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第401章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401章

小说: 大秦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前大秦在军事上已经陷入被动,不过大秦掌握了扭转被动局面的机会。
    首先在北方战场上,大秦正在构建北疆防御体系,秦赵燕三国长城正在连接,代北的垦荒屯田正在初见成效,北疆镇戍军的建设正在进行之中。
    其次在南方战场上,大秦已经先期拿下江南,对江东形成了直接威胁,而更重要的是,大秦已经完成南岭大渠的开凿,远征西南的条件已经具备,大秦有能力在最短时间内结束南方战争。
    大秦只要赢得了中原决战,然后在三四年内结束南方战争,那么大秦就可以集中国力支持北方战场,就此彻底扭转军事上的被动局面。
    假如大秦在统一之初就赢得了军事上的主动,那么在政治上就可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财经制度的变革,完全可以遵循“与民休养”的基本原则。国力恢复了,王国富强了,中土必然稳定,中央必然赢得无上权威,而中央集权制的推行也就水到渠成,任何阻碍都将在强权面前化作齑粉。
    =
    军事上的胜利取决于很多因素,但人的因素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如何激励士气?拿什么凝聚战斗力?给予足够的利益无疑是最好的最直接的最有效的办法。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就是这么简单。
    修改爵秩等级制度,重建世袭制,给予普通国民和寒门贵族最大的好处,让他们享受到中土统一带来的巨大利益,这可以增加秦军的战斗力,帮助秦军赢得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
    现在重建世袭制最大的受益者是普通国民和寒门贵族,但将来呢?将来中土是长久的和平,在和平环境下以军功授爵的机会越来越少,那么依靠世袭而存在的大小贵族将始终享受权力和财富,也就是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由此带来的矛盾也会越来越激烈,这显然不利于大秦的长治久安。
    秦王政的担心让宝鼎十分无语。
    “大秦的长治久安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统一中土,夯实基础,给后辈子孙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宝鼎望着秦王政,无奈地问道,“王兄,你不会当真相信世上有长生不老药吧?”
    秦王政不理睬宝鼎的揶揄,他沉思良久,问道,“分封呢?”
    “分封是暂时的,而且此分封非彼分封,我们所拟制的分封和当年周武王所建的分封不是一回事。”宝鼎不以为然地说道。
    秦王政对宝鼎的态度十分不满,“只要条件许可,一夜之间,此分封就会变成彼分封。”
    “我说了,只要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咸阳牢牢控制了军队,此分封就不会变成彼分封。”宝鼎冷笑道,“不管那些人如何努力,最终在绝对实力面前,都是一场空。”
    “咸阳控制军队?”秦王政盯着宝鼎,眼里露出怀疑之色,“寡人拿什么相信你?”
    “王兄必须无条件地相信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我。”宝鼎正色说道,“我到目前为止所做的一切到底是有助于大秦还是不利于大秦,王兄应该一目了然。我是你的兄弟,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同样的血液,就是因为这一点,我才会毫无怨言地给你头颅,而你才会毫不犹豫地赶来北疆。难道,你要带着希望而来,带着失望而去?”
    这句话不痛不痒,让秦王政异常难受,脸色不禁有些难看。
    “咸阳甚嚣尘上……”
    宝鼎微微一笑,“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秦王政默诵了一遍,微微颔首,脸上慢慢露出一丝笑意。
    “寡人是不是要带着失望而去?”秦王政不得不逼着宝鼎做出承诺。
    “在我而言,国策变革的方向已经确定,郡国制,土地私有化,重建世袭。”宝鼎淡然笑道,“至于国策变革如何深入,如何持续推进,那是王兄的事,是中枢的事,与我已经没有太大关系。”
    秦王政眉头微挑,等待着宝鼎最终的承诺。
    “统一后,在国策变革的方向上,王兄是否会坚持?”宝鼎郑重问道。
    “你已经说服了寡人。”秦王政毫不犹豫地说道,“决战结束后,寡人会立扶苏为储君,而北方战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由你负责,但你必须保证,你要给寡人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以此来保证中土的稳定,保证大秦的强大,保证中枢的绝对权威。”
    宝鼎微笑点头,向秦王政伸出右手,“王兄,从此刻起,我不再干涉朝政。”
    秦王政伸手与其重重相击,“寡人把军队交给你,把大秦的长城交给你。”
    =
    =
    =
    '  '
第386章 相聚洛阳
    第386章相聚洛阳
    秦王政达到了北巡的目的,但并没有急于返回京城,而是和宝鼎商讨统一前后的诸多国政,从大战略到具体政策,从军事到经济,无一不谈。
    秦王政试图了解宝鼎的治国思路,由此确定宝鼎的承诺是否值得信任,继而调整中枢的治国方略。
    宝鼎敞开胸怀,把自己所熟知的历史通过这种讨论详细告之秦王政,试图影响和改变秦王政的治国理念。
    两个人都有个共识,那就是在统一前后的国策变革中,最为艰难的不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如何阻止豪门贵族对权力和财富的疯狂掠夺。
    从目前的形势来推测,封国会在豪门贵族的推波助澜下迅速强大,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会越来越激烈。秦王政和宝鼎都有一种不好的预感,那就是中央和地方最终会形成冲突,而这种冲突会酿成内乱,所以咸阳必须控制足够多的军队,老嬴家必须牢牢把握军权。
    假如不建封国,功臣在统一大战的后期因为要镇戍边陲,必然手握重兵,这样极有可能形成功臣割据的局面。咸阳为了掌控大局,只有妥协,那么分封就会扩大化,规模化,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
    现在大秦建封国了,在律法上也限制了封国的权力,但封国远在边陲,咸阳鞭长莫及,律法的执行力度大大减小,不出意外的话,封国会迅速走向咸阳的对立面。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谁敢说父子不会反目?谁敢说功臣不会叛乱?
