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游龙戏唐 >

第278章

游龙戏唐-第278章

小说: 游龙戏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儿臣在。”

一听太宗点了名,李恪自不会不清楚这就是太宗要给其一个表演的机会了,再一想到陈子明昨日所给出的判断,心情当真是激动到了极点,也就是靠着养气的功夫了得,方才不曾露出甚破绽来。

“众爱卿之言,尔也都听见了,既如此,尔就代朕为众爱卿分说一二好了。”

太宗漫不经心地吩咐了一句,言语中毫不掩饰自身早已与李恪达成了共识之事实,明显透着股暗示之意味,当即便令敏感的诸般臣工们皆为之心弦狂振了起来。

“儿臣遵旨。”

李恪恭谨地应了一声,而后方才站直了身子,飞快地组织了下语言,神情凝重地开口道:“好叫诸位大人得知,入侵波斯国者,乃大食国是也,其国以清真教立国,国主自称哈里发,又是该教之教宗……,为防微杜渐故,我大唐自当拨出部分军械,支持波斯国抗争到底,以利我大唐之将来!”

“诸位爱卿对恪儿所言所述若有甚疑义,且就说说好了,朕听着呢。”

听完了李恪的长篇论述之后,诸般朝臣们自不免都皱眉沉思了起来,一时间竟无人站出来言事,一见及此,太宗显然很是满意,紧着便出言催促了一句道。

“陛下,老臣听得吴王殿下如此宏篇巨论,心实感佩焉,只是不知吴王殿下所言所述依据何在,莫非是从波斯使节团处得来的消息么?”

太宗话音方才刚落,就见长孙无忌已是从旁闪了出来,一派大惑不解状地发问道。

“嗡……”

长孙无忌这么句问话可谓是诛心得可怕——身为皇子,不经圣上批准,私下与别国使节会面,不管是甚理由,那都是违制之罪,往小处说,或许还能用好奇心过度来解释,大不了罚俸一番也就能过得关去,可往重里计较了去,那就有着私通别国,意图不轨之嫌疑,那可就不是罚俸能了事了的,轻则遭贬谪,重么,闹不好就要被追究谋逆之罪了的,满殿诸般大臣们都是心智过人之辈,又怎会听不出长孙无忌的问话大有问题,一时间乱议之声便即大起了,为李恪暗自捏上把冷汗的可是大有人在。

“司徒大人怕是误会了,小王岂是不知法度之人,又怎敢私下与外国使节勾连,之所以能知诸般事宜,不过是因往昔对波斯国有所好奇,曾召过几名来往于我大唐与波斯间的波斯巨贾问询,故而能知大食国之根底罢了。”

见得长孙无忌如此肆无忌惮地要坑害自己,李恪就算再好的脾气,那也不能忍了,虽不曾出言怒斥其之无礼,语调虽尚算平淡,然则在言语间却是没给长孙无忌留甚情面,就差指着长孙无忌的鼻子骂其无耻了的。

“殿下兴趣爱好如此宽泛,着实令人佩服,然则说到拨出军械以支援波斯一事,老臣便不敢苟同了,须知我大唐征伐高句丽在即,自用尚嫌不足,何以济人哉,此议万不可行也。”

饶是李恪所言已算不得好听,奈何长孙无忌脸皮着实是厚实得很,根本没半点的赫然之色,不依不饶地又提出了条反对之意见。

第454章 顺水推舟(三)

“启奏陛下,司徒大人所提之事,微臣应是最有发言权,且容微臣来答可好?”

长孙无忌的反对意见看似正常讨论问题,可实际上却是包藏着祸心,无论李恪作何解释,那都一准要跌到长孙无忌所挖的坑里去——回答说军械确实不足用么,那李恪先前所提之建议便是在欺君,回答说军械有富余么,得,你李恪就一闲散亲王,怎会知晓工部以及兵部之事宜,如此关切军械生产,居心到底何在?此一条,旁人或许一时间没反应过来,可陈子明却是瞬间便明了了长孙无忌的险恶用心,唯恐李恪上当之下,自是不敢有丝毫的耽搁,紧着便从旁闪了出来,高声地提议了一句道。

“准了。”

太宗此番之所以召集群臣前来议事,便是要借此机会给李恪一个完美的上台表演之场合,正因为此,乍然一见陈子明突然冒出头来打岔,自不免颇觉意外,可再一细想,立马便意识到长孙无忌先前的反对意见里暗藏着杀机,心下里当即便有些不爽了,望向长孙无忌的眼神里自也就带着几分警告之意味,可到了底儿,还是不曾明着发落于其。

“谢陛下宽仁。”

听得太宗准了自己所请,陈子明紧绷着的心弦立马便是一松,但却兀自不敢大意了去,紧着谢了恩,而后方才缓缓地开口道:“自前年铜川、凤山、太原等处之钢铁厂正式投产以来,我大唐之生铁、钢材产量与日俱增,三年前,举国生铁年产量不过两百万斤不到,而去岁,不说生铁,光是熟钢便已剧增至八百余万斤,今年截至到十月,熟钢产量已增至一千两百余万斤,到年底,突破一千五百万斤不成问题,预计明年所产还能有个不小之增幅,而我工部生产军械正常所需不过三百万斤而已,其余大部熟钢、生铁处留部分为库存之外,已然大量向民用转移,至于各军工坊所产之军械除已拨付兵部所需之数外,尚有不少之库存,据微臣所知,现如今压在工部各工坊库房中之箭矢、弓弩、刀兵皆以十万计,纵使后年大战将起,不说兵部之库存,便是工部富余之数,也足可轻松应对无虞。”

“嗯,子明办事素来尽心,朕无忧也,众爱卿可还有甚不明之处么?”

