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明末苍茫 >

第21章

明末苍茫-第21章

小说: 明末苍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物,口若悬河,马上歪楼。

    “咳咳,少要罗嗦,”黄汉打断一下,“说说货运各地的行商。”

    “哦,盐商里就有大商家,我之所以说盐商,就是因为大行商就在其中。。。。。。”沈泰康连喝了几口茶才说明了。

    原来,扬州盐商吴家,孟家人脉不及前几家,于是另辟蹊径,组成船队,利用雄厚资金货贩南北,在江南自己大肆办店贩卖粮食、瓷器、棉帛、丝绸等,在北方与当地豪族合股经营,倒也另外开辟出局面。相对来说,吴家更强一些。

    “你能与孟家联络上吗。”黄汉打断沈泰康的喋喋不休。黄汉不与吴家联络是因为赵烈定下的调子,哪一行的头家都是桀骜之辈,价格供货方面苛刻不已,不如找寻次一家,反而比较容易接洽,这是赵烈交待的,黄汉无不遵从。

    “当然,大人,只要您办的是扬州城的事,我定会给您办妥。”沈泰康拍着胸脯保证。吹得没边。“我识得孟家三掌柜的张庭,不是一般熟识,我等。。。。。”眼看又是滔滔不绝之势。

    黄汉瘦长脸一抽搐,这个沈泰康也太过罗嗦,不耐的打断沈泰康:“我欲今日与张庭叙谈,你就与他说,北方有大客户与孟家接洽。”

    沈泰康点头哈腰而去。

    沈泰康也许吹嘘的不少,不过,能搭上孟家的线倒是真的,一个时辰后,沈泰康回禀,约了张庭今晚在广汉居饮宴。

    此时,到宴饮不到一个时辰了。

    广汉居位于码头区,在黄汉看来规模不小,装饰豪华,实际上在当地只是三流的酒庄,不过适合张庭这等人的身份,张庭与沈泰康家是远亲,只是沈泰康太过油滑,与张庭办过几次事,手尾一般,张庭不是很满意。

    此次,张庭本是不愿来,沈泰康赌咒发誓,此次来人是北方军将,来头不小,既有货物交接,还有大批货品采买,张庭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走了这一遭。

    当沈泰康引着黄汉进入二楼雅间时,张庭看到同沈泰康一同到来的是一个不到二十的年青人,一时有点恼怒,不过久经历练的张庭看到此人走路的姿态和身后四个带刀护卫,心中一动,忙起身见礼。

    “小可乃是孟家管事张庭,不知客官来此何事会办。”张庭笑着拱手一揖,尽显掌柜的本色。

    “好说,好说,本人也是我家老爷管事,来自山东。”黄汉笑着回礼。

    张庭笑着不语,心道,信你才怪,有这般年轻的管事嘛。

    沈泰康忙将两人安置在酒桌旁,吩咐小二上菜,几人热络的闲谈,吃喝了一会。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黄汉直奔主题。

    “张兄,我这里急需一万石粮食,五百匹棉布、炊具、熟铁、棉花、针线,这里是具体数目,花色,你这里能否备全,并送往山东。”黄汉拿出具体账目交于张庭。

    张庭接过一看,心中暗惊,数目十分庞大,看数量粗估是最少数万人的衣食,心道,此番沈青皮终于没有哄骗与我,当真是一个大客户。

    “大人放心,所列物品我们孟家皆能备全,一定是不会耽误大人的行程。”张庭笑容满面的应答,他此时要做的就是留住这个大客户。

    “实不瞒张兄,我家大人乃是登州镇靖海卫千户,奉巡抚登莱武大人的命令安置数万辽民,寒冬将临,时间紧迫,万不可耽搁。”黄汉仔细叮嘱,赵大人的事可是不能耽搁。

    “原来是千户大人奉命安置灾民,可敬可敬,大人放心,决不会有所拖延。”张庭笑容更甚,这就对啦,不然几万人的衣食住行采买太少见了,一般都是商家才是这般采买。

    “另外,”黄汉眼看着沈泰康,欲言又止。

    沈泰康识趣的起身出外,想是这位黄大人要同张庭谈论如何上下其手,贪墨一些银两,此为常例,不足为奇,沈泰康经历的多了,不足为奇,沈泰康麻利的下楼等待。

    “张兄,我家大人是威海水师指挥赵海明大人的公子,我家大人有门路从倭国引进大批货品,货价比你们进价低的多。”黄汉提出要求;并递上货品账目。“望我两家可以长期的合作。”

    “嗯?”张庭也以为黄汉要私下谈谈好处,谁知是这般因由,不由一愣;下意识的接过读阅。大明海禁百余年,凡能从倭国贸易渔利的要不是海商豪族,要不是背景深厚的勋贵,高官。