    限制豪门贵族,强大寒门贵族,以世袭制的实施来分裂整个贵族群体,这个作用是暂时的,时间久了,贵族们还是会联手与中央争夺权力和财富。
    宝鼎因此坚持“休养生息”的原则,比如在赋税徭役上给国民以减免,在律法上逐渐废除连坐制,在教育制度上改“以吏为师”为学府授徒,在适当机会强行减少胥靡(奴隶),在商贸回易上给予更宽松的优惠政策,等等,总而言之一句话,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中土国力,让中土国民能够认同大秦的统治,忠诚于大秦的君王和中央,这样即使中央和地方对抗,中央也会占据明显的优势。
    秦王政则认为,考虑到统一后大秦依旧面临大规模的持久的战争,在战争大量耗费国力的情况下,中土国力的恢复会非常艰难,所以中央还是要加快集权的步伐,依靠集权来合理调配中土的权力和财富,确保战争的胜利。这种情况下,中央不但要遏制和打击豪门贵族对权力和财富的掠夺,也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甚至加大对普通国民的掠夺。
    宝鼎暗自叹息。
    秦王政和中枢的策略没有错误,统一后谁不知道百废待兴,要与民休养,但形势不允许,北有匈奴人,南有六国余孽和百越人,大秦两线作战,战争是常态,而战争的巨大消耗从何而来?中土的财富是有限的,咸阳为了合理地利用这些有限的财富,也只有集权于中央,以强权来集中财富,分配财富,以便在最短时间内稳定和稳固庞大的新王国。
    秦王政则非常高兴。
    宝鼎的治国理念还是没有变化,宝鼎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新王国的稳定和强大,只不过在实行中央集权的方法和策略上比较保守,步子迈得比较稳,这与宝鼎一贯坚持的行险一搏的风格大相径庭。由此可以肯定,宝鼎的承诺值得信任,宝鼎并没有割据称霸甚至蓄意分裂中土的想法。
    兄弟两人各抒己见,虽然在很多方面争论不休,但彼此更加了解,重建了兄弟间的信任。
    宝鼎已经决定不再过多地干涉朝政,未来自己的主要精力是建设军队,控制军队,做大秦的长城,始终如一地守护大秦,而与豪门贵族殊死搏斗的事情则由秦王政承担。
    在过去的几年里,宝鼎已经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也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历史,至于能否拯救帝国,他不知道,但为了确保大秦迅速统一中土,完成统一大业,他必须妥协,必须向秦王政让步,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以不干涉朝政来换取军队的控制权,用另一种办法来确保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守护帝国,在帝国陷入倾覆危机的时候,可以力挽狂澜。
    =
    秦王政返回京城,召集中枢大臣修改爵秩等级制度,在二十等军功爵里重建了世袭制,世袭制的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的爵秩等级,而且其修改尺度较大。
    中枢争论激烈,朝议上文武百官也是各执一词,但秦王政非常坚决,以完成统一大业为借口,断然下令实施。
    种种迹象表明,秦王政在离石商谈中,向武烈侯妥协了,而且让步较大。
    豪门贵族的推波助澜发挥了作用,秦王政在巨大的压力下,不得不重建世袭制,那么可以想像,中原决战结束后,武烈侯还会继续胁迫咸阳,迫使秦王政在分封上做出更大的退让。
    国策变革正在向有利于豪门贵族的方向发展,这导致豪门贵族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中原决战更是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新的爵秩等级制度公布之后,首先在军中掀起了热潮,将士们士气高涨,急切等待着决战的开始。接着各地郡县也欢欣鼓舞,普通国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支持自己的亲人在战场上建立军功。
    夏七月,秦王政下令,征召武成侯王翦,以武成侯王翦为中原战场的最高统率,全权指挥中原决战。
    王翦临危受命。出关之前,王翦命令,各军统率到洛阳聚集,商讨决战之策。
    秦王政下令,武烈侯公子宝鼎赶赴洛阳,遵从王翦号令,参加中原决战。
    =
    七月中,王翦抵达洛阳。
    中原诸军统率蒙武、冯毋择、王贲、李信在洛阳相候。
    接着,东南战场的公子扶苏、公子腾、章邯、盖聂、荆轲抵达洛阳。
    王翦主持军议。在总结了第一次决战的得失之后,各军统率对第二次决战看法不一,主要分歧是主攻方向,是主攻楚国还是主攻齐国?
