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笙 >

第138章

重笙-第138章

小说: 重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文笙等人搅局,团战前三甲恢复为谭三先生、谭四先生和危星剑带领的三支队伍。
    个人战的头名依旧是江焕和钟天政,若说团战还有悬念,这两位个人战里简直是无法动摇。优势太明显了,尤其钟天政。竟然在决战中再次突破,领悟了妙音八法的第四重之境。
    明年就是大比之年,按他这个令人嫉妒的提升速度,不少乐师私下里悄悄说。有这一年时间,钟天政必定再进一步,到时就能在大比中战胜江焕。成为玄音阁学生当中的第一人。
    文笙参加了个人战,三首《希声谱》能当众使用的只有《采荇》。这给她带来了不小的限制,不过就算全都用上她也没有攻击的手段,在进入前二十名之后,同对手僵持许久,识趣地认输,结束了征战。
    她却不知道,经过这半年的学习,她沉浸于书籍,那些常人难得一见的音乐古书给她的技艺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她的指法更加变幻无迹,弹出来的旋律渐趋随心所欲,不像旁的乐师毕生只研究几支曲子,当她要人欢欣的时候,打圆是欢欣,滚拂也是欢欣,当她要人哀伤的时候,打圆是哀伤,滚拂也是哀伤。
    先是钟天政敏锐地发现了这种改变,而后谭家关注着文笙的诸人也察觉到了有异,不同于钟天政只是沉默地注视着,谭二先生慨叹道:“这是完全不同于我们的技法啊,真想不到,她独自摸索,进步也是这样得快。”
    五月的大事是发生在战场上。
    杨昊俭封王后不久,文笙便自杜元朴那里听到了一个有些荒谬的秘辛。
    杨昊俭竟私下里向纪南棠暗示,他想从中撮合纪南棠和四公主的婚事。
    这在杨昊俭是拉拢示好,四公主年轻、美貌、身份高贵,而纪南棠少年成亲便常年征战沙场,和结发妻子宁氏聚少离多,宁氏头胎分娩时出了意外,母子都没有保住,当时纪南棠离家还有十万八千里。
    打那以后,纪老夫人一直操心想为儿子续弦,纪南棠却仿佛心里有了阴影,这么多年蹉跎下来,回京了就是守着一群糙老爷们,身边连个知冷知热的人都没有。
    所以若以纪南棠这身份、年纪,娶汉王殿下的亲姐实在是高攀了。
    杨昊俭等着看纪南棠感激涕零,然后再抓紧时间培养姐夫小舅子的感情,至于四公主那里,他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劝姐姐答应。没办法,谁叫他看来看去,这帮将领里头就纪南棠打仗最厉害,值得下大本钱拉拢。
    可叫他意外的是,纪南棠竟然没有接茬,装了胡涂。
    纪南棠到不曾听说四公主的那些风流韵事,他只是单纯地不想做驸马,继而参合进那些勾心斗角阴谋算计当中。
    文笙听说此事之后,只说了一句话:“四公主配不上纪将军。”
    接下来杨昊俭对纪南棠的态度可想而知。
    纪南棠一面应付着杨昊俭的滋扰掣肘,一面兵分三路多点开花,在与王光济人马的交锋中取得了压倒式的胜利,打得王光济麾下十余万叛军丢盔弃甲抱头鼠窜,朝廷迅速收复失地,到五月底,只差兰城以及周围四县还在王光济手中。
    纪南棠所率大军和朱子良的江北大营形成了夹击之势,将王光济包抄在其中,只差最后一击。
    到这时候,王光济哪里还看不清楚形势,这大半年的时间足够他找好了退路。
    王二等人带着他的亲笔信自南边冲破江北大营的封锁,与林世南接上了头。
    林世南突然出兵逼近江北大营,朱子良慌忙回防。
    王光济趁机尽起兵马,自南突围,丢给纪南棠等人数座被劫掠一空的城池,而他带着手下和大量财物退入飞云江,借天险据守,和林世南相互呼应。
    文笙和王十三之间的书信往来由此中断。
    
