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第一科举辅导师! >

第64章

第一科举辅导师!-第64章

小说: 第一科举辅导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学生也有些动摇。或许会有什么意外呢?

    “那一个月后,如果证明我是对的,新课业,一样是零分。”宋问道,“因为你们自欺欺人。有错不去改正,光想着粉饰太平。哪有你们这样做官的?将来还得了?害人害己,”

    众学子笑脸一收。

    宋问道:“曾经觉得已经快到手了的分数,硬生生从面前剥夺,这感觉怎么样?”

    能怎样?

    挠心挠肺的疼。

    宋问见他们如此,却没放过他们,将册子一扔,端正坐姿,正色道:“心痛吗?可我更是心痛。你们以为我喜欢给你们打零分吗?你们以为一位先生,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犯错吗?嗯?”

    作者有话要说:  不,她不是…。…

    我知道你们会信。

 第80章 御史大夫

    宋问问完; 众生陷入沉默。

    “如果可以; 我也希望你们能够反驳我。但是要有理有据的反驳我,而不是理所当然的反驳我。”宋问道; “打零分不是我的目的。拿分数也不是你们的目的?这些分数对你们而言; 又能有意义吗?没有。我只是想借此让你们明白自己的错误; 可你们明白了吗?”

    她看着底下; 一干人端坐静默。

    宋问拍桌:“我在问你们话!”

    诸学子大声答道:“明白了!”

    “孟为!”宋问就专门点他; “你错在哪里了?”

    孟为捂着头站起来; 试探道:“学生错在……理所当然的反驳您?”

    宋问盯着他,手指敲着桌面,等他说下去。

    孟为便接着道:“不尊重先生。还有……哦!未经查证便妄下结论!”

    他回忆了半天; 终于回忆起宋问说过的忠告:“志……志高身下; 敏事慎言!”

    孟为觉得自己说的很好。但是他从宋问的眼神中,看出了一股杀气。他要挨骂了。

    宋问看着桌案,叹了口气; 而后摇摇头。

    她虽然没说,但满脸都写着失望。

    这比她开口骂人训诫; 更叫人难受。学生顿时有些坐立难安。

    孟为知道自己嘴笨,于是看向冯文述等人求助。

    宋问撑着额头道:“看他做什么?他就能告诉你答案了?”

    李洵起身道:“学生自知愚笨有余; 聪慧不知; 总是辜负先生的好意。如此吊儿郎当的,往后也是难当大任。望先生提点。”

    宋问手一压,示意他坐下。

    “这世间聪慧的人,其实很少。为人师表; 如果学子聪慧,确实是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情。可这世间真正愚笨的人也很少。”宋问拿起戒条道,“其实我也不聪慧,我只是比你们知道的多一点而已。论资质,在看看来,你们已经算是聪慧。李洵,冯文述,你们的条件比之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那又如何?想学有所成,有比聪慧更重要的事情。”

    “‘不恒其德,或承其羞。’一是恒心。”宋问敲着桌子有节奏道,“‘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二是好学。”

    宋问:“而我生气,是因为你们没有做到第二点。”

    众生惭愧低头。

    宋问道:“我就问,我先前说的东西,你们有谁是听懂了的?”

    众生摇头。

    宋问:“是的,没人听懂,因为我根本还未细讲。里面的门道多了去,我也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我为什么不往下讲?因为你们的表现已经拒绝了我。你们不想听,不想学。不相信的事情,是不可能学好的。”

    “许多看似荒诞不羁的事情,它就是假的了吗?看着似是而非的事情,你们就可以同意了吗?错!大错特错!无论你将来做什么,无论是做任何事,这种先入为主,自以为是的态度,都是致命的!是要杜绝的!”宋问道,“我让你们改,你们却一而再再而三的犯!而且还犯的那么迅速!先前城门闹事的事情还没长够教训吗?”

    宋问苦口婆心道:“先生会犯错。世疵俊异,天下哪有完人之事,完人之理?我希望有朝一日你们能清楚的告诉我,先生,您错了。那样我不会觉得生气,我会很欣慰。因为你们都是我的学子,我希望你们能成我的骄傲,大梁来日的天地,是由那你们的开拓,而不是我。”

    诸学子听得热血澎湃,又有一丝诡异。

    怎么好像……宋问说得自己年纪很大了一般。

    “我教导你们,同时也在你们身上学习。”宋问道,“我比所有人都希望你们能够成长。可我能做的只有一成,另外九成,全在你们自己。”

    在宋问这里,尊严是什么?乙班学子不知道。

    但此刻,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是的,宋问知道许多事情,知道的远比他们的多得多。博学而豁达,叫人觉得难以企及。

    可宋问如今是他们的先生,对他们知无不言,倾囊相授。就这一点,他们已经非常幸运了。

    冯文述道:“学生知错。请先生赐教。”

    孟为道:“学生这次真的错了!”