太宗最为挂心的便是再征高句丽一事,如今听得陈子明如此说法,自是放心得很,在他看来,只要不影响到对高句丽的战事筹备,拿出多少兵刃去支援波斯帝国都算不得甚大事儿,无他,大唐如今国库殷实得很,些许财货的付出,太宗还真就不甚介意的。

“陛下圣明,臣等别无异议。”

太宗打算支持李恪的态度既都已是如此之明显了,诸般臣工们自是不愿再多生枝节,至于长孙无忌么,倒是还想再生些是非出来,只是自忖辩才远不及陈子明,强自再多啰唣的话,不单不能成事,反倒有着进一步令太宗生忌之可能,一念及此,他也就没了再进言之想头,尽管不甘依旧,却也只能是随大流地称颂了一声了事。

“那好,此事便姑且这么定了,具体章程由子明去操办,至于恪儿么,政务熟稔,所思所想皆深合朕心,且就每日到御书房帮着朕批折子好了。”

就在群臣们都以为事情已然定盘之际,却不曾想太宗突然又放出了个重磅炸弹,当即便震得群臣们为之愕然不已的——李恪曾监过国,可那是因太宗在外领兵征战之故,属不得已而为之,而今,太宗好端端地就这么又将批折子的权力交给了李恪,个中之意味明显不一般,这无疑是在向群臣们宣告李恪的继承人之地位,尽管大家伙对此其实都已是心中有数了的,可还是不免受震不轻,一时间竟都忘了要紧着称颂上一番。

“父皇如此厚爱,儿臣自当竭力奉公,断不敢有负父皇之重托。”

旁人可以震惊与诧异,可李恪却是不敢在此际有所闪失,但见其紧着便迈步行到了殿中,一派感激涕零状地便谢了恩。

“陛下圣明!”

陈子明的反应也是极快,这不,李恪谢恩方才一毕,也不等群臣们有所表示,他便已是紧着高呼了一嗓子,当即便将群臣们从恍惚中惊醒了过去,于是乎,参差不起的称颂之声当即便响成了一片。

“好了,今日便议到此处,众爱卿且都各去忙罢。”

尽管群臣们的称颂之声不甚齐整,显然其中有部分大臣对此议颇是不以为然的,可太宗却是不打算理会,也没给群臣们开口进谏之机会,紧着便下了逐客之令。

“陛下圣明,臣等告退。”

太宗都已将话说到了这么个份上,不管各自心中到底作何感想,这当口上,却是没人敢公然反对的,只能是齐齐称颂了一声,就此鱼贯着退出了大殿,各自忙乎去了……

“舅父,事情怎会弄到这等地步,如今老三那厮……,唉!”

李恪再度监国的消息一出,朝野间顿时为之震动不已,热议之声也就此大起了,面对着这等不利到了极点的局面,李泰哪还稳得住心神,一从宫中出来,也顾不得甚避讳不避讳了的,直接便去了长孙无忌的办公室,卜一屏退左右,便已是气急败坏地哀叹了起来。

“迟早的事儿,又有甚可奇怪的。”

长孙无忌虽也对太宗的决断颇感突然,但却并不以为这有甚大不了的,毕竟李恪早已是内定的储君了的,如今太宗本人因衰老之故,日渐惰政,原就需要有人来帮其处理政务,在这等情形下,由李恪这么个内定的储君再度监国,本就属再正常不过之事了的。

“可……”

李泰原本指望着能从长孙无忌处得到翻盘之妙计,却万万没想到其竟会是这等淡漠之态度,一愣之下,脸色顿时便难看到了极点。

“可个甚!怎么,这就沉不住气了?”

