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红楼之农业大亨 >

第152章

红楼之农业大亨-第152章

小说: 红楼之农业大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子宁随即也凑了个过来,俩人几乎同样的表情,唉声叹气,发愁各自的婚事。估计满京城贵妇们都想不到,她们眼中的最佳黄金择婿对象,此刻竟然傻坐在树下为婚事发愁,而且完全成了陷入单相思的傻爷们。
    “婚事不顺利也就罢了,这几个月还总有人找咱俩的麻烦。你说咱俩是不是撞见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身上有晦气?”蒋子宁总结道。
    靖宴瞄一眼蒋子宁,摇摇头。
    “我给你算一算啊,这几月咱们碰见的事儿虽然多,但总结起来就这几件,第一就是考;我们总碰见各路高人考校我学问,你那里就是功夫、兵法。第二就是遇;遇乞丐,遇劫匪,遇人调戏良家,遇女人调戏咱们,有一次还有男人……”提到这,靖宴觉得可以点到为止了。
    蒋子宁竖大拇指给他:“就是这样,总结的好!”
    “再有便是贝西赤的话本了,把咱俩说成了圣人,出门就被各种人缠着。有次一户人家弄丢了一只鸭子,竟然还来找我!”靖宴指着自己的鼻尖,声音有点发狂的趋势。
    蒋子宁附和地点点头,也一脸疲倦地样子,他苦哈哈的抱着大叔,哭丧着一张脸,对天大吼:“我们到底得罪谁了啊!”
    靖宴灵光闪过,望着蒋子宁。
    他们貌似还真得罪过同一个人。
    ……
    入夏以来,农药制备工作就开始有序的进行,一边生产一边像全国各地的小农学堂铺货,同时新生产出的更加轻便的喷洒器也一同运往各地。夏季农闲时,小农学堂的便在各州县开办的义务讲学,所有小农学堂的授课人先生,都是经过严格考核,且入京亲自受贾尚书亲传,很具信服力。
    至于农民学不学这些知识,全靠自己。若谁想等以后抓瞎了再求小农学堂,一概不管。经去年病害的教训后,但凡勤快想过好日子的人家,都会派人去听两天课程,时间不算长,也不麻烦,只知道怎么配药,怎么用专门的工具喷药,然后记住多少天以后复喷,这些就足够了。只要能免去病害的危机,天天有好菜饭可吃,谁不愿意?
    举国都流行起去小农学堂上课的风潮。若是哪个村县有人懒,不学这个,基本上都会被四周的左邻右舍笑话。在这样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刚好将农业知识得以大面积普及,小农学堂的声誉也是以井喷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覆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连三岁娃娃都知道小农学堂是个学种田的好地方。
    这样的大好情势下,贾琏总算不用太担心明年的杂||交水稻的推广问题。
    与此同时,玻璃厂在前来友好交流的外国友人的帮助下,第一批透光度较好的玻璃出炉,基本上可以跟从国外进口的玻璃品质相当。这些玻璃除了供奉宫廷之外,余下的全部用于温室的建造。
    钢铁制造业也渐渐走向优化。以前的钢脆,出废料比较多,而且费力费工废料,百炼才能成钢。后来生产条件足够,采用了碱性转炉炼钢的办法,很有效率地制备出相对结实的钢铁。
    之后,小凌庄便有了由钢架支撑的一排排玻璃温室。
    建造温室的主要目的是用做春季育苗,当然,冬季的时候也可种植蔬菜了。
