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权贵娇 >

第142章

权贵娇-第142章

小说: 权贵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一来,有官员连剐了他的心思都有,连任迟也挨了不少眼刀:叫你多事!现在,惹怒这个老狐狸了。

    这个时候,有人才记得,傅通众多称号当中,还有一个“老狐狸”,听说他当年,将大盛最出名的将军窦德耍得想哭都没地!

    现在,果然不声不响地插了十六卫一狠刀!

    不想,任迟挨了这些眼刀后,竟然双眼一亮,不自觉地点了点头。然后,他出列了。附和傅通之言,奏道:“臣以为,傅老将军此奏言甚好!皇朝承平既久,是应该点兵了!臣恳请皇上准许!”

    这一下,官员们的眼珠子碎了一地。任迟这个人真是……奇葩啊!

    他脸上坦荡荡的表情在告诉大家:点兵,便可知十六卫的真实情况。这个,本来就是兵部的工作,他作为兵部尚书,是应该出言的。

    如此想法,如此行事。倒真是任迟这样的人会有的!

    傅通的目光。也落在任迟身上。点兵这样的奏请,还有人附言,不怕成为众矢之的吗?——他尚不知,这个人就是说出“西疆卫都是傅家私兵”那诛心之言的人。

    任迟出言之后。宣政殿就陷入了一种怪异的沉默。他们任何一个人都不敢像任迟这样。就算是反对上奏之言。他们都要掂量许久。皆因,点兵这两个字的分量,太重了!

    大定上一次点兵。还是崇德元年,崇德帝登位那一年。那一年,是为了整合二王之乱后的兵力,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施加帝王威严,才有了那一次点兵。

    点兵,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也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清点士兵数量。而是包含众多内容,主要的有三方面:军籍的清点、财册的核算、军械的存耗费。

    这三点听起来十分简单,实际上要完成这三点,甚是艰难。

    须知,大定有十六卫,平均每卫有十万兵马,计有一百六十多万士兵。一百六十多万士兵的所耗所用,包括吃穿用度,包括军械辎重,还包括战马的粮草场地。如果真要进行点兵,那么必是一场浩大的工程。

    参与到点兵这项工程里面来的,除了兵部之外,还须户部核对钱财这一方面的内容,还须卫尉寺和兵器司查看军械的情况,而且,还须有御史台的官员监察点兵过程!

    牵一发而动全身,换言之,主要点兵进行,那么朝廷就有众多部司都要动起来,涉及的方方面面可想而知。

    是以崇德帝登位以来,就只有那么一次点兵,唯一一次。

    现在,傅通由此奏言,若是皇上有允,那就是第二次点兵。知道何谓点兵,知道所涉之大,官员们怎么能不审慎思量?

    而令朝官神色惊变的,令有人想撕了傅通和任迟的,除了点兵所涉重大之外,还因为现在军中有一种现象,他们心知肚明。

    这种现象就是:冗兵!

    只要有军/队存在,就会有冗兵现象。因为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士兵的数量是难以精准的。为了战役的胜利,也为了充足的保障,实际士兵的数量一定会比军籍造册的多,这无法避免。

    冗兵现象在战乱之时,出现得最少。因为接连不断的战役会极大地消耗士兵的数量,有时候士兵的数量还远远低于所需。连士兵都不够用,又哪里会有冗兵?

    相应地,冗兵的现象,在承平之时十分突出。没有了一场场残酷的战争,士兵们便能最大限度地活下来,又因为军中条件优渥,渐渐地,士兵数量会越来越多。

    在这个时代,士兵可算是终身制,除非是残了、病了、死了,不然就会一直在军中,如此巨大的士兵数量,有很多是没有用的士兵,但朝廷又严格规定各位有相应的士兵人数。

    那能怎么办?便只能瞒上,只能私底下补充青壮力量。这些青壮力量,有部分是朝廷默认的,但有更大的部分,是各卫私自招募的。

    按照朝廷的说法,现在国朝承平,哪里需要这么多士兵?应该不断淘汰削减才是,又怎么会承认士兵越来越多?

    因此,表明上,十六卫共有士兵一百六十多万人,但实际士兵的数量,远远不止这个数量。

    这多出来的这些士兵,实际上就是各卫大将军所养的私兵!这些私兵托于各卫之中,听令于各卫大将军,却是朝廷在资养!因此,每卫的军需耗费,一年比一年多……

    冗兵的情况,熟知军中的人都心照不宣。如果朝廷点兵,这些私兵的存在必无法隐匿,到时不仅多余士兵会被扬出来,各卫大将军养私兵之举也必被朝廷问罪!

    如此,不是自掘根基自寻死路,又是什么?!——他们就不相信,西疆卫会独清!

