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穿到古代的教书匠 >

第72章

穿到古代的教书匠-第72章

小说: 穿到古代的教书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什么镰?”一个农业国的君主对农业生产有着极强的敏锐性,只听到“开镰”二字,便关心起来。
  “是阿虎今年的稻子熟了,看天候过几天天不大好,阿虎怕到时候一场雨来,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
  “那还等什么?”柴宗训急道。
  于是众人又乌泱泱地回到小镇,还没走近,便看到一个苍青色的大铁疙瘩矗立在稻田边。
  “这是……”柴宗训问道。
  “福生无量天尊!”王虎还没张嘴,一个黑黝黝的精壮道士便站了出来 。“王居士就别再乱起名了,”那道士很嫌弃地看了他一眼,“你种地的神通是真大,但论到起名,你恐怕还不如崔居士呢。”
  王虎也不反驳,只摸了摸头,憨憨地笑笑。
  军镇里的青壮与妇人都围拢了过来,两个妇人牵了两头牛拉着那大铁疙瘩往地里走,一个青壮则站在那铁疙瘩上,冲着一个口子里拨煤。那东西前面支愣着的大耙子“哐啷哐当”地转了起来,一下将田里的稻子耙倒。那稻杆子被扒拉进底下的嘴里,然后又被推到后面的厚麻布上,那个填煤的青壮手脚利索地用绳子一扎,然后放到一个木头做的像滑梯一样的口子上,那一个稻垛子就顺着这个滑了下去。
  那两头牛走的很稳,看起来比犁地还快了许多,走了十来步两三个稻垛子便已经滑到了收割完的稻田里。又有人挑着扁担左右勾了稻垛送到田梗上,田梗那里,一排绘了五谷丰登彩绘的脱粒机被妇人们踩得飞快,小男孩儿们有的跑来跑去地送着稻杆,有的将脱粒机脱下的稻粒装到麻袋里,送到不远处的一座房间里。
  不过一小会儿,两头牛就牵着这个大家伙到了田地的尽头,略费了点时间转了个弯儿,那牛就又慢悠悠地走在了稻田地里。牛穿梭在金灿灿的稻田地里,那个大家伙走过的地方留下黑乎乎的土地,而它的前面是低垂着头颅的丰满稻穗,这个的景象对于初次看到的人来说,实在是有如梦幻。
  几个诗才不错的官员已经开始口中喃喃,崔瑛能隐约听到一些诸如“金玄分野”“声震云天”之类的词句。
  柴荣、柴宗训他们看着眼前数十个人忙碌的景象,久久不曾回神。过了许久,那个精壮的道士走到柴宗训面前,单手一揖:“福寿无量天尊,陛下,还请为此物命名。”
  “怎么,道长还没给这个宝贝起名字吗?”柴荣奇怪地看了那道士一眼,要是别的人,柴荣还能以为这是为了拍拍上位者马屁,换个功勋什么的。而眼前这个,虽然他不清楚是谁家子弟,单看他道袍的材质,就知道这小子出身不凡,还不至于取这种小巧。
  “此物是贫道与王居士还有陈居士一起做出来的,”那精壮的道士有些一言难尽地看了旁边的王虎和陈柱子,“三人的命名实在是……”
  “哦,”柴宗训来了兴致,“你们都给起了什么名字?”
  “王居士说此物用来收稻谷,并且用耙的方式,就该叫收耙机。”
  “咳!咳!咳!”一个正沉浸于自己诗作的青袍官员被自己的口水呛地连咳了好几声,将手里的石墨笔掷入怀中,放弃在这个时候雕琢自己的诗句了。
  “果然是崔德华的徒弟。”柴宗训的表情理所当然得很,“你是陈柱子对吧?最近又过来了?六安还好吗?”
  “见过陛下,托陛下的福,六安一切安好。”
  “那你给这宝物起了什么名字?”
  “这就是个稻田里的宝贝,草民觉得到稻宝就很好!”陈柱子兴致勃勃地看着柴宗训,希望得到认同,“百姓朴实,名字起得花哨了也没什么用。”
  全场的文化人都保持着死一般的沉默,只能听到忙碌的农人们飘过来的只言片语,连同样被认为是起名废的崔瑛都觉得,这名字已经不是起名废的问题了,搁后世,这该是个起名癌了。
  “道长,你给起了什么名字?”沉寂了半晌,等陈柱子终于有了点自知之明地转过头去,看向远方,柴宗训连忙问那个道士。
  “贫道观此物力大而勤,主木,称为青牛便好。”那道士一脸自信地等夸奖。
  “朕观此物有力,丰收时可用,声音又似‘哐当’,正合上古瑞兽之名,不若称其为当康如何。”柴宗训仿佛没听到那道士的话一样,笑眯眯地扭头征求身后诸人的意见。
  “呼~”
  “陛下英明!”
  “这个名字很好。”
  “臣附议!”


