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行 >

第236章

宋行-第236章

小说: 宋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孙重山离开,众骑士也纷纷打马追了上去。

高昌笑着看了那妇人一眼,语带讽刺地说:“你倒好眼力,知道他是谁吗?河东军游奕骑指挥使孙重山,杨华大人一等一心腹之人。将来没准捞个节度使当当也让人意外啊!”

那妇人怒道:“大人,我跟孙将军是为了报恩,他是将军也好,乞丐也好,同我又有什么关系?”

她着一声怒叫惊醒了怀中婴儿,那小家伙大声地啼哭起来。

高昌被她这一声震住了,心中也是佩服,讷讷道:“想不到女子中也有你这样的人。罢了,孙将军要去城东户部大仓,你若一心要跟他,自己去寻。”

见孙重山已经跑远,高昌不敢耽搁,忙给了战马一鞭,追了上去。

那女人将儿子抱到街边喂了两口奶水,便朝户部大仓走去。

高昌本以为自己追不上孙重山,可没想到跑了不两里就看到孙重山他们被灾民堵在街上无法前进。

原来,这里是一处放粮点。保伏桥各街各区地百姓都提着口袋过来等着领取粮食,超过一万百姓将这里挤得水泄不通。孙重山他们五十人被众人一阻,竟无法前进一步。依骑兵们往日的脾气,在执行军务的途中若遇人阻拦,早一鞭抽了过去,甚至拔

都有可能。可杨华已经下了死命令,河东军进城;持文明之师地形象,不得同百姓发生冲突。

于是,他们只得停了下来,一脸无奈地看着前方的人山人海。

城中居民们都手捏着口袋排着长龙一点一点地朝前方挪动而对面的空地上,粮包堆积如山,一排河东军士兵虎视眈眈地看着涌来的百姓。

在粮包前面摆着一条长长地桌子,一个书记官正在做着记录。

这还不过是刚开始,随着各街涌来的百姓越来越多,道路将更为堵塞。

黄澄澄的谷子一斗接一斗倾泻而下,百姓都齐声欢呼。

一想到刚过去的大饥荒,一想起前两日的黑色恐怖,有人忍不住大声哭泣:“世界上还是有好人的。”

“是啊,杨大人可比俘虏军那些畜生好多了。”

“对,若不是杨大人地河东军进城,我等都要被那畜生杀光了。”

“可怜我那娘子,被两个军痞活活砍死在门前,就因为她舍不得那床被子呀!”

“呜呜……老天可怜,杨大人终于进城了。”

“杨大人万岁!”

“活菩萨啊!”

……

百姓的心思很简单,他们只相信眼睛里看到地。

在他们眼中,俘虏军进城之后就烧杀抢劫。而杨华进城后却开仓放粮。两相对比,杨华简直就是慈悲的化身。

……

高昌忙骑马过去:“孙将军,你还在等什么,绕道走吧,仔细等下走不动了。”

孙重山有些郁闷地看了前方地灾民一眼,讷讷地说:“我怎么就想不明白,杨大人为什么要放任俘虏军屠城,现在却又赈济起灾民起来。究竟哪一个才是以前那个杨侯啊?”孙重山满面的苦恼,显得异常地痛苦。他虽然心思单纯,可杨华的所作所为还是难免对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冲击。

高昌口中呵呵有声:“以前那个为国为民,毅然救援东京的是真正的杨侯;放任俘虏军屠城的也是真正的杨侯;现在,拿出大量粮食赈济灾民的也是真正的杨侯。”

孙重山:“高大人,你这么说我就糊涂了。”

高昌:“为上位者,想事做事自然不能像我们一样仅凭一己好恶率性为之,得考虑所有河东人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俘虏军人多势重,而兴庆府城墙高厚,又有完善防御体系,若仅靠河东军那三万多人,你觉得打得下来吗?”

一想到先前惨烈的攻城站,孙重山暗自心惊:“我军长于野战,若用来攻城,恐怕不成。”

高昌点点头,说:“是啊,要想拿下兴庆府这样一座大城,但靠我河东军是不成的,而且,我军训练不易,若这么消耗了,损了元气,还谈什么逐鹿天下。而攻城,从来都是用人命一条一条填出来的。因此,必须依靠夏人俘虏。可这些俘虏人心不稳,让他们调转身攻打昔日的都城,一旦伤亡过大,未必不会发生兵变。所以,要想让他们上战场,必须许与重利。那么,默许俘虏军进城之后大抢两日也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如此说来倒也有些道理……可是。”孙重山有些苦恼:“可是,我怎么就接受不了呢?”