    第二百六十七章 建昭三十一年下
    
    六月底的时候,文笙接到了王十三的最后一封书信。
    这信是由一个陌生人交给云鹭的,方山没有现身,意味着这封信文笙不需要回复,即使回了也交不到王十三手里。
    文笙数一数,这大半年来,她总共收到王十三写来的书信十余封,而她去的信也是这个数,若是整理装订起来,也有厚厚的一本书了。
    其实王十三要说什么,文笙不必看信也猜得到。
    当朝廷大军杀入兰城的时候,纪南棠派手下的副将带一队人马抢先控制了齐园。
    他接到密报说齐园关押着不少羽音社乐师,都是不肯跟着王光济造反的,文笙想要营救的厉建章、孔安、朱文林等人都在其中。王光济弃城而逃不愿带着累赘,要把这些不识抬举的乐师们一把火全都烧死,奉命断后的人不忍心点火,故而给纪南棠送了个信,叫他派人去解救。
    纪南棠将信将疑,派人在齐园一搜,果然找到了那些被关押的乐师。
    乐师们被五花大绑着锁在一处高楼上,一个个精神困顿,饱受惊吓,楼底下堆着柴火,还泼了油,只差一把火就全都烧成灰了。
    厉建章等人获救的消息传进京,文笙不由地一阵轻松。
    这件事诡异之处在于暗地里做了好事的人没留下字号,显然不指望着从纪南棠或是众乐师那里得到回报。
    看信果然,王十三大约考虑到他和文笙再没办法联络,没有像之前那样问东问西的,只是随便闲扯了两句,信的最后。他写道江湖中人最讲究个恩怨分明,故而他准备帮文笙了却一个心愿,以作为这些日子她教他写字练字的酬谢,希望文笙会满意。
    这封信从头到尾用词语气,到是难得的正经。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王十三既然帮着把厉建章等人救出来,文笙也准备兑现承诺。
    她请杜元朴把上次抓起来的那些乐师都放了。
    至于现在这种局势。再加上大半年了。王光济一直无视他们的生死,连拿厉建章等人交换都不肯,这些乐师们是会飞蛾扑火重投旧主。还是冷了心就此隐姓埋名,文笙就不帮着操心了。
    纪南棠还想着和江北大营合兵之后趁热打铁,一气杀进飞云江,同林世南来一场硬仗。顺便彻底清除王光济这个祸患,却遭到了杨昊俭和朱子良的一齐反对。
    虽然没能抓住王光济。押回京里千刀万剐给建昭帝出气,却也是打了场实实在在的大胜仗。
    纪家军打水战,不管江河湖海那都是好手,可兵马卫和江北大营的兵不行啊。总不能让纪南棠打了东夷打南崇,把功劳都抢走,他想干什么?
    就连符良吉也写信劝纪南棠。叫他收敛锋芒,尽量同汉王殿下搞好关系。
    纪南棠只得作罢。
    建昭帝果然龙颜大悦。下旨将三人褒奖一番,各有封赏,催促他们务必要想办法活捉王光济。
    可此时军中真正说话算的人是杨昊俭,他命朱子良盯牢林世南的大军,又自兵马卫里挑了个副将做先锋,命他带上两百艘战船八千精兵,先离远探探王光济的底细。
    他原想着王光济身边充其量还有五六万人马,船只更是不多,自己派这八千人去,就算捡不到便宜,总可以探看一下情况,撤回来从长计议。
    谁知结果大大出乎杨昊俭预料,就是纪南棠听说之后都吃了一惊,这两百艘船回来的连十艘都不到,八千人几乎是全军覆没。
    逃回来的人心有余悸,向杨昊俭禀报说,他们不熟悉水路,误入重围,敌人虽然不是很多,但这一次王光济却派出了十余位乐师。
    这些乐师坐在船头,身边有兵士举盾护卫,弓箭射不到他们,十余条船往来进退,一会儿就把兵马卫这边杀得溃不成军。
    对方有大量乐师参战,而且水战对乐师又极为有利。杨昊俭听完回报立刻就打消了继续进攻的念头,连夜给建昭帝写了封奏章,派快马送进京。
    奏章上他将这一战称为小小的失利,原因则完全归咎于羽音社的乐师。
    他请求建昭帝下旨,要么命羽音社高祁等人到军前戴罪立功,要么从玄音阁调一队乐师来帮忙。
    这一耽搁就到了七月末,天太热,建昭帝越发觉着精神不济,叫了秦和泽等几个大臣来一商量,准了杨昊俭的第一个请求。
    高祁由此落入了杨昊俭之手,可战局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朝廷大军虽然将王光济挡在江上,离抓住他彻底平息叛乱却还遥遥无期。
    八月秋试如期而至,个人战、团战的结果都同春试差不多。
    九月初,平静了一年多的东海突起波澜,先是白州兵马卫和地方官联名上书,说是在沿海几县发现海盗出没,怀疑是在为东夷人再次引兵来犯探路。
    这奏章送上来之后,不管是建昭帝,还是符良吉等人都没有拿它当回事。
    这些年沿海州县时不时就危言耸听,以便向朝廷要钱要人。
    可写这奏章的官员也不想想,虎头滩大捷朝廷一举歼灭东夷十万人马,东夷小国统共才有多少人?这才刚过去了短短一年,怎么可能恢复了元气,再打大梁主意?
    可仅仅过了半月,彰白诸州的求援奏章便像雪片一样随着快马进京。
    东海突然出现大批敌人,在多地停船,强行登岸。
    白州的情况最为严重,一天之内已经失守数县,被敌人攻占的县城宛如人间地狱。
    紧跟着,就有一道弹劾纪南棠的奏章摆在了建昭帝案头,侍御史张丞在奏章里称纪南棠夸大了虎头滩之战剿灭敌军的人数,冒领军功,犯下了欺君的大罪,更使得朝廷错误判断了形势,是造成眼下之局的罪魁祸首,应该予以严办。
    建昭帝下旨,命纪南棠即刻交出兵权回京,进行解释申辩。
    杨昊俭趁机旧事重提,上一次他是暗示,这一次直言四公主对纪大将军颇有好感,又说眼下这事他可以出面相助,以确保纪南棠平安无事。
    
