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行 >

第212章

宋行-第212章

小说: 宋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其间,杨华也回过几次太原。

转眼就到了八月初,天气热得厉害。公元一一二七年地天气很怪,冬天极寒冷,可等冬天一过,立即就是酷热的夏季。世界仿佛只有两个冬夏两个季节。

河里水都干了,旱情一日重过一日。

河北绝收、山西绝收、河南绝收、山东歉收、两淮歉收。

坏消息满天飞。

赵构小朝廷终于盼来了喻汝砺,喻尚书从四川弄回来了价值七百三十万吊的粮草和物资,让建炎朝廷终于缓了一口气。

听到军统司地带回来的情报后,杨华愣了半天,他有些郁郁不乐:“人家总算可以熬过这个夏荒,而我河东镇的口粮还没有着落。看来,再不去抢劫党项人,天承朝这个小公司就要彻底破产了。”

说来也怪,两河农作物大量减产,偏偏西夏那边的夏粮产量极高,而且,看这个趋势,秋天又将再次大丰收。

西夏就像是一颗成熟的果子,老在杨华眼前晃,诱得他垂涎欲滴。

“轰隆!”有隐约的雷声在文水县的天上响起,天武军正在站队列。天气闷热得让人发狂。

两百人在三十个小军官地率领下组成一个小方阵,全副武装地站在旷野中。没有人说话,汗水在铠甲下小溪一样流淌,一张张年轻的脸上满是汗珠。

须臾,汗水连成一片,从鼻尖和下巴上滴下,但没一个人动手去擦。

杨华站在队伍前,静静地看着这群士兵。

“将军,你已经站了一个时辰了,是不是休息一下?”新任侍卫长小心地问。

杨华绷着脸不说话。

士兵们也都没有动,既然连杨将军都同他们站在一起,就算再苦再累也得坚持下去呀!

天上的雷声开始响亮起来,风吹起来,闷热的空气开始凉爽。

正在这个时候,远方跑来一群人,“将军,将军,可算找到你了!”

杨华定睛一看,却是赵行德。他不禁一楞,这家伙不在太原,跑文水来做什么?

在赵行得身边还跟着一群人,看为首那人的装束,却是布衣打扮。

杨华知道赵行德这么着急找过来,一定有要紧事务,忙对士兵们下令:“原地休息!”

“坐!”一个小军官一声大吼。

一千人“哗啦!”一声整齐坐了下去。

这巨大的声音引起了那群人的注意,从人群中钻出了一个中年人,长声笑道:“茂先,可找到你了。”

“这位是……”赵行德正要给杨华介绍。

杨华一笑,一把握住那个中年人的手,笑道:“不用介绍了,这位是我地老朋友,老上司吴敏吴大人。”

此人正是钦宗朝的前宰相吴敏,也是李纲的密友。

钦宗是天承朝给大行皇帝赵桓所上的庙号,为了保留历史的原貌,杨华还是决定给他上这样地庙号。赵桓这人毛病不少,盖棺定论,还真找不到什么优点。只性格和顺,为人孝道这一点尚可。

钦敬也。

屏气钦敛之貌引之为钦敬。

见到吴敏,杨华有些吃惊,这家伙也算是李纲的密友。现在李纲是赵构地宰相,按说吴敏也应该得到重用的。怎么现在反跑河东来了。

他笑道:“吴大人,可是来当说客地?“

“茂先开玩笑了。”吴敏严肃地说:“天承朝来赵宋正溯,吴敏身为朝廷官吏,自然要过来侍奉新君。”

杨华心中一喜,吴敏此人颇有才具,威望也高。这么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前来投靠,是河东政治上地一大胜利。

吴敏也不废话,径直说:“我先前听赵行德说将军有意向西用兵,经略关中。依我看来,正其时也。吴敏好歹也是做过宰相的,愿随将军前去,执节督关中诸军。”

杨华皱着眉头说:“吴大人去关中,以你的威望自然是最好不过。可我河东兵力微薄,又在闹饥荒。”

“饥荒算什么,直接以军就食好了。”吴敏毕竟是做个宰相的人,说话也很直接:“将军顾虑的是僭王赵构兵犯太原吧。不过,你也不用担心了。”

吴敏铁青着脸说:“伪王赵构已经罢免了李纲大人,并下伪诏斩了陈东和欧阳澈。天怒人怨,民心尽失。河北河南现在已经乱成一团,正是将军出兵关中的好时机。”

“啊,陈少阳死了!”杨华惊叫出声。

“轰隆!”一声,雷声终于响亮起来。

第四卷 西望太行

第二百九十一章 建炎大变

要下雨了,将军,众位大人,我们是不是去凉棚坐一个侍卫提醒杨华等人。从校场到军营房还有一段路程,眼见着头顶的天空黑如浓墨,雷声一阵紧似一阵,现在赶回去只怕已来不及。

