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与种田有关的日子 >

第15章

重生之与种田有关的日子-第15章

小说: 重生之与种田有关的日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惠娘盛了两碗厚实的菜粥,端着去了正房。
    陈氏开的门,脸色确是不好,见着惠娘也不说话。惠娘换了声“祖父、祖母”,也不多话,将粥放进他们屋子的柜子上,退了出去。
    许氏盛了满满一盆子的菜粥,里头放着不少鸡肉,往泽浩的房间去,看见惠娘从正房屋子里头出来,白了她一眼,鄙夷道,“真是会巴结。”
    惠娘淡淡道,“惠娘只知孝道。”
    许氏一听心里头一股火窜起来,可手里端着满满一盆菜粥,发作不得,用眼神剜了她几眼,恨恨地进了泽浩的屋子。
    下午,蔡老头背着手出了门,也不知上谁家去了。陈氏的妹妹陈招娣则来找陈氏闲嗑,陈氏见着自己的妹妹似是一下要诉说了自己的委屈,拉着陈招娣,朝着许氏的屋子努努嘴,两行泪就下来了。陈招娣拉着陈氏的手回了正房,说着体己话。
    “阿姐,玉春可又是做糊涂事了?”
    陈氏用袖口擦着泪,想着自己这么大把年纪了,儿孙福没享着,反被自己的大儿媳气得胸疼,越想越悲伤,哭得越发起劲。
    “阿姐,玉春要是做啥错事了,你就让友根好好训训她。”
    陈氏“呸”了一口,“友根真是我好儿子!你是没见着她护媳妇儿的样儿,说出来我都嫌丢人,也不想想是谁含辛茹苦地养大了他,那个没心没肺的东西!阿妹,你是不知道啊,我这家分了啊,个个都不要这个家啊……”
    陈招娣叹了口气,“阿姐,你心里还是知足吧,这分家也是早晚的事,儿孙又在你旁边住着,也就是几步路的功夫。况且,你家玉春再不是,也给友根生了两个儿子,泽浩还是个会读书的,你是不晓得多少人家羡着你家泽浩呢。再看看我家达锦,我心里头是说不出的苦……”
    陈氏一想起自己的亲外甥,也是叹了一口气,“谁说不是呢,也不知达锦心里头咋想的,这么些年了,怎么就不能定下心来,好好找门亲事。”
    陈招娣擦了一把辛酸泪,“若是当年没拦着达锦和老瘸子的闺女在一块儿,兴许现在我孙子也抱上了。”
    陈氏挥挥手,打住陈招娣的话头,“过去的事莫提,老瘸子的闺女是个好货?你让达锦和她在一块儿是想让全村子的人戳咱的脊梁骨?”
    陈招娣想着也是这回事,便也不再去想过去的事,“阿姐,你还记得许家庄那个夏媒婆吗?”
    陈氏回忆了一下,记起就是许玉春娘家村子那个能说会道、死马说成活马的夏媒婆,“她来找你了?”
    “不是,上次我在村里头见着她了,就托她给达锦说个媒,她应下了!你也知道,达锦名头不好听,媒婆都不乐意替他做媒,我想着这夏媒婆应下了也是个明面上的事,没成想,这夏媒婆是个厚道的,还真给说了一个。”
    陈氏一听,激动道,“真说了?谁家的闺女?”
