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行 >

第77章

宋行-第77章

小说: 宋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千手下木匠赶制的一千把木制马刀送了过来,杨华挑了一把,让一个士兵穿好铠甲,说:“马上劈砍的关键是不能躲闪,不能招架。因为你没地方躲,也没办法招架,你的力气未必还能大过马力?所以,上了战场,你只能比敌人快,先敌一步将敌人砍下马去。来来来,我们对练。”中的刀子在第一时间砍翻敌人,骑兵才能成为真正的冷兵器之王。成为一个真正的御风者。正当杨华在林虑县为训练合格骑兵大伤脑筋的同时,种师中的部队已经尾随金人到达赵州。按说,他地护送任务已经完成,到现在就该班师回朝了。

可就再这个时候,种师中突然接到皇帝诏书,上面用很不客气的语气训斥他纵敌北归,“胆小如鼠,竟致北努全身而回,实为我大宋之耻。”

种师中接到圣旨后就糊涂了:皇帝一会说打,一会说不打,这命令变化莫测,比六月间的天气还不好把握。

圣旨中,皇帝除了大发了一通脾气后,亲自下了一道命令,命种师中率大军经真定,由井陉入晋,救援太原。

这让种师中更是糊涂了。

他并不知道,现在朝廷的局面又有了大变。首先,太上道君皇帝回东京了。其次,宗望大军撤退之后,威胁的解除让皇帝的心有开始活泛了:既然宗望吃了败仗,那么,割让三镇的事是不是可以翻悔了?趁现在各地勤王兵马都在,打他娘的。…………北奴也没什么了不起嘛,他不是刚在杨华手上吃了亏吗。

第四卷 西望太行

第一百二十九章 帝王家事

这一年四月,以汪伯彦和杨华为首的私盐走私集团终于到了收获季节。

回林虑县没几天,私盐车队就从山西河中府回来了,随队还运送回来上百车私盐。这次走私活动,杨华出动了大批军力,共计马步军两千。当然,这一千人马都是龙卫军二线辅兵。

这些人前段时间还是太行山山贼,摇身一变做了龙卫军士兵,现在扯着中央禁军的虎皮,干起这种违法乱纪的事情来自然是驾轻就熟。加上这批人本就是山西流民,路途也熟,一路走得极快。

到杨华的新兵刚进入第二阶段的战术训练时,他们就回来了。

一个叫周得胜的独臂将领在杨华面前大声赞叹,“禀将军,这次咱们是大开眼界了。河中府不愧为天下腹心,那盐堆得像山一样。以前我家要想吃一点盐,那是省了又省,不到农忙,不敢多放。可到了解县,我的妈呀,一眼望过去,全是白色。”他是龙卫军的老人,在开封封丘门之役断了一条胳膊。

杨华不忍抛弃,让他当辅兵中当了一个头。

“哦,倒是听说过,那边有一个盐湖。”杨华记得这个解县在现代好象叫运城,是一座大城。在城边有一个很大的盐湖。

运城晒盐历史可以追述到上古时代。古代之时,因技术原因,在远离大海的地方,普通百姓要想吃盐,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可偏偏就在这里有这么一座盐湖,想吃盐。直接伸手去捞就是了。

也因此,运城一带成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也是黄帝起家地龙兴之地。最早的中国就是特指这一带。到黄帝统一黄河流域各部族之后。中国也就成为整个天下的代名词了。

“对对。”听杨华说起那片盐湖,周得胜很是兴奋,说:“末将一见那湖,当时就懵了。还趴在湖边喝了一口。”

杨华哈哈大笑:“滋味如何?”

“倒不怎么咸。”周得胜不好意思地抓了抓脑袋:“就是回去之后跑了两天肚,拉得我筋骨酸软,险些回不来了。”

“对了,沿途经过哪些地方。走过哪些道路,有些什么山什么河都同我说说。”杨华掏出一张留着大片空白地山西地图,开始询问。

这个时代地地图大多比较潦草,比例不对,有些地方明明隔了老远,但从地图上看去紧挨在一起。还有。山川的标注也很有问题,根本看不出什么门道来。

没办法,只能自己用简单的数字在上面注明。

“其实也就那条路。”周得胜清了清喉咙,将一路所经过的路径一一说来。

他们着支队伍的行军路线说起来其实很简单,从林虑县出发后,翻太行山,过长子,南下晋城,翻中条山。然后到解县。一路颇到辛苦,路上也走了十天。

不过,回来的时候就变成简单了。

这个时候,因为宗望大军已经北归,黄河水运畅通。回来的时候再没必要翻山越岭,直接雇佣大批民船,顺黄河东行,过怀州、卫州,在黎阳上岸回相州,三日便到。当真是快捷非常。