    每年秋天的时候,外国商船驶到福建,都会带来成品橡胶,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蔬菜品种,和更多的橡胶种子。相对应的,大宋国会为其提供他们所喜欢的纺织品和陶瓷。而今丝织品和陶瓷生产连年翻倍,其所增产的部分几乎全都用在了国际交流上。
    大宋国的种植业和制造业,冶金业,炼丹业互相促进发展,进入有序的循环模式,而在发展过程中,贾琏会时不时地拿出一部分出售种苗、种子所获得的钱财,用以鼓励人才创新,使得各行业进一步改良优化,变成了一个更有效的良性循环。
    大宋国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不需动一兵一卒,引得各方邻国前来朝拜。皇帝很享受目前的盛世,甚至宋国能有今日,皆是贾琏的功劳。对于这位不爱上朝就爱玩土的镇国公,皇帝越加宠信,更赐予他无上的权力。反正皇帝知道,贾琏这厮心里有分寸,且知感恩,不管有多少荣耀都不会让他失去本我,而且一个种地的手上也没有兵权,他就是宠死他又能如何?反正皇帝现在不多想了,而且十分十分便乐得纵容这位臣子。
    不过,盛世之下,仍有隐患。西北蛮夷最大的部落首领忽斯力可汗狼性十足,眼见大宋国肥的流油,就眼馋了,加之他本来就有点死性不改,销声匿迹几年之后,突然在今秋重整旗鼓,几番派小队人马扰我大宋边境,抢财夺粮,大有再次进犯大宋的意思。
    镇远将军八百里加急,命人即刻将情况呈奏给皇帝。
    这两日正逢中秋佳节,整个京城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更四大贵族联姻做喜,锦上添花,空前热闹。
    中秋后三日,便正是蒋子宁、黛玉,靖宴、迎春两对有情人大婚的好日子。
    蒋子宁和靖宴俩人可谓是患难兄弟,而迎春和黛玉则是胜似亲姐妹,俩家都有意向同年同日大婚,刚好贾赦想多留迎春两年,便就定在今年中秋一同大婚。
    到了归宁日,几家为求热闹,蒋子宁和黛玉先到了林府和林如海夫妇会和后,便都到了镇国公府,加上同样归宁的靖宴和迎春夫妇,自然热闹非凡,前前后后摆了好几桌。
    席至半酣,蒋子宁和靖宴对了一下眼神,一块儿来到贾琏跟前。
    想当年,二人求亲路漫漫长,这一路走来可谓是艰辛无比。这个‘仇’俩人干吞到现在,就是等姑娘们到手稳住了,他二人才敢壮着胆子得罪对付贾琏。
    多年的媳妇儿熬成婆,此时不报何时报?
    二人相视坏笑一下,随即故作友好地邀请贾琏游园,美其名曰说要单独致谢贾琏。
    贾琏很高兴,毫不犹豫地答应,欣然前往。
    
    第140章 大结局
    
    三个人走到半路,就见薛蟠笑哈哈的跑过来。
    蒋子宁突然捂着肚子蹲下。
    “哎呀,我肚子疼,肯定是早上嘴馋,凉瓜吃多了。”
    靖宴忙搀扶他,“正好我也内急,我扶你去。我们去去就来?”
    薛蟠傻呵呵的笑着点头看见前面湖中有个凉亭,有玲珑的八面,都是用雕镂格子嵌着玻璃,样式自然比别家的好看许多。
    薛蟠见其造的精致,景致也极好,就主动建议贾琏一块去那里等着。
    贾琏点头,随着薛走上游廊,二人一同就往水心亭去。
    蒋子宁和靖晏相视一笑,二人悄悄击掌庆贺事情成了,便立即起去请各自岳父过来。
    忍辱负重到今日,他们就等着这天出一口恶气了。不过喜悦之余,二人内心还是有胆颤的。
    “今儿个出口气,以后我们就得过地狱般得日子,值得么?蒋大哥,我有点后悔,咱们太冲动了。”靖晏十分担忧。
    “你不委屈?你忘了那三个月你是怎么过得?怕什么,这事儿咱们占理,以后琏二哥要是敢公报私仇,我们就跟长辈们说。”蒋子宁坚决咽不下这口恶气,他跟贾琏可是好兄弟,竟然不得信任,一定要报仇!