    陈招娣叹了一口气,“也不是谁家的闺女,是个外地的,家里头父母都没了,投奔住在了陆家庄的舅家,听说舅母待她不好,现在十五了,便想着将她早些嫁了,好得些彩礼钱,嫁妆是一点也没的。”
    陈氏听了这番话,脸色不好看起来,“亏你说这夏媒婆厚道,怎么介绍这么个姑娘。推了吧。”
    陈招娣不回话,心里头是不想推的,想让自己的儿子就这么娶了,都二十三了,再不娶,真的是只能娶个寡妇了。
    陈氏瞧着陈招娣的脸色,便知是想应了的,“你真想将这样的闺女娶进来?这要嫁妆没嫁妆,连父母都双亡,若嘴巴毒的,说她克了父母,达锦还不是照样被人家指指点点。”
    陈招娣哭丧着脸,“管不了这么些了,现在达锦不也是被人指指点点,别以为我不知道,当着我的面儿不说,我一转过去,哪个不说我家达锦是个赌徒,不学好的地痞。现在,我就想要个孙子。别的顾不了了。”
    陈氏见陈招娣明着是找自己商量,暗里是早已定了决心,心里头不爽快,闷闷道,“随你怎么决定,到时后悔了可别再来找我哭。”
    陈招娣忙摆手,“不会不会,阿姐放心便是了。”
    说罢话,陈招娣便也不再与陈氏多聊,她心里虽是已经应了这门亲,可嘴上却是还未给夏媒婆回应的,现如今与陈氏说道了一番,心里头便定了不少,想着快些找夏媒婆,把这事儿定下来。
    陈氏送她到了门口,朝着惠娘的屋门口叫了一声,“惠娘!”
    惠娘正在屋里头教着泽文写字,听见陈氏的叫声,便赶紧地出了屋子。
    陈氏见着了惠娘,指指灶间的方向,“去把昨日腌的猪脚拿来,让你姨婆带回去。”
    惠娘听了,便去灶间拿猪脚,心里头舍得猪脚却舍不得盐。
    陈招娣拒着不要。陈氏道,“行了,拿回家去自己吃吧,好好说说辰良,别整日里有点闲钱都糟蹋尽了,大方送了人家东西,人家背后就能说你家好话了?该说的闲话照样说,当着你的面儿不说,背后还不是说着津津有味的?”
    陈招娣知道陈氏说的是这个理儿,可方辰良就是有那个毛病,因着是上门女婿,就怕人家瞧不起他似的,有好东西就往人家家里头送。自己又说不得他,说多了,便是一顿骂。
    惠娘将猪脚递给了陈招娣,想起了今日见到方达锦的事,便说道,“姨婆,我今日在镇子上见到了表叔。”
    “惠娘真见到了?他咋样了?可有说什么时候回家?”
    惠娘摇摇头,“表叔瞧着还好,就是脸色不太好。”
    陈招娣一听这话,有些急了,自言自语道,“这孩子莫不是病了吧,上次见他回来还是好好的,我得赶紧让他爹进镇子寻他回来。”
    说罢提着猪脚急匆匆地回家去。
    陈氏瞧着陈招娣的身影,“哼”了一声道,“寻什么?没钱了自然就回来。”
    惠娘不知这方达锦到底是何秉性,若说是坏人,可今日早上方达锦的举动却是义气的,若说不是坏人,他却不务正业,只想着从家里头拿钱。
    惠娘也一直疑惑这方达锦为何一直不娶亲,按理说,方达锦长得过得去,家里头还是青砖瓦房,田地也不少,愿意嫁过来的姑娘只会多不会少,可是这方达锦却日日在镇上厮混。

正文、26买家什

这几天日头好,蔡友根和许氏愣是两天功夫就将灶台垒了起来。见着蔡友仁挽了袖子满头是汗地在忙,李氏和惠娘在一旁打着下手,许氏是面上带着笑的让蔡友根赶紧地给蔡友仁家帮忙。惠娘自然知道他们打的是什么主意,不就是灶台早一些垒起来,这家就能更早一些分了。
    这么一天下来,灶台也算是垒好了,许氏是急匆匆地又回了家,烧了一锅粥,端了两碗到正房,意思是显而易见地,这灶台垒好了,家算是正式分了。
    惠娘是亲眼见着了陈氏将许氏从正房里头赶出来的,连带着两碗粥全砸到了地上,许氏收拾着碎掉的碗筷,一眼便瞧见了站在门坎上冷眼旁观的惠娘,顿时怒道,“瞧什么!这家可是分了,以后别随便就到我家里头来!”
