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风 >

第135章

宋风-第135章

小说: 宋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次,少于四十艘货船。那盈利状况根本就不足以打动大宋统治高层。
    “既然要玩,就玩把大的!”王静辉心中狠恨地想到。
    李管事还没有到自己的住处,便被知州府的侍从在半道又给叫了回去。回到知州府的书房,王静辉脸上有些歉意地说道:“珍泉兄。现在恐怕要麻烦你了!”
    李管事知道王静辉想到了解决资金的办法,便高兴的说道:“改之,有什么我可以做的,不用客气,尽管吩咐便是!”
    王静辉说道:“这次我打算扩大赴高丽航线船队的规模,不仅二手船要继续收购,连泉州、杭州那边有实力的整支船队、造船作坊也要收购!我要赶在五月最佳航海季节前组成一支由大小船只一百条的船队,满载货物去高丽,如果有可能还要远赴更远的日本!”
    可能是王静辉的疯狂举动有些吓着李管事了,他半天没有反应过来。一会儿才说道:“改之,这么大规模的船队那需要多少钱啊!要不要我和徐老商量一下从徐氏那里融通些资金过来,填补亏空?”
    王静辉笑着说道:“珍泉兄,你也知道楚州地船队名号是打着‘大宋皇家海运’的旗号,圣上出资虽然只有二十万贯,但却占有三成的股本,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但为了买这个旗号。这点儿损失也就罢了,以后用处还大着呢!既然打着皇家的旗号,所以绝对不能有人所占的股本超过三成,你我就是再有钱也不行,否则我的身份会使那些御史谏官们上弹章的!我叫你回来便是想让你代我去汴都开封一趟去筹钱,我们要把这笔买卖做大。这个亏不能全让咱们来独自承担,也需要别人来替我们顶缸!当然,刚才我说地也有问题,泉州和杭州那里的二手船是不那么容易买了,但我们可以租借,这样也可以省去一大笔资金,你可以随机应变来处理!”
    李管事虽然觉得王静辉的百支船队计划有些疯狂,而且在资金分配上也有很大的问题,但自从他认识王静辉后,几乎每一次王静辉的商业活动都能够取得累累硕果,从来没有空手过,即便是福利性质的买卖,都能够让他赚得盆满钵满,所以在买卖地大方向上跟随王静辉的脚步已经成为他的习惯,只要自己做好具体工作便是了。
    李管事说道:“改之,和我们产业有往来的商家也算不少了,但组建这样的大的船队所需要的资金可不是个小数目,恐怕他们能够拿出来的资金也很有限!”
    王静辉笑着说道:“是啊!珍泉兄所说不错,不过我根本就不想让他们参与进来,毕竟他们一个人能够拿出两万贯算是到头儿了,我需要的是一次能够拿出至少十万贯的商家,有这样实力的商家才是我们船队的合作对象,其他的商家不用考虑他们!”
    “一次拿出十万贯?!”李管事听后摇了摇头说道:“有这样实力而且关系良好商家也倒是有两三家,但还是远远达不到你的要求!”
    王静辉从书架上拿出一沓请帖,这是他前段日子在汴都开封的时候,汴都的那些大商家邀请他做客时所发的请帖,不过当时王静辉顾虑重重,根本就不敢和他们有太多的联系。现在不同了,这些商家可不是平常李管事他们在生意中所接触到那些中等规模的商户,他们都是很有背景的“大商人”,虽然发家速度没法和王静辉相比,但每一个的家产都能够跟王静辉相媲美,在他们身上得到二三十万贯的投资是很容易的事情。
    王静辉把那些请帖递给李管事笑着说道:“珍泉兄,这是前段日子我去汴都的时候所收到的请柬,不过当时忙于政事所以没有办法赴会,他们的实力可非同一般,你久居汴都,应该对他们很了解!”
    李管事把那些请柬打开后,看到上面的名字都是他在开封的时候耳熟能详的人物,政商两界都有很深厚的背景。徐氏是汴都百年珠宝老店,这些人都是徐氏的老主顾了,李管事自然对这些请帖里面的人都很熟悉,看到这些人名后,兴奋的说道:“改之,还是你的路子广啊!这些人在以前可是徐老想要结交,可人家看不起啊,这下有你的面子可就容易多了!”
    “没有想到自己也走上胡雪岩的道路了”王静辉心中想到,但口头上对李管事笑着说道:“他们可没有这么简单,他们的背后都是朝廷中有头有脸的人物,前段日子还有人向我提起过要一起做生意,但我怕御史找麻烦,就没敢答应,这下连我的老丈人都给拉下水了,也就不用在乎那些御史了!”   


