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抗日之雪耻 >

第341章

抗日之雪耻-第341章

小说: 抗日之雪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213。2169万亩增加到1945年的1425。6144万亩,比1938年更是扩大了7成;全边区1940年改旱地为水地2。3558万亩,1944年水地面积达4。1109万亩。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41年为45。586万石,1943年达181。2215万石,实现了自给有余,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除粮食生产外,边区的棉花产量也一年比一年增加。边区原来不产棉花,经过大生产运动,植棉面积迅速扩大,1941年3。9082万亩,1942年9。4405万亩,1943年15。0287万亩,1944年30万亩,1945年35万亩。棉花产量也逐年提高,1941年100万斤(皮棉),1942年140万斤(皮棉),,1943年173万斤(净花),1944年300万斤(净花),足够边区军民穿衣之用。在粮棉增长的同时,边区的畜牧业也有相当的发展,牛的数量从1939年的15。0892万头,增加到1943年哦2。0781万头,羊、猪等的数量也有较大的增长。
    除此之外,整个延安地区以及整个边区各行各业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不管是农牧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过大生产运动,到1944年则办起了11个造纸厂、2个肥皂厂、12个被服厂、8个工具厂、4个印刷厂、3个陶瓷厂、23个纺织厂等77个公营工厂,职工达12,000多人。至1943年,边区的棉纱、布、铁、纸及其它很多日用品做到了基本自给。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与市场的活跃。边区『政府』曾先后成立了光华商店、盐业公司、南昌公司、土产公司、永昌公司等,主要组织土产输出,换取必需品输入,以保证对军民的供应,稳定边区物价和货币。同时,公营商业、合作商业与私人商业组成了遍布城乡的商业网点,方便了军民的生产与生活。
    大生产运动使得军队积极参加生产,改善了物质生活,许多部队实现了粮食、被服和其他日用品的全部或部分自给,由于军队努力生产,收入增加,使人民的负担也大大减轻。 大生产运动使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军民胜利地度过了抗日战争的最困难时期,为支持敌后长期战争,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数据,绝对没有掺杂任何水分,而且这还只是很少一部分部队创造出来的财富和经济效果,现在韩云华准备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将大生产运动的规模提高到历史上无法比拟的一个程度,所以他坚信这场由中央主导的内***军区主持发展大生产运动绝对会取得比历史上更加辉煌的胜利的。
    韩云华在延安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一直都没有参加任何政治活动,半个月之后韩云华又静悄悄地返回了塞北,这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延安之行成为了后世历史上很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世史学家对于韩云华这次延安之行进行了研究,但是却都没有找到关于『主席』与韩云华元帅之间交流的任何文字『性』东西只是大致可以根据之后几年的内***军区的活动以及中央的一些方针政策判断出他们之间的谈话肯定和振兴边区经济有关。
    回到归绥之后韩云华给全军所有师以上的军政干部开了一次会议,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军区的任务,将部队训练和休整当做了今后最主要的任务来抓。其次军区要调一部分部队和难民团到延安参加大生产会战,并且还要加大对边区经济的支援,保证大生产会战的胜利。另外,军区还要不惜一切代价组建新部队,争取在一年的时间内将军区的部队扩编到一百万以上。
    会后韩云华又向党中央以及八路军总部发了一封请求电报,请求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能向内***军区提供一大批军政干部,支持内***军区的新计划。
    对于韩云华提出的一年内内***军区兵力达到百万的目标大家都抱有怀疑的态度,毕竟现在内***军区上报延安军事委员会的部队人数为28万,距离百万大军还有78万之多,不管是『毛』『主席』还是朱总指挥都不认为韩云华能在一年内组建起一支百万大军。