    “嘶,”张庭深吸一口气,太刀、折扇、丝帛比自家从走私船的进价还少两成有余,他是根本没想到海上夺船,他想到的是这位赵大人真是手段了得,在倭国也是人脉惊人。

    “大人,这些物品不知现下有否。”张庭很是心动。

    “都有,皆在停于镇江的水师战船上。”黄汉看看四周道。

    “好,这些货物我家全部吃下。敢问,今后,这货品常有,还是。。。”张庭需要确立能否常有往来。

    “嗯,常年都有。”黄汉给予了肯定答复。

    张庭悄声的问道:“可有倭国银铜。”这才是走私的大头,大明银铜紧缺,又以银两,铜钱为流通货币,所以银荒,铜荒日烈。

    黄汉略一沉吟,“这般物品要与我家大人面谈。”

    张庭满口应了,这般大户,家主肯定让他见面细谈,甚至将来扩大,家主定是要与对方亲自商谈。

    两人相谈甚欢,酒宴尽欢而散。

    当两人微醺下楼拜别时,在沈泰康看来这是胜利完满的会晤,把黄汉送到客栈,幸福的收下二十两谢仪方才哼着小曲回家。

    ps新人新书拜谢推荐收藏。

第三十五章 艰辛建设

    分手后,张庭就没这么轻省了,酒宴完毕后就急回孟府求见家主孟广山,这不是一桩小生意,其中涉及银铜不是小事,只能由家主定夺。

    四十出头的孟广山此时正在书房冥思苦想,由于巡检司将明年的孟家盐引减少五分之一,孟广山大感头痛,上门求见不得,他明白是前几家勾连扩大各自盐引,减少自己与其他中小家的收益。

    这点减持孟家还是损失的起,不过,明年再次减少呢,虽说本家为防万一,早已在钱庄、货栈、船运等处铺开,但是盐政的暴利还是大头,另外这是风向,是商家是否与官家密切的标志,也间接影响家中其他行当。

    “唤他进来。”听到张庭求见,孟广山有点诧异,张庭虽说在三个大管事中最是年轻,只有三十余岁,不过为人一向勤勉谨慎,这般晚了前来,还是第一次,孟广山只能希望不是太差的消息。

    张庭入内后,不敢耽搁家主晚上太多时间,见礼过后将今日与黄汉所谈尽皆告之,请孟广山定夺。

    孟广山思之再三,有一定风险,毕竟是走私倭国物品,不过,这般大的体量这位三品指挥使必是与其他权臣、勋贵合股,风险不大,还没听说哪家勋贵、权臣因此获罪的,抓获的都是小商小民。

    如果由此搭上路子,对本家钱庄、货栈扩大却收益极大,何况还可结交这位指挥使和身后人物的人脉。

    “嗯,张庭,为稳妥起见,此次货物交接完毕后,你同此人去山东一趟,看看是否如他所言。如所言属实,与我两家都是好事,真如他所言,张庭,你居首功。”孟广山定下了章程。

    张庭心头一热,急忙应允。

    张庭第二天就开始罗列货物,调配自家船舶,三日后抵达镇江交易货款。

    环绕着大明的一众枭雄们都不闲着,赵烈更是忙的不可开交,今年马上入冬,冬小麦以及耕种完毕,但是明年收获后的日程就摆在面前。

    赵烈指望着这片土地作为农业增收的试验田,肥料是重中之重,后世,由于有机蔬菜的热销,让赵烈的二叔眼热不已,正是赵烈从网上查询,并帮叔叔建立的高温有机催肥,经过两年才摸索熟练,在市郊大棚种菜,大幅改善了叔叔家中的收入。育肥倒也驾轻就熟。

    赵烈让刘平召集百名种地的中老年军户,在镇郊的一块军田里示范了如何高温育肥。号称齐民要术所载。实际上很简单。

    众乞丐军户惊疑的全部上阵,挖坑、切杆、铺层、加水,忙个不亦乐乎,至于是否相信就是天知道了,反正李先生看了一会后,不置可否的提前走了。

    祝英、郑益民、刘平乃是赵烈属下,苦着脸留下,刘平是赵烈交代专职负责此事,心中画魂,口中还得吆喝督促众人熟练掌握,交代人手热水,言明回去后教授邻里掌握,并不时抽检,有不照做的扣除三个月的饷银。

    赵烈看着众人口是心非的应和,也懒得多说,没有结果之前,多说无益,不过,上官发话,这般人等不敢不照做。

    赵烈感觉自己在众军户心目中就如后世的一些官员,明明不懂农业,但是拍脑袋就是一个主意,要求下面种植一种作物或水果,大上快上,向上请功报导美其名曰何等农业规模经济带,如何为农民创收,快速捞取政绩,至于收成和善后那是下一任官员的事了。

    十余天后,大批威海水师战船在福岛号于福带领下来到石岛,运来了石灰石等大批物资,数千的辽民,数十匠户,以郭涛、徐鸿为首的军余们,卸载后大部船只返回继续装载,余福留下协调陆海。

    石岛的喧嚣忙乱开始了,首先就是先建立码头,这是重中之重,赵烈亲自上阵,在开动仪式上训话,言道,每人月饷半两白银,供给三顿饱饭。辽民呼声雷动,民心拜服。

    接着赵烈领着杜立、汪全以及二十余军余,把人手分为几波,将辽民分为千总队、百总队、什队,便于派遣,开始建筑码头、地窝子,以及规划匠户所、官署、军营、住宅区,商铺区、医馆、砖窑、石灰窑口、炮台等功能区,还在船匠的建议下开掘烘干窑,忠烈祠也勘定在岛湾西部的一个土山上。

