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风 >

第147章

宋风-第147章

小说: 宋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代已经好几年了。老王同志对大宋时局地看法他是赞同的,但却决不赞同采取这么激烈的手段来改变现状。那样只会把大宋这潭死水搅浑,让类似吕惠卿、蔡京这样的政治投机者钻空子。他想利用自己千年地见识,给这潭死水开源,注入新鲜的血液来逐步替换达到兴盛大宋的目的。所以凡是他有能力主导的事情。一定要压住王安石急切的心理,这一次在科举考试问题上虽然是偶然间提及的,但王静辉需要这个主动,所以在王雳面前摆出了强硬的姿态。王雳目中无人,但王静辉只要一强硬起来,他还是原形毕露了——双方的资历和地位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上,这也无形中给王雳敲了记警钟,让他收起了轻视之心。
    宋人治理国家是十分注重“先例”的,只要能够在历史上找到合适地“先例”加以援引,就算是遇到反对的声音也可以放手一搏。科举制度涉及到今后帝国将会以何种方式来取才。其中各方利益牵扯甚重,王静辉和王雳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看似轻松,但两个人谁也不认为就这么像吃饭喝水般容易,搞不好便是臭名昭著——士林的嘴巴和御史谏官手中的笔都等着呐!
    王安石现在还没有把对现行科举制度的不满明目张胆的表现出来,王雳是他的儿子,自然知道父亲心中对此的看法,虽然他刚才和王静辉讲要以激进的手段来解决完成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但也意识到对科举制度改革可没有这么简单。其中所蕴含的风险可不是一个翰林学士所能够承担的,即便是当朝宰相也不敢贸然动手。王静辉自己愿意写奏章上书皇帝对此进行改革,王雳心中自然乐得从旁看看结果如何,自己所付出的不过是摇旗呐喊而已,这对王氏父子极为有利。
    王静辉告辞王雳后回到书房准备写奏章,他非常清楚的知道科举考试制度改革是个雷区。不断的搜刮着肚子里面那点儿可怜的东西。赵公公看他在书案上一会儿便将废纸篓给填满了,知道他在为什么事情写奏章而为难,悄悄地把纸篓倒在外面准备焚烧处理,不过他还是没有忍住好奇心从中拣出几个废纸团打开一看便明白了驸马为难的地方。
    赵公公曾经服侍仁宗皇帝几十年,在皇帝身边待的时间长了,自然对政治上的事情洞若观火,其老练程度不让韩琦之辈,看在蜀国公主夫妇平常对他照顾的份上,赵公公决定给这个傻小子提提醒,免得在那里为难了。
    借着给王静辉斟茶换水的机会,赵公公和他闲聊了一会儿,对此王静辉早就习以为常了:赵公公待在这间书房中的时间恐怕比他都长,如果两个人不说话的话,那他们之间是非常尴尬的,而且赵公公年纪大,看得多,虽然有些事情不便说,但是他对朝廷各种典章、规矩、故历非常清楚,就是一本政治活字典,所以时间长了王静辉也非常愿意主动找赵公公聊天。
    毕竟是在皇帝身边待了几十年的人,就是见多识广,王静辉和赵公公看起来像是闲聊,但赵公公对他的启发还是非常大的。王静辉刚涉足政治还不到两年,对朝廷的惯例和典章制度都不是很清楚,他参加的是制举科考试属于特科,其考试内容和进士考有很大的差别,仅是这考试中的门道若是没有赵公公详加解释,他这份奏章要是递上去可是会被人笑掉大牙的。不过赵公公也很隐讳的提出,王静辉这份奏章是一份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最好不要在这方面白费功夫。
    对于科举考试制度,王静辉是必须要下手的,王安石暂时被他压得没有任何作为,想要让他来顶缸还需要一段时间,但人才的培养可是等不得的,帝国不仅需要敢于直言能谏的正直文人,更需要有真正治国本领的人来领导国家,他很难想象一个晏殊式的人物能够为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做些什么。
    历史上王安石虽然改革了科举制度考试的内容规范,但改革的成果完全是依照他的意志而进行的,所采用的几本基准教材也都是王安石善治的《孟子》等书,刊印《三经要义》,这在王静辉的眼里比以前好不到那里去,也难怪王安石在动科举考试的时候会遭到这么强烈的反对,要不是皇帝的强力支持,仅那一次考验便可以把王安石打回原型了。   


