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风 >

第167章

宋风-第167章

小说: 宋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料之中,对此解决的办法与其堵不如疏!”
    曾唯有些迷惑的问道:“大人的意思是……”
    王静辉解释道:“与其把泉州本地的商人排斥在外,不如把他们都给吸收进来,反正我们的船也不够用,若是再造新船未免投入巨大,我们倒是很容易掏出这笔钱,但时间可是不等人的,与其吃独食,还不如大家都来分一碗羹!”
    刚才说话的余元轻拍桌面笑着说道:“妙!妙!改之果然是商界奇才。难怪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有如此产业!”
    曹羽说道:“这样好是好。不过着以后地利润分成算起来可就麻烦多事起来!”
    王静辉笑着对他说道:“岳行兄,天下地钱是挣不完的!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地便是赶快把手头上这些剩余用不上的船只找个地方妥善安置起来。让它们继续发挥作用。以后便把大宋皇家海运一分为二:我们继续在楚州这里继续做高丽和倭国的生意,而剩下多余的货船便作价以股份地形式参股南方航线,到时候这部分货船从南方航线上所获得的股份分红,我们几家便按照股份多少分红便是。也没有什么麻烦的!”
    曹羽听后点点头,其他的商家也都非常同意王静辉的设想,毕竟从北方航线上这两个国家的海外贸易便足可以让他们大发特发了,暂时也没有什么力气腾出手来插手南方航线的生意,把这些剩余的货船做到南方航线的股份分成里面,即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这些船的作用,有可以坐收南方航线地利润分红,这远比通常的租赁要划算的多。
    王静辉继续说道:“其实从长远来看,由于南方国家众多,物产远比高丽、倭国丰富的多。所以南方航线的利润超过北方那是迟早的事情。现在我们所要做的便是继续巩固北方航线的生意,两三年之后等我们腾出手来,便是大举增资南方航线地时候。毕竟据在下所知南方泉州那里的大海商多是些归化我大宋的海外夷人,虽然他们已经成为大宋人,但终究不是我华夏汉统,多少有些不妥。大宋的海外贸易必须由我们这些真正的汉人来主导,要不然咱们的旗号——‘大宋皇家海运’可就不是很对路了,圣上脸上也会无光!”
    王静辉心中本来没有什么种族歧视地概念。但他可是知道这些归化大宋的海外阿拉伯商人的历史的——在南宋灭亡之后,元蒙统治者将其管理的子民分成四等,这些归化大宋的阿拉伯商人的后代便成为色目人,蒙古人对理财不是很精通,做生意更是狗屁不通,他们那些染着汉人鲜血的庞大财富都是靠这些阿拉伯商人的后代来主持。
    这原本没有什么。但最可恨的便是这些阿拉伯商人非常精通字画古薰珠宝,为了讨好他们的蒙古主子,四处强买强卖,狐假虎威借机大肆迫害汉人,手上染满了汉人的鲜血,这笔帐王静辉若是不好好清算一番,实在是难以咽下心中这口恶气!
    在座的几个人虽然不知道为什么王静辉会对归化的这些海外夷商有些排斥,大宋皇帝对这些海外夷商定居中国还是非常宽厚的,但他们骨子里面还是非常鄙视这些夷商后代的。再说自己打的可是大宋皇家海运的旗号,成立南方航线后用的自然也是这面旗号,要不然可得不到大宋水师的保护,若是让这些夷商占了主导地位,那皇帝的脸面上可确实不太好看。
    王静辉说道:“为了保证南方航线我们能够继续占主导地位,我们将会限制泉州、杭州的海商入股的时候要采用货船入股,这样两三年后我们回过头来增加自己股份的时候才能够占到上风!”
    大宋皇家海运是王静辉一手主导创立的,经过这一次海外贸易后,大家对所获得的巨额利润使他们都认可王静辉的实力,承认他成为这个商业团体的大脑了,他现在说出来的话基本上都会被所有人所认可。发展南方航线的基调就这么被王静辉一个人给定了下来,事实上若是论具体操作,就是是个他也比不上这里面任何一个人,但若论这个商业团体的战略发展方向,王静辉提出的建议则是最好的。
    正文第一次大宋皇家海运的“股东大会”胜利闭幕后,王静辉获得了他想要的东西,而其他成员则是获得了看得见的利润和未来美好的发展前景,每个人都各取所需。王静辉把曾唯留下后,其他人便都各自散去,忙着手头上的急事去了。
    “子华兄,在下希望你能够忙过这段时间后,以楚州市舶司提举的身份给圣上上一道奏章!”王静辉边说话边拨弄着手中的茶碗盖。
    曾唯在一旁笑道:“大人言过了!大人的功绩,汴都开封的圣上和政事堂中各位相公都看在眼里,哪里用得着下官来做着锦上添花的事情?!”
    王静辉没有想到曾唯会这么说,知道他误会自己的意思了,便笑着说道:“子华兄误会本官了,本官可不是这个意思!”   


