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笙 >

第291章

重笙-第291章

小说: 重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涛道:“切一定要切,但切之前要做好万全的准备。我有一个方子,照着配药,可滋养袁大家的元气,将残余的毒素暂时压迫到肉瘤中,确保刀到病除。”

    不提两位大夫听他夸下海口多么吃惊,袁氏兄弟实在忍不住了,站起来低声下气到几乎要给他下跪:“还请穆老赐下这个方子,只要能治好家父的病,不管什么条件我袁家全都答应。”

    董涛起身将他俩拉住:“两位袁爷,千万别这样。我来就是给袁大家治病的,一个方子不值什么,只是这里面有几味药材不好找,要不然我早把药配好了。”

    费辛奇道:“不知是什么药,难道乾坤堂和顺安药铺没有么?除了我们两家,关中还有很多药铺,相信知道是袁大家要用,大伙都会提供方便。”

    董涛微微一叹:“不知两位可曾听说过含烟花、平津草?”

    两个大夫互望一眼,费辛摇了摇头,范正青若有所思:“平津草我好像曾听人说过,此物有吊命之用,入药堪比千年人参,却又比人参温和。”

    董涛偷偷瞥了文笙一眼,心道:“娘诶,还真有人听说过。”

    他重新坐下来:“范大夫说的不差,这便是为难之处,这个方子必须用它,人参却不行。我走过那么多地方,只早些年在江北见过一回。”

    袁氏兄弟一时忘了江北已经落在南崇手中,急道:“那我们赶紧再去江北找找。”

    董涛苦笑:“含烟花、平津草这两种草药都喜欢温热的环境,一般人根本养不活它们,我怀疑当年见到的那点儿是从南崇走私来的,好在袁大家的病一时还拖得起,”他冲王十三拱了拱手,“至于两味草药能不能找来,还要看世子爷的。”

    袁氏兄弟顿时恍然。

    可不是嘛,靠他们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而安陆侯世子有权有势,说一句话下头人跑断脚,实在是得天独厚。

    王十三不等兄弟两人来求,笑着站起来:“放心吧。我马上修书一封,叫下边人拿着去江北跑一趟,实在不行,咱们哪怕是过江去南崇,也要把药找回来,医好袁大家。”

    袁氏兄弟感激涕零。

    王十三写了信,叫两个仆从拿着,前往江北。

    他写的其实是封引荐信,引荐那两人同离水方面前往拜月族的人接上头。

    等到了南崇那边,自有云鹭去想办法,反正按照文笙的意思,等联系上燕白,便叫燕老帮着想想办法,一定要将袁大家治愈。

    再说好久没有南崇那边的消息传来,王十三很是挂念外婆,不知道她老人家这会儿有没有希望多个孙子。

    忙完这件事,王十三便带着文笙继续去朗月斋。

    袁墨显是得了袁氏兄弟授意,不知道多配合,按照王十三的要求,将相关人等逐一叫来,给他问话。

    连成业看上去是个书呆子,不用去找,整个白天便呆在朗月斋,捧一本书,嘴里念念有词,看完了,分门别类在书册上添上名字。

    王十三盘问了他几句之后无奈放弃,按他估计,换谭五先生来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袁老爷子的弟子赵康也见到了,对答恭谨,是位典型的读书人。

    两个下人袁丰、常安透着忠厚老实。

    王十三和文笙相对无言,袁家看上去一切正常,谭五先生从哪里找到了《希声谱》?(未完待续。)

    ps:  谢谢焖一碗儿打赏和氏璧。么么哒,破费了。

第四百五十二章 谭五先生(二合一)

    (唉,三天两头就犯蠢,发重复了,大家先不要订阅下一章,等我研究一下怎么解决。)