    第二百六十八章 御前官司
    
    纪南棠并不是一个不通人情世故,只懂带兵打仗的将领。
    相反,他这些年一直以怀英翔的下场自警,该疏通的关系,该送的礼从来是一家不落,上有符良吉撑腰出头,下有杜元朴出谋划策,别看他不常在京里,名声一直不错,还真没为此吃过什么亏。
    若换成别的事,为保命,别说只是和二皇子虚与委蛇一番,就是屈膝低头,他自忖也不是弯不下腰来,但唯独这件事不行。
    纪南棠沉默了一瞬,方道:“汉王殿下,您若是为公,为天下计,能帮着查明真相,还末将一个清白,那纪某自是感激不尽,若是只为私谊,请恕末将不识好歹,这件事若是糊里糊涂完了,末将对不起在虎头滩奋勇杀敌的将士们,也对不起那些血染疆场为国捐躯的英灵。”
    言下之意,他不同意杨昊俭使手段把这件事压下去。
    杨昊俭目光一沉,脸上却没有露出不悦来,仿佛不甚在意地笑了笑:“好,我知道了。回京之后,你若是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只管去找我舅舅同安侯,我会写信向他交待清楚。”
    纪南棠道过谢,只带了十几个亲兵快马赶回奉京。
    回京之后,御前申辩、找真凭实据来驳斥对方,非但是纪南棠,整个将军府的人都忙得焦头烂额。
    好在凤嵩川失踪之后,符良吉迅速清除了异己,带兵将领中没有出现质疑的声音,加上当时清点押送俘虏、打扫战场等等善后地方上也多有参与,可以为纪家军作证。
    唯一可惜的是王光济派人进京刺王杀驾的时候,还顺便袭击了刑司大牢。将关押的东夷俘虏尽数屠戮干净,否则的话,只要将人提出来一审,就可以令张丞哑口无言,还纪南棠清白。
    这时候,那个久到已经被众人遗忘了的疑惑又浮现于纪南棠、杜元朴等人的脑海:王光济为什么要分出一队人马来去刑司大牢杀人放火,难道他那时候就预见到了今天之事?
    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而且就算纪南棠锒铛入狱。抄家问斩,王光济此时的处境也不会有太大改善吧?
    外敌当前,建昭帝也怕这时候冤杀大将。自毁长城,故而极为慎重。
    这场御前官司一打起来,短时间内不会有结果,那边厢敌人都杀到家里来了。不能置之不理,比处理纪南棠这件事更紧急的是调集大军剿灭敌人。
    建昭帝和群臣商议。先就近集结三五万兵马,遏制住敌人这股烧杀抢掠之势,再从拱卫奉京的各处兵马卫调个几万人,应该就差不多了。
    麻烦的是带兵的将领。
    纪南棠是肯定不能派了。建昭帝看看其他人,都跟符良吉一个鼻孔出气,派谁去好呢?
    掂量来掂量去。还真是叫他想到了个合适的,延国公鲁大通。
    这位老国爷家学渊源。当年带兵打仗也是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且爵位高资格老,压得住手下,对自己又忠心,叫他去绝对没有问题。
    建昭帝将鲁大通叫来问了问,便匆匆下旨,命他即刻带兵赶往白彰等地抗击来犯敌人,安抚百姓。
    纪南棠被参,文笙早早就得到了消息,只是御前打官司这等事离她太远了,她实在是帮不上什么忙,鲁大通这一挂帅出征,到给她提了个醒。
    文笙和云鹭一起去了趟程国公府,同李承运密谈一番,而后又去将军府向纪南棠要人手。
    “将军,我看这事关键就在东夷哪来这么多人马,若能查清楚敌人来处,将军也就不辩自明了。我已和云大哥商量好了,他会随着大军跑一趟白州,伺机抓几个东夷人问问,你这里有没有身手好一点,又不常露脸的生面孔,给我几个。”
    文笙能想到的,纪南棠身经百战,早便想到,往彰白二州派出的亲信已经在半路上了。
    只是他这么一说文笙便笑了:“要叫圣上相信,还是以延国公的名义来做这件事比较好。”
    她已经说通了李承运,只等纪南棠给她几个人手,再加上云鹭,稍后由李承运将众人转手送给鲁大通。
    到时候李承运只需说不放心岳父上战场,将自己用惯的几个高手借过去保护,鲁大通肯定欣然接受。就算有人认出云鹭也不怕,谁不知道文笙、云鹭同李承运关系密切,正应了借人一说。
    纪南棠沉吟了一下,道:“战场上刀枪无眼,代我向云大侠说声多谢,叫他千万不要大意。”这才吩咐杜元朴去点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