杨华点点头,说:“也好,诸位大人且随我来。”较场旁边有一圈凉棚,日常用出新兵休息场所,地方不大,但要容纳这么多人却不成问题。

这次随吴敏前来的有一百来人,其中有不少都是前钦宗朝廷的官吏,还有不少已在太原就职的公卿的家眷。二帝并立,各方政治势力都要寻一个地方安身。不是南京就是太原,非此既彼,非黑既白,法统之争,要想置身事外根本不可能。因此,在军统司的安排下,许多东京的官吏都过了黄河,跑河东来了。

进了凉棚,分主次座好,卫兵端来熬好的酸梅汤给大家解渴。

杨华这才仔细端详起身边的吴敏,同上次在东京见面时的神采飞扬不同,眼前的吴大人看起来神色憔悴,眉宇间隐约有一丝颓废。

风渐渐大起来,吹动衣摆吴敏好象有些发冷的样子,端着小碗的手不为人察觉地哆嗦。

杨华终于从陈东的死讯中平静下来,斟酌着语气说:“吴大人,李相就任赵构的宰相没几个月,怎么就被罢免了呢?陈少阳和欧阳澈又是因何被杀?”

吴敏浅浅地喝了一口酸梅汤,紧了紧身子:“茂先的问题是在太多,其中牵涉巨大,容我慢慢说了。”

“好,您慢慢说,不急。”杨华点点头,让人给吴敏拿来一件外套。吴敏这次能够前来投奔天承朝让他有些意外,又大感惊喜。

吴敏此人声望极高。政治上也非常成熟。算是靖康初年朝中最重要地人物之一。他以前是太上道君皇帝地给事中。在第一次开封大战。太上仓皇逃离东京时。联合李纲以一己将钦宗送上了皇帝宝座。后来。他又如愿做了宰相。

李纲倒台时。他受到牵连。被罢免。

吴敏宦海沉浮多年。又长期位于中枢。官声极佳。这样地人物若能投到太原。已经足以振奋河东镇地民心士气了。

而且。在杨华地关中经略计划中。也需要这么一个有威望有能力地大人物坐镇。才能节制住西军那群骄兵悍将。显然。现在地河东镇还没有合适地人选。

杨华自己要攻掠西夏。脱不了身。再说。经略陕西。政治先于军事。并不是谁地拳头硬谁就能取得最后地胜利。拼地是政治手腕、法统和计谋。

而太原地那群宰相中。赵明诚是政治新丁;王孝迪是太上地老臣。有奸臣地坏名声;张孝纯要总管山西政务。脱不了身。

所以,吴敏是最佳人选。

吴敏这一年来很是倒霉,精神气不足,看起来身体不太好。他接过衣服裹在身上,这才说:“事情还得出僭王登基时说起。”

吴敏说,赵构登基明面上靠的是军方各路大将军的拥戴,其实将军们未必将他放在眼里。大家之所以选他,那是因为赵构在就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时有节制各路军马的权力。这个权力地来自钦宗皇帝,而且,钦宗皇帝最后给大元帅府下的命令是接收河北失地,迎太上道君皇帝还朝。

而且,赵构的玉玺和百官来自伪楚政权,在天下人看来,赵构继承大统其实在法理上不那么站得住脚。这时,天下已乱,大家都需要一个皇帝,而赵构手握军权和百官,大家也就别无选择地认可了他。可这种认可并不等于对皇权的认可。………………因为赵构是唯一手握军权的皇子,要接回太上皇,还得靠他。………………大家实在是没办法,也只好这么凑合了。

在天下人眼里,建炎朝也好、天承朝也好,跟张邦昌的伪楚政权没什么实质地区别,都是不合法的。

位于太原地天承朝偏居一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在目前看来,建炎朝好象更正统一些,前景也一片光明。

当然,两个皇帝地处境相同,也都在凑合。只不过,天承皇帝乐得当太平天子,什么事都不想管。而雄才大略的赵构却想有所作为。他在考虑找一个有足够威望地大臣来帮忙。

这个人就是李纲。

可惜他错了。

李纲从一开始就不认同赵构的法统,他心目中唯一的皇帝是赵桓。赵桓驾崩之后,皇帝人选应该由太上道君皇帝来定,这才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这也是李纲所坚持的从一而终的传统观念。

在李纲看来,赵构不过是一个兵马大元帅而已,老实带兵去救太上才是正经。现在却登基称帝,简直就是悖逆之行。

有着这样看法的人不在少数。

“李纲太刚直,有时候,他的想法不太切合实际。”说到这里,吴敏微微叹息一声。

雷声更猛烈,须臾,“哗啦!”一声,暴雨从天而降,眼前全是朦胧水气。

远方,那群坐在地上的天武军士兵因为没有接到命令,依旧挺直着身体坐在地上,被白亮的雨幕笼罩。

侍卫欲言又止,几次都想提醒杨华,可一看到他皱眉深思的模样,又悄悄地闭上嘴巴。

杨华抬起头,从缸中舀了一勺酸梅汤给吴敏续上:“李相的人品我是很佩服的,可是……有的时候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他。吴大人的分析很有见地,杨华佩服。你继续吧。”吴敏刚才这席话直接从皇权和天下人心着手,说得头头是道,让杨华心中一亮,似乎把握到一些什么。