    在山脚还建了养猪场和鸡鸭场,由辽民妇女看护。毕竟数万人的肉食不是小事,没有肉食补充,难民的体力难以保持,赵烈要的是活蹦乱跳的辽民,不是病秧子,虽说各场当下不能马上出产甚至还得投入,不过,数月后就会大量产出,那时可是比购入节省多了。

    赵烈有时也是好笑,后世是精兵简政,将国企小社会的毛病去除,而他却是要在石岛建立一个小而全的小圈子。

    经过几天的忙乱,总算稍有头绪,码头开建,地窝子挖掘大半,窑口挖掘大半,各个区位已定,整个石岛湾就是一个大工地,四处烟尘,熙熙攘攘、吵吵闹闹,一改此地的静寂。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赵烈寄出了水泥这般大杀器,石灰石登州就有出产,价位便宜,在赵海明的号令下,威海水师单拿出几艘苍山船运来,那真是是指挥令下谁敢不服。

    黏土石岛西北就有出产,混合进窑煅烧,出窑后打碎磨碎即可,在这年代就不要指着球磨了,都是用牛拉人拽的石碾压碎,最后人工在捣碎一些,效率极差,粉末细度差上几个级别。

    但是这毕竟是原始水泥,干燥成行快,硬度高,大大加快了建筑的速度。不过,颗粒粗大开裂的程度有点大,用赵烈的话讲,对付吧,它毕竟不用人力畜力夯土不是,这就大大节省了时间,这么多的道路屋舍如果都是夯土建造,两年都完工不得。

    赵烈还在海湾东南角建立了一个制盐厂,大明在此时还是煮盐为主,基本没有晒盐,所以人工,柴薪耗费极多,制盐成本颇高。

    而在后世辽宁沿海赵烈见过民间自制的晒盐场地,就是用水泥在海边沿着平缓海岸砌成几个盐池,成阶梯状,当涨潮时海水沿着入口流入盐池,满溢时封闭入口,让海水留在硬化的盐池中,利用烈日暴晒,海边大风蒸发吹干水分,留下盐晶,最上面的较浅池子最先结晶,然后用下面已经较高盐度的海水不断往最上面的池子浇去,盐晶不断增厚,如此往复。

    介于大明坑爹的盐价,介于自家囊中羞涩,赵烈决定复制盐池,多出的海盐还可以向附近贩卖,还可以用盐腌制鱼干。

    张环、蓝三、于强等渔民家庭也是全力开动,军爷发下赏格,采买大量鲜鱼,数量之大令人咋舌,小渔村能开动的渔船全体出动,小船就在湾外近海捕捞,稍大的两艘破败渔船向东到石岛渔场捕鱼。

    赵烈规定早饭是稀粥咸菜,中午干饭海菜汤,晚上加餐海鲜,辽民什么时候吃过如此好的伙食,吃饭时各个如饿狼般勇猛,吃得饱穿得暖,反映在活计上那是大干快上,速度惊人。

    赵烈就和众人摸爬滚打在海湾边,住地窝子,吃海鲜,闲暇时自嘲这一世可过足了海鲜的瘾头,可以一直吃到吐,闻到海鲜的味都是退避三舍。

    十天后,当赵烈带着四十名军余抵达赤山镇官署时,李先生看着满脸灰尘,衣服褶皱酸臭的赵烈是目瞪口呆,李大小姐更是大张樱口,半晌才用手帕掩上,皱眉不已,心道,到底是个粗鄙军汉。王悦、娟儿更是心疼的泪水涟涟。

    赵烈沐浴更衣,饱餐一顿,终于可以不再顿顿吃鱼了,酣睡一夜,一解疲乏。

    ps拜求推荐收藏,多谢各位大大,新人新书实在不易。

第三十六章 折腾不止

    赵烈一回官署就宣布他不在赤山期间,诸事由李先生掌总,当下,即刻开始丈量田亩,徐鸿带领着几十个军余协助。

    同时,由郑益民组织军户疏通排水渠道,毕竟在海边的田亩就怕风雨侵蚀,台风带来大雨,排水不畅,庄稼泡在水里,到时哭都没地方哭去。

    以上两项务必在两个月内完成。其他司等到人员到位后再伺机建立。

    祝英、郑益民、刘平已经是麻木了,这位爷太能折腾了,折腾的全千户所乌烟瘴气,刚刚结束育肥,又开始丈量田亩,真是没有闲着的时候,就是不知道是不是这位小爷瞎指挥,到时没有大的产出且哭去吧,到时只有回家找爹求告去。

    赵烈把祝英等三位的田亩按文档记载丈量,这也是尽量不与这几位地头蛇发生冲突,你们上档的田亩我们无意动,但是,没有入档的田亩明春冬麦收获后请归还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