第117章 稻种与火种
  “对了,这脱了粒的稻谷怎么直接送进仓库里了?不晒么?”柴永岱眼睛盯着那些送粮食的孩子问。
  “晒的,我们去那边看看?”崔瑛问。
  “等等,朕先去试试这‘当康’宝贝。”柴宗训说着先亲自下地牵了一回牛,又登到那机器顶上去添了一铲子煤,扎了两捆子稻谷,才乐滋滋地走回到田梗上。
  “这是个好东西,只要略知些牛的性情,就是十二三岁的小孩子也能牵牛,上头那活计累点,但比收稻子要轻快得多了。”他先将自己的感觉和柴荣说了说,才又转头对崔瑛说:“今年御田的稻子也要收了,我让宫里的大匠照着这个再做一台,收了今年的稻子便把它供奉到社稷坛里。”
  崔瑛想起当初做一架脱粒机连传动带都做不出来,非得弄一个手摇式的,甚至连勾稻米的铁圈都要换成竹子的;再看如今,虽然要费很多功夫,但半机械化已经能初见成效了,那种只有他自己知道的,改变世界的自豪感充斥心间。
  不过该说的话还是要说的,比如这么一台机器要造出来,不光是材料的耗费,人工也得不少,现在能做出来的机器顶多能冲冲铜合金,像钢铁这种硬度的材料只能是铸个粗模子,才去细修,要花的功夫可不少。还比如,不是在这小镇住的人,连度量衡都不精准,几个不同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合不上。
  “朕有数,”柴宗训听了崔瑛的分析,点点头,“朕会让喻大匠想办法的。”
  他们说着话就随着送粮食的孩子来到了看起来像仓库的地方。但这里并不是仓库,而是一个长长的圆筒七折八弯地铺满了整间屋子。小孩子们将麻袋里的粮食倒在一个大漏斗里,便又折返了出去,而这个长长的薄铁皮筒子的另一头,则在慢慢地吐着稻谷。不同的是,倒进漏斗里的稻谷丰满而湿润,吐出来的稻谷却干燥而坚实。
  “你们把稻子给烘熟了!”柴宗训抓了一把刚刚吐出来的稻子,声音陡然上升,双目圆睁,颇有些择人而食的凶煞气,与刚才引经据典取名字的儒雅完全不同。
  “陛下,”崔瑛上前一步安抚道,“没熟!没熟!就算是熟了也没事儿。”
  “什么熟了也没事儿?”
  “陛下,这批稻谷不是留种用的,这不是天不好嘛,用这个过一下,省得好好的稻子被雨一浇,都发了芽,那就太浪费了。”
  “这么好的稻谷不留种?朕还希望你们把这种子放往各州府呢。”
  “这个万万不可,这种子是阿虎搭配了目前能寻到的最好的几种稻子统合出来的,相对来说杆子更粗壮,结穗也更丰硕,可这种子虽然不像骡子似的不能繁衍,却容易一代不如一代。”
  柴宗训沉吟了一会儿,才有点不甘心地问道:“你是怎么打算的?这么好的种子不让百姓都种上有点可惜了。”
  “其实臣的想法里,这种子最好由皇庄播种,湖广一带地广人稀,虽然不若关中平坦,沿河的平地却也不少。配合新做的机器,只需几户人家就能管一片塬子。”
  “出来了,稻子称出来了。”崔瑛还想和柴宗训说些什么,可柴宗训和他自己的注意力都已经转到这句话上了。
  “怎么样?”
  “多重?”
  “刚收了一亩地,”从隔壁走出来一个手里托着算盘的少年,欢喜道:“收了有十石粮食呢。”
  “这么多!”一众人等惊叹道。
  “差不多,不过今年冬天得多种点豆子和苜蓿,把地养养。”崔瑛解释。
  “你刚才说这种子种到皇庄?”趁着众人都在惊叹产量,柴宗训拉了崔瑛到外面去,边走边问道,“这是个什么意思?”
  “是这样,”崔瑛稍微组织了一下语言回答道:“百姓的消息说灵通也灵通,说不灵通也真挺闭塞的。臣挺怕百姓们为了多收粮食而买种子,头一个这里能生产出来的稻种有限,要供应得上得等阿虎收几个徒弟再把他们带出师再说,这个没个二三十年出不来;第二个,若有人拿普通稻种甚至更差的稻种冒充这种稻种呢?这不是白白耽搁耕种时间吗?若在皇庄里,就要简单些,而且皇庄如果够多,完全能供应上百官和军队消耗的话……”
  话不用说尽,从小在柴荣面前长大的,斗争经验丰富的柴宗训立马就知道掌握了粮草的好处。
  “那百姓呢?”
  “减少交粮的税收?”崔瑛思考了一下说,“鼓励百姓除了种植自家的口粮之外,多种些其它经济作物,桑、麻、棉之类的,和各种蔬果。南方的杜仲、大鹿角藤胶什么的,正好供应纺织作坊和其它一些手工作坊。”
  “不过如果有百姓真弄到了这个种子,也不要紧拦着,由他种去,这样如果以后种子数量多了,推广也容易些。”崔瑛补充道,“太神秘了好像也容易谣言四起。”
  “倒也是个不错的想法,”柴宗训点点头,“朕再考虑考虑。”
  他又在田边站了许久,将这繁忙的秋收景象牢牢记在心中,才回转过来,问崔瑛道:“前些天陈彭年上疏说希望将《显德韵典》交到你这里印刷,你这里可有什么特别之处?”
  “印刷作坊就在河边不远处,”崔瑛指着一间房子道,“就在那里,请进。”
  这是一座外表看起来这只是两层高的小楼,进到里面才发觉这座楼没有二楼的楼板,是一座高高的独栋房间,房间里有不少人在穿梭跑动着。
  “快点快点,校对完了没?”
  “好了好了,这就送过来了。”
  这样催促的话伴着一群豆蔻年华的少女清脆的声音,轻盈地行动姿态,整间屋子里都充满了一种活泼的气息。
  最东头是几个大大小小的检字盘,几个踏着绣鞋,扎着丫髻的少女手指轻快地飞舞着,不一会儿便整理出一个字盘。东边靠南的窗口,面对面坐着两个女孩儿,她们螓首低垂,如玉的手指一点点划过送来的字盘,对读文稿,偶尔发现一个错处,便蹙了眉头,用朱砂轻轻勾出错字,然后叫检字的女孩儿重新修改。如果没有什么错,她的嘴角便会不自觉地轻轻一勾,将字盘摆到座位旁的架子上。
  送字盘管机器的女孩儿长得更健硕些,她们语气轻快,步履却极稳,轻薄的字印在托盘里纹丝不动,被送到一个机器处。然后就是机器的轰鸣,雪片一样的纸张被印上清晰的字迹,然后被手脚灵便的女孩儿快速地摘去,送到下一处去装订成册。
  “这里一页纸检好字就需要一刻钟,校对三页就要一刻钟,印刷三百页的书差不多也得一刻钟。”崔瑛介绍着机器,“臣觉得这里正合适印刷《显德韵典》。”