高昌:“放任俘虏军屠城也有一个你所看不到的好处。这次我军西征,已尽得夏土,自然要好生整治一番。可这地方汉、党项杂居,形势非常复杂。尤其是那些党项贵族,手中又有大量的奴隶和土地,又心向李家王朝,未来未必不是我等心腹大患。不如放任俘虏军将他们都屠了,以绝此后患。”说到这里,高昌不禁对杨华大为佩服:“大人这一招真是高明啊,如此一来,党项贵族被他们自己的军队连根拔起。就算城中百姓要怨,也只能去恨那些党项俘虏兵,同我河东军却没是关系,反倒感念杨大人赈济之恩。如此一来,俘虏军固然同我军一条心,兴庆府百姓也对我河东镇感恩戴德。大人这一手玩得真是高明啊!”

“别说了。”

“怎么,我说得不对吗?”高昌反问孙重山。

“别说了。”孙重山大叫一声:“我不过是一个军人,我只听杨大人之行事,不想听你说这些。”

“这就对喽!”高昌拖长声音:“你一个军队高级军官,想那么多做什么,反让自己糊涂了。对了,你看那是谁,好象是那个死活要嫁给你的女人来了!”

“啊,我们绕道走,快!”孙重山吓得冷汗都出来了,忙给了战马一鞭,朝另外一条没人的街道冲去。

“哈哈!”高昌放声大笑:“那女子又不是老虎,你是没有尝过女人的味道。其中滋味,妙不可言!”

第四卷 西望太行

第三百二十八章 银川

昌和孙重山跑了一气,城中到处都是人。有集结待有维持秩序的河东军,也有出来领取赈济口粮的百姓。

即便百姓已经被俘虏军残害得一无所有,可现在有粮到手,总算看到一条活路,面上还是露出一丝平静。而俘虏军也抢够了,都排着队挤在街边,安静地等待长官的命令。按照预定程序,他们将把手中的防务交给河东军。据说,俘虏军将撤到顺州整编,感觉到兴庆府百姓仇视的目光,这些俘虏兵觉得还是开点出城为妙。已经有性急的士兵在询问出城事宜了。

一队又一队浑身铁甲,背上背着背包的河东兵整齐地从街上通过。

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面色凝重,整只队伍默默推进,如同一台不可阻挡的机器。这样的威慑是巨大的,城中军民,不管有任何仇恨,在这一刻都很自然地停了下来,默默地注视着这支强大的军队。

路上耽搁了半天,等高昌和孙重山带着那五十个骑兵来到户部分大仓库,杨华却已先他们一步等在那里,随行的还有关群、赵行德等一众河东军高官。

杨华正站在西夏国户部大仓的院子里,面带微笑地听着一个老卒说话。

见孙重山和高昌来了,杨华指了指那个老卒,说:“你们来得正好,介绍一下,这位是夏国的库守。这两日城中乱成这样,库守们都逃命去了,惟独此人独自留守,直到于忆他们前来接收为止。虽然说,当时我于夏国互为仇敌,他这么做也算是便宜了我河东军。可光这份尽忠职守的精神,堪称尔等的楷模。”

那个老卒慌忙拱手对二人说:“见过二位大人。”

杨华对高昌和孙重山姗姗来迟有些不满:“怎么来得这么迟,让你们前来接收府库,怎么反到是我走在前头?”

高昌毕竟是文官,见了杨华说话也随便些,忙说他们路遇河东军开仓放粮,街上人太多,堵住了。

“恩,我也没想到兴庆府里装了这么多人。”说到这里,杨华对赵行德说:“行德,你是负责地方民政的。抓紧时间把勾留在兴庆府城中的流民解送回家,清理好人口之后,每人发放十斤粮食,让他们自己回家去吧。”

赵行德说:“地确是这个道理,城中本有局面十来万,现在有钻进来二十多万,若全靠我军接济,压力实在太大,再说,大战之后,春耕也需要人手,老呆在城里吃赈济也不是办法,我这就下去安排。”说完话,赵行德告辞而去。

“你继续说。”杨华示意那个老卒。

这个老卒当了一辈子库守,地位卑微,什么时候见过像杨华这样的大人物,激动得满面潮红。他忙说:“夏国以前的赋税也要征收实物,可食物赋税有些问题,保管不便。比如棉布丝绢粮食等物,虫蛀鼠咬,一年下来都有很大损耗。若让库守们赔偿,我等都得去上吊。所以,国家每年都核定一定数量的损耗。可如此,却又有一个大问题,管理仓库的官儿们不管是否有损耗,先把这一部分数字扣下来私分。后来,李官家发觉不对,便开始压缩实物税的规模,多折合成钱和金银。”

“折合成现钱也是个好法子。”杨华心中微微一动。后勤那一块他也有过研究,损耗问题是比较大,也不好核准。如果全变成现钱,也利于数字化管理。否则,一味扣除损耗,高昌手下地人又不是圣人,难免不动心思。

杨华问高昌:“你觉得呢?”

