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之华夏 >

第134章

崛起之华夏-第134章

小说: 崛起之华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退役军官,他们的战术和思想目前已经落后于时代,在他们离开后孙纲并没有觉得太可惜,他现在借着和德国远东舰队司令迪特里希的关系,正想办法从驻青岛德军那里弄来现役军官,帮助训练自己的“北洋三队”(东省铁路护路队,北洋特攻队,北洋护商保安队),让段祺瑞他们能够了解到世界上最先进的陆军的军事技术,让“北洋三队”将来的作战能力能够达到德国陆军的水平。

这一切,都在暗中紧锣密鼓的悄悄进行着。

这天,据威海那边传来的消息,英国海军的两艘“君权”级战列舰“印度女皇”号和“雷米利斯”号在六艘巡洋舰的陪伴下到了威海卫海军基地,开始对中国海军进行“友好访问”。

这是自中英两国自1890年中断海军合作后的英国海军的第一次正式来访,对这两个国家来说,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百四十三)英国人的“海军合作”建议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和北洋水师提督叶祖圭在刘公岛北洋水师提督衙门“热烈欢迎”了到访的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斐利曼特和英国海军人员,宾主双方“言谈甚欢”,荣禄请斐利曼特参观了威海卫海军基地,观看“龙扬”号战列舰和北洋水师其它各舰的火炮及鱼雷发射操演,以及威海卫守军海岸炮台的演练,包括日岛炮台的地阱炮(就是带机器升降起落式炮架的火炮,能够缩在暗处“阻击敌船而炮身蛰藏不受攻击”,日岛炮台用的是240毫米的地阱炮)的实弹射击演练,“款待殷勤”,斐利曼特也请荣禄和叶祖圭等人和北洋海军将士一起上英国军舰参观,并互相赠送了礼物,斐利曼特还给荣禄授了勋,并和荣禄进行了多次长谈,谈话的内容虽然没有公开,但孙纲还是通过北洋军情处的特殊渠道知道了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果然不出孙纲所料,斐利曼特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授权,向中国方面提出了中英两国海军为“应付共同的敌人而采取一致行动”的“合作建议”,不用他说,荣禄等人也明白,他说的这个“共同的敌人”是谁了。

听到斐利曼特的“建议”,荣禄和叶祖圭没有什么思想准备,应该是吓了一跳,但荣禄这个家伙也是见过世面的,他向斐利曼特表示,他本人完全同意,但是“兹事体大”,他必须要上报朝廷,得到朝廷的批准,他认为,中英两国海军的“合作”是对中英两国都有利的事。他愿意全力促成此事。

斐利曼特对他的“反应”十分高兴,他们后来谈地是关于两国海军具体合作的细节问题,斐利曼特提出英国重新向中国开放海军院校,帮助中国培训海军军官和军事人才和对中国的一些特殊海军装备出口的解禁等,希望中国在中国和英国面对“共同的敌人”时,中国向英国开放北方的军港(主要指威海和旅顺),中英两国海军协同作战,等等,荣禄将英国提出的条款细节做了记录,已经密奏了朝廷。||||希望朝廷讨论后能够予以批准。

由于上次孙纲已经和斐利曼特在日本东京谈过类似的条件,所以英国人此次向荣禄提出这些孙纲并没有感觉到意外,只是上次他和斐利曼特之间是以军人的身份私下里探讨了这个问题,达成了一定的合作意向,他当时地目的是为了在和谈中给中国创造一定的有利条件,并没有完全当真,因为这不是他们俩自己一个人说了算的问题,必须得到大清朝廷和英国政府的批准才行,和谈结束后他就把这事放在了一边。可这回英国人在海军访问中郑重其事的向荣禄提了出来,证明了英国人这回是当真了。

自己本来是想借英国人的手把朝廷海军经费的这股“奶”给挤出来,可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确实有些意想不到。

而且,这回英国人居然没有通过驻京的英国公使欧格讷向总理衙门提出这个等于是“两国结盟”地“建议”。而是由远东舰队的司令向北洋大臣及北洋水师提督提出来,这个举动本身就颇有令人玩味之处。

而荣禄的“积极表现”也很反常,他居然这么痛快地就一口答应了下来,而且还表示要向朝廷一力促成此事,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他还能够在这里得到什么好处不成?