    众学子:“请先生赐教。”

    “很好!”宋问从底下抽出一张纸来,“首先,我来给大家讲一讲,什么叫做市场。”

    这次课毕,隔着时空,乙班学子感受到了一种名叫“经济学”的痛苦。

    那是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从此户部,足以在他们心中封神。

    宋问难得讲课,讲到口干舌燥。这说话废的是元气,让宋问都有些虚脱。

    将资料留给他们传抄,自己安静的回家去。

    果然白天话说多了之后,没事就不想说话。

    小五小六对着她吃饭,煞为新奇。

    待旭日落下,余晖印天,宋问家里来了一位客人。

    正是御史大夫李伯昭。

    宋问听他报名号才知道:“原来是御史公!”

    急忙将这人引进来:“御史公今日光临寒舍,宋某受宠若惊啊。”

    小五道:“人昨日就来过了。”

    “怎么这么没礼貌?”宋问道,“御史公来过你应该告诉我,好叫我前去拜访才是。”

    小五特别委屈:“……他也没留姓名便直接走了。”

    李伯昭道:“岂能怪他?老夫昨日是心血来潮,不想先生不在。何况有事求教,自当亲自上门才是。”

    宋问:“御史公严重了,请讲。”

    李伯昭一挥手,随行的下人退出门外。小五小六也识相的离开,去后庖里躲着。

    李伯昭道:“老夫就直言不讳了。听我儿讲,宋先生觉得这米价,有些问题。”

    “的确是有些问题。”宋问道,“这米价居高不下啊。而近三月来,尤为明显。”

    三月来的米价有些猫腻,这被看出并不算稀奇。

    李伯昭接着问道:“宋先生觉得,米价是从何时开始,初露端倪?”

    宋问:“我只看了三年的数,这三年里,都有些不对劲。”

    李伯昭心道果然,连忙道:“请先生详说。”

    宋问试着措辞,说道:“我们知道,这东西多了,价格自然就低了。东西少了,价格自己就高了。本钱上来了,售价也会往上涨,而本钱下去了,又会重新往下调。”

    李伯昭点头。

    “所以这每逢早稻晚稻丰收之际,照理来说,米价应当会有所下跌。可是从户部的三年记录来看,一直没有。”宋问道,“后来我去打听了,米铺收米的价钱,从三年前的十三钱,跌至如今的九钱。与临城相比,并不算低,可与长安的市价相比,就未免太过诡异。”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稻米的收购价,与售出价,已经有人预先定好了。整个长安城的米铺都预定好了。”宋问道,“没有哪个商户敢有这样大的胆量,也没有哪个商户,能有这样的人脉。”

    宋问道:“正是因为这三年来米价太过于平稳。只有偶尔的小幅变动。所以宋某才觉得,这米价,不大寻常。”

    “老夫与太傅,也有此怀疑。所以深表担忧啊。”李伯昭点头,眼神中满是赞许道:“宋先生果真如传言那边,见微知著。真是青年多才俊啊,老夫深感佩服。”

    宋问忙道:“御史公折煞小辈了,宋某只是取巧而已。”

    思维方式不一样而已。

    对他们来说,价格或许只是一个数字。没有大起大落,就没有值得注意的地方。而对宋问来讲,所有的数据都是信息。它所代表的不止是涨跌,它涨跌的背后,必然是有一定缘由的。换个方向思考,它既然有了缘由,就一定是会变动的。因为市场就是不断变动的。

    小五过来沏茶,将茶小心在李伯昭面前放下,然后借机偷瞄他两眼。

    这位大官有所察觉,不明所以的回视过去。

    小五收了托盘,飞也似的跑了。

    两人窃窃私语道:

    “你说,咱们家这座小庙,怎么总来些大佛呀?”

    “这混世魔王都在呢,佛不得来收啊?”

    李伯昭接了茶,又道:“老夫今日来,就是想问问宋先生。近三月来米价飞涨,先生能否算出是何人所为?”

    宋问摸摸鼻子,笑道:“宋某这靠的是脑算,而不是掐指一算。这个,真算不出来。还得要御史台和户部才成。”

    李伯昭笑出声来:“是老夫着急了。那先生能知道,这群人是意欲何为吗?”