照他这么算来。一个月跑上三趟应该没任何问题。

“一路可遇到什么麻烦没有?”杨华一边做着记录一边问。

“能有什么麻烦。咱可是军队地人!”周得胜异常得意,一只独臂上下挥舞:“只要将禁军的大旗一竖。路上关卡也管不了我们。遇到不开眼的小吏敢来叨扰,一把巴掌过去,打不死他!再说了,路上的地方官吏同汪大人也有交情,有他的打声招呼,自然便利。将军,这次出去,咱兄弟的日子过得真是逍遥啊。”

“呵呵,看得意得你。”杨华心道,同汪伯彦这个老官僚合作有地时候还是很有好处的,也少了许多麻烦。

即便再看不惯北宋这个效率低下,缺少担当的文官体系,但就目前而言却也不得不在人家的屋檐下混日子。

顺河道运来的私盐直接送到相州,汪伯彦立即着手销售。

现在的河北西路的几个州府因为地处金人东路军南下的大道上,已经被女真人的铁骑扫荡过两次,民间困苦不堪。

可事情就是这么怪,越是受兵灾,物价越贵。因为物流不畅,到二月初,物价更是高到离谱地地步。

现在,大量平价私盐流入河北东路,立即赚了个盆满钵满。

据说,汪大人的官衙都被腾出来装铜钱了。到四月初,相州私盐已经横扫整个河北西路,正逐步向河北东路蔓延。

想想也是,两路几百万人口都用相州盐,那利润肯定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

“妈的,将来若天下大乱,老子先去占了运城盆地。”杨华心中发狠。

到分钱的时候,相州派人将龙卫军应得的部分送了过来。竟然有十个钱纲的现金入帐,这让他吓了一大跳。

纲是北宋的货物运输的组织编制。在运输的时候,所有物资都要编成组,一组称为一纲,这种运输方式称之为“纲运”。

由于物资地种类不同,装载地形式也多种多样,有袋装,有箱装。这些物品也以不同的计量标准分纲运发。

比如盐就是十五至二十五万斤为一纲。米以一万石为一纲,铜钱则以两万贯为一纲。

也就是说,这一趟私盐,龙卫军得了二十万贯分红。二十万贯,哦,好象《水浒传》中地生辰纲也就这个数字。若再跑上几趟,龙卫军的日子就好过了。

汪知州派来送钱的纲运使还捎来他地一个口信。让杨华去一次相州,说是有要事相商。

杨华觉得奇怪,问那个纲运使。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写信过来。干嘛非要跑一趟相州。

那人笑眯眯地回答说是好事,杨提刑一去便知。

杨华心中疑惑,着人将钱收进库房后,就随那人一起去相州见汪伯彦。

现在已经是四月,晚春季节,天气越来越热,地里的麦苗都已经抽穗。风一吹。滚滚绿浪。

当真是“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

按说,换算成公历,现在已经是五月,若在现代,正是宜人的舒爽好时节。

可北宋之时。正是中国历史上最热地季节。加上杨华有很注重军容军貌,一身戎装穿得周正。走了一天,将他热得五股汗流,几乎长出痱子来。

进了知州衙门,汪伯彦见他热地满面通红,叫人递了一碗冰镇酸梅汤过来,笑道:“茂先热坏了吧,先吃口定定神。”

“这东西好,大热天的居然有冰。大人真会过日子啊!”杨华一连喝了几口凉孜孜的冰水才将胸中那股热躁之气压下去:“对了,大人叫人找我过来做什么?”

汪伯彦并不直接回答杨华的提问,笑眯眯地说:“我这冰是去年冬天从梅枝上采下的积雪,平日里放在酒窖里,上覆三层棉被,如此,可保终年不化。茂先,听闻你新纳的小妾珠胎暗结,这女人嘛,都喜欢这种东西。我着人用快马给你送点过去。对了。天气眼见着越来越热。估计那金人在秋凉前也不会再来。依你看,真定和太原那边还打不打?若就此罢手。我们的盐却不能再卖了。”

“先多谢大人了。”杨华放下瓷碗,沉吟片刻道:“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皇帝虽然答应割让给北奴,可据我所知。前一段时间,朝廷派路允迪去太原,缒城而入传旨于张孝纯,命他打开城门,放宗翰大军入城接收。

可张大人并不领旨,仗剑曰:国君应保国安民,臣民应忠君守义,现太原军民以大宋国为重,宁死不做金鬼,朝廷如此弃子民于不顾,何颜见天下子民。太原军民坚不受命,以死固守。

太原不降,这仗就得继续。依我看,真定、中山、赵州地还有得打。前日宗大人带信来,问我新军编练得如何。若已经恢复,望龙卫军与他共同出兵,去解赵州之围。

种师中送宗望北归之后,不也没班师,反而领军入晋吗?