第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试探
         
    由于这次改革科举考试制度风险巨大,王静辉干脆放弃了写奏章,这个时候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才可以,况且今秋大比马上就要开始了,这个时候上这种唱反调的奏章无疑是火上浇油,肯定把所有的火力都吸引到自己的身上,到那个时候自己可就危险了。现在王静辉通常的做法便是写信给朝中交好的大臣,虽然越来越不好使,但除此之外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如果这个时代能够普及报纸就好了!那样可以借助舆论的力量来宣扬自己的观点,取得天下人的支持,这当中的力量也包括士林中的大部分,但要广泛的多。这个时代一个平民步入仕途的道路就这么两条:不是参加进士考便是和自己一样参加制举考。如果能够拓宽选才渠道让真正有本事的人有机会独占鳌头的话,那其支撑的力量要大的多!”王静辉心中默默的想到。
    愿望是好的,但要想实现普及报纸这样“先进”的媒体工具在这个时代实在是太困难了:这里可没有全民普及教育,识字读书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实在是低的可怜,就算王静辉想赔本大甩卖也不可能——报纸多半会沦为小商贩的包装品!
    虽然让媒体工具为自己开路的想法十分困难,但汴都的《梅雪》在这条道路上开路三四年了,已经成为士林中的一杆旗帜。本来《梅雪》更倾向于纯文学的刊物,但王静辉“剥夺”了苏轼的“寒暑派”领袖后,为了扩大这种思想而专门在《梅雪》上刊发了大量自己写地文章来为“寒暑论”摇旗呐喊。后面地赞同者和反对者继续跟进。倒是使《梅雪》现在更有点评论性的刊物了。
    《梅雪》原本是王静辉用来讨好士林地产物,顺便也用来探索在这个时代发行报纸的可能性。为以后更进一步的行动积累经验,总体上来说《梅雪》所取得的成果已经让他喜出望外了:因为创办《梅雪》给王静辉在士林中赢得了巨大地声望;“捆绑”了这个时代最优秀的文豪——上个月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的王安石也答应了好友司马光的邀请,加入了《梅雪》评委会,这使得王静辉将这个时代最顶级的文豪都给一网打尽。完成了他心目中集中仅存的“六大家”创办刊物的“伟大创举”;养活了一大帮的文人,让王静辉喜出望外是甚至还有职业选手的出现,有几个文人甚至靠给《梅雪》寄送文章便可以凭借其丰厚的稿费来养活家庭,这也稍微刺激了一下那些家境比较贫寒地士子,他相信以后报纸的投稿员和职业编辑将会从这些人中诞生,文人也会因此多了一条除科举考试之外的生路。
    《梅雪》的运行状况也远比王静辉最初的设想要好上许多:除了先期的投入外,自创刊的那天起,《梅雪》居然奇迹般的没有亏本儿运行!《梅雪》地发行也分成两个版本——国内版和国外版,这是在王静辉的授意下执行的,他在这本刊物上发表“寒暑论”后就意识到《梅雪》已经不是单纯的文学刊物了。“文人言政”是宋朝开明政策的产物,他可不想西夏和契丹的执政者从中吸取其发表策论地精华,分成两个版本发行势在必行,这还不够,为了扩大销量,执掌商务印书馆的曾掌柜还特意准备了西夏文和契丹文的印刷机,除了供刊印“外国版本”的《梅雪》外,还大力刊印这两国文字翻译版本的《论语》等书!
    这个时代的文人还没有接受“润笔费”的概念。但随着《梅雪》发行和影响的扩大,一篇被选中的文章润笔费是十分惊人的——可以达到四五十贯之多,像苏轼同志这样顶级“写手”的稿费甚至可以达到百贯以上——这可比苏轼做官来钱快多了!现在老苏家三大老少才子齐动手,其在汴都开封的住所和生活水准也大大的改善,据说搬进了新的宅院,连当初反对发行《梅雪》的刘账房和曾掌柜也后悔的捶胸顿足。
    大宋治平五年七月发行的《梅雪》上。分别刊登了驸马王静辉、参知政事欧阳修、御史中丞司马光、翰林学士王安石等风云人物的文章——建议朝廷改革现行的科举考试制度!这是王静辉分别给众位朝廷重臣分别写信的结果,他的倡议得到了其中一部分人的大力支持,不过宰辅韩琦,也就是王静辉重要的同盟者却在这个时候出乎他意料之外的保持了沉默,这让王静辉心中感到了极大的不安:以前随着自己的指挥棒走的韩琦这次为什么不站在他的一边?!
    不过欧阳修和司马光的明确表态让王静辉很欣慰,按照原有历史的发展,欧阳修还有三年的寿命便要去世了,他希望能够挽救这位大文豪的生命,让这位天下士林的绝对领袖能够多活几年以便多发挥一下他的作用。至于司马光和王安石鲜明的支持,这才是重要的:无论历史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他有耐心,这两个人绝对是韩琦富弼之后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谁上台执政都会使现行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按照王静辉的主张,在今年的大考过后,以后的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要逐步加大以策论取士的比重,要用九年的时间三次大考来彻底完成淘汰诗赋考试的旧有制度,这也是他能够得到司马光和欧阳修支持的原因。不过王安石在他的文章中还是明确表达了他希望能够更快的实行新制度,最好下次考试便没有诗赋考试,王静辉分别看过其他支持者的文章后,也是半天默然。