当孙纲私下里和江穆齐说出了自己地疑惑时,江穆齐想了想,答道,“孝乌以为。英国人和荣相的举动其实也不难理解。”

“怎么讲?”孙纲奇怪地问道,

“英国人之所以没有向总理衙门提出此事,是怕一旦为其它各国所知,会把俄、德、法三国也推到一起。结成同盟,那样的话就得不偿失了。”江穆齐说道,“由海军提督在非正式渠道提出来,回旋余地就大一些,而且以秘密军事协定的形式订盟,不向外界公开,其它国家不知道,也少了许多麻烦。就象中堂大人上次与法国秘密订的军事互助协定。道理上讲是一样的。”

听了他的话,孙纲想起了上次李鸿章为了自己的中国战列舰自制计划能够顺利启动。不得已和法国秘密签订地允许法国远东舰队驻泊广州湾以换取法国军事技术帮助的“军事互助协定”,这个秘密协定虽然最后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但老头子还是被某些“爱国人士”好一顿戳后脊梁骨。

其实中法之间这个秘密的军事协定对中国地好处还是很大的,不但中国的战列舰自制计划得以顺利实现,而在战争爆发后,法国远东舰队虽然没有直接帮助中国海军作战,但在情报方面提供了很多支持(甚至德国人强占青岛的时候法国人也在第一时间向中国方面偷偷通报了消息),一些在中国海军里服务的军事人员也直接参加了战斗,不能不说法国人给中国提供了这么多的帮助,是因为这个秘密协定的关系。

现在,中国和英国之间如果也出来一个类似的秘密军事合作协议,会对中国以后地发展产生怎么样地影响呢?

“荣相的态度也很好理解,”江穆齐又说道,“上次是荣相向朝廷提出地暂让青岛于德,取偿于日,换回青岛的,但是却没有实现,青岛目前还在德国人手里,战后荣相因为此事颇为朝中一些人所讥,言官多有弹劾者,称荣相得不偿失,误国病民,皇太后也以青岛仍在他人之手为耻,青岛之事为荣相之心病也,如今英国人有订盟之意,荣相如此积极响应,为借英国之势收回青岛也。”

听江穆齐这么一说,孙纲顿时明白了过来。

李鸿章这个“以夷制夷”的“制字经”,看样子荣禄也是深有体会运用自如啊!

荣禄是想借这个机会想办法收回青岛,想法是不错,可英国能否会就这么简单地为中国所利用,还很不好说。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孙纲又对江穆齐问道,“大清和英国秘密结盟,好处和坏处哪个大?”

“好坏各半,”江穆齐说道,“好处是一旦大清和俄国发生冲突,英国必然助大清御敌,可为大清强援。坏处是大清之万里海疆,对英国再无秘密可言,英国在大清之势力本为列强中最大的一个,如此一来,其势益张,将来大清亦恐会和日本一样,成为列强利益角逐争竞之场,为祸亦不小。”

孙纲听了不由得暗暗心惊。

他说的很有道理,李鸿章当初从抑制日本考虑,允许俄国和中国修筑中东铁路,把赤塔经哈尔滨到海参崴连接了起来,结果没想到日本战败,俄国势力有就此侵入东北的架势,“前门驱虎,后门进狼”,老头子一直为此事痛悔不已,现在,英国人主动找上门来,中国会不会又一次重蹈覆辙呢?

“你看该怎么办?”孙纲又问道,

“依孝乌看,此事朝廷必不能准。”江穆齐说道,“以荣相之权势,恐亦无可奈何。”

“说的详细一些。”孙纲说道,

“大人记不记得曾经和孝乌说过俄国人那次提出来的密约之事?”江穆齐说道,“俄国人那次提出来的条件和这次英国人提出来的有些地方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战时开放港口一项,大人当时向中堂大人力言此中之谬,中堂大人幡然醒悟,听闻中堂大人后来曾向皇上言及此事,皇上亦深以为然,有险成彼之保护国之语,此次荣相又把差不多的事情向朝廷提了出来,虽然英国人此次的意思是仅限威海、旅顺两港,但两港为京畿门户,德军现在青岛就已经让朝廷寝食难安了,朝廷会允许英军出现在家门口吗?”

“你说的对。”孙纲点了点头,说道,如果他们估计不错,荣禄这回恐怕要碰个大钉子了。

荣禄急着想收回青岛,心情可以理解,他并不是傻瓜,可能也明白英国人提出来的这些个条件当中的凶险之处,但是从“以英制德”和“联英拒俄”的角度考虑,也只能走一回钢丝了。

朝廷那边,恐怕又得有一番热闹了。

“孝乌以为,此事朝廷那里必不能成,大人这里,倒不妨试上一试,如果能成,对咱们以后的行动会有很大的帮助。”江穆齐看着孙纲说道,

孙纲奇怪地看着他,一时间没明白这小子说这番话是什么意思。

(二百四十四)全都不一样了

“前番大人已与英国人有过成议,”江穆齐说道,“如果朝廷和英国之间无法达成此协议,不如大人以地方的名义试试。”

孙纲眼睛顿时一亮,他立刻就明白了江穆齐说的是什么意思了。

江穆齐的意思很清楚,那是就撇开朝廷,由他代表北洋方面和英国人达成海军合作的秘密协议,以便在未来可能和俄国发生的战争中,取得英国人的军事支持!