    立于殿中的朱宣明,心中骤然升起了一种恐惧。因为他太清楚冗兵的情况了,尤其是与他关系甚深的那几卫的情况!

    如果那几卫因此遭受巨大损失,那么他要怎么办?他在军中的势力怎么办?

    没关系,方集馨一定会出言阻止的。他双眼张皇地往尚书省那边一扫,却发现那里最前面那个位置空空如也。是了,方集馨现在还躺在家中,半死不活,又怎么能出言反对?

    方集馨的分量是最大的,除了他,还敢有谁会清楚当中厉害,并立即出言反对呢?

    现如今,兵部尚书霍韬没动,虎贲副将薛守藩没动……军中的人都沉默!

    中书和门下两省的主官都像棵木头一样,根本就动都不动,其余的官员闻风知意,全部都低头静默,谁会站出来,驳斥傅通这个上奏?

    就在这个时候,御史大夫俞恒敬出列了。他那双永远像含着深情的凤目,缓缓扫过了傅通和任迟两人,似是露出了一丝笑意。

    然后,他说道:“皇上,臣以为,傅老将军此奏甚对!皇朝承平已久,正好趁着私兵这个契机,点兵!”

    他此言一出,朱宣明等人便觉得头皮发麻,眼前一阵阵发黑。俞恒敬,他怎么敢?他怎么敢?!

    (章外;哈哈,正好明日是八一,写这一章向pla现在的风气致敬。)(未完待续。。)

    ps:  第三更!第四更……还是不确定。555,今日票票好少,感谢风华2011、见月已非昨、今夜月色倾城的粉红和打赏!

237章 有人怕了

    (第一更!八月开始,不求月票的话,就太不敬业了。所以,请大家用保底月票砸我把……)

    俞恒敬是御史大夫,他既附言傅通的上奏,就意味着御史台站在点兵这边,表示他们愿意对点兵事宜进行监察。

    这对朱宣明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好不容易才有个官员出列,却是赞同点兵的。他看着俞恒敬那双深情的双眼,恨不得戳瞎了它!

    可是宣政殿中的情况,不会因为他的好恶而停滞。紧接着,侍御史房莘出列了。而这块石头,也不是朱宣明想踢走就提走的。

    这个被称为房顽石的人,声音如石头落地那样硬邦邦的:“臣亦认为点兵可行。点兵和括隐一样,对朝廷大有益处,可防止贪腐,可激浊扬清……”

    房莘的话语冷硬,说出的道理却是一条又一条,而且条条都听着很对,顿时让官员们升起一种想法:点兵,真是好啊!

    不管是俞恒敬还是房莘,他们出列附言的原因都很简单:他们想知道现在冗兵现象有多严重。

    朝廷养兵,是为了用兵。冗兵最恶劣之处,不在于靡费朝廷资财,而是在于削弱军中的战斗力!

    他们担心的是:士兵数量越来越多,朝廷军需支付会越来越大,军中作战能力会越来越弱。一旦到了朝廷用兵之时,怕这些士兵会不堪一击,到时候大定危矣。

    就算没有傅通这个上奏 ,俞恒敬和房莘都打算找机会监察军中情况。

    现在。趁着私兵这事,趁着傅通上奏,就是御史台最佳的监察机会,不管皇上是否准奏,他们都不会放过此良机。

    御史大夫和侍御史都观点一致,作为监察机构的御史台已经表态了,剩下的人会怎样呢?

    户部尚书张龟龄也表态了,他是三皇子的岳父,知道三皇子与军中联系甚深,背后有很多不能扬出来的事情。当然表示了反对。

    只是。他的理由有些牵强,道点兵乃一项浩大的事情,若真的动起来,会影响正常朝事的运作。而且没个一两年便不能完成点兵。如此一来。极大损耗朝廷的精力和钱财,云云。

    至于卫尉寺和兵器司的官员,则继续一言不发。立志当木头人。

    傅通没有想到御史台的官员会附言,一时心情有些复杂。他知道朝廷不乏有识之官员,但是现在怕事怕势的人太多了。点兵就是拿十六卫开刀,会大大得罪十六卫的大将军,他没有想到,会有官员敢不怕死,这么快就站出来。

    点兵,现在对朝廷来说,是极有必要的!虽则会耗费很多官员的时间心力,也会耗费朝廷部分钱财,但其益处也十分深刻长远。

    不能因为麻烦,就放任十六卫这样下去,有病当治,有腐当剜,如此,十六卫才能康健正常。不然,就算士兵数量再多,最后都会不堪一击。

    想必,这些官员明白了这些,才会出列。 他心底,不期然地生起了一丝自豪,非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敢附言的官员。有这样的官员,实乃朝廷之幸!