第一第一百五十七章 十里送行
         
    王静辉解释道:“子华兄,相信你也知道本官身为驸马,做官做到今天按照大宋律例已经是个异数,本官对此也不会有过多奢望。现在大宋表面上繁荣,其实财政紧缺,从仁宗朝开始,大宋的财政便一直存在着缺口,而海外贸易便是弥补这个缺口的一个重要方法,虽然这并不是治本的万能药,但却能够给大宋以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转变。本官原打算在楚州这里任父母官的三年时间里好好的打下一个基础,不过由于太上皇的身体突然恶化,新皇登基要召我回到汴都另有安排,现在看来这个想法有些不太现实了,所以本官要加快脚步,给后人留下一条路可走!”
    曾唯听后立刻说道:“大人高瞻远瞩非下官能及,大人若有什么差遣,就提出来好了,唯定当不辞!”
    王静辉笑着说道:“有些事情不过是尽人事以听天命罢了,你我所能够做的便是尽力而为而已!本官要加快海外贸易的拓展步伐,虽然有这一次海外贸易的成绩作为旁注,但要想说动政事堂的各位相公和圣上,还需要其他主管此事的官员一起从自己本身职责来说明海外贸易对我大宋的好处才更有把握。本官虽然请子华为此上书延誉,但你要从实际出发,不可为此而夸大其词,若是经不起汴都各位大臣的仔细推敲,难免要坏了子华的大好前途!”
    曾唯笑着说道:“大人请放心,这不过唯本身职责而已,下官自会照实来写这份奏章的。大人不必过虑!”
    王静辉得到了曾唯地肯定答复后。笑着点点头,“那好。子华兄此事就有劳你了!”两人又对海外贸易中出现地问题仔细交谈了一会儿,曾唯曾经读到过王静辉对此的一些策论,但和王静辉能够像这样一对一没有旁人打搅地情况下来讨论海外贸易,这还是第一次。他把心中所有的疑问都如竹筒倒豆子一般提了出来,王静辉也都一一做了解答。虽然有些问题王静辉自己也说不上来,但还是凭借着后世的眼光来给出一些参考意见,这让曾唯对他的人品和才华大大地心折,心中的疑问得到解答后,曾唯便起身告辞了,王静辉将他送出临时的府邸。
    眼看楚州这里的事情即将了解,王静辉的心中在欣慰的同时,突然也有一种失落和空洞的感觉在心中泛起。他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楚州是自己来到大宋后第一个出任地方官的地方。估计以他的身份以后将会面临更大更多的考验,以后就没有这个机会再次放任地方做一州地管理者来实现底层的治国理想了。
    王静辉对此自嘲的笑了笑:自己在过去生活的时空中不过是一个军医罢了,几年服役下来回到自己的家乡继承家族产业继续当医生,今后用脚趾豆也能够预料一生的结局,最良好的状况充其量不过是个有名的中医罢了。自己来到宋朝后不仅是名震一方地杏林高手、知名的大宋富商,日常见到的人也是在历史书中的名人——赵曙、赵顼、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还做了温柔贤惠的蜀国公主的丈夫,成了大宋地驸马爷。
    一想到来到大宋这几年的各种际遇。王静辉的心中一时间充满了酸甜苦辣涌上心头:从一开始与猛虎搏斗在这个时空找寻出路想平淡的渡过这一生,再到来到为了拯救那些保存在校正医书局那些珍贵的医学典籍,自己一步步的走向改变历史的道路,直到自己介入濮议角斗爱上蜀国公主后的全力以赴。好在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虽然到现在说不上能够让大宋避免历史悲剧发生,但终究他靠着自己一番令人匪夷所思的际遇逐渐使大宋偏离了历史原有的轨道。历史已经改变了,至于今后会发生什么,他不知道,但他知道有些事情需要几代人前赴后继的不断去努力,他现在所要做的便是再接再厉奠定一个相对良好的基础,培养后继者,给后来人指明一个大致的前进方向,这便足矣了!
    “改之!”李管事在他身后轻轻的叫了他一声,打断了王静辉心中的思绪。
    王静辉转过头来看见是李管事,笑着说道:“珍泉兄,有什么事吗?”
    李管事有些神色复杂的说道:“改之,门外聚集了许多楚州的乡绅想要见你!”
    王静辉还以为出了什么事情,不会在他临走的时候对他在楚州这近两年的施政方针有所不满而搞“上访”来抗议吧?!不过李管事的回答很快便把这种可能性排除在外:“改之,这些乡绅都是从楚州各地赶来,他们知道大人要离开楚州返回汴都去了,所以都自发的组织起来赶到这里想挽留大人!”
