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风 >

第120章

宋风-第120章

小说: 宋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疯狂增值的产业卖出去。光是年底分红已经让所有的投资人的脸笑开了花,徐氏作为大股东当然是收获让人眼红,而那些当初没有加入兴国银行的富商嫉妒的捶胸顿足:兴国银行的产业如果出售的话,大股东可以有优先购买权和享受优惠价格的福利。这里面除了王静辉和徐氏地股份可以达到这个要求外,其他的六家投资者各自所占的比例太小,除非绑在一起,否则是享受不到这个福利的。
    王静辉和李管事在碰头会议上经过仔细商量后,决定扩股来吸纳更多的资金进入兴国银行。而兴国银行这半年来的运行效果也使得王静辉改变了初衷:农业和商业都要成为兴国银行的主业。用商业贷款的盈利来支持农业贷款地推行,商业地产和农业地产有了流通渠道,不怕亏钱。
    王静辉扩充兴国银行的规模。也是希望把楚州所有有实力的大商户和富贵人家一网打尽,形成一个新的利益团体——楚州商团。王静辉和徐氏现在都是大宋富甲一方的人物,就算扩充股本后,他们仍然能够掌握超过三分之二的股份,兴国银行地操纵权还是掌握在他们两家的手里。王静辉现在可以算是和徐氏有着深厚的互助背景,是徐氏最可靠的保护人,徐氏自然会全力支持王静辉在政治上的发展。
    当初王静辉创建兴国银行最主要的作用便是为青苗法服务,但楚州这里被他弄得水旱不惧。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楚州的农业贷款收益虽然称不上差劲,但与等量的商业贷款相比,那差距可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为了让兴国银行在楚州不至于本末倒置,王静辉向英宗赵曙和朝中的那几个最重要的大臣开始写信了:希望能够将楚州的兴国银行的经营范围扩充到其他地区,来发展其他地区的农业和商业。在奏章中除了要求楚州兴国银行能够扩大经营范围外。王静辉甚至还向英宗赵曙兜售了一笔买卖:开展客栈买卖。
    此时的大宋客栈分布状况可不像王静辉在后世读武侠小说那样分布广泛,在出要城市周围还好些,几乎每天都能够碰到可以打尖歇脚的客栈,只要一远离城市,客栈的数目大为减少,几乎走上两天你都看不到一个茶棚,更飞库手打别说客栈了。王静辉来楚州的时候是走得水路,所以没有住客栈的机会,但听说如果要是走陆路的话,大多数都要寄宿在沿途的寺庙和道观,甚至干脆就在野外安营扎寨,风吹雨打,令出门在外的旅人苦不堪言。
    王静辉希望能够依托大宋运力最繁重的几条主干道,沿途开设客栈,款项由兴国银行来贷款,朝廷只要出让土地和厢兵即可,并且在赋税上能够给予一定的优惠,在利润分成上采取四六分帐的原则,即兴国银行占六成,朝廷占四成。大宋商业贸易繁荣,在主干道上来开客栈,盈利自然是可以预见的,并且在客栈工作的厢兵可以携带一定的武器,来负责客栈的安全,以保证客栈不被各路匪盗所骚扰。这样除了能够消化一批厢兵外,在税收和利润分成上,朝廷也可以有不小的斩获。
    这是一项庞大的商业计划,王静辉粗略的计算了一下,选择了最有把握的三条陆路主干道,恐怕也需要将近新建五十座客栈,因为是试运行,所以客栈的居住条件也不用太好,只要能够满足来往客商和旅人住宿的需要即可,但就是这样的客栈计划也需要至少一万五千贯的支持,好在在王静辉的眼中,这些钱不算多,成与不成对他往后的计划都没有什么大的妨碍。
    不过在李管事的眼中,这项客栈的买卖的盈利预期肯定是稳赚的,根本不用担心,但是和皇帝老子一起做生意,这可是他从来没有敢想过的,生飞库手打意人能够跟皇帝一起合伙做生意,真是不知道这项生意对于自己来说是荣耀呢?还是定时炸弹?不过好在王静辉是英宗赵曙的女婿,资金的安全性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就是各路“扒皮鬼”来客栈打秋风的时候,也要多少来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够格。   