第一第一百二十五章 烦心
         
    李管事听后也不禁莞尔:拉着皇帝一起做生意的人恐怕也只有王静辉有这个胆子和手腕了!虽然以前没有接触过像王静辉这样“准核心官员”,但他也明白官员有许多事情是身不由己的,至少他看到的王静辉做成一点儿事是有多么困难。
    李管事说道:“改之,这件事应该不难做,凭你的面子,估计他们会掏腰包的,不要忘记你的外号可是‘财神王’,做买卖从来都没有亏本儿过的!呵呵……”
    王静辉听到李管事的打趣,苦笑着摇摇头说道:“珍泉兄取笑我了!我也不过是尽一个大宋子民的本份而已,那里是什么‘财神王’?!组建船队发展海外贸易是件关系到我大宋国运的事情,非常重要,所以珍泉兄定要谨慎行事!”
    李管事很少见到王静辉会这么严肃的说一件事,自然也就听的用心。王静辉和他又详细交代了一下去汴都融资的注意事项后,李管事便离开知州府回家收拾一下准备火速前往汴都开封了。
    王静辉对李管事的能力是非常信任的,自问如果不是多了这千年的经验,把自己放在李管事的位置上,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他那个水平的。李管事久居汴都开封,徐氏虽然在以前不是什么举足轻重的商号,但百年老店积累下的人望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的了的,他只是王静辉的代言人,来进行融资事项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安排好融资事项送走李管事后,王静辉便来到了后院。这里除了住着他和蜀国公主外。还有他地学生,他们中间有六个人将会参加秋试取得功名了。明年便会是进士科大考,这对于这个时代每个读书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地事情。
    王静辉对于这些孩子未来的前途也很关心,他地“二十一门徒”中有七个是选择了“文科”,他们都将会参加这次考试的。其中李慎由于其特殊的身份,更是得到了王静辉的特别关注。他虽然在心底就瞧不起这种“独木桥”式地考试,但没有办法,在这个时代这是唯一当官速成方法,如果一个读书人不参加科举考试而取得功名,就算他做到高官也会被别的同僚所取笑,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这中间之差和升官速度截然不同。李慎便是他培养出来打算摘取状元桂冠的学生,这也算是他还徐氏一个人情了。
    现在还有五个月便要考试了,包括李慎在内的七个学生就住在知州府后院。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请教王静辉,他现在也是大宋冉冉生气的文学巨星之一了,辅导他们靠进士科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王静辉怕再把李慎带在身边会影响他的学业,所以又换了一个书童,使得李慎得以有更多的时间来看书,似乎这个小家伙非常明白王静辉心中所想,功课水平也是越来越高,在这七个学生中非常突出。这也让王静辉心中安慰了不少。
    在离知州府只有一条街相隔的地方,王静辉还买下了一座院落,这里面居住的是他新一批学生。这次回到汴都地时候,王静辉就趁机到自己所开办的“孤儿院”中,又选取了三十名资质比较好的孤儿带回楚州,只要他还有能力来教学生。这样的亲身教学方式,他是不会放弃的,也只有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才是他真正的“嫡系”。只是传播知识并不是王静辉所看重的,毕竟只要自己大笔一挥,自己所掌握地后世知识都可以写出来,但他不需要这样的复印机,他需要的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有一种气度,一种和他一样开放兼容并蓄的气度,这样他的学生才可以更好地向更高深的领域探索。
    说起王静辉的“孤儿院”,这可是给王静辉带来了巨大的声望,里面收容着大约近两百名无家可归的孤儿,王静辉每年都会开出特别款项来支持这个孤儿院的运转,给这些孤儿以最好的生活条件。除了管好孤儿的吃住外,更重要的便是学习,而且所有的孤儿都知道唯有学习才是他们最好的出路,有王静辉在,他们甚至可以去参加进士科考试!所以成为王静辉身边贴身学生便是这些孤儿最大的目标,而且在孤儿院中非常鼓励孤儿们不仅学习四书五经这样的书,还有医学、物论、数论等科目,学习优秀的孤儿自然也可以做王静辉的亲传弟子。