    不管是对自己不满而“上访”,还是想挽留自己在楚州,王静辉对来客从来都是很重视的,他一直认为身为百姓父母官就必须知道自己治下百姓的要求,所以在楚州任职的时候,要求属下的官员必须对老百姓的“上访”有求必应。现在临走了,这项他立下规矩自然不能破坏,他立刻将身上的便服换下穿上官服,随李管事来到他在盐城临时官邸的大门外,看到不仅是随他而来的楚州各位官员都在,而且是聚集了几百名老百姓而不是李管事口中所说的乡绅代表。
    此时王静辉也没有什么时间来询问李管事了,站在大门口的台阶上对这几百来人高声说道:“各位楚州百姓,你们聚集在此可是有什么事情要求本官去做吗?只要是本官力所能及之事,盖不会推辞!”
    在门外聚集的百姓看到王静辉从大门里面走出来后,原来乱哄哄的场面立刻安静下来,听过他的话后。所有地人都齐声说道:“大人德备苍生。不可弃我楚州百姓而去啊!”
    王静辉身边地官员一列站好,看到这样的场面也不禁有些动容。他们也没有想到王静辉马上就要离任回到汴都地消息会在楚州百姓当中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为首的一排穿着上明显与平常百姓有区别的老人走上前去,将一个用红绸包起来地小包呈送给王静辉,他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本奏章,不过寻常百姓可是不能上达圣听的。想来自己也马上就要离开楚州了,自己治下的百姓还对他有什么要求的话,就尽力满足吧!
    王静辉打开这本奏章一看,脸色马上就变了——楚州百姓居然想上书皇帝,为了表彰王静辉在楚州这里卓绝的政绩而允许楚州百姓可以为他立长生生祠,家中可以供奉他的长生牌位!
    王静辉看到眼前这些百姓,心中也是不断的翻腾,若是在这个时候还能够保持他以往无动于衷的神色,那他可就真的成神了。他平复了一下心绪,将这本奏章递给旁边有些好奇的官员。他们也都想看看这些百姓给驸马地是什么内容的奏章。居然让他变得有些失态起来。旁边的通判薛向之第一个接过这本奏章,看过之后脸色变得肃容起来,接着把这本奏章继续传给下一个官员,很快这本奏章便在他们手中走了一圈,原本还有些漫不经心的官员在看过这本奏章后,脸色如薛向之一样都变得异常庄重。
    在那个时代,当地百姓为了表彰他们父母官,常常会把一些由这个官员主持修建的工程以这个官员的名字来命名:苏堤、万安桥……王静辉在楚州时间不长。但由他主持修建的各项工程恐怕是大宋历任官员中最多的一个,别人在任上就是一百年也未必有他这么大地手笔。借力整修各种工程,除了开始时候的大型水利工程之外,他没有掏过一文钱,而且那当初贷款出去的四十万贯早就在薛向之的坚持下,用楚州财政盈余给填上了。现在楚州各地的百姓为了纪念这些工程给他们带来的便利。什么“学士桥”、“驸马堤”,如此种种早就遍布楚州各地,如果有行人问起“学士桥”该怎么走,楚州各地地人都可以在本县给他指出两座以上这样的桥来,可以说楚州现在已经打上了很重的属于王静辉自己的烙印。
    王静辉要离开楚州的消息在半个月前传出来后,楚州的百姓第一想到的便是用什么建筑来用王静辉的名字来命名,结果才发现这个时候用小王驸马命名的建筑在楚州已经烂大街了,不过这绝对不会难道受过王静辉恩惠的楚州百姓,最后便决定用给王静辉立生祠,供奉长生牌位这样的举动来报答他。
    奏章最后还是传到了王静辉的手中,他有些神色复杂的说道:“各位百姓,大家的心意本官心领了,本官在楚州不及两年,所做的事情都是一个大宋官员的本分,大家都不必为此介怀!”
    人群中走出一个八旬老者,在旁边一个青年的搀扶下走到台阶下说道:“驸马不必推辞,这不过是楚州百姓对大人的一点心意,与驸马在楚州为百姓所做的相比,还差得远呢!大人若是不离开楚州就好了,但楚州百姓心中也知道大人有鲲鹏之志,胸中自有一篇治国平天下的锦绣文章,大人乃是神仙下凡来助赵宋官家中兴大宋的,岂能留在楚州一隅?尽管如此,还请大人向圣上转交这份奏章,这是楚州百姓唯一能够回报大人的了,万望大人莫要推辞!”
    这个老人说完后,身后几百百姓齐声说道:“万望大人莫要推辞!”
    王静辉此时心中觉得有一种很令他发酸的东西堵住自己的心口,让自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旁边的薛向之靠近他说道:“大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