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笙 >

第249章

重笙-第249章

小说: 重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他这一句话,吴氏今晚只好呆在家里服侍婆婆,无法去与一帮命妇结伴观灯了。
    但江审言这命令还是晚了一点点。
    少顷,门上管家跟在狄秋衡身后来报,说东院的陆少爷三人说是出去逛灯会,已经出府,刚走了有一盏茶的工夫。
    江审言一怔:逛灯会?这般时候?
    狄秋衡问道:“大人,不然派人去追回来?”
    江审言眉头紧皱:“算了。随他们去吧。”
    今晚这么多事,他无暇分心照看那混小子,暗自祈祷他可千万别再闯祸了。
    王十三非但要闯祸,还憋着劲要闯个大祸呢。
    他领着文笙和童白霜离开江府,发现后头无人跟来,心下一阵轻松。
    哈哈,他的好舅舅今晚要对付钟天政。终于顾不上他了。
    谨慎起见,三人在附近街市上逛了逛,买了点今晚需要用到的东西,而后才悄悄转去了陈家提供的空宅子。
    童白霜先进屋去恢复相貌,梳洗打扮。
    文笙单独找了间厢房画画。
    王十三闲着没事,站在她身后,看她画画。
    文笙要画的共是八幅画。八张方方正正的大纸。一般尺寸统,铺得满桌满炕都是。
    画起来也简单,连她三成画技都用不上。
    大块的黑。大片的白,清楚地表现出背景和人物的剪影。
    第一张,皇家出殡,大街上到处是灵幡纸钱。看规格,不是太子也是亲王之类。一墙之隔。墙里不知是哪位高官的后园,只见雕梁画栋鲜花似锦,正中间凉亭里头站了个小姑娘。
    看她梳着双髻,个子不高。身段初显玲珑,虽然不过一个黑影,观者也能轻易判断出来。此女年纪差不多有十四五。
    她正在挥着袖子发脾气,地上摔得杯盘狼藉。
    旁边还有几个小丫鬟跪着。不知犯了什么错,惹小姐发怒。
    王十三赞道:“画得真好,等贴到灯上,就像看皮影戏一样。”
    文笙用了一刻钟的时间将这第一幅画完,将画挪到一旁晾着,才笑道:“你不是说,要拿双头怪去吓唬人么?”
    原来两人昨晚在街市上赏灯,发现安国公府搭建的灯楼和宫里御建的那一座相隔不远,御建灯楼上灯火辉煌,最下头一圈儿乃是八盏画屏灯。
    天祐一朝出了好几位有名的绘画大师,灯下作为画屏的八幅画乃是由四位国手联袂画成,从征战、商贸、祥瑞等等颂扬当今盛世。
    据说天祐帝对这八幅画极为喜爱,放在宫里观赏多时,此次为了上元节与民同乐,特意拿出来,允许老百姓凑近了观赏。
    南崇民众称这一组画屏灯为“大崇八颂”。
    文笙和王十三今晚一心要把事情闹大,所以便由文笙照着尺寸先画一套准备着,找时机将“大崇八颂”取而代之。
    等文笙第二幅画完,一旁屋子里的童白霜收拾停当,敲门进来。
    童白霜生了张瓜子脸,大约是长年不见光之故,面孔很白,眼角有些许细纹。乌黑的头发挽了个简单的低髻,斜插了支银钗,身上穿着栗色织锦缎比甲,下配褚色长裙,腰上坠了两面巴掌大的小圆鼓。
    王十三审视一番,没看出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拿了个面具给她遮住脸。
    如此一来,除了那两面小鼓,同昨晚街上那些家境富裕的夫人到是看不出有什么两样。
    童白霜原本有很多话想说,到这时候了反到不知该说什么,谓叹一声,凑到文笙身旁,歪着身子,看她画画。
    “我还记得,那家戏楼有名字,叫做湘春园……当时是六月天,正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那个戏子年纪不大,穿了件月白色的绸衫。”
    童白霜是当事人,有她口叙,当日很多细节文笙无需费脑去想,速度登时大为提高。
    待等文笙将八幅画全部画完,放下笔,长长松了口气,才有空抬头去看童白霜。
    “童姐姐,你先在这里等着,我和不逊出去一趟,还有点事情没有办好。”
    童白霜盯着那几乎将整间屋子全都铺满的八幅画,心不在焉道:“你费工夫画这些,会不会刚一贴上就被人发现撕下来?”
    文笙笑笑:“应该不会。放心吧。要不你先吃点东西?我俩天黑之前一定回来。”
    童白霜点了点头。
    十余年的不白之冤,一辈子的孤苦伶仃,这笔账终于到了讨还的时候,她看文笙画画用了好长时间,这会儿天色已经差不多到了申中,正月里天黑得早,再有一个时辰,街上差不多就该亮灯了。
    哪怕是她假冒银月族的神女上拜月台的时候,也不曾这么紧张过,童白霜捂着心口,感觉“砰砰”心跳,慢慢在文笙适才坐过的椅子上坐了下来。
    文笙披上斗篷将怀里的瑶琴遮住,和王十三出了门。
    他们要去那武馆,将宣同方几个从地牢里放出来。
    文笙特意拖到这般时候才来救人,是估计着上午江审言听她那么一说,必定要在各处抽调人手。
    若是他们前脚才将人放出来,后脚江审言便派人上门,那岂不是早早便露了馅。
    虽说江审言早晚会知道,可都到最后关头了,总要把今天晚上先对付过去,不能再出变故。
    武馆距离三泰街颇远,两人到时天色微微发暗。
    王十三皱眉道:“都说过了没几个人,我自己能行,你还没好利索,少弹几次琴。”这么点小事都要文笙来做,他觉着很没面子。
    文笙目含笑意望他一眼:“没事,这里我来更方便一些,到底是你舅舅的人,打伤了面子上不好看。放心吧,今晚有的是机会给你大展身手。”
    王十三这才不说别的,飞身上房,踩着房脊矮身过去窥探一番,回来道:“好像真被你猜中,里头就剩四个看守了,连赵四海都不在。”
    “那正好,你抱我上去。”
    “好嘞。”王十三一听文笙主动要抱,虽然知道她没有旁的意思,仍是笑了一声,一弯腰打横将她抱起来,还噘嘴“吧嗒”虚亲了一下。
    文笙白了他一眼。
    王十三气息疾转,带着她腾身而起,飘飘忽忽像风筝一般降落到墙头上,半点儿动静也未发出来。
    文笙以嘴形无声赞道:“好身手!”
    王十三受了赞扬,只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抱着她悄悄飘过房顶,带她看了看武馆里的情形。
    文笙点头:“好了,找个隐蔽的地方即可。”
    片刻之后,悠扬的琴声响起。
    几乎是刚一传到下面院落,底下房门就开了,出来两个大汉,前头一个疑惑道:“哪里响?”
    另一个抬头四处张望:“什么声音?古琴?”
    王十三觉着这两人既然不是聋子,循声找来还不简单,却不知乐师藏匿的手段在文笙指下早已是炉火纯青,他眼看着那两人好像没头苍蝇一般乱转,很快先后打个哈欠,睡到在地。
    文笙一遍《探花》弹完,心中有数。
    南崇这边大约难得见着乐师,不管是防备之心还是对应的手段,真是比不上大梁那边江湖人。
    她将这琴曲又弹了一遍,确定院子里众人都已睡着,停了手,示意王十三可以下去救人了。
    王十三抱着她一跃而下,长声笑道:“小子们,老子救你们来了!”
    