    但是尽管如此,然而党中央还是答应了韩云华的请求,将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参谋长曹里怀、政训处主任莫文骅、警备第三团团长阎红彦、警备第六团团长王兆相、警备第七团团长尹国赤、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参谋长周子坤、第1支队司令副司令傅秋涛、第1团副团长江渭清、第2支队副司令粟裕、第3团团长黄火星、第3支队司令谭震林、第4支队司令高敬亭等125名军政干部调任内***军区,具体职务由内***军区党委干部讨论决定。
    接到中央的调入内***军区的干部名单的时候韩云华惊呆了,这次调入内***军区的军政干部里面可是有一些大才,不管是曹怀里还是粟裕再或者是谭震林都是名震后世的大将,而且见过这后这些人的军衔都是个顶个的高,这次调入内***军区的军政干部后来都各有际遇,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参谋长曹里怀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政训处主任莫文骅55年被授予“中将”;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警备第三团团长阎红彦55年被授予“上将”;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警备第六团团长王兆相55年被授予“少将”;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警备第七团团长尹国赤55年被授予“少将”;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傅秋涛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新四军第1支队第1团副团长江渭清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新四军第2支队第3团团长黄火星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此时内***军区真可谓是将星云集,有了这些大才的加入,韩云华对于接下来的战事可谓是信心十足。
    由于调动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尤其新四军现在还在皖南,所以没有一两个月这些军政干部是无法赶到塞北的。不过现在整个内***军区也很消停,并没有什么大的战事,除了大战之前撒出去的那几只特战队还在敌占区与日军玩躲猫猫之外,就只剩下调往东北地区的那个步兵旅还在同日军交火,剩下的部队和日军损失惨重的那些步兵师团一样窝在自己的地盘上『舔』伤口。
    韩云华也没想到这一修正就是整整两个月的时间,这难得的平静让韩云华很是意外,日军的指挥官到底是想干些什么,虽然说华北地区的日军被调走了不少,但是留在华北的小鬼子也不少,就这样和内***军区耗着也不是办法,以多田骏那个老鬼子的『性』格应该早就派部队前来了。
    前一段时间是由于部队忙于调动,日军无暇顾及军区,现在日军已经完成了调动,但是双方依然是这么安静,气氛很是诡异。不过韩云华也知道现在日军虽然战斗力有所下降,但是日军的情报部门却比之以前要厉害的多了,前不久钱壮飞的一个情报组就在天津被日军破获了,损失了四名优秀的情报员,而国民『政府』军统局的保定站也在一个月前被特高科摧毁了,所以除非有必要,否则的话韩云华并不愿意暴『露』军区的情报人员。
    既然日军不主动来攻击军区,那么韩云华还乐得清净,军区经过这两个多月的休整,各老牌部队都已经恢复了战斗力,新组建的那十个步兵师也已经有六个列装了,清一『色』的日制武器装备。剩下的那四个步兵师虽然武器装备依然相当缺乏,但是却比八路军一般的部队要好一些,还是有一些战斗力的,另外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内***军区又组建了五个步兵师,到目前为止内***军区已经有了25个步兵师和4个骑兵师,总兵力达到了60万以上。
    同时党中央调配给内***军区的那125名军政干部也已经全部到位,经韩云华以及整个军区党委的一致决定,将这些新调入内***军区的军政干部同塞北军事指挥学院新毕业的这些学员一起编入新编的那十几个步兵师里面。
    粟裕和谭震林等人都被韩云华安排到了师长的职位上,但是却没有给他们派政治委员,用韩云华的话说,这些大将们都是可以只手擎天的妖孽型人才,给他们派政治委员那只是资源的浪费,以后再说吧,现在军区都在扩编,在韩云华有意无意的“纵容”下,不管是老部队还是新兵部队再或者是地方守备旅都在明里暗里地扩编部队,整个塞北地区大约1600万人口中有的是青壮年,再加上刚刚从冀西北地区迁到塞北的两百余万人口中绝大多数的都是青壮年男女,所以内***军区现在最不缺乏的就是兵员。
    然而兵员好解决,但是武器装备却不好解决,虽然上一次韩云华在视察包头兵工厂的时候就对兵工厂的产能提出了要求,而包头兵工厂的负责人杨延年也却是对兵工厂的生产进行了调整,产能也提高了不止一倍,但是也经不起韩云华这样折腾。包头兵工厂就算是加班加点机器二十四小时不停地生产也跟不上内***军区的发展,如果按照韩云华的发展目标来看,内***军区最少还得建三个同样规模大小的兵工厂才能满足部队的作战所需。
    对于这个问题韩云华也是一筹莫展,现在外援断绝,连德国商人也不敢再向韩云华所部出售设备生产线了,就算是有人卖也根本就运不到塞北地区,虽然韩云华所部几乎拿下了整个冀东地区,有了自己的出海口,但是日军却派了两艘军舰日夜不停滴在那一带海域游弋,出现在这一带的所有商船都要受到盘查。一经发现不是***货船一律予以击沉,这半年来已经有十几艘中国以及英法货船遭了秧。这半年的时间冀东的部队救起的船工就有十几人,但是绝大多数的船工以及他们的老板在货船被击沉之后就被日军就地消灭了,侥幸存活的不足十分之一。