    贾赦正跟林如海谈论贝西赤新写的《二宝子后传》,忽见靖宴和蒋子宁来了,还笑问他二人做什么去。
    “小婿正准备带他观一观府中园林。”蒋子宁笑罢,随即提议大家一起去。
    林如海笑跟贾赦道:“罢了,咱们就随他们去。”
    “宴儿大婚前鲜少来这里,不及子宁熟悉,以后你要常来才好。”贾赦捻着胡子嘱咐,而今他的腰板挺直,言笑慈祥,竟有几分大家风范。
    靖宴连忙应承,本来挺高兴的,一想到以后来这府里面就要面对贾琏,他又怕了。
    “对了,琏儿呢?”林如海问。
    “琏二哥就在那边,水心亭那边。”将子宁抢答道。
    说着既然就到了湖边。贾赦和林如海在俩孩子簇拥下,奔向水心亭。
    贾琏抱着琅哥儿从里面走了出来,薛蟠随后出来,手里还那这个拨浪鼓逗弄琅哥儿。
    琅哥儿而今才有二岁半,正是好玩的时候,白白的一张团脸,特别爱笑。他见着林如海,奶声奶气的伸手抓,嘴里不清不楚的喊着“爹爹”。
    林如海整张脸瞬间就柔和到极致,眼睛笑眯成了一条缝。他快走两步,他忙将孩子抱在自己的怀里,转头问贾琏:“你怎么抱他在这儿?”
    “可巧碰见他奶妈要抱去给姑太太,半路被我给截住了。”贾琏说着,便打算要奶妈将琅哥儿送过去。
    林如海抱着不肯撒手,“留他一会儿不碍什么的,对了,你家稻子呢?”
    稻子是贾琏的长子,小名取得这个好养活。
    贾琏提到自己的儿子,也情不自禁地笑起来,“若在前面儿见不到他,定是跑回去看麦子了。自打麦子出生之后,稻子对弟弟一直很奇,很黏着他。”
    麦子是贾琏刚添的二儿子,还未满月。
    “他们兄弟情深,极好极好,叫人羡慕!”林如海赞叹道。
    靖宴和蒋子宁这时候顾不得这些,都忙着探头往四处看,明明时候到了,却迟迟等不见消息。
    “你们俩瞧什么呢?”贾琏突然问他二人。
    “没,没什么。”蒋子宁和靖宴异口同声。
    贾琏笑得异常温润,拍拍蒋子宁的肩膀,又瞄一眼那边心虚的靖晏。
    “我看你们两兄弟感情也很好,是真的好啊,共患难的那种好!”
    贾琏一句三个好,把二人吓得心肝直抖。
    贾赦和林如海还没听出什么,笑着直说这是好事儿。
    “我看天色也不早了。”贾琏叹道,领着大家往回走。
    蒋子宁几番回头,没等到任何人通报,十分不甘心。
    送走两对新人后,薛蟠也要走,贾琏叫住他说话:“回头跟你母亲说,保媒的事只要老太太愿意就行,此事不用征得我同意!”
