看其是否忠于皇帝。而不察其是否忠于职守。虽然历代均如此,但宋代尤为突出。在这个时代随着专制皇权地加强,谏官对皇帝的过失更不敢有所规劝,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