第四百五十四章:备战华北(二)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韩云华依然竭尽全力整军备战,在罗荣桓等人的眼里韩云华这是彻底的歇斯底里了,是准备和小鬼子拼老命了,除了四十万老部队确实战斗力很强,武器装备也不错之外,剩下的二十几万部队则是几乎没有什么武器装备,尽管杨瑞华已经将库存的所有武器装备都拿了出来,连之前看不上眼的中正式汉阳造都拿了出来,但是还是有十几万部队没有武器。Www!//百度搜书名加笔趣阁看最新章节2。//
    虽然经过两个多月的训练,这几个步兵师初步有了部队的样子了,但是由于没有武器装备,所以部队的士气并不高,整体战斗力还很弱,这些人要是送上战场还真是给多田骏送菜去了。
    而且这段时间军区为了协助边区政府发展经济,打好大生产会战,所以不管是人力还是物力再或者是财力都是向边区政府倾斜,军区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一点家底以惊人的速度向边区政府流去。让杨瑞华这个大管家很是心疼,多次建议韩云华不要再回延安了,因为他一回去军区就得大出血一次。
    七十一鼓作气的道理谁都懂,更不要说像多田骏这样的老手了,内蒙古军区的威胁已经到了刻不容缓必须解决的时候了。但是怎奈内蒙吉军区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实在惊人,上一次大战的时候只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而且还是在日军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但是依然还是被内蒙古军区吃掉了整整一个师团,另外造威了近十万的伤亡。
    多田骏这是被内蒙古军区吓住了,没办法,经过调整的华北方面军只有八个野战师团和四个独立步兵旅团区区二十万兵力了,尽管伪华北靖绥军经过扩编之后也有了二十八个步兵师以及两个骑兵师另外还有八个独立步兵集团,总兵力高达28万人,但是实际上此时华北北地区的防御力量已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自保尚且不足,那还有能力进攻呢。
    现在多田骏只盼望南下计划能够短时内实行并且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然后被调走的部队能够尽快归建。让他这个华北方面军司令官能够当得安稳一些,不像现在战战兢兢的,就怕那一天天一亮发现中**队已经兵临城下了。
    在双方较为默契的“配合”下,整个中国北方的战局基本上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平静状态,双方虽然偶尔在边界地带动一动手,但是却绝对不会派团级编制的部队到对方的防区作战,为了保持这种默契韩云华特意命令野战一师停止明面上向山东诸县的进攻,而多田骏则是立即回应,命令进攻晋察冀军区的那支日军立即返回涞源,进攻冀南的日军也立即返回石门,双方的动作协调一致,相互间打得都很有分寸。
    不过不管是韩云华还是多田骏都清楚对方打得什么主意,不过是养精蓄锐积蓄力量的巴把戏而已,到时候一方恢复了实力绝对不会向对方手下留情的。
    又是两个月过去了,时间已经到了1940年8月18日了,这段时间整个华北地区也没有进行多大规模的战斗,连带的整个中国战场都陷入了短暂的平静,中国和日本都抓住这难得的时间休整。
    这段时间韩云华这边过的倒是很充实,新兵部队已经完成了长达四个月的集训,部队的纪律和战斗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而边区政府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359旅和内蒙古军区归绥警备旅、集宁警备旅、锡林浩特警备旅在延安进行的生产大会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垦荒16万亩,养猪1200头,鸡鸭鹅更是不计其数,而且庄稼长势喜人,丰收已经是可以预料得到的事情了。
    最让韩云华高兴的是军区派往东北的部队传来消息,李定国已经和东北抗联的许多部队取得了联系,并且同期中几只联军进行了实质性接触,部队也扩大了不少。现在他们那个步兵旅已经有将近八干人了,在东北那边的威名不小。
    另外李定国向韩云华提出申请,要他调一些政治素质过硬的干部到东北来主持工作,他一个人在这边实在太累,军政工作一肩挑确实是难为他了。【笔趣阁高品质更新】韩云华知道李定国是一个实战型人才,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是管理部队的思想工作就不是他所擅长的事情了。所以,经韩云华和军区的其他领导协商之后决定成立绥东军分区,调沈玉泉调担任绥东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绥东军分区下辖第十一师和骑兵第四师以及远在东北的李定国所部。绥东军分区的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