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笙 >

第281章

重笙-第281章

小说: 重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家人觉着穆神医来得正是时候,到底接下来怎么治,还要听他还做决定。
    董涛听到这里有了主意,趁机搪塞道:“其实叫我说,这两个法子都有其不足之处,袁公子给我两天时间,待我想个万全之策。”
    袁氏兄弟哪知道这假神医心里所想,一听这话如一块石头落了地,哪有不应的,赶紧给他们安排住处,又设了酒宴款待。
    不管王十三和董涛抱着何种想法,在见过病榻上的袁大家之后,文笙是真心希望能想个什么办法,缓解他的病痛。
    吃过晚饭,为满足王十三的好奇心,袁文敏带着他和文笙前往朗月斋。
    
    第四百五十章 朗月斋(二合一)
    
    朗月斋位于袁府西院,乃是一幢单独的二层小楼。
    下面一层是四间大屋,修建于建昭三年。
    三十余年下来,里面藏书已逾千册,后来实在装不下了,袁老爷子发话,翻建的时候在上面又加盖了一层,挑捡其中的竹简、孤本挪到了楼上。
    “这两年蒙乡里乡亲厚赠,现有这两层也有些不够用了,关键是实在抽不出人来整理维护……”袁文敏亲自提着灯笼带路,一边走口里不住介绍。
    文笙离远打量着这个幽静的院落。
    朗月斋周围种着很多松柏,月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下来,小路上花影细碎,远处不时传来一两声虫鸣,空气里仿佛飘浮着书墨的清香,叫人心旷神怡。
    这样一个读书养心的好地方,竟会与阴谋诡计相关联,实在是叫她有些无法想象。
    朗月斋前中间一条白石路,两侧是几丈宽的白色平台,明显是准备了用来晾书的地方,飞檐下摆放了几个大水缸。
    袁文敏道:“朗月斋晚上通常是要关门落锁的,就怕不小心打翻了灯烛,继而失火。万一烧起来,损失就大了。”
    王十三点头称是。
    袁文敏这是不放心他,特意叮嘱呢。
    他们三人一路走近,专门负责朗月斋的管家闻声自旁边几间小平房迎出来,道:“二爷,您这是……”
    袁文敏便将灯笼交给他,道:“这位是安陆侯世子,我带他来朗月斋瞧瞧,你开了门,好生伺候。”
    管家连忙上前行礼。口称“小的见过世子爷”。
    文笙藉着灯光就见这管家大约四旬上下,虽是下人,见了王十三这个常人难得一见的“安陆侯世子”却并不如何慌张失踞,显得很是沉稳,不禁着意打量了他两眼。
    王十三端着架子道:“免礼吧。”
    管家开了门,进去点灯,袁文敏招呼王十三和文笙进去坐。
    进门是个左右通着的小厅。只放了一张桌子并两把椅子。迎面是高大的书架,上面摆得都是书。书架旁边是一溜儿的樟木箱子,箱盖打开。箱子里的明显也是书。
    桌子上整整齐齐摆着笔墨纸砚,当中一本册子摊开来,拿镇纸压着。
    文笙离远瞥了一眼,见打开的那页上写了不少字。楷书方正紧密,透着一股拘谨刻板。
    袁文敏将书册合起来。小心放到一旁,让出地方来,态度很是随意地问管家道:“成业又过来整理那些书了?”
    管家回道:“连公子直忙到酉中才离开。”
    袁文敏微微摇头:“家里这段时间事情多,我和大哥顾不过来。我说怎么这些日子没看到他。回头你和成业说说,慢慢来吧,别伤着眼睛。”
    管家躬身应了。又道:“连公子怕是听不进去。”
    袁文敏这才对王十三解释道:“这是我姑母夫家的子侄,现在我们家借住读书。正好帮着整理一下,做做登记。楼上的那些藏本家父都已分门别类登记在册,世子爷要看什么,只管吩咐一声,我去拿来。”
    管家去书架上把厚厚一卷名册抱过来,小心放在了桌子上。
    王十三一看上面密密麻麻的字就头疼,袁文敏老是杵在一旁,周到归周到,他想探探话实在不方便。
    他随手在名册上点了一本《摇鞭阴阳补义》:“就它吧。”
    袁文敏扫了一眼,笑道:“没想到世子爷对风水堪舆感兴趣,您稍等。”
    他另点了一盏灯上楼去找书,管家看看暂时没自己什么事,退下去准备茶水,王十三一手掩了嘴,回头悄声同文笙嘀咕:“谁知道这么个古怪的书名竟是讲风水的。”
    文笙亦低声道:“摇鞭断宅可不是风水么,你以为呢?”
    王十三讪讪然:“我当大名鼎鼎的朗月斋还有讲房中术的珍本,一时好奇,嘿嘿。”
    文笙忍不住回他一个白眼,暗忖:“这副德行,难怪老天爷叫你修炼《明日真经》,怎么那么活该呢。”
    过了一会儿,袁文敏拿着书回来,王十三见书页泛黄,小心拿过来,硬着头皮在灯下打开来看。
    袁文敏在一旁坐着相陪。
    风水堪舆自有一套晦涩的术语,又岂是他这外行能看得明白,王十三看了半天,一个字都没往脑子里进,偏还要装作很感兴趣的模样,天知道他这会儿多想像杨兰逸那样,问问袁文敏,这郎月斋里有没有话本可看。
    管家将茶端来,王十三趁机放下书,道:“有这等机会太难得了,我想在这里多呆一会儿,二公子去照看袁大家吧,叫管家在这里陪着就行。”
    头一回袁文敏还当对方客气,等王十三皱着眉头,过会儿又如此说,他才意识到对方大约是看书入迷,嫌他在这里分神。
    他这才站起身,吩咐管家好生伺候着,提了灯笼告辞而去。
    袁文敏走了,屋子里只剩下三个人,王十三心疼文笙站了半天,先冲她努努嘴:“你也坐,又没外人,瞎讲究什么。”
    ……管家低着头,很想将自己这个外人缩起来。
    文笙和王十三趁机交换了个眼色。
    王十三以目示意管家,这人看上去一点儿也不蠢,与其一套话便被人家发觉,还不如直截了当,叫他无法回避。
    文笙微微颔首,走了两步,在袁文敏空出来的那张椅子上坐下来。
    王十三将那本《摇鞭阴阳补义》放下,示意管家近前来。
    “你叫什么名字,在袁家呆了多少年?”
    管家有些疑惑,老实答道:“回世子爷,小的叫袁墨,在袁家已经呆了三十多年,连这名字都是袁大家给起的。”
    文笙细细观察他的神情。见袁墨说话时透着坦然,还隐隐有些自豪,显然是以能得袁阳亲自起名为荣。