宋金两国战争是停不下来的。”

听杨华这么说,汪伯彦松了一口气:“那就好,这朝廷也真是,一会打一会和,都叫人看不明白了。”只要仗打下去,他就有发财的机会。若天下太平,私盐生意也做不成了。

实际的历史上,早期的汪伯彦和他的学生秦桧都是主战派。到后期,因为宋军实在不争气,被人家打得灰头土脸。在认识到金人地强大后,这两个家伙才由激进的冒险主义者,变成右倾投降派的。

虽然杨华也赞成不对金人妥协,可一看汪大人此刻的神情,不知道怎么的,他总觉得心里有些不舒服。

汪伯彦:“茂先,今日请你来,是有一事想拜托于你。”

“汪大人请讲。“

汪伯彦道:“听说你要带兵去迎太上道君皇帝御驾还京,这次去京城,干脆将相州夏季的赋税一并解去京城,也好解官家燃眉之急。”

听汪知州这么一说,杨华有些惊讶:“大人,谁说我要去京城了?对了,现在离夏税入库还有些时日,怎么提前了?”

汪伯彦神秘一笑:“且不要问我为何知道你要去京城,早则三两日,迟则五日,京城必有公函过来调兵。至于提前缴税,反正早迟都要交上去。趁现在手头宽松,提前一些也好。宗望大军刚退,太上道君皇帝又要回京。一国二君,怎么安置,如何安置,都值得推敲。总不成再让太上道君皇帝住皇宫里去吧?我琢磨了一下。最有可能将之安置在撷景园。

撷景园本是一处皇家园林,风景虽佳。但未免失之简陋,若就这么草草住进去。太上的面子上也过不去。也不能璋显陛下的仁孝之心。简单的修葺还是有必要地。

但你也知道。东京经此兵灾,府库空虚,哪里还有银钱。我相州仓廪殷实,正可解陛下之忧。

反正夏税迟早也要交,早缴,那叫雪中送炭。迟上两月,锦上添花。未必能显出我等的一片赤忱忠心。”

杨华心中暗骂一声马屁精,但却对这个汪大人的做人作官十分赞赏。忙起身道:“大人放心,若朝廷真有军令过来调我龙卫军去迎太上皇,将今年地夏税解送去不过是举手之劳。”

正说着话,朱梦说走进来对杨华道:“杨指挥使,三衙、枢秘院、兵部有急递。”

杨华骇然。难道真有军令送来,这个汪伯彦还真神了。

这道军令很简单:命杨华率龙卫军去陈留,归尚书右丞李纲节制,迎太上道君皇帝回京。

能够再次同李纲相聚让杨华很是高兴,再说了,来北宋这么几年,他还没见过道君皇帝赵佶,内心中对这个风流天子还是很好奇地。

临行前,朱梦说突然找上门来。对杨华道:“杨指挥,不知道你这次去东京要带多少人马?”

杨华无所谓地说:“又不是去打仗,带那么多人去做什么。我从东京来相州时才五十人,这次回去还带五十人。人少,事少,也省得麻烦。”

“你还是多带些人去吧,最好尽起精锐。”朱梦说微微一笑。

“此话怎讲?”杨华大为不解。

“官家很看重将军的,至少在他心目中,将军是他一手提拔的。”朱梦说道:“听闻太上道君皇帝在镇江截留漕运,又招东南勤王兵马入卫。致开封之战。东南竟无一兵一卒北上勤王。太上这次回来。今上地位尴尬。将军此去得小心,每一步都凶险异常。千万不可马虎。”

杨华淡淡一笑:“事情还真有些复杂啊。不过,有李相在,自有他斟酌权衡,我听命行事就是了。”

朱梦说点点头:“李相乃赤忱君子,听他的总归没错。”话虽这么说,朱梦说却一脸不以为然的样子。

回去之后,杨华琢磨了半天,一股寒流突然从心头流过。大叫一声:“可恶!”

难怪朱梦说的话只说了一半,原来这一次去开封还真是凶险异常啊!

大殿寂静无声,没有风,鹅黄色地帷幕低垂着抚在明净地金砖上。四月的开封像一口锅盖下来,闷热得让人懊恼。

杨华小心地跪在地上,偷眼打量着阔别已久地大宋皇帝赵桓。

这地方原本是太上道君皇帝清修之所,日常也没几个人。只一个内侍模样的人轻手轻脚走上前去,拿起一张湿绢在皇帝略显灰白的脸擦了擦。

年轻的皇帝赵桓正盘膝坐在蒲团上,被冷水一激,睁开满是红丝地眼睛,不耐烦地朝那个太监挥了挥手:“去把门关上,没朕旨意,任何人不许进来。”

门沉重地关上了,那个太监又站后皇帝身边。屋子里更热,杨华口中发苦。

“杨华,太上道君皇帝一直在此修炼,你说,世界上真有神仙吗?”杨华不知道他想说什么,只随口回答说:“回陛下,孔圣人说过,子不语怪力乱神。神仙之说,以微臣看来,好象有,也好象没有。臣也没见过,也只好存而不论了。”

“你一个武夫,也知道孔圣人?”皇帝青灰色的脸突然有了一丝笑意。

“臣子当然知道,子曾经曰过的:皇帝万岁万万岁。”

那个太监捂嘴偷笑。

皇帝也笑了起来:“不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