    惠娘白了她一眼,回了屋子把门一关,眼不见心不烦,先前分家时许氏在正房里头说的话,可是伤人心得很,惠娘是记住了这人穷受人欺的苦。
    惠娘这动作可是将许氏惹恼了,先前惠娘说话是不怎么中听,可该有的礼数惠娘还是讲的,这才刚分了家,惠娘立即便是换了脸,连这规矩也不讲了。当即是叉着腰在正房的院子里骂起来,直到陈氏开了门,将她好一番怒骂,许氏这才收了东西狼狈回了家。
    第二日,惠娘和蔡友仁便起了个大早,这刚分了家,要添置的东西便不少,得赶紧着去镇上买回来。
    蔡友仁的心情似是不错,一路走着竟是哼起了小曲。以往,蔡友仁在外头可算是闷葫芦,人家不跟他搭话,他是绝不会跟别人说话的。今儿早上,碰着了村西头也要去镇上的陈万井,蔡友仁竟是主动和他搭了话。
    惠娘想着,这些年应是自己的祖母陈氏和伯娘许氏做得确是不地道,才将蔡友仁和李氏的性子磨成了先前一言不发的沉默模样。如今分了家,也没了管束,这开朗的性子便露了出来。
    昨儿个晚上,惠娘可是在屋子里头清清切切地听到李氏的笑声的。这么些年,惠娘是当真未见过李氏敞开了心胸笑,以前即便是笑,也是带了愁容。
    到了镇上,蔡友仁和陈万井分道扬镳,带着惠娘去杂货铺里头买了盐、糖一些调味料,又去买了木盆、竹篮之类的一些东西。本来像木盆这种木质的是可以让蔡友根打几个的,可昨日许氏说的话,是真伤了他们大房一家的心,蔡友仁是宁愿花了钱买,也是不乐意去求蔡友根做了。这么些东西,瞧着多,倒也没花几个钱,也就八十多文。
    惠娘又拉着蔡友仁去文墨堂买书,本来还想借泽浩的书凑活一段日子的,可瞧着昨日那分家的场景,却是不行的了,自己买的书自己用了也安心。泽文用着泽浩的书一直是小心翼翼的,就怕弄脏了书,泽浩怪罪。
    惠娘拿了本《千字文》,瞧着这也不算厚,价钱应是不会贵到哪去,可当问了掌柜的价钱,惠娘还是惊讶了。这么薄薄的一本,竟是要三百文。蔡友仁从胸前的暗袋拿出了钱袋,是当即要付钱,惠娘一把捂住了他的钱袋,这真如许氏所说,哪是买书,分明是抢钱。
    蔡友仁瞧着惠娘又财迷的模样,半是宠溺半是尴尬地笑了起来。
    惠娘却是不在乎,这做买卖的,成本价和零售价肯定差了不少,不讨价还价一番,是白白让他们赚了这血汗钱去。
    惠娘当即是面带了笑意和掌柜讨还起价钱来,一番话说得头头是道,句句入了掌柜的心,这掌柜终是松了口,答应了二百五十文卖了。
    惠娘这才松了蔡友仁的钱袋,让蔡友仁付钱。
    出了店门,蔡友仁还是有些想不明白,“惠娘,你怎么说咱们村好些读书人,你会向这些读书人荐他的店,都让他们到他的店里买书,你这不是诓人吗?”
    惠娘笑道,“自然是诓人的,这书卖得也着实是贵,不这样诓他,他怎么肯降些钱来卖给咱们,再说,这掌柜定是知道我们胡诌罢了,做生意的哪个不喜欢听好话?”
