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第一科举辅导师! >

第107章

第一科举辅导师!-第107章

小说: 第一科举辅导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毅两手挟着,放到火上。

    火焰顺着布向上流窜,直至将它吞噬。唐毅才松开了手,看它慢慢燃成灰烬。

    “我是一个平庸的人。”唐毅笑道,“但是我并不难过。”

    他是一个平庸的人。权势,地位,他羡慕过,但不想迷恋。

    他从不羡慕那个高高在上,掌人生死。却反复无常,多疑狠辣的男人。

    怨恨过,不甘过。

    或许这一点,才是他父亲留给他的。

    他走的每一步,都在畏惧。畏惧自己走上一条没有回头的路。

    他只是一个平庸的人。

    如果有的人注定要用平庸去换取,他宁愿结交三两个朋友。

    宋问受伤后,太傅便向陛下求情,撤了唐毅的禁足令。

    而此时科考将至,书院要开学了。

    宋问绑着条伤手,去书院见自己可爱的学生们。

    李洵就在门口等着她,看见她过来,惊道:“听闻先生受伤了,原来是真的?”

    宋问:“你听谁说?”

    李洵:“学生原本还有些奇怪,先生为何与南王世子有些交情,也不敢去问。莫非是有人要对三殿下不利?”

    “我与南王世子不过在岭南见过一面,不算交情。”宋问道,“至于三殿下有危险,这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吗?”

    李洵听他说,一时欲言又止:“我……”

    他的确是出于各种考虑,漠视此事,与宋问唐毅保持距离。

    “李洵学子。”宋问知道他在想什么,直接说道:“人最先要学会的事情是保持理性,理性意味着克制,这也是一种成长。这点别学先生,先生从来是个失败的人。所以先生不做官。”

    李洵触动道:“先生。”

    宋问:“不要为自己没做到的事情而感到可惜,因为你还有更多要做的事情。”

    李洵郑重点头道:“是。”

    “你与我初见时,已大不相同了。你开始静下来了。”宋问停下脚步,说道:“其实先生能教你们的不多,你们已经快出师了。先生期待着有一天,能看着你们,独当一面的前行。”

    李洵视线看向台阶的尽头。唐毅正负手站在上面。

    “可是如果,有一天会觉得累了。先生也在你们后面。”宋问笑道,“如果走不下去,也是可以互相依靠的。”

    作者有话要说:  什么黑化?不存在的…。…#

    你们脑洞很大嘛。

 第137章 考试之道

    林唯衍先去马车里搬一沓纸过来; 放在了宋问的桌子上。

    众生不知是什么; 但如今见那白纸就忍不住浑身一凛。

    实在是有些可怕。

    宋问走上讲台,左手挂在脖子上。在众生瞩目中慢慢坐下。

    孟为小心问道:“先生; 您没事吧?有没有伤到要害?”

    宋问无语道:“我要是伤到了要害; 你们现在看见的还能是鬼吗?”

    冯文述:“诶; 他不会说话,他想问的是,先生伤得严重吗?”

    宋问看了眼自己的手:“还好。不过就是蹭了一下。你们也不要把先生想得这么较弱。”

    宋问呵呵笑着,点名道:“孟为学子; 多日不见,过得好吗?”

    孟为觉得有些渗人,小心答道:“近日出城不大方便; 就都在家里呆着。没什么好不好的。”

    宋问拍拍腿; 颔首道:“我离开前; 交给你们几个任务,现在如何啊?”

    学生安下心来; 赵恒说:“平日里都没得地方去; 自然就在家中念书了。所以,这该背的都会背了。”

    宋问摸摸下巴。看来,还多亏了南王世子进京等一干破事,反叫他们有心向学。

    大梁每年设一次常科科考; 时间一般定在正月或二月,差不多就是这个时候。

    其实考前突击是很有用的,他们现在背下了; 考试正好用得到。

    宋问提醒道:“该做的事,都不要忘了。去尚书府签名报道,上呈文解家状。”

    所谓文解,家状,就类似于现代的考生资格证,还有考生信息表。另外考生还需注明在长安的落脚住址,且有三名考生之间互相担保。

    像国子监等官学结业的生徒,可以直接参试。而其他人则需要先参加州试。

    不过,云深书院的学生,虽不及国子监,但大多也有些背景。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这些事情倒不用她来操心。

    科举自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考上的。他们多数人,也并不一定非要靠着科举入仕。还有举荐,还有……贿赂。

    说得好听一点,比较主流的做法叫“通榜”、“行卷”。

    大梁对于处置舞弊的手段,并不算严苛。

    众人听宋问念叨,纷纷点头道:“记——得!”