    御椅上的崇德帝,看到御史台官员的表现,心中十分满意,面上也罕见地表露了出来。

    当下,他嘴角上扬,说道:“诸位爱卿所言极是。朕即位已十年,距上一次点兵快十年了。为了更清楚军中的情况,查漏补缺,勘误扬正,故朕有意点兵!”

    先前,傅通在紫宸殿和他说的请求,就是点兵!其时他错愕不已,意外傅通敢提出点兵,但觉得傅通的说法甚有道理,觉着点兵可行,便允了傅通所请。

    经过这几天的详细考虑,他更觉得当时的允许是对的。此时点兵,对他这个帝王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点兵,是为查实军中士兵、财物、军械的具体情况,以便更清楚军中的情况,最终目的当然就是摸清十六卫的战斗力。

    与此同时,通过点兵,还可以知道各卫大将军是否真的尽忠尽责,各种资财是否用到了实处 ,兵将的考核擢升是否循实,可有贿赂之事……

    所以,在此时,他才会露出笑容,采纳了傅通的上奏。

    随即,他还下了十分明确的指示:令兵部主理此事,令御史台、户部、虎贲军协助。至于如何点兵、何时开始、何时结束这样的具体事宜,当然是退朝后再议。

    经此,众官便知道皇上早有决断,点兵势在必行。或许,皇上早就想拿十六卫开刀了,傅通的上奏,只是给皇上一个由头而已。

    一时间,宣政殿官员的心潮起伏。西疆卫换将这个事情,已经够意外够重要的了,但接着还出现了一件更意外、更重要的事情。一波一波的,他们觉着心血都不太够了。

    沈度没有想到,傅通所说的“揽着一起死”就是这个意思。点兵,确实将十六卫都圈在其中,无一卫能够挣脱。通过点兵,每一卫都要动一动,他相信,每一卫都藏着诸多内幕,点兵真的落到实处,这些内幕必见光,可不正是大家一起死?

    傅通这一招,真是高!沈度佩服得五体投地,起码他自己就没有想到这个办法。从私怨出,但成大义之事,傅家的反击,真真让沈度开了眼界。——他又学到了东西,名为釜底抽薪。

    晚上,他回到东园将傅通的上奏告诉了沈肃,还微微笑道:“父亲,这个傅老将军真是厉害!孩儿佩服佩服。”

    沈肃点点头,赞同沈度的说法:“此计的确甚好。傅通能在西疆盘桓那么久,还立下那样的功勋,的确不是一般人物。傅通选择的时机也很好,现在朝廷无大事,有了私兵的出现,正好给了皇上下手之机。”

    只是,点兵关系着各卫的身家性命,各卫必然会极尽所能地阻拦此事。就算朝廷派了官员去各卫核实情况,都极有可能接触不到真正的情况。各卫藏着的东西太深了,要挖出来并不容易。。

    想到这,他又加了一句:“这事,必会有很多艰难。真要动摇各卫的根基,还不好说。”

    听了这话,沈度便知道了沈肃的意思,于是问道:“那依父亲之见,有什么办法可以挖出他们的根基呢?”

    傅通提出的上奏,必然要执行才能有意义。如何做,才能知道真实的状况?

    如何做?沈肃想着,脸上阴冷越发明显,阴测测地说道:“要想点兵有用,唯有一途:死不了!保证这些去点兵的人怎么都死不了,就行了。”

    他对军中那些手段太清楚了,那是实实在在见血取命的,比宣政殿这种耍嘴皮子要恐怖太多。面对这种恐怖的手段,那就只有比他们更恐怖,才能成事。

    只有比他们更恐怖,才能成事。——沈度咀嚼着这句话,似乎有些明了。

    他明了,也有些人明了别的事情。那就是皇上要对十六卫动手,必要见血才行。对此,他们怕得要死,心中恐惧连生。

    此刻,在三皇子府的务本楼内,有几个人正在说着话,他们都是因为担心点兵才齐集这里。

    “殿下,臣已经朝军中送去了急信,请大将军早作应对。现在才有此奏,距离真正执行还有一段时日,足够让大将军准备足够了。臣也会从中阻挠的……”尚书左丞蒋钦这样说道。

    他在三皇子面前称“臣”,是承认其“君”的身份了。若是崇德帝听到他此自称,会有什么反应?谁知道呢,反正此刻他身处朱雀东路的务本楼,而不是在宫中的勤政楼。

    蒋钦是朱宣明的人,只是没有方集馨那么明显而已,但他为朱宣明所费的心力并不少。

    “只能如此了,当避开点兵,不宜直接对上。那些多出来的士兵得藏好才是。”朱宣明回道,神色甚显阴沉。

    现在尚书省没有了方集馨,幸好还有一个左丞蒋钦,倒也算接得上。这会儿,朱宣明倒希望尚书令一直缺着了,如此一来蒋钦便实际上掌管着尚书省。

    要将蒋钦推上尚书令这个位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