这是一着险棋,但带来的好处也是很多的!

首先,如果合作协议达成,英国对中国的武器限制就能取消,北洋方面就可以从英国得到更多的新技术,而且有了英国海军的军事支持,面对以后北极熊可能的入侵,就多了一层胜算!

北洋方面实力的增强也会令其它列强有所顾忌,从而不敢轻易启衅,从而可以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和平发展时间!

这里面最麻烦的,其实是英国提出战争时利用旅顺和威海军港的要求。

谈的时候,应该把军港只限于旅顺!

而且,只要不轻起衅端,不给俄国人动手的机会,英国人就来不了!

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利用一下在青岛的德国人!

“此类事情以前也不是没有先例,中堂大人就曾经做过。”江穆齐看他陷入了深思,以为他担心没有先例,又补充说道。

孙纲知道他指的是什么,李鸿章在中法战争期间曾经和法国海军私下接触过,并达成过一个叫作“李(鸿章)福(禄诺)协定”地协议,类似的事情日本人当年也没少干过,现在轮到他这只小小蝴蝶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俄人来攻,英人可就近助我。大人还可以从英人那里获得技术帮助,”江穆齐说道,“坏处是,他日不免有受制于英人之患,但只要处置得宜,当无大碍。”

“英国人会同意吗?”孙纲想了想,问道,

“朝廷那里不准,他们退而求其次。可能性是很大的。”江穆齐说道,“他们现在最担心的是俄国人势力的进一步扩张。而他们又不愿意和俄国人直接发生冲突,我们在这个时候和他们合作,正好是个机会。”

“可朝廷那里如果知道了的话,那麻烦可就大了。”孙纲有些担心地说道,

“只要严格保密,问题不大,”江穆齐说道,“朝廷目前自顾不暇,恐怕没有功夫来注意我们了。”

“这话怎么说?你不是又干什么别地了吧?”孙纲有些紧张地看着他。生怕他又弄出来什么可怕的事情,上次那个军舰爆炸事件“德国版”可是让他记忆犹新的说。

江穆齐一愣,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不由得微微一笑。说道,“大人说到哪里去了,孝乌可什么都没做,孝乌指的是康南海最近又上书皇上,请求合并衙门裁减冗员,大人还不知道吧?”

“是不知道。”孙纲一听又吓了一跳,“维新派”的这个“新政”的涉及面,已经变得越来越广了。

江穆齐告诉他。康有为这次上书的内容主要是精简国家行政机构和办事人员。目的是为了给国家节省经费,他在奏折中要求“裁并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外省裁撤湖广、广东、云南三省巡抚(这三个地方好象又有总督又有巡抚,所以他们觉得是多余地)。在京及外省所有事无专责之衙门,均可并可撤,免为贪墨之油水地。”

听了江穆齐的详情,孙纲不由得叹息了一声,康有为地作法的最终目的没有错,可这个采取的方式,实在是没法讲。

官冗之患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留下来的一个赘瘤,由此造成的贪污腐化是一个十分可怕的问题(后世有学者说过,“一部中国二十四史,简直就是贪污史”),其危害性历朝历代都有深刻认识,但问题似乎从来就没有真正被解决过,直到后世,关于如何避免政府机构和职能部门的重复设置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比如那个人人痛恨地腐败问题)仍然不时困扰着领导者们,想要有效处理这个问题,不经过深入的研究和谨慎的决策就贸然采取行动,其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

可康有为们仍然秉承他们行事地一贯“风格”,又开始了

别的先不说,一省之长的巡抚你说撤就撤,还一下子撤三个!这也太狠了吧?

幸亏罗丰禄去了法国、伍廷芳去了俄国当公使去了(东京会谈结束后,李鸿章得知已经自杀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居然是他们俩的同学,深感他们俩太屈才了,正好龚照瑗和许景澄都一人兼任两国公使,忙不过来,好多事情不能兼顾,于是就上奏朝廷,改龚照瑗专驻英国,罗丰禄专驻法国,许景澄专驻德国,伍廷芳专驻俄国,光绪皇帝同意了)不然,太仆寺一撤,他们俩也都得失业!

“皇上诏书尚未下达,然风声已经传遍京城,闻者无不莫名骇异,颇有民不聊生之感,”江穆齐说道,“各处衙门现在一片混乱,诸事皆废,我们和英国人谈什么,朝廷应该是不会也不想知道了。”

“中堂大人知道了是什么反应?”孙纲问道,各个衙门现在因此都不能正常工作了,可见造成的震动之大。

“中堂大人没有就此表态,皇太后曾单独召见中堂大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