    不管主攻方向在哪,这次决战能否胜利,取决于武烈侯从北方战场带多少军队南下,也就是说,真正决定攻击策略的是武烈侯。实力决定一切,现在武烈侯拥有的实力非常强大,武烈侯实际上主宰了这场决战的胜负。
    七月下,武烈侯抵达洛阳。
    接风宴结束后,公子扶苏单独拜会了武烈侯。
    扶苏改变了很多,独自指挥一个战场可以让人迅速蜕变,扶苏变得沉稳而坚毅,这让宝鼎很高兴。
    “最近和你父王通信了吗?”宝鼎问道。
    扶苏看了宝鼎一眼,犹豫了片刻,谨慎措词道,“决战失利,父王承担了责任,所以他希望叔父能帮他,扭转当前的被动局面。”
    宝鼎笑笑,“北方的形势更趋恶劣,我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
    扶苏脸色微僵,眼里掠过一丝愧疚,“我让叔父失望了。”
    “你打得不错。”宝鼎说道,“在未能突破彭蠡泽的情况下,能够决心取间道而深入江淮,胆略上佳。你父王对此有何评价?”
    扶苏面露苦色,摇了摇头。
    “你父亲对你评价甚高。”宝鼎笑道,“我在离石与你父王谈到此仗,你父王赞不绝口。”
    扶苏低着头,一言不发。
    “你不相信我的话?”
    “谢谢叔父。”扶苏叹道,“叔父无须安慰我,我知道自己做得不好,父王很失望。”停了一下,他抬头看着宝鼎,微微躬身,“决战结束后,我会回燕南,和叔父一起抵御外虏,守护长城。”
    “你打算放弃?”宝鼎的脸色有些难看。
    “我不会放弃,我会让父王以我为荣。”扶苏神色坚定地说道,“我要追随叔父征战北疆,我不想回咸阳了。”
    “你不想回咸阳?”宝鼎蓦然意识到什么,心里暗自吃惊。
    扶苏也是个热血青年,他不甘心做个棋子,对咸阳的权力博弈更是有种本能的畏惧,而当前的局面摆在这里,秦王政和中枢为了赢得中原决战,不断地向武烈侯妥协,做为扶苏,他会怎么想?他愿意和武烈侯走上对立面?但他如果回到咸阳,就必须与秦王政携手对抗武烈侯,情何以堪?
    宝鼎沉默不语。扶苏望着昏黄的铜灯,思绪飘忽。
    “这段时间咸阳的政局很复杂。”宝鼎缓缓说道,“你肯定也思考过了,也想过对策。这就是你的对策?逃避?退缩?”
    扶苏用力摇摇头,似乎要把心中的痛苦全部抛开去,但面对强悍的叔父,面对主宰着中土命运的叔父,他感觉自己太渺小,太软弱,他仿佛在黑暗里看到了自己的结局,他有一种莫名的绝望情绪,彷徨而无助。
    宝鼎盯着他,注视他的眼睛。扶苏不敢对视,低下了头。宝鼎苦叹。这就是扶苏,善良而软弱的扶苏,当大秦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他不是冲天一吼,拔剑而战,而是选择了逃避,选择了自杀。假如他决心一战,大秦的历史肯定会改变。秦王政强横跋扈,扶苏善良懦弱,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性格决定了大秦的命运。
    选择扶苏为大秦的未来君王,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宝鼎在这一刻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如果秦王政的人生轨迹不发生变化,那么他还有十几年的寿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秦王政无论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完成削藩。削藩的重任要由扶苏来完成,而以扶苏这种性格,不要说以雷霆手段削藩了,就连遏制封国实力的膨胀都做不到,一旦中央势弱,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其结果可想而知。
    宝鼎叹了口气,“我能听听你对当前局势的分析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