    蔡友仁一想,此话说得倒也是,这省下的五十文也不算少了,当即打算再添些钱去买头猪仔。
    惠娘听到蔡友仁打算去买头猪仔,心下觉得这也不错,虽说他们二房分到的房小,可猪圈、鸡窝却都在他们院子里头。虽说简陋,却是省得再去垒了。
    途径王婆子的绣店,惠娘顿住了脚步,自己也不会挑猪,去了也是无用,便和蔡友仁道了一声,让蔡友仁买好了猪仔来这里寻她。
    蔡友仁也是想着卖家畜那儿杂乱,惠娘毕竟是一姑娘家,去了那儿也不方便,立即便是应了,将身上的东西卸了下来,让惠娘看着。
    这时候王婆子坐在柜台后,嘴里嗑着瓜子,目光却是呆呆的,店里头的吴大嫂忙着招呼客人,见到惠娘进来,打了声招呼,接着忙去了。
    惠娘走至柜台,拍了一下桌,王婆子这才醒了神,只是满面愁容,见着惠娘,倒是惊讶,“惠娘,怎么今儿个不是集场你也来了?”
    惠娘笑道,“特意来看王阿婆咧。”
    王婆子显是不信,白了她一眼,又摊开手掌,露出了瓜子,惠娘便也不客气地拿了几颗,一咬,是泞的,不脆了,应是过年时候留到现在的。
    “你就哄我高兴吧,如今见到你来,我心里就发颤,你要不从我手里抠钱,我就谢天谢地了。”
    惠娘对她半真半假的话,也不在意,“王阿婆最是心善,惠娘一直记着你的好呢。怎么今日瞧着你一副烦心的模样?”
    惠娘每次来这绣店里,王婆子十有□在打瞌睡,店里的生意一直是吴大嫂在打理,王婆子也顶多是收收钱,有人来接绣活,便讲讲价罢了。
    听了惠娘这么问,王婆子一张圆胖的脸皱成了掐了褶皱的包子,叹了一口气道,“能有什么,还不是北方这天气一直不转暖,这蚕养不起来,丝绸就涨了价。你又非要涨了工钱,我如今是一文也赚不到,都要赔钱了,哎……我这日子过得是一日不如一日。”
    惠娘觑了一眼王婆子的脸,说得还真像是那么一回事。只是这王婆子精明,惠娘是比谁都清楚,这绣花鞋和绣花丝帕一直在涨着价,虽说成本高了,可她涨的价也不低,这几年风调雨顺,好些人家里有些余钱,做生意的生意也好做,应是比以前还赚得多些。
    惠娘故意不提涨工钱的事,却问她,“北方天气未转暖,咱们这地方气候却是不错,阿婆你为何不在乡村里头自己收蚕丝去,可比直接从贩子手里头买丝绸便宜多了。”
    王婆子斜睨了她一眼,又道,“哪有你想得那般简单,你看看咱们这儿有几户人家养蚕的,这有了蚕丝到纺成丝绸又是功夫,咱们周边几个村哪有这样的人家,种地都是忙得很,谁有闲工夫做这些去。”
    惠娘咬着一颗瓜子,心里疑惑起来,王婆子说得倒真是那么一回事。在她前世的观念里,应是男耕女织,可这儿却是男耕女也耕。白日里做活累,晚上也没什么时间来织布。最多是农闲时,做做女红,换些日常花销罢了。
    还有这养蚕,莫说是蚕了,就连桑园也是未曾见过的。
    惠娘是越想越奇,便问道,“王阿婆,怎么北方天气不如咱们这儿,他们养了,我们反倒不养?”
    王婆子嗑得瓜子“啵啵”响,得意道,“惠娘,瞧着你年纪小,你自然是不知道。咱们这儿自然是比不过北方,你是没去过北方啊,那可是好地方,那儿真是繁华,到了晚上,那整条街上都挂着灯笼,亮堂堂的,跟白日一样呢。你说我王婆子在咱这个镇里也算是体面了吧?可到了那儿,你知道是啥吗?比那儿的乡下人都不如!”
    惠娘蓦地明了,这经济中心在北方,隔着一座山,一条江,这南方被阻隔在了经济中心之外,所以北方相当繁华,而这南方虽不是未开化,却当真不受重视,南北差距相差较大。他们这儿只求个温饱便是足矣,也没人刻意求个大富大贵。
    只是在这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