他以前是一个单纯的武将,一遇到事总喜欢以暴力解决。可现在地位高了,心中有存有不为人言的野心,思考问题的方面同以往已大不相同。

不过,吴敏同自己说这些做什么,难道他看透了自己的野心。

想到这里,杨华心中一惊,抬头盯了吴敏一眼。

吴敏好象很冷地样子,身体有些抖瑟,但却回了杨华一个雪亮的眼神,嘴角竟挂着一丝淡淡地微笑:“李伯纪食古不化,不知变通,当有此劫。

且说,僭

写信给李纲请他就任建炎朝的宰相后,朝中有人便看能为相。”

“哦,赵构手下也有明白人。”杨华有些意外。

吴敏,喝了一口酸梅。这个时候凉棚开始漏雨了。随他一同来文水的官吏和家眷们纷纷撑开油纸伞。

一个卫兵张开雨伞罩在杨华头上,杨华一把将他推开:“给吴大人。”

“是。”

水珠一滴滴落下,落到雨伞上,落到杨华的铠甲上,发出轻微的声音。

吴敏有开始了他漫长地叙述。

当赵构提出让李纲来应天府做宰相的时候,遭到了一众新贵的强力反对。其中,御使中丞颜歧反对得特别激烈,他说李纲不能入朝地主要原因是李纲不为金人所喜,若任用这么个主战派领袖做宰相,怕要惹恼金国。不如趁他还没来南京时撤消他的任职命令。

当时,之所以拿金人举例,也不过是一个不得已的办法。若再深说下去,就要扯到皇权法统,颜大人还没笨到在赵九面前说李纲不认同新朝的地步。

可惜年轻地赵构听不出颜大人的弦外之音,痛斥颜歧说,金国讨厌的何止是李纲,只怕更讨厌我这个皇帝吧。

本来,李纲对赵构是很不感冒的,也不打算去应天府当这个劳什子宰相。可一听到颜歧这么说,他的牛脾气就上来了,还非得当这个宰相不可。于是,李纲一路急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赶到了南京。

李纲到南京就如吴敏到太原,让赵构大感惊喜。这样地重量级政治人物的到来像是给建炎朝打了一剂强心针。赵构亲派百官迎接,慰劳并赐宴,然后在大殿亲自接见。

见了赵构,李纲老实不客气地答应做这个宰相,并献上十策,请赵构遵照执行。

“十策,这么多?”杨华抽了一口冷气。

吴敏讽刺地一笑:“李伯纪好大喜功,说地都是废话。其实,这十策中只有两个内容。一,杀张邦昌,清算伪楚官员;二,进攻金国。”

杨华骇然变色:“李相真这么说?”

“真的。”吴敏面色惨然,“李伯纪糊涂啊!”他端酸梅汤地手定在空中,一动不动。一串雨水从上漏下,滴滴答答落在碗中。

凉棚里很静,没有一个人说话。

吴敏以为杨华不知道这两条的厉害,良久才重重将手中地杯子杵在桌上,解释说。张邦昌虽然有越之为,但也是被逼的。

而且,赵构的皇位和玉玺来至张邦昌。对张,赵构又是感激,又是同情。不但如此,赵构朝的百官大多来自伪楚,如果听李纲的来一个政治大清算,只怕朝廷要为之一空。

如此一来,王赵构的统治基础就要被动摇了。

至于进攻金国,现在新朝初立,实力微薄,首要任务是建炎和天承的法统之争。李纲现在提议去打金国,就算顺利接回太上皇帝,实力也将大损。而且,接过太上皇帝之后,到时候谁做皇帝还说不清楚呢!

“的确如此。”杨华苦笑;“李相的脾气也太拧了!”

吴敏:“可惜僭王赵构不知道其中的厉害,加上朝野清流中要求惩处张邦昌的呼声甚高。赵构以为只要除掉张,就能获取名声。于是,他免去张邦昌的职务,发配充军,并于半路下诏赐死。”

“张邦昌死了。”杨华身上的铠甲已经完全被雨水打湿,肩膀上传来雨点的清脆响声,但他还是一动不动地端坐在那里:“张邦昌与我是故交,听闻他的死讯杨华心中颇为难过。可惜啊,东京城破的时候,他就应该以身殉国的……李相这么做不对。”

“哦!”吴敏面上带着一丝微笑:“将军说说,李伯纪这么做为什么不对?”

杨华黯然道:“别的人可以杀张邦昌,李相不能,因为他是宰相啊。”

“对。”吴敏一拍桌子:“将军说得对,因为李伯纪是宰相啊!宰相的职责是调阴阳,统百官、化天和、息天威的。将军是军人,喊打喊杀都是对的,惟独宰相却一定要包容。必须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睛,必须能藏污纳垢。须知百管各司其职,天下事务都有专人专职管理,何必需要宰相?

宰相地作用就是以宽容之心调和矛盾,使国家政务能够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