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我在魔教卖甜饼 >

第63章

我在魔教卖甜饼-第63章

小说: 我在魔教卖甜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路上总是有点石头碎屑的,轻易透过了衣服,弄伤了蔺淑。
  “还有印子,不过娘说多擦几回膏药就没事了。反正,我现在也不觉得疼。”她腿上的伤口再大,她今后也不会有任何感觉了。
  姚长青应声:“嗯,我听大夫说,你这样子要每日请人捏一捏,活血。以后我一得空就帮你捏。”
  蔺淑耳廓上的红点点蔓延到了脸上:“你在说什么呢?”
  姚长青也羞了。
  他们两个以前从未说过这种话。
  “我,我先回去。你好好养身子,风风光光嫁给我。”姚长青都有点结巴了,“我,我兄长还在等我。”
  蔺淑听见这话,诧异:“兄长?”
  姚长青就是姚家的嫡子。
  他兄长不是早就离开家了么?
  “嗯。但是……成亲那天应该不会在。”姚长青有些许低落,“他提早将礼给我了。”
  蔺淑是知道姚长青的。
  姚长青对着自己的兄长,还是带着仰慕的情绪在。他兄长自小就聪慧,可惜有姚长青在,连科考的机会都不会有。
  若要在朝中当大官,科考是第一出路。
  其它不论是那种,都没有科考出的人能走得更远一些。
  蔺淑安抚了一声:“兄长一定是不想让你和他,因为家里头的事闹个不高兴。”
  姚长青知道。
  他点点头,起了身子:“那我回去了。”
  蔺淑朝着他笑:“嗯。”
  等人走远了,蔺淑脸上的笑才淡下。
  她静静坐了会儿,才和自己身边过来给她擦身的婢女低声说了一句:“他怎么就那么懂我呢?”
  婢女跟着低声安抚蔺淑:“小姐人好,值得的。”
  蔺淑的眼泪当下就忍不住了,又一次掉落下来。
  ……
  姚长青出来后,匆匆回到了马车上,才用了半个时辰。
  他看着面前两人一人一书,同时看向他的样子,意外觉得他兄长和身边的女子很是登对。
  不过他不能说,会毁人清白。
  姚旭见了人,也没收起书:“怎么那么快就出来了?”
  姚长青拘谨回话:“没见着人担心得多,见了人觉得人还好,就放心了不少。”
  “嗯。”姚旭应了话,“成亲后要懂事些,别像姚常林那样。”
  见自己兄长直接连名带姓叫自己父亲的,姚长青还是愣了下,随后胡乱点了脑袋:“嗯。”
  姚旭想了想,还是说了一声:“今后在姚家遇到了事,送信到崇明州崇明教。”
  姚长青听着“崇明教”,后知后觉明白了过来:“……二,二当家。”
  姚旭笑了起来,带着点倨傲:“崇明教二当家,姚旭。”
  海商引!
  姚长青反应了过来,猛然睁大了双眼。
  难怪。
  “我还想着……”姚长青忽然脸上带了一点点的笑,“我还想着今后兄长的孩子来京城,我能帮着照料一点。”
  因为那时候,他必然在姚家能说得上话了。
  结果没料到兄长还没成亲,还已很有权势了。
  他要抓紧,不能让兄长甩下太远。
  “我今年秋闱,会考中的。”乡试结束后次年春闱,随后就是殿试。这回要是不中,就要等三年才成。仓促是仓促了点……
  可姚长青是姚家请了顶好的先生教的。
  秋闱后中举,其实就算是有了当官的资格了。
  “知道了。”姚旭听着外面教徒回来,“送你回去。”