    当初王静辉建这个孤儿院的时候,李管事他们也只是认为王静辉的善心大发而已,而这个创始者也只是开列了一张非常详细的管理单子给他们按照所写的去做,从照顾孩子的大娘、厨师到给孩子上课的先生,事无巨细全都在单子上,徐老和李管事听六丈夫“诉苦”后也没有在意,不过当王静辉去年从那里选出二十个学生亲自培养后,徐老他们才明白过来,这个“孤儿院”竟然是培养自己人才最好的地方,不过这个代价有些太高了而已。
    现在的孤儿院是挂靠在华英书院下面的,那些贫家子弟也可以轮流到孤儿院中教孩子读书来换取一部分收入,教学条件要比刚开始的时候强上许多。经过两年的发展,王静辉在孤儿院中选人才更容易了,而且素质也要比第一批要好上许多,这让他感到很欣慰。
    与徐老他们不同的是,王静辉办这个孤儿院的最初动机确实是福利事业,从来没有想过从中谋取过什么,但后来慢慢发展成为他的人才库,这也是他有意识的去推进的结果。在王静辉的眼中,只要是他需要的人才,那在这个时代都是无价之宝,他身边最缺乏的便是人才,他虽然有钱。但这个时代没有几个能够符合他要求的人才。从头培养虽然代价比较高,但却是最经济地。况且这些孤儿经过培养后就算达不到自己地要求。他们也能够学会一些安身立命的本领,至少以后能够独立生活了,两者相宜,这样地好事王静辉为什么不去做?
    不过王静辉在和蜀国公主去孤儿院选弟子的时候。自己的老婆比自己更加兴奋,看到几个小女孩疼爱的了不得,最后还带了一对十四岁地双胞胎女孩回来。王静辉知道自己事情忙,也没有多少时间照顾蜀国公主,自然对此表示非常赞成,而且他也想对这两个女孩子培养一下她们的医学急救水平,到时候放在蜀国公主的身边来照顾她,自己也放心。
    王静辉到后院后,给那七个准备要参加考试的孩子解答问题后,便把李慎单独叫出来。摸摸他的头说道:“明天你爹爹要去汴都,今天晚上你就回家去吃顿饭吧,顺便也让他检查一下你的学业怎么样,好让他放心!”
    李慎跟随王静辉的日子也不算短了,在王静辉的身上他学会了许多东西,不管是学业上的还是为人处事上的,虽然王静辉更像他地哥哥,但在他的心中。王静辉仿佛是像神仙一般的存在。对于王静辉的嘱托,他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完成,李慎的努力王静辉也看在心中,这个孩子虽然生在富贵之家,但却是有着难能可贵吃苦耐劳的精神,若非李管事一心想让这个孩子步入仕途。他早就想把这个小天才向科学的路上去培养了,保证他能够成为一个不下沈括地大科学家。
    李慎在一旁帮着师母蜀国公主收拾王静辉的书案,一边说道:“老师,父亲只不过是去几天便回,我们见面的机会还有很多,也不在于这一时,就不用回去了,我还正有几个问题想请教老师给我解惑呢!”
    蜀国公主听后笑着摸摸李慎的头说道:“慎儿聪颖过人,定能够在考场上独摘魁首,像你的老师一样,到时候我给你找个好媳妇!”
    蜀国公主的这番话弄得李慎面红耳赤地,他今年也快十八岁了,正好是娶妻的年龄,像王静辉和蜀国公主这样“晚婚晚育”的人在这个时代还是非常稀有的。王静辉听到蜀国公主这么说,走到她的身前说道:“慎儿也不必太在意,以你的学识,外面那些人是比上你的,别忘了你可是我王静辉的学生!等你考场独占鳌头的时候,也要像我一样,到时候你师母会给你安排好的!”
    看到李慎在那里低着个脑袋,王静辉也知道这个玩笑开的可以了,便坐在椅子上给李慎解答功课问题,这个时候书房门打开,一个老太监端着两杯茶进来,轻轻的放在王静辉和蜀国公主身旁,又轻声退了出去。
    帮助王静辉收拾书房,这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的事情,由于他以前写的那几道针对辽国和西夏的策论可都是非常机密的事情,后来涉及大宋机密的奏章文书也越来越多,所以就是连驸马府的管家王福在书房中也只是个端茶倒水立刻就走的角色,全驸马府上下也只有蜀国公主、李慎、一个宫里面的老太监和一个老丈人派来保护他们的林姓大内高手,四个人才有这个资格来整理书房中王静辉的文稿。在书房周围也有老丈人派来的高手盯梢,想要从这个书房中拿出去一页纸,那可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当初那个姓林的大内侍卫还反对过让李慎接触这些珍贵的手稿,但王静辉在这个问题上丝毫不让步,李慎可是他内定要着力培养的接班人,只要是王静辉写过的东西,基本上李慎都曾仔细研读过,还生怕李慎不懂,给他详细解释一遍。自己不能够步入仕途的巅峰,那就培养个学生来代他完成这件事,借着学生的手来给大宋开辟一条新的通往富强的道路,这是王静辉早就计划好的。官司打到老丈人那里,结果老丈人派来个近五十岁的老太监过来专门负责书房事宜,这下连王福端茶倒水的资格都没有了,倒是李慎出入书房再也没有受到别人的限制。
    王静辉虽然是驸马,也算是宗室的一分子,但他可知道只要离开皇宫。就根本不可能有阉人出现的。他和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