    第四百一十二章 闹花灯(二)
    
    酉时中,距离入更只有一个时辰。
    天已经彻底黑了下来,满街灯火尽皆点亮。
    街市上行人如织,男男女女手提花灯,不时有欢笑声以及婉转的乐声飘过,千盏灯、万盏灯,走的停的,五彩斑斓,渐渐汇入灯的海洋。
    登高远眺,眼前璀璨如银河。
    嘉通城几条知名的大街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就比如三泰大街,街道两边全是赶着上元节出来做生意的小摊贩,卖花灯的,猜字谜的,卖面具杂货以及各种小玩意儿的,更有热气腾腾的小吃摊子,香味传出去老远。
    达官贵人们或骑马或坐轿,或三五成群,或携着家眷……
    安国公府所建的灯楼距离皇家灯楼不过十余丈。
    皇家灯楼龙飞凤舞,楼檐顶上是一条金色盘龙,龙眼是由两颗拳头大小的夜明珠镶嵌而成,不知是因为热气蒸腾,还是高处风大,两颗珠子在高处不停旋转。
    龙在上,凤在下,四周梁柱上则是百鸟朝宗,再加上最下面的一圈摆着八面画屏灯,上面展示着《大崇八颂》,美轮美奂,设计得十分精妙。
    即便如此,安国公府的灯楼比起它来,除了稍矮以示恭敬之外,并不见有丝毫逊色。
    安国公夫人大吴氏被一帮命妇簇拥在当中,一手虚扶着她的母亲吴姜氏。
    姜老太君是太师吴德水的发妻,年纪已经在六旬开外,为吴家生了四子两女,当今皇后小吴氏正是她的老来女。
    姜老太君一边是大吴氏,另一边扶着她的则是吴丰的妻子周氏。
    话说吴丰年前遇刺。侥幸捡回一条命,据燕白的弟子说至少需要卧床半年,等伤好之后怕是不能劳累,不能久坐。
    这个年吴家因为这事闹的,比往常冷清了好多,很多事来不及准备,上元节也没有心情置办灯楼。
    大吴氏招呼娘家人一起观灯。老太君素来疼爱女儿。加上也不愿上元节夜里缺席灯会叫人背地里幸灾乐祸,便带领家里的女眷出来。
    正好吴老太师呆会要陪着皇帝过来赏灯,皇后也会随行。还可以同小闺女见个面。
    大吴氏另一旁是林世南的妻子林吴氏,出自于吴氏旁支,同吴德水家素来亲近。
    周氏身旁则是大吴氏的小姑子,安国公的嫡亲妹妹平南侯夫人梁芸。
    这几个都是自己人。至于后面跟着的那些命妇多是四品、五品官的太太,都是平素与吴家常来常往的。
    傍晚时候。江审言府上的管事报说,江老夫人昨晚观灯劳累,今天身体不适,夫人晚上需得侍疾。要失约晚上的灯会,这种事常有,大吴氏也习惯了。还客套说等明日她和嫂嫂一起去江府探看老夫人。
    灯楼周围虽然也有赏灯的路人和摊贩,但四下有禁军盯着。加上国公府门客侍卫们的震慑,摊贩怕惹麻烦,不等驱赶都离得挺远,平民百姓大多远远观赏,偶尔有凑近的,也是奔着《大崇八颂》去的,瞧两眼赶紧离去。
    姜老太君保养得很好,看上去精神矍铄,她慢慢走近,打量安国公府的灯楼,笑道:“哎呦,这些灯是谁想出来的,真是又好看又吉利,得好好赏。”
    安国公府的灯楼看上去像个四角凉亭,亭子顶上一颗明珠,自四角飞檐垂下一串串的金银两色小圆灯笼,远看璀璨夺目,既像冕旒,又像凌霄花。
    亭子四面以屏风隔开,每一面都布置了不同的背景,伫立着巨大的人像灯。