第一第一百一十章 蚁穴
         
    李管事在心中略一计算,这笔买卖还是非常有赚头的,至少短时间内收回成本还是可以预期,另外便是投资额在他眼中已经是个小数字,但利润却很高,值得自己向前奋力一搏。在等待汴都开封回复的这段日子里面,王静辉嘱咐李管事操纵兴国银行,分别派出各类考察人员,收集各种资料来制定客栈的行动方案。不管怎么样,王静辉都会去做这件事,老丈人赵曙不肯入伙的话,凭借着他驸马的名头,又有哪个不开眼的官员敢到自己的地头上来打秋风,不过赵曙如果能够入伙一起来做买卖的话,那自然是最佳选择。时间内收回成本还是可以预期,另外便是投资额在他眼中已经是个小数字,但利润却很高,值得自己向前奋力一搏。在等待汴都开封回复的这段日子里面,王静辉嘱咐李管事操纵兴国银行,分别派出各类考察人员,收集各种资料来制定客栈的行动方案。不管怎么样,王静辉都会去做这件事,老丈人赵曙不肯入伙的话,凭借着他驸马的名头,又有哪个不开眼的官员敢到自己的地头上来打秋风,不过赵曙如果能够入伙一起来做买卖的话,那自然是最佳选择。
    不过可能是因为王静辉提出拉英宗赵曙一起”入伙“做买卖这个主意太过前卫,等了好几天,王静辉也没有接到老丈人的手诏,不过颍王赵顼和司马光则是写了封信过来,赵顼的信比较平和,只是问起这件事王静辉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司马光的信中似乎语气颇为不善,他认为王静辉此举颇有与民争利之嫌。
    原本王静辉推进这件事的时候,也只是想给兴国银行富裕的资金找到投资缺口而已,但总投资在他的眼中经过演算后比预料的要小的许多,所以便掉头想裁汰厢兵,五十家客栈至少能够支持一千名厢兵的饭碗。看到司马光的来信后,王静辉知道他必须找个正大光明的理由来解释这件事,不然可能会失去一些与司马光持相同看法的大臣的支持。
    可以裁汰更多地厢兵,这可以算是一个正大光明地理由,但仔细思量后。这样做确实有与民争利之嫌。所以这个理由还不够分量。王静辉一想起这个”与民争利“的口号,就头痛不已:自从娶了蜀国公主为妻后。自己地身份也不是个普通人,想怎么扩充自己的产业就怎么干了,这里面就是”与民争利“,搞不好会受到御史弹劾的。不过即便是御史也不会轻易来找自己的麻烦。虽然王陶前段日子和韩琦闹地不可开交,但他也没有敢说王静辉一句坏话——驸马就是大宋会下金蛋的鸡,朝中官员都知道财政拿不出钱了,但驸马送给英宗赵曙镜子的制作方法后,本来对”年终奖“不抱有什么希望的大臣,居然在年底领到了这份钱,不到万不得已,驸马是不能得罪的。
    王静辉想到后世国有企业在国家产业中的地位后,打算尝试用经济理论来阐述他现在所遇到的问题。经济理论并非他所长,但要想想在这个时代。自己的经济理论恐怕是最强的人了,只要能够把生意披上一个符合圣人之道的”华美外衣“,相信就能够披荆斩棘,让所有地反对者都闭上嘴巴。
    王静辉把自己关在书房中半天,全力思考怎么来解决这个”外衣“问题,但脑子就像一团浆糊一样没有什么头绪。毕竟中国历史上都是采用抑商手段,商人的地位排在最后,宋朝虽然对商业采取放任态度。但千百年来人们所形成的观念是牢不可破的,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对商人阶层可以说是一种病态的鄙视:士大夫阶层没有自己的产业,很少能够独立的,大多数文人都要依附于强权来生存,宋朝的士林风气虽然是最好地,但也难免掉进这个坑中;与士大夫阶层对立的便是商人阶层。他们社会地位低下,但偏偏有着士大夫没有的经济独立能力。
    王静辉心中甚至不无恶意的想到:”呵呵,也许是出于嫉妒,才使得读书人和商人对对方的缺点极为鄙视,不过真是不知道外人怎么来看我这个大商人外加状元郎呢?读书人有骨气是件好事,但他们终究没有经济独立能力,还是要依附于强权才能得以生存,如果读书人能够借助商人的财力获得经济独立而畅所欲言朝政国家大事地得失,而商人能够借读书人的嘴巴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是个美好的设想,但却显得那么的遥远,自己的商务印书馆不也是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吗?“
    想归想,但目前最主要的便是在哪本”圣贤书“中能够找到一句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来,否则那些司马光之辈恐怕对自己的好感要打折扣了。想了半天,王静辉还是从最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方面来着手,从而放弃了引用圣人言的打算。
    大宋治平四年十一月初八,在一场冬雪过后,司马光和颍王赵顼在这一天中接到了来自楚州王静辉处的来信,这两封来信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所要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不过这两封信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影响大宋经济政策的关键立足点,也使后世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对当时宋人天马行空般的设想感到不可思议。