第118章 番外:文学作品中的穷理天尊
  大周显德1064年,耶元2017年
  “张玥那个‘#818无处不在的崔德华’你看了吗?”江宁府学文学院的专业课上,一个清清秀秀的少年问坐在他旁边女友,“谁说文学专业碰不到穷理天尊的?咱们这不就碰上了?”
  那女孩儿悄悄用自己的手机拍了一下老师的课件,轻轻在屏幕上戳了两下,在那个话题下发了一条新的微言:#818无处不在的崔德华 民俗学里存在感爆棚了。
  “靠着沙发坐等。”
  “搬个板凳托腮等。”
  “盘膝打坐等。”
  “刚才教授在讲神话的起源,以崔瑛神话过程为例,真心太强大了。”
  男孩儿也看到了这条信息,他冲女孩儿笑了笑,为她打了个掩护,让她安心发信息。
  女孩冲他甜甜一笑,一手在桌面上翻看笔记,一手桌肚里编辑信息:“据考古调查和从显德三十五年开始的六安口头文学记录来看,崔瑛的第一次神话是出现在他任六安县令期间,因为用酒精的消毒作用救治了产妇,被和当时流行的佛教信仰中主管生育的女神‘观音’联系在了一起,被视为观音座下的童子。”
  “无槽可吐,佛教好大的脸。”
  “也还好啦,听历史老师说,古代乱世佛教会比较兴盛,现世看不到希望就会寄望于来世嘛,那个时候不是刚过了四代十国的的战乱嘛,唐末也不太平,佛教兴盛挺正常的。”
  “也是,在应激创伤的心理疗愈方面,那些比丘僧还是真挺在行的。”
  “谁知道呢,话说咱们也没经过几次战乱啊?春秋战国的时候是乱,但是佛教还没传进来,汉末南北朝一次是佛教大兴,然后就是四代十国了吧?满打满算就两次大乱,怎么好意思称为规律的?”
  “应该是算南疆外民那块的吧,咱们大周没给人机会验证规律,还不能研究研究别的国家的规律啦?唐太宗还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呢。”
  “那还差不多。”
  “到了京城,崔瑛就和白云观扯上了关系,按《世宗起居注》记载,崔瑛当时在推行现代道学的时候受到了部分腐儒的攻击,于是使用了三棱镜之类的方式证明现代道学的作用,但在当时人们很难理解,于是就开始了神化运动。”女孩儿没时间看回复,她继续整理笔记并发了出来。
  “这个我知道,小时候我还看过彩绘本的《穷理天尊成仙记》,说他修行途中最好的伙伴就是一条名叫‘虹’的七彩小龙,这小龙喜欢住在三角形的房子里,特别喜欢喝水。”
  “真?童年回忆,不过说真的,同样是七彩,为什么那个小龙那么可爱,而现在网络小说里的主人公那么辣眼睛呢?”
  “大概是审美的锅,就像那帮胡人没事挑染一缕黑头发,要是那种褐色头发还好,要是金发,那真是……”
  “审美的锅+1”
  “说到网络小说,你们觉不觉得最近佛家逆袭流的修真小说越来越多了。”
  “就是那种在穷理天尊还是善财童子时对他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