    灯在人像肚子里点燃,映得那些憨态可掬的假人通体发光,叫人挪不开眼。
    怪道老太君赞说吉利,这四面分别是“神仙赐福”、“官家赐禄”、“积善添寿”、“和顺添喜”。
    大吴氏笑了笑,颇有些得意地道:“不瞒娘,是绪儿。”
    安国公世子梁绪过年就十二岁了,整天调皮捣蛋,是大吴氏的心肝宝贝。
    老太君啧啧两声,她也很疼爱这个外孙。
    一旁的梁芸不敢得罪吴家人,尤其是有个皇后妹妹的大嫂,在旁笑着奉承,昧着良心将那小魔星夸得天上有,地下无。
    大吴氏含笑听完,扭头冲一旁的林吴氏道:“七姑姑,你那小孙子是叫念北吧?”
    林吴氏笑道:“是啊,他爷爷他爹都常年不在家,皮得很。”
    林世南一门俱是武将,几个儿子跟着他在外征战。
    老太君关切地问道:“我听说前年就开蒙了,拜的张岁明张老先生为师,林将军的嫡孙这是要弃武学文了?”
    林吴氏苦笑:“张先生不过是冲着他祖父的面子挂个名,实在是因为那小子不开窍,请的先生都说朽木不可雕,没办法才去麻烦张先生。就怕他长大变成一个纨绔子弟,文不成武不就的,给林家抹黑。”
    老太君伸了胳膊出去,拍拍她的手,道:“孩子还小,别担心,林家满门虎将,这一个定也不会差了。”
    大吴氏笑道:“年前皇后娘娘刚给绪儿找了个武师父,乃是高阳老叟的首徒,你问问林将军,上元节过后,不如把念北送去我那里住上几天,一是叫绪儿和他好好亲近亲近,再者,说不定看绪儿练武,他就有了兴趣了呢。”
    林吴氏点头:“好。我先谢过了……”
    说话间,安国公府的头等门客有事过来禀报。
    大吴氏的心腹嬷嬷听了,满脸堆笑,凑近了向老太君和大吴氏回禀:“老太君,夫人,万岁爷那边已经出皇城了,说是皇后娘娘伴驾,老太师、国公爷和一干大臣都随行呢,对了,林将军也在。”
    大吴氏脸露笑意,和母亲对视一眼,低声问道:“贵妃没一起吧?”
    那嬷嬷特意确认过。忙道:“没有,和之前宫里说的一样,贵妃病着呢。”
    大吴氏微微冷笑:“怕是心病吧,捧在手心里宠惯了,受不了半点冷落。”
    为什么说这话?大吴氏刚从宫里得到一个消息,年后陈家从瓦舍中抓了几个大梁来的歌妓,非说是梁国的奸细。使得大吴氏好好一条妙计未得到机会施展。不过那陈贵妃也没讨得好去,这事很快就传到了天祐帝梁禧的耳朵里,梁禧有个毛病。酷爱结识这些诗词歌赋上的奇人,一听之下哪管什么奸细不奸细,立刻宣见。
    妩大家是个半老徐娘,却有一个已经艺成未及登台的绝色女徒。据说陈贵妃长相和此女一比,真好比山鸡和凤凰。
    正好陈贵妃怀孕。无法侍奉皇帝,梁禧已经接连两日留连那女子所住宫殿。
    老太君脸色凝重:“到底是有了身孕。圣上一行什么时候到三泰大街来?”
    那嬷嬷道:“万岁爷先在御道大街赏灯,过来怎么也得入更以后,老太君放心。下边人都盯着呢。”
    老太君满意地点了点头。
    今年宫里建了四座灯楼,最大的那座便在皇城方一出来的御道大街上,按说逛完御道大街就该往这里来了。但也不排除天祐帝心血来潮,临时更改了路线。
    这时候自远处传来更鼓声。
    一更了。
    灯班子过街。喧腾如长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