    “我倒是觉得,他们未必是同一批人。行事风格完全不一样嘛。”宋问道,“之前价格虽然抬着,但是抬的很低调。农户与百姓都还算可以接受,幕后之人也可所谋利,应当是乐见其成的。若非三月前起米价飞涨,未必能这么快就被发现。依宋某来看,更像是有人突然出现,横插一脚。才变成如今这般。”

    “你不说这价钱已经定了吗?”李伯昭头疼道,“那……后面这出现的人,又是意欲何为呢?”

    就该让宋太傅来,他御史台又不专管这些事。而且这些人做的,全是麻烦事。

    李伯昭猜道:“那这后来出现的人,只是意外咯?是想分一杯羹,所以弄巧成拙了?”

    “依宋某看,未必吧。”宋问笑道,“他或许有心,或许无心。如果是有心,也未必是坏心。或者说,好心居半。”

    李伯昭抚着额头。

    太疼了。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只有一更。

    打算试试九月的五天日万活动…。…日万期间更新时间不做保障,随风放飞。

    不过你们都要开学惹……

 第81章 醍醐灌顶

    李伯昭道:“他不是在哄抬米价吗?怎么也成好心了?”

    宋问笑了笑:“哄抬的人; 不止是他。可因为他的出现; 让我们都知道”

    “我们先从头来说。”李伯昭道,“你先前说了; 价钱是有人在幕后已经定了的; 那为何还会飞涨呢?”

    “十七钱或是十八钱的价钱; 其实都不算太高。如今长安城中多数的人; 都能买得起。而米铺给外来商户的价格; 与其他城池的米价差不多; 所以外来商户也不算多。”宋问解释道,“近几年中,这长安城中的米量; 就很巧妙的稳定下来。足够售卖; 也不至于太多。这价格就稳当的抬住了。”

    “可商人都是趋利的。若有人愿意高价大量买米,能不卖吗?这米卖的多了,长安城里的米不够了; 若还有人想买,价格自然就往上涨了。这是幕后人没有考虑到的。”宋问笑道; “而这价钱涨上去了。”

    李伯昭点头。

    “这价钱一涨,外来的商户见利可行; 就会带着更多的米进长安来; 以为可以赚上一笔。”宋问笑道,“可惜,这卖价是涨了嘛,买价却没变化。”

    李伯昭道:“那这米又多了; 价钱也该掉下来了呀。”

    “涨容易,跌不行。这就好比要他们把进嘴的肉再吐出来,不会的。这三年来他们都没减过价,如今也不会想减价。因为要减,就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而是全城一起的事情。”宋问道,“何况,即使定在十八钱,该买的人还是得买的。他们还赚的更多了。”

    李伯昭:“那……后面来的这人,又想做什么呢?”

    宋问蘸了点水,在桌上比划出来:“御史公您看。这神秘人先前买了囤着的,有一大批米。稻米丰收在即,有一大批米。外来商户因利而趋,又会有一大批米。这长安城近日内,将会囤积了不少余粮。米铺虽然不降价,但心中还是有数的。”

    李伯昭继续点头。

    宋问:“早稻收割的时日是定的,这人只要在丰收之际大量低价抛售,必定能带动价格下跌。米铺一看,他们私下是知道的,城中囤米太多,以防压货,就会跟着低价抛售。长安城米价,届时必降。”

    在股市里,可以称为恐慌性抛盘。因为群体的盲目是会传染的。

    “若他真是有心的,这人肯定很聪明。”宋问喝了口茶,由衷道:“我真是想见见他。”

    李伯昭听了个半懂,但好歹知道了对方的目的:“老夫还是不明白,他为何要用这样的办法,把米价降下来?”

    宋问笑道:“想来大梁朝廷,从来没有插手过米价吧?”

    李伯昭点头:“是这样不错。”

    宋问:“那就是了。总有人看不过眼的。”

    英雄总是第一个揭竿而起的人。

    李伯昭又问道:“他真能让长安米价降下来?”

    宋问道:“如果他真想,未必不可以。那就要看他手中的筹码够不够多了。”

    “能否阻止他?不管他是有心无心,好心还是歹心。这米价继续下去,忽涨忽落的,城中怕是要恐慌的呀!”李伯昭道,“而且他若不是先生说的那样,只想借此牟利,那该如何?”

    宋问摩挲着茶杯,说道:“这就要看御史台与户部了呀。找到他,才能阻止他。否则,米在他那里,还能拦住他不卖吗?”

    李伯昭闻言,摇摇头,苦笑道:“若是能找到他,还需如此烦恼?”

    “御史台与户部也查不出来吗?”宋问道,“这人买的米,肯定不少。”

    李伯昭道:“查不出啊。这长安那么多米铺,买米的人又零散,他们根本记不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