    王静辉不知道韩琦虽然有惊无险的渡过了“王陶事件”,但自己老丈人的意志已经在慢慢的发生变化:经过垂帘听政、濮议角斗、身体病重等重要事件后,英宗赵曙有些迫切地希望这个帝国能够在他这一任上得到长足地发展。一改以往宋仁宗时代国力慢慢衰退的颓势。尤其是最近西夏传回地消息:嵬名浪遇终于死在了自己的任上——一个低微的官职。对于这个曾经是西夏皇族贵族领袖的嵬名浪遇来说是一件极为不光彩地结局,虽然他本人作为一个死人已经没有什么力量来改变了。但他的追随者却不甘心这个结局,西夏内部权力斗争已经开始拉开大幕逐渐走向对立尖锐的高潮——这正如驸马当初在信中写的一样!
    英宗赵曙自经过王静辉治疗检查后,平时按照驸马所嘱托的那样进行保养,果然自我感觉状态日渐良好。这就刺激他想开始真正的掌控帝国,他想做一个在历史上太祖太宗那样有作为的皇帝!
    想要做一个留名青史的有为皇帝,光是靠韩琦这些马上就要行将就木的老成是办不成事情的,他需要更多年龄合适而且有作为地官员来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上。原来刚见识过王静辉策略的英宗赵曙原本希望在十几年后留给儿子赵顼做参知政事的帝国栋梁,但没有想到却成了自己的女婿而告终,这使得他把目光投向了以苏轼兄弟为代表的新生代官员和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大有作为”官员。
    至于王安石能够以极快的速度来担任翰林学士兼权知开封府这样地职位,一半是因为王安石“负天下三十年”的名声,另外一半完全是曾公著在推行“免役法”的时候过于无能所致给了他表现的机会,王安石也在“免役法”上果断的行动留给英宗赵曙一个好印象。权知开封府是走向大宋统治高层的毕竟路线,以此向上便是御史中丞、参知政事、枢密院事、同平章事等重要官职了。如果王静辉知道自己老丈人心中是如何盘算地。恐怕也只有无言:历史上神宗赵顼和王安石一见如故,也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便把王安石破格提拔到参知政事的位置,从而开始了变法!
    韩琦等重臣多年的政治经验已经告诉他们:皇帝的风向已经开始了重大的转变,自己现在必须谨慎言行,不然在这个时候撞枪口那可关系到自己这一生最终的结局是否光彩。王静辉就算是再出色,他终归是个驸马,是朝中那些急于表现自己的御史谏官眼中钉,这个时候站在王静辉的身边。无疑会成为谏官的靶子,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韩琦对王静辉的主张保持了沉默。
    七月,王静辉除了慢慢的给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点火煽起舆论外,还等到了皇帝和太后的手谕:准许他能够暂时离开治地一个月到汴都开封去看望自己的妻子蜀国公主。蜀国公主已经怀孕五个月了,虽然王静辉通过来信得知妻子身体一切健康安好。但心中总觉得自己没有守候在她的身边而感到内疚,所以便写信给老丈人和曹太后,希望他们能够恩准自己暂时离开楚州前往汴都来看望蜀国公主。
    王静辉感到他离开汴都开封时间久了,朝中具体情况他什么也不知道,和大臣与老丈人的沟通也在日益下降,在这个时代声望固然是很重要的,但他要改变历史的宿命,皇帝和大臣对他的信任和看法就显得更加重要!借着陪妻子的这段时间,和老丈人与各大臣交换一下意见,来联络一下相互的感情,这是十分有必要的,更重要的便是颍王赵顼——这个未来的神宗皇帝,他必须要保持两人之间亲密的程度,否则让王安石占了先手,以后可就不好办了!更何况欧阳修、唐介等人的寿命已经到了一个警戒关头,他不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死,但可以尽其所能的延长他们的生命,这对于将来历史的发展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收到皇帝和太后的手谕后,王静辉把楚州的大小官员又召集在一起,将所有的职责又都做了详细的交待。现在是七月份,王静辉最重视的大宋皇家海运远航高丽的船队最快也要在八月末才能够返回,正好在他控制的时间段之内,所以只要把日常工作安排好便大功告成了。
    在安顿好楚州各项事宜后王静辉便匆匆收拾了一下准备前往汴都开封和妻子相会去了,知州府内除了林护卫要沿途保护他地周全。所以要抽走大半地侍卫。而赵公公则表示要负责他书房中那些文件的安全,便谢绝了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