    薛姨妈瞧上了大通钱庄的千金,为表重视,希望找贾母保媒,又怕唐突了贾琏,所以打发薛蟠试探一二。
    “好,我记下了。嘿嘿,愿我也能找一个像嫂子那样贤惠的人。”薛蟠不大好意思的挠头。
    “听太太说那姑娘是书达理,善于管账,和你倒正相配。”贾琏拍拍薛蟠的肩膀,嘱咐薛蟠以后要收敛,“把你的臭毛病改了,才配得上人家。”
    “我真改了,已有四五年都没去青楼了。再说我这天天忙的脚不沾地儿,哪有功夫去想那些。”薛蟠无辜道。
    现在,朝廷户部在国际贸易方面的事儿全外包给了薛家。因为贾琏注重贸易交流,在他经常过问和监督之下,薛蟠便开始亲自接手家族事务。这人一忙起来了,精力容易分散,就没有那么多余力再去想其他的事。女人他还是有的,就只是家里养了两个通房而已,别的他真应付不来了。
    贾琏赞了薛蟠几句,送他走后,便转路去西北角一处不住人的荒院子。院内几个家丁守卫看着五个人,这五人什么身份都有,说书的,乞丐,还有唱戏的武生。
    兴儿跟贾琏说明,这些人都是当初用雇来考验蒋子宁和靖宴的。
    贾琏淡淡地点头,叫人将他们放了。
    “就这么放了?”兴儿不甘心道,“二爷,您看他们摆明了是要来找您麻烦的。幸亏您有先见之明,早打发小的去监视两位姑爷的动向,不然今天这事儿要闹出来,二爷您就出丑了!”
    “当初考验的事儿的确我不对,但我必须做。他们闹脾气也适应当的,这事儿就算闹出来,对我说也没什么,俩孩子其实有分寸。罢了,别斗来斗去的,赶紧把人放了。”
    事后,靖宴和蒋子宁听说他们的小尾巴被贾琏抓个正着,吓得魂儿差点没了。有听装对方完全没有追根究底儿,就那么把人给放了,心里都清楚琏二哥是不跟他们一般见识。俩人都心有愧色,以后发誓再不敢这种幼稚的事儿。贾琏那般考验他们,其实都是好心为了妹妹好,他们也理解了。
    再说宁国府,自从贾敬归来,跟着贾琏‘炼药’,对家里的事儿总是有心无心地‘问候’。贾珍疲于应对父亲,哪还有精力去管儿子。反倒摆脱贾珍影响的贾蓉,跟着祖父炼丹弄药,学出了一技之长,而且对烟火颇有研究。后来恰逢皇帝千秋,贾蓉所制的烟火放出后再天空中闪现出金灿灿的龙形。皇帝大悦,赐给贾蓉一个五品公布员外郎的官儿做。
    此事被住在老荣府的贾政听说,气得他鼻子差点都歪了。
    自从周姨娘离开之后,贾政的日子就越发艰难,不好过。本以为挺几个月,贾母便会心软,送钱物过来,偏偏他在荣府硬挺了一年,那边也没人传来消息。贾政到那时候才明白自己作大了,已经完全被镇国公府遗忘了。头一年过年的时候,宁国府还请他过府蹭饭吃。再后来,他身边的随从们他都供不起,宁国府送银子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再再后来,他主动去宁国府拜访,不想被下人们甩了脸色,被瞧不起。得了钱的贾政,越想越委屈,特别怀念以前在国公府的日子。虽然没官做,可好歹吃喝不愁,被人供着。
    贾政决计只留下贴身小厮树儿,把其它的人都给打发回国公府。
    贾政本以为这么打发,能提醒国公府那边的人过来接他。结果人打发走数月,都一直没有响动传来。树儿图着跟二老爷共患难,之后会更受重新。熬到这步田地,他再忍不了了,也离开了贾政。贾政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过日子,偏偏还要脸皮,不想再靠人脸色。数了数手上剩下的几两银子,苦哈哈的自己买种子,把荣府已经腐朽的花园翻一翻,种上地了……
    贾政就是在吃了自己大半年种得菜的情况下,得知贾蓉做了他当初的官儿了。细论起来,贾蓉这个没出息的孩子竟然会比他有出息,比他年轻五岁就做上了他当初的官儿。最要紧的,人家是凭自己的本是,而他是凭着祖荫。
    贾政愤怒之余,开始渐渐反思自己,特别是当他上街,处处都能听见人提起贾、林、靖三大家的联姻之事。想到了迎春,再想到自己的女儿元春,贾政忽然激动起来。对了,他若是去求女儿,应该会有钱拿,可是,他没那个脸!
    怎么活到而今这地步,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