高昌微微一思索:“全部征收现钱,一应物资由国家统一拨钱采买倒是一个好法子。大人这是担心后勤司人员贪墨,如此一来,也可绝了他们的歪心思。不过,现钱也是有损耗的。比如生锈,比如钱地成色。”

杨华点点头:“我也知道不同的铜钱成色也不一样,不过,我的意思是铜钱只做为一种辅助货币在市面上流通。国家的财政开支都用白银,白银再怎么搀假总不至于像铜钱那么离谱吧?”

高昌:“全用白银也不是不可以,可白银地数量总归有限。我建议,白银和铜钱同时做为主要结算货币。”

杨华一想,的确是这个道理,白银作为主要结算单位大量流通是在明朝。明朝的经济虽然比宋朝欠发达,可用银做货币体系的本位有一个先天优势---…南美洲的白银大量输入中国。-…………而北宋之时,中国本就是一个缺银的国家,大量流通不太现实。也只能作为一个大额结算单位而存在了。

“可以。”杨华同意高昌的意见,他指着那个老卒说:“我天承朝新立,财政一

很大问题。现在拿下夏国,可算是发了大财。你所勤司也要扩大规模,以前那中小作坊,小帐房要变上一变了。这个老人家管了一辈子府库,你可得向人家虚心请教啊!”

高昌连忙说:“是。”

杨华对那个老卒说:“你继续说钱库是如何防盗的。”

老卒道:“其实,户部大库守备森严,外人想进来偷窃是没任何可能地。可我夏国库房每年都要短缺大量的现钱,究其原因还不是监守自盗。

弄到现在,户部手头只有一包烂帐,连户部的官们都不知道国家究竟有多少钱。”

听他这么说,杨华来了兴趣:“我看了一下,你们库房管理很严格的,怎么可能将库房里面的现钱偷出去?”

老卒笑道:“夏国府库管理严格,所有进库之人都的脱得精光,换上制服才能进入。而且,出库之时还得从一条凳子上跳过去,拍拍手,批散头发,防止夹带。可就这样,依旧有人能将里面的铜钱和银子带出去。”

孙重山听得入神,禁不住插嘴,“那守卫们用的是什么法子。”

老卒道:“最常用的法子是用谷道带出去。”

“谷道,哪是什么东西?”孙重山有些不解。

“就是屁股呀!”高昌瞪了他一眼。

孙重山寒毛都竖了起来。

老卒点点头:“用谷道夹带,因为每次带出去的量有限,所以,不值钱地东西他们都是不会带的,要带就带银子,如此才不枉走上这一遭。不过,这事也没有绝对地。小老儿就听人说过,有人一次带出去二十两银子。”

“我的老天爷呀!”孙重山有些流汗。

老卒道:“除了这个,办法还多着呢,比如冬天,守卫进库干活地时候都会带一壶茶水进去。一进库房,先扔两陀白银进去。你想,十冬腊月,滴水成冰,用不了片刻,茶水就冻成了一块冰,于是,银子就这么带出来了。”

“这法子好!”连杨华都忍不住赞叹:“亏他们想得出来。”

“大人谬赞了。”老卒激动得满面通红,几乎要咳出声来。

杨华:“你能够在全城一片混乱之时不忘自己的职责,监守岗位,这样地精神很值得人学习。以后你还在这里替我守库房,算是我河东镇后勤司的一员。”

老卒大为欢喜,忙跪在地上,不住磕头:“多谢大人赏口饭吃。”

“行了,起来吧,带我进库房去看看,看看我现在究竟有多大的家当。”杨华一把将他拉起来:“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大人的家业自然是很大的啦!”老卒恭维说:“这里是夏国的银库,李官家没有设内库的习惯,宫廷用度和朝廷开支都从这里支取,可以说,夏国一半以上的银子都在这里。”

听他这么说,杨华更是兴味盎然,他忙带着众人进了库房。

西夏的国库很大,是三排用大青石筑成的平房,总面积加起来有上万平方。杨华他们进的是天字一好库。

等沉重的大铁门缓缓推开,就看见里面一排有一排高大的架子,架子上整齐摆放着一锭锭十量分量的白银。在火把的照耀下,所有的白银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当众人一瞬间竟有些盲目了。

伸手捏起一块白银,杨华心中感慨:西夏立国百年,这么多代君王精励图治,攒下了好大一副家当。而且,这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白银是北宋的岁币,一年十万,几十年下来,也是一笔天文数字。

“银库共有白银六百六十七万三千量,扣除损耗和无法对帐的部分,至少有六百六十六万两。”老卒捧着帐本说。

“啊!”所有人都惊叫成声。

这还仅仅是西夏的一个银库房。同样的库房在城中还有不少,除了白银,还有黄金、丝绸、茶叶、铜钱、甲仗……

“这次西征值了!”所有人心中都闪过这个念头。

正在这个时候,只听得哗啦一声巨响,众人连忙转头看过去。

原来是那孙重山一不小心撞在一个大木架子上,这些架子也不知道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