    三十多年的仆人,应该靠得住了。王十三放下心来,又问:“我听说前几日,谭五先生来过?”
    袁墨一听这话神色微动,立刻低垂下眼睛。答道:“是。谭五先生也来过朗月斋,当时坐的就是世子爷现在坐着的这把椅子。”
    王十三一听来了兴趣:“哦,这么说也是你在边上伺候的?”
    袁墨却道:“谭五先生在朗月斋里呆了两日。同袁家上下都有不少接触。”
    这时候傻子也知道他们大半夜来这里装模作样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文笙索性不再避讳,出声道:“还请袁管家好生回忆一下,由头至尾说说。他都做了些什么。”
    她到不怕袁墨回头告诉袁氏兄弟,正常情况下告状是肯定会告。而谭五先生能进入朗月斋是得益于谭家的地位和他的名声,只要没什么怕见人的,想来袁家也不会为他保守秘密。
    关键在于袁家还指望着董涛所扮的穆神医能治好袁老爷子的病,文笙猜测袁氏兄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果然袁墨只是稍一犹豫,便道:“谭五先生开始是逐个找了大伙问话,后边的一天多就呆在朗月斋翻书看。”
    只看书就看了一天多?这里难道有什么音乐方面的书。是他之前没有看过的?
    王十三顺着袁墨的话问:“他都找了谁?”
    袁墨回答:“头一个就找了小的,还有在这里暂住的连公子。偶尔过来帮忙的赵爷,还有白天在这里干活的袁丰和常安。”
    一听都是与朗月斋有关系的,文笙数一数一共五个人,里头还有不常来的,果然如之前袁文敏所说,家里人手不够用。
    “你说的赵爷是哪个?”
    “是我们老爷的学生,叫赵康,也住在袁家集,因为离得近,时常过来走动。”
    文笙觉着少不得要将这些人找来一一查问,温言道:“不知你是否方便相告,谭五先生都问了些什么?”
    袁墨显是早料到有此一问,飞快地瞥了文笙一眼,道:“他一直在问袁义的事。”
    “哦?”
    “问袁义家里还有什么人,他平时的表现如何,结交些什么朋友,多长时间出府一趟,有什么癖好,诸如此类。”
    这时候文笙和王十三已经不用再问袁义是什么人了,必是那偷了《希声谱》去卖的下仆。
    王十三手摸下巴,问道:“那你都是怎么答的呢?”
    袁墨道:“小人自是实话实说。袁义是往西百里大平庄人氏,之前叫陈小二,家里还有老父老母,一个兄长并一个妹妹。他平时闷头干活,话很少,没看出来有什么异常。小人与袁义不熟,他交什么朋友,有什么癖好一概不知,只知道他每半月必定回家看望父母,他这次出门,差不多正是这么个时候,所以一开始谁都没有在意。小人知道的就只有这些。”
    粗粗听来,没什么不妥。两人将袁墨所说的这些记下来,以便回头慢慢斟酌。
    文笙问道:“后来谭五先生看了哪些书,你可清楚?”
    袁墨看上去有些困惑:“不知道旁人伺候的时候如何,小人在时,谭五先生没有去楼上,就只在这间屋子里,看箱子里的那些书。”
    文笙明白了:“他看的是不是都是这段时间新来的书?你们没来得及整理,先堆放在箱子里,而袁义便是从其中偷了书去卖?”
    “是这样。”
    文笙起身过去,打算由樟木箱子里拿书查看,袁墨道:“世子爷要是想看箱子里的书,出事之后连公子新整理了几本书目,您可以先看看这个。”
    他去书架上找了两本册子,捧到王十三跟前。
    王十三拿了一本给文笙,两人就在灯下,头碰头细细翻看起来。
    “《后周名臣录》、《周史遗风》、《五国志》……”
    “《长历通书》、《关中指蒙精要》……”
    两人由头到尾过了一遍,而后换了对方那本来研究,从这批书的名字看,偏重于史,尤其是周史,其次是地理人文方面的书,这虽是经过精挑细选出来的,由中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一本有关音律方面的书也没有?”
    两人怕有遗漏,还是耐着性子将箱子里的书翻了翻,到深夜看过一小半之后,愈加确定这个发现。
    王十三站起身,伸了个懒腰:“行了,先这样吧。剩下的明天白天再看。”
    袁墨苦着脸应了声是。
    按说堂堂安陆侯世子,可有什么叫人不放心的,可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晚上他愣是不敢挪窝,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世子爷和他的贴身丫鬟,就好像直觉告诉他,稍不注意这两人就会偷书一样。
    他点上灯笼,小心熄了灯,送两人出了书斋,将门锁好。
    这两人明天还得来,必须得连夜去向大爷、二爷禀报。
    袁家早为王十三一行收拾出了客房,甚至比之前谭五先生来时的待遇更好。
    王十三带着文笙进屋,把下人都打发走,正要关了门商议,半个晚上都坐立不安的董涛硬从门缝里挤了进来。
    “我说,你们去哪了,现在才回来?到是快帮我想想办法啊!他们今天晚上就想把我和另两个大夫叫一起,我可实在撑不下去了,你们查得怎么样了,要不今天晚上咱就赶紧溜吧。”
    王十三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不行,我这刚开始,还有四个人得见见,你再坚持两天。”
    董涛叫苦不迭:“我这啥都不懂,明天见了那两个大夫一聊之下肯定露馅,除非今天晚上把那两人打昏了,远远送走。对,就这么着。”
    文笙见他这等馊主意都逼出来了,连忙拦住:“别急,我有办法。”
    董涛长出了口气,坐下来听文笙如此这般说完,不由地吃惊:“顾姑娘,你真要为袁家出这么大的力?”
    文笙点了点头:“只为袁大家花费毕生精力建了朗月斋,为世人保存下这么多的书籍,我便想尽咱们所能,救他一救。”
    董涛没有异议:“行,反正我临来之前上面有话,都听你的。”
    他又向文笙细细讨教了一番明天的说辞,这才心里有了底,告辞而去。
    王十三和文笙洗漱完,熄灯躺下。
    换了新环境,又是满腹心事,两人一时都睡不着,王十三翻了个身,在黑暗中问道:“你说谭五先生到底发现了什么?”
    