第90章 
  姚长青拿着盒子回了姚府。
  他偷溜出去的事瞒了没一会儿,很快就被下仆给发现了。
  往日倒是也没什么; 现下快要成亲了; 京城里姚家这场婚事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姚常林自然是派人盯着他的。
  一发现人没了,很快就有人禀告了姚常林。
  姚常林也没让人立刻去寻; 不过是派下仆在几个点守着。
  姚长青一回来,立刻就被守着的下仆发现。
  下仆恭敬对着姚长青行礼:“少爷; 老爷在等您。”
  “嗯。”姚长青脚步顿了下,还是拿着盒子先去寻了姚常林。
  此刻的姚常林正在书房中。
  书房里字画挂了不少,角落里的瓷器中更是搁置了一卷又一卷名品。这些名品有的是姚常林的; 有的是他友人随手写的,不论是哪一个放到外头都会引人哄抢; 不过在这屋里; 普普通通不过字画而已。
  桌上纸摊开着,边上搁着的墨是当世名家程家做出的。
  看得出姚常林本是想要写点什么; 不过迟迟没有动笔。
  姚长青等下仆禀报后; 进了屋,就见自己父亲正坐在椅子中默默喝茶。
  姚常林将茶杯放下:“去蔺家了。”
  姚长青应声:“嗯。”
  姚常林看向姚长青,对此没有多说什么; 反是问起了他手上拿的东西:“这是什么?”
  “梁先生送的礼; 古树……长青。”姚长青下意识隐去了他的兄长,这般回话。
  姚常林又不是白长了姚长青那么多岁数。
  梁又锋送的礼没有送到姚家,而是忽然出现在了姚长青手中。这说明送礼的人没有打算进姚家的门。
  姚旭来京城了。
  不愿意见他,不愿意来姚家。
  姚常林摆摆手:“知道了。自己去库房放好。成亲之前不要再乱跑; 被人见了,对蔺姑娘不好。”
  姚长青点头。
  见自己父亲没什么要再说了,姚长青便说了一声后告退了。
  屋子里姚常林许久没言,默默磨了墨,写一张,丢一张。
  ……
  父辈能代表子辈么?
  姚旭将姚长青送回去后,拿着书看着,一页都没翻。
  他觉得姚长青和姚常林是有相似的,又是截然不同的。他和姚常林也不一样,今后,更不一样。
  不过姚旭真没想到,他和姚长青之间多年后再聚,相聚会如此平和。
  堪称友善。
  别家嫡子和庶子之间,关系还都挺一般的。
  至少这种连对方子嗣要照料都考虑到的,少有。
  这或许就是他来京城专程跑一趟的原因。
  他想见见姚长青,想知道这孩子是不是一如既往,固执跟在他身后。
  姚旭垂下眼,一肚子的心事。
  师华听着旁边安静,侧头看他。
  现下的姚旭没有平日动不动就说出口的装腔作势一样的嘲讽,也没有特意去玩弄什么风流浪荡子的扇子。
  他将那点矛盾的凶悍,收敛着。
  他也将那点书生特有的自傲,收敛着。
  普普通通,像是路上随意的一个公子哥。
  师华看着就入了神。
  姚旭回过神,察觉到视线,转头和师华双眼对上:“看我做什么?”
  师华并没有收回自己的视线:“觉得,你有些难过。”
  姚旭微愣,随后笑开:“什么……”
  和她在吉武关那会儿,一模一样。师华如今回想起来那会儿,还是那种感受。
  没有眼泪,没有情绪,心中满是事,清清楚楚的。
  就是,有些难过。
  天地间似乎就剩下自己一人的那种寂寥。
  “没什么,几天后就要回崇明了。”师华转回了话。
  姚旭应了声。
  反正也看不进书,他将书合拢,放到了一旁。
  师华问他:“回去喝酒么?”
  崇明教粮食富裕后,不少人家都开始酿起了酒。米酒、果酒,各式各样,不加糖就已极甜,喝多了后劲十足,第二日能睡到午后。
  “嗯。”姚旭应了。
  两人没有再多说什么,和准时回来的教徒们一道碰头,稍带休整后便离开了京城。
  在离开城门时,姚旭不自觉撩开帘子,探头朝后看了一眼。
  什么都没有看到。
  他合上帘子,赶路。
  京城到崇明赶得急一些,几日能到,走得慢一点,则是要按月来算。
  崇明教没有一个教徒是不能吃苦的,轮着赶路和休息,很快就回了崇明教。
  舒浅得了消息,亲自去迎了姚旭和师华。
  他们两个这回带回来大批的火器,需要将一部分派发下去,先行练习。这段时间,她特意让人给开辟了一块荒芜地,专门用于练火器。
  舒浅让教徒们将火器处置好后,这才寻了机会问了姚旭和师华:“这回上京可有什么趣事?”
  师华想想,觉得对于姚旭而言,可能还真没什么趣事。
  倒是对她而言:“二当家被催着成亲?”
  舒浅噗嗤笑出声。
  姚旭假笑:“皇家别院一事,我已经催过了。等别院建起来后,我想这压寨相公,也该好好考虑一下孩子的事,省得整日担心他人婚事。”
  舒浅笑着点头,乐呵了好半天。
  她倒是没觉得姚旭需要被催婚。
  就如她过去也孤家寡人习惯了多年,半点没觉得有哪里不好。
  不过现在……
  “皇家别院建起来就好。”她笑弯了眉眼。