    王静辉在给他们两个人的信中阐述了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关系,并且挑选了汉武帝重用桑弘羊等人来为汉朝牟利的事情作为例子,进行详加解释。现在的司马光还正在处于《资治通鉴》写作的初期,但王静辉可是通篇读过《资治通鉴》的,他自然知道司马光对汉武帝执政时期的评价是什么:秦始皇干过的坏事,汉武帝基本上又干了一遍。之所以没有亡国,主要是因为他临死前的那几年全面的忏悔、改过,临死时又把后事托付对了人的缘故。
    王静辉认为:国家资本必须深入到最主要的行业当中,并且在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以便来影响市场物价的走向。如粮食生产和买卖,国家也必须有自己的产粮田和流通渠道,粮食入库后并非简单的赈灾或是平抑粮价,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粮食买卖,将粮食价格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这样才能积极有效的防备那些居心不良想囤积居奇鱼肉百姓的商人。恶意哄抬粮价。这就不是”与民争利“,而是更好地保障百姓地生活不受到影响。
    王静辉除了主张国有资本适当的介入市场外。也主张开放国家垄断行业,让民间资本适量介入垄断行业。这一条是非常有争议地一点,尤其实在钢铁行业和食盐生产等国家垄断行业上更为明显。不过为了迎合司马光的口味,他便以桑弘羊垄断冶铁、卖酒、制盐、甚至连捕捞鱼虾也要实行国家垄断专卖。造成了产品质量低下、产量下跌、物价腾贵等负面影响作为例子。指出民间资本少量介入国家垄断行业,有助于提高生产水平,将质量和数量都能够有所提高,有利于激发市场的活力,朝廷也会在税收上获得更大的利益。
    除了对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地论述外,对司马光和颍王赵顼最具有杀伤力的便是王静辉随后附在信中的一片《商论》。在这篇王静辉少有的短小策论中,给司马光等人描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帝国并不抑制甚至还在鼓励土地兼并,由此产生的大量富余劳动力的饭碗该怎么解决?如果任其发展,很难说到最后他们不会啸聚山林,好一点便是加入厢军。无论是哪条出路都不是统治阶层所愿意看到的。唯一的办法便是让这些富余的劳动力加入工商业。
    王静辉在策论中大量引用了大宋财政目前的数字情况,工商业对财政地贡献已经接近五分之三,工商业不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土地贫瘠肥沃与否的限制,所以大宋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只听说有大量的农民会逃荒,还没有听说工商业者也跟着逃荒的。并且一个作坊少则可以养活数个人,多则可以养活千人的生计。所以大力发展工商业是解决目前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地好办法。
    ”改之,所谓’君子言义不言利‘,以改之之才,难道除了你在信中所说的方法外,便没有其他方法了吗?“司马光在来信中写到。王静辉在楚州搞得那些”榨油商会“、”纺织商会“,司马光都听说过。虽然凭借着这几个商会,王静辉将楚州的厢兵裁汰了近一半,但心中总归是有些不舒服的,但看在他在大宋财政巨大贡献的份上,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但这个驸马越玩越大,这次居然想把皇帝也给拉下水,一起做生意,司马光身为御史中丞当然不能坐视不理。
    ”君实先生,所谓’君子不言利‘,学生窃以为是孔圣人指的是’不言对国家无益之利,不言追求个人敛财享受之利!‘所以管子虽然在治理齐国地时候大力发展工商业,使得齐国国势日渐强盛,这是连孔圣人都很看重管子的原因,所以管子能够配享孔庙位列儒家第三圣人。学生在楚州大力发展工商业也是遵循了圣人的教诲,为国家和百姓谋利,学生成立的商会其不仅吸收了众多厢兵来节省国家的财政开支,贡献了巨额税收填充国库,而且还大力的扶植了楚州的教育、交通建设等方面,并且还使得商人本身也得到了巨大的好处。学生不敢比拟先贤,但也要追随先贤的脚步为国家和百姓谋利,学生想这样的’言利‘,圣人是不会反对的……“
    司马光看到王静辉的回复后,心中也是一片茫然:难道自己追求了大半生的”圣人之道“是错误的?!但看驸马的回信却又是滴水不漏,很显然,这样的”言利“才是正确的,不要说自己无从反对,就是孔圣人再生碰到这个”管子第二“也会赞成的。
    虽然王静辉的来信让司马光对他的志向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但单凭这些还不足以改变司马光的看法,所以司马光也再次寄信:”天地所生钱财万物,皆有定数,不在民,就在官。国家资本若是介入市场的话,那岂不是’与民争利‘?!“
    ”君实先生,学生窃以为钱财万物并非天地所生,而是百姓手中所诞,而天下的财富也不是固定的。先生学识广博,当知道当今天下的繁荣那是历朝历代所拥有的?决定财富多少不是天地赐给,而是由市场所决定,当市场无限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