眼瞅着李泰那等惶急的样子,长孙无忌当真是气不打一处来,面色当即便是一沉,毫不客气地便呵斥了其一句道。

“舅父息怒,甥儿只是,唉,只是一时不忿罢了,一切还须得舅父多多帮衬才好。”

李泰终归是没胆子真跟长孙无忌闹出了生分,纵使心中已是不爽到了极点,却还是只能强打着精神地巴结了长孙无忌一番。

“嗯,此番工部那头既是要拨兵家援助波斯,那倒是个机会来着,据说越王殿下在工部里还有些可用之人手,也差不多该动上一动了。”

见得李泰已服了软,长孙无忌倒是没再出言呵斥,但见其伸手捋了捋胸前的长须,意有所指地点了一句道。

“舅父之意是……”

李贞早几年确曾管过漕运一事,也确实在工部里提拔任用了些人手,可一来人数并不多,职位也不高,最高的不过才员外郎而已,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对此,李泰自是心中有数的,也从来就不曾真指望李贞那些手下能派得上甚大用场,此际一听长孙无忌似乎打算重用李贞手下那些人手,自不免便有些犯迷糊了的。

“吴王殿下既已再度监国,文事自此也就差不多算是尘埃落定了,如此,武事也就须得早做准备罢,殿下只管叫越王殿下出头,能从工部里扒拉出多少武备便算多少罢。”

这一见李贞如此之茫然,长孙无忌也实在是拿其没法子,无奈之下,也只能是强压住心中的不满,明确地指点了其一番。

“那好,甥儿这就去安排也罢。”

听得长孙无忌如此吩咐,李泰的精神当即便是一振,自不敢再多言啰唣,恭谨地应了一声,便即就此匆匆离去了……

“玄龄啊,朕这几年精气神大不如前了,看折子一久,眼便生疼,不得已,也只能找个体己之人来帮着朕操持上一番,赶巧呢,恪儿又监过国,算是政务较为熟稔,朕也能稍安心些,然,恪儿到底还年轻,若有甚做不到之处,爱卿只管直接说了去,他若是不听,且就来告知朕,朕自会有所决断的。”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且不说长孙无忌与李泰在密议连连,却说廷议一毕,太宗便将房玄龄请到了御书房中,碎碎叨叨地交待了一番。

“陛下圣明,老臣知道该如何做了。”

房玄龄乃是老宦海了,一直都是太宗的绝对心腹,又怎会不了解太宗的为人,只一听其这等看似推心置腹的话语,便已明了了太宗心底里的真实用心之所在,无非是放权之余,又担心会有失控之可能,这是要他房玄龄督导李恪的监国来着,对此,房玄龄心中当真是叫苦不迭,无他,要知道李恪乃是储君之选,又有着陈子明等诸多顶级朝臣的支持,真若是跟李恪闹出了生分,他房玄龄哪有甚好果子可吃的,问题是太宗旨意既下,实也容不得他拒绝的。

“嗯,如此便好,玄龄办事,朕自是信得过,不要怕得罪人,一切有朕呢。”

太宗大有深意地看了房玄龄一眼,意有所指地又点了一句道。

“陛下圣明。”

一听太宗这等言语,房玄龄心头自不免便更苦了几分,奈何太宗都已是如此说了,他就算不想当恶人,怕也不可得了,无奈之下,也就只能是再次称颂了一声了事……

第455章 中书令之争(一)

与波斯使节团的磋商进展得很快,寥寥数日便有了结果,期间,波斯王子卑路斯几次提出要大唐出军援助,都被陈子明客气而又坚决地拒绝了,最终只是同意给波斯帝国支援一批武备,包括横刀、弓弩、箭矢、皮甲等唐军制式武器,至于运输方面,则须由波斯帝国自己解决,对此,卑路斯表示困难太多,请求大唐能派出部队负责押运。

若是派部队押运武器,那还不如直接派唐军前去更合算,很显然,卑路斯这么个要求,已然超出了大唐所愿给予之范畴,对此,陈子明提出了个折衷方案,那便是为卑路斯联络在京的几名波斯巨贾,由他们出面负责运输问题,与此同时,大唐在关税以及丝绸配额上给予倾斜之照顾,三方仅仅磋商了两天时间,便已达成了最终之共识,报请太宗批准之后,援助计划于贞观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正式启动,大批军械从工部各工坊以及库房中向波斯巨贾们的仓库调拨,以备明春之启行。

忙忙碌碌,忙碌碌,一转眼,新春已过,朝堂诸般事宜在李恪的主持下,可谓是顺遂无比,仅仅月余的时间,因太宗惰政而积压下来的大量政务皆已赶完,李恪的治政之能自是深得朝臣们之好评,太宗更是龙颜大悦,原本已渐不太行的身体竟自大为好转,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着,可就在元宵刚过没几天,中书令马周却是突然病倒了,病势极凶,饶是太宗一闻讯,便急令太医赶往救治,奈何马周病情太重,已难有回天之术,太宗为之大恸,不单亲率群臣赶往马周府上慰问,更着吴王李恪以弟子礼每日前去马周府上探视,又令天下寺庙皆为马周祈福,期盼着能有奇迹之发生。

奇迹之所以是奇迹,正是因为其罕有,很显然,马周的病情并不在此列,尽管太宗已是将能做到的事儿都做了一遍,可惜还是没能挽回马周的生命——贞观二十二年二月初七,马周已到了弥留的最后关头,太宗不顾自身风寒未愈,领李恪以及陈子明等宰辅们一道去了马周府上,于最后告别之际,太宗流着泪问马周何人可接其之任,马周不答,只言一切当由陛下做主,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