    这些事情,都快听烂了。

    宋问忍不住去摸自己的伤手,因为有些发痒,说道:“那么这次科考,你们有信心吗?”

    孟为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嘛。我们还如此年轻,也没想着这一次就考上,要那么多信心做什么?”

    宋问:“话不能这么说!事在人为,你们念了那么久的书,难道就不想一鸣惊人?”

    孟为做题已经做得快绝望了,丧气道:“事在人为是不错,可也总是事与愿违呀。”

    宋问:“孟为学子,请不要在先生鼓动群体热情的时候打击积极性。你可以保持沉默。”

    众学子便看着她,想听听她的人为是什么。

    “别总说先生不教你们经义,现在先生要教你们一些真本事。”宋问一掌拍下,大声道:“先生教你们怎么考试!”

    众生皆是有些茫然:“怎么考试?”

    这还需要教吗?提笔写不就成了吗?

    若是考什么,你不一直在学吗?

    “考试自然也是有窍门的。会不会念书,与会不会考试,是两件事情。”宋问摇头晃脑道,“你们知道,身为学子,若想高中,最需要一样东西的是什么吗?”

    梁仲彦试探:“刻苦?”

    “举一反三。”冯文述道,“天赋。”

    赵恒:“积累。”

    孟为叹道:“……时运。”

    丁有铭指着孟为大笑道:“你的确是只能靠时运了!”

    众学子跟着哄笑。

    宋问用戒条敲敲桌子,示意他们都安静下来。

    “错错错!都错!”宋问干脆道,“是揣摩!”

    “揣摩?”冯文述试探道,“先生,揣摩,不是君子所为吧?”

    宋问指着李洵问道:“今年出卷的是谁?”

    众学子倒抽一口冷气,底下一阵喧哗。

    “先生您的揣摩不会是说这个吧?”孟为惊道,“如此,我还不如让李兄给我写本诗集,投献去了。”

    唐毅坐在后排,掩嘴轻咳了一声。真当他是不存在?

    宋问拍桌道:“都想些什么呢?”

    “学子,要去揣摩命卷官的意思,知道他为何要如此命卷。下官,要去揣摩上官的意思,知道他为何要任命自己。官员要揣摩陛下的意思,知道该如何向陛下谏言。陛下,要去揣摩万民的意思,知道他们所求所需。”宋问点道,“揣摩别人,方是认知己身。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要做什么,合适做什么。没有人可以遗世独立,丝毫不理会他人言语的。”

    宋问道:“不要去认定什么是小人行径,何必分那么清楚的君子小人?行得坦荡,坐得端正,心里多一些戒备,又能怎么样?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远虑是怎么来的?不就是揣摩出来的吗?”

    众学子沉默。觉得此言很有道理。

    “出卷人嘛,可能是太傅,或御史公,还有可能是六部尚书。不过,李洵今年科考,御史公就不大可能。太傅公务繁忙,也会推脱。刑部尚书就不行了。”宋问点头道,“再就是,王侍郎。也或许,朝廷会找一些大儒来出卷。”

    赵恒皱眉道:“先生,这范围也太广了。而且,纵然您猜出了谁出卷子,可这阅卷的,还得是礼部与吏部的人啊,还不仅是一个人。”

    宋问点头:“我知道,所以我特意去看了看这几人的文章。特意来提醒大家一句。”

    宋问:“答卷的时候,要注意的第一点,文风。”

    “这几人之间,各自特点鲜明。包括之后的阅卷官,谁也摸不准对方喜欢的文风为何。或词藻华丽,或沉稳刚健,或言辞犀利,或清新婉约,或平实朴素。”宋问挪了挪屁股,坐正道:“但是,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们,喜欢平实朴素文风的考官,就很有可能非常不喜欢堆砌词藻,谈之无物的文章。素来沉稳刚健的考官,就不大可能会喜欢冒进冲动的学生。”

    历史上也有各种反华丽,反词藻的文风活动。

    文人之间的风向是会变的,各时期有各时期流行的趋势,各自也有各自的流派。

    可以确定的是,各流派之间,相处的不是那么好。毕竟文人相轻。

    大梁新行科举,考卷甚至都没有糊名。有可能看你名字不好,字也不好,心情又不好,就直接写了个“不”。

    宋问道:“不在榜贴上,也没有投过行卷的人,请自觉保持中立。何为中立,以李洵的卷子为准。”

    宋问:“其次,给大家归结一下今年的重点,也就是所谓的考点。”

    宋问掰着手指头随意给他们数了几个:

    “从国的角度。治贪腐,安民心,稳粮价,广教育,重考核,强军本。”