    第四百五十一章 寻找线索(二合一)
    
    谭五先生发现了什么?
    “总不会在那些箱子里又发现了一本《希声谱》。”
    文笙说完这话,自己也知道不可能,回想今天在朗月斋所见所闻,没理出什么头绪,只能等着把袁墨所说那几个人都一一见过了再说。
    不过由这句话,到引她思考起一个问题来。
    确切地说,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在困扰着她,并不是今天突然起念。
    《希声谱》是打哪来的,由何人所创?
    按说创下《希声谱》的这位前辈应该至少通晓书中九首曲谱,如果《希声谱》确实如传言所说,共有九首的话。
    否则他怎么能断定这九首曲谱中蕴含巨大的威能,单独把它们汇集成册?
    这样一位开创先河的大家,应该声名显赫,至少是像谭梦州那样,一提起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哪怕是已经作了古,也不应该籍籍无名,在史书里头没有留下半点作为。
    王十三本来还有些蠢蠢欲动,想着不会每次都那么倒霉流鼻血,耳听她翻来覆去,手都伸出去了,就势给她掖了掖被子:“快睡吧,车到山前必有路,思虑太多容易头疼,他在袁家做了什么没有避人,我们慢慢查,总能查得清楚。”
    文笙合上眼睛,甜甜地道:“你也睡。昨晚都没有休息,最近几天这么折腾,铁打的也受不住。”
    王十三还是忍不住将大手在她脑袋上摸了一把,一直摸到枕上散开的秀发,随口感慨道:“顾文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