  而崇明教的众人也是万万没有想到,萧子鸿一旦将某件事放在心上,那必然不会一拖再拖,还做得比别人所想更加惊人。
  海商引第一回出海,带来的巨额税款在早朝上被提了出来。
  一趟,堪比一年整个朝廷能收上来的税。
  户部尚书在说完数目后,当即提出了:“臣以为,这些银钱从运河或从官道运往京城,着实不妥。路途遥远,耗费人力物力诸多。前者耗时一月半载,后者两月有余,若每年出海多回,岂不是时时都要运钱?”
  运一部分就算了,一年到头总在送钱,那岂不是明晃晃告诉有心人:这里有钱,快来抢。
  回头朝廷的钱财还要另外拨下去。
  萧子鸿颔首:“卿可有良计?”
  这回就不是户部尚书的事情了。
  老丞相出列:“臣有一计。”
  萧子鸿示意老丞相开口。
  “两京制。应天原本为旧朝古都,也曾是京都。臣以为,可有两个京都,南方建别院,另设六部,以北京为主,南京为辅。”
  朝中有得到消息的人,心中暗叹果然。
  没有得到消息的则是满是愕然。
  这两个京都是怎么回事?
  很快就又有臣子出列:“臣以为不妥。南北官员在朝中本就数量不同,暗中更有贬斥之事。若是有两个京都,岂不是南北对立愈演愈烈?”
  这话却是说出了不少人的心里话。
  皇帝在北边的京城里,到底是北边这才算真正朝廷,若是另设六部,那南方的京都算是什么事呢?
  有名无实?
  或是稍有权势?
  若是今后一分为二……
  “朕一半日子在北京,一半日子在南京。诸位为君为民,岂该南北对立?”萧子鸿其实早就决定好了,不过是放到朝廷上想要过个明路,“此事还要众位爱卿看看如何安排才妥当。这两京之间的路途,也要走起来越便利越好。”
  否则他真的两个月在路上,他还上个什么朝?
  他略加思索:“南京六部,只设到侍郎,尚书只设京城,统管两京六部。今年科举,翰林院、礼部、贡院,都要细着来。”
  这一年走两回的路,也正好让他能够清楚看到天下在他的治理之下,是否步步变好。
  众臣在下方互相对视着,不少都皱起了眉头。
  要不是萧子鸿早与丞相以及六个尚书都说过这一事,今日朝上肯定是吵成一锅。
  而即便是这样,不少臣子还是轮番上阵,纷纷说起了此行的益处和弊端。
  要不是萧子鸿看着时辰差不多,喊了下朝,朝中众人估计能说上一整天。
  而这一回早朝上讨论的事情,很快便传遍了整个京城,又从京城传递了出去。
  天下书生为此心中一喜。
  南方要另设六部,原本翰林中有不少进士,而考了三回没中的举人也在可当官的名录上,但那也远远不够。不过怎么办,必然是从今后的考生中选取。
  这可是大事情。
  尤其是近日里还有传闻,官员的月钱要涨,远超先皇时期。新帝认为官员们有了足够的钱,就会大大减少去贪的可能性。
  当这个消息传到崇明教,到了舒浅耳中时。
  舒浅愣了愣:“两京制?”
  前些天喝多了酒的姚旭揉了揉额头:“是。应天预计要改名为南京,京城则是直接叫京师。南京除了六部外,都察院一类也一并设立。”
  舒浅觉得这法子短期内是可行,长远角度,却是有些不妥的。
  “南京六部管辖哪些地方?”舒浅问姚旭。
  姚旭思索片刻:“这个争议颇大,至今似乎都没有正式说定。新皇的意思是,统管长江以南,江南着一带。但是臣子们的意思大多是只管几个州府以及周边县。”
  本来这事就算是江南牵扯起来的,若是势头太大,今后猛然割裂开南北,京师会被内外夹击,太危险了。
  舒浅听了还觉得臣子们划分的地方太大了,这南京六部所能管的地方该是越小越好,比如只管南京。
  她想了会儿,忽然失笑:“我在这儿想什么?”
  想出来什么,也不可能朝廷上下听她的话来做。
  “朝廷这事,有事也是百年后的事。哪能管那么多呢?”舒浅摆了摆手,“我知道了。你记得再去看看他们火器练得如何。我们该准备出海了。”
  崇明教第二回出海,日子也是差不多了。
  作者有话要说:  明朝是唯一一个朝代,设置了两京制度的。不过本文设定和历史上稍有差异,主要是南京六部等掌权和管辖范围的差异性。


第91章 
    第二回出海,舒浅早就和众人说定了; 她负责带着人一块儿出。
  这回海舟经过几月修缮和改造; 还放上了几个隐蔽的移动火炮; 准备了一些弹丨药。
  每艘船上都安排了弓箭手和炮手。
  本来出海的该是毕山、舒浅,再带上教中一半出过海的和一半没有出过海的; 算是老带新,能够快速让教中教徒都习惯起出海日子。
  但计划总是比不过意外的。
  原本舒浅这几日带着人练火器; 手上脸上时常带着灰黑。
  她跑上跑下的,也算是常见到乔曼。
  教中很多事要乔曼看管着,乔曼还经常照料她; 给她准备洗漱擦拭的干净热水。
  可这些天但凡遇到乔曼,乔曼便会说想要一道出海。一次两次都被舒浅含糊了过去; 等到第三次; 舒浅不得不劝乔曼再等等,说清了理由。
  等过几回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