    “从人的角度。戒奢以俭,虚心纳下,广开言路,正身黜恶,谦冲自牧,慎始慎终。”

    “种种种种,诸如此类。该怎么分,怎么用,怎么选,视情况而定。所谓策论策论,凡遇事的对策,大抵都是相同的。言语必须自己组织,但是结构可以统一。”宋问道,“重要的是清晰流畅,简明扼要。”

    众学子频频点头,提笔记下。

    宋问将现代常见的总分总,五段三式的行文结构,和他们说了一遍。不过根据历年来的文章,做了一个改变。

    中间必须时不时来一段现状描述与歌功颂德,言辞间必须要恭敬。

    然而这并不算是重点。

    “知道为什么国子监生徒,比普通百姓更容易高中进士吗?一来是因为他们背景雄厚,二来是因为他们真得答得好。”宋问道,“他们耳濡目染的就是治国之道,看见卷子,脑海中就是破题之法。所以他们很会考试。”

    宋问指指李洵,让他把林唯衍叫醒。这厮不用参加科考,就是来凑个热闹。

    然后让林小友把桌上的纸帮忙发下去。

    科举的考题,大部分都是修身治国平天下,题目开得很大,但题破开,就不算难。

    加上他们开科不久,不懂得变化出题形式。被宋问一摸一个准,基本没能逃过现代考生的精明套路。

    宋问将可以写的点,可以提的对策,简要列出了一半。再加上古文疏注,前人应题的方式,就变得很多。

    她其实写得不是很详尽,中间略去了许多。毕竟也没那么多时间准备。

    纵然如此,学子看见,还是惊为天人。

    这才是简明扼要,清晰流畅吧?

    平日里看书,总觉得学得冗杂,用起来才不顺心不顺手,往往许多时间才能回忆起来。

    这样规整之后,还用看什么书?照着上面的点,一条条分门别类的答,不是更快吗?

    他们不知道,这可是经历的数千年前人总结归纳改进的要点分析。真正的凝古辞,学精敏。

    众人拿着纸张,互相间热议讨论。心中只剩下一句话:先生真乃神人也!

    难怪平日里都不怎么教授经义,这样看来,的确只是浪费时间。单这一课,就够他们多念好几年书了。

    宋问拍着自己的伤手道:“另外,感谢三殿下的友情相助。”

    里面有许多是奏章常用的内容,她其实并不熟悉。对于朝堂上的事情,最多也就是耳闻加推测。唐毅就不一样了。

    于是唐毅帮她抄了一半,又帮她修改补充了不少地方,才出现这样一份东西。

    众生两眼放光的望向唐毅。唐毅被他们热情的目光一盯,有些尴尬的点点头。

    宋问道:“总之,卷子问什么,你们就答什么,但是一定要往好的答。哪些点能套,你们就往里面套,这就是所谓的套路。但是以免引起误会,资料切不可外传。”

    宋问唏嘘:“其余的自己补充,先生也只能送你们到这里了。”

    还想送到哪里?这已经是成功的门口了吧?

    宋问站起来,走下讲台,甩了一下头发,握拳道:“是时候该让他们见识一下我的升学率了,一声先生,可不是白叫的。先生能不能名扬天下,就靠你们了学子们!”

 第138章 常科开考

    宋问给他们讲完这一课; 众学子亢奋的无法平静。

    左右逢人就笑; 笑得人一身鸡皮疙瘩。被问一句立马转身就走。全跟疯了一样。

    在临近科考的这段时间里,宋问又带他们进一步的认识了; 什么叫应试教育。

    这应该要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学科。

    先督促着他们; 将剩下的分类自己补齐。写出一套完整的说辞; 里面要有典故,隐喻。文风不要太华丽但是可以霸气。写完后自己背下来。

    然后变换着题目,让他们套进题型里。

    众生第一次知道,考试竟然还有这等窍门。

    原本觉得最难的策论; 现在信手拈来。

    毕竟科举的选题范围不广,考试科目不多。有所准备,见效甚快。

    平日不喜欢念书的; 也来了兴致。连孟为都捧着册子放不下手。林唯衍这位监督书院里向学之意欣欣向荣。

    对待新事物; 总是比较有兴趣的。

    开始的这段时间; 他们想应证这套提纲,念书也不觉得枯燥。这时间里学习; 恰好是最有用的。

    书院里教策论的先生浑身激灵; 跑过来问她:“宋先生,您和他们说了什么?这群学生仿佛开窍了一样。答题,条理有秩,旁征博引; 叫人拍手叫绝!连丁有铭原先那一手不知所名的臭文章,现在都漂亮了不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