    两人决定分头行事。

    王十三通过袁家人找来了大平庄的里正,去查袁义家里那条线,文笙留在朗月斋,继续从那些书中寻找线索。

    她搬了个小马扎坐在樟木箱子前,从箱子里拿出一本书,放在膝上打开,由头至尾翻翻,放到一旁,再去拿下一本。

    照这个速度,不过一刻钟她就看完了三四本。

    若是时间充裕,文笙也想舒舒服服坐在太师椅上,手边放一盏香茗,好整以暇地从这里头挑书看,就像一直坐在角落里的连成业那样。

    虽然这些未经整理的书良莠不齐,里头有不少在文笙看来纯属胡说八道,但也不乏言之有物、值得珍藏细品的好书。

    “你这样子不行,走马观花,草草了事,哪能体会字里行间的真意?”连成业在一旁有些局促地道。

    他花半天时间将一本薄薄的册子读完,登记了书名,要将它放到书架上去,从文笙身旁经过的时候,见她这般看书,实在是忍不住了。

    文笙拿起了一本《长春帖》,这虽是较为常见的字帖,但因文笙熟悉这个领域,特意多看了两眼。

    连成业的话说得有道理,但文笙自忖要是照他那个看法,要翻完这几大箱子书,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连公子,你那是本什么书?”

    与文笙说话。连成业不大放得开,低头匆匆瞥了一眼书皮,才道:“是《后周幽帝野史》。”

    幽帝是后周最后一个帝王。相传他自幼体弱多病,偏偏接手的是个烂摊子,当时内忧外患,政事繁杂,幽帝不堪重负,勉强支撑数年之后将皇位让与了大将军杨天忠,携几位妃子在关中某处避世而居。

    杨天忠便是大梁的开国皇帝。

    这一段掌故。文笙早在来到大梁不久便有所耳闻,后来更是从应天塔的群书当中了解到详情,知道后世对此是怎么评说的。

    而关中这里有这么多关于幽帝的史料传说也就不足为奇。

    既称野史。多半是后人牵强附会,没有经过考据的戏说。

    文笙问道:“不知是何人所著?”

    连成业刚登记过作者,直接回答:“无名氏。”

    文笙闻言淡淡一笑:“书中所说幽帝为人如何?怕是没什么好话吧?”

    连成业呆呆望着她,似是没反应过来。半天才点了点头。

    文笙摇了摇头:“哪朝哪代最后在位的帝王都难留下好名声。就像那些转瞬即逝如韦陀花盛开的朝代,通常在史书里都是荒淫残暴,倒行逆施。事实当真如此?只怕未必。连圣人都说,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

    连成业嗫嚅道:“你这话有些大逆不道。”

    文笙却道:“有些人的大逆不道在心里,我不过是把它说出来。”

    连成业不再接话,避开文笙的目光,走过来换了一本书。坐回去捧着一看又是半天。

    天黑之后王十三过来,进门时正好连成业离开。两人打了个照面。

    王十三望着他目露疑问,连成业赶紧退后行礼,口称“见过世子”,王十三摆了摆手,连成业低头匆匆而去。

    王十三将灯挪到了文笙跟前:“不看了吧,仔细伤眼睛。”

    文笙回他一笑。

    王十三冲连成业离去的方向望了望:“问出点儿什么没有?”

    “没有,与之前你在的时候一样。你呢,今日一天可有收获?”

    文笙将书放回去,站起身活动了一下脖颈,坐了一天,不觉腰酸背痛。

    王十三见状伸手帮她在颈后揉了揉。

    “屁都没有发现,听说那袁义平时老实本分得很,也没处去结交乱七八糟的朋友,家里爹妈不急等着用钱,他藏着这么久不出现,我有个预感,说不定人早已经被灭口处理掉了。”

    文笙这边也是一无所获。

    从时间上说,他们在袁家呆得已经比谭五先生要久了,文笙觉着她和王十三就像是陷在了一大片浓雾中,茫无头绪,找不到前行的方向。

    谭五先生到底在这袁家发现了什么?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设她是谭五先生……

    等等,她的思维正是因此受到了局限,她老是设想,谭五先生来了袁家之后,一番探查,发现了关键的线索,而后顺藤摸瓜,一举找到了丢失的《希声谱》。

    若是抛开这一点呢?

    谭五先生为什么要到袁家来?假设他在来之前是抱着某种设想的,在朗月斋他粗粗盘问,印证所料不差……

    文笙出了一阵神,突道:“十三,你说谭五先生会不会与咱们一样,其实什么也没有查到?”

    “没查到?”

    “是啊,谁都不曾在朗月斋的这批新书里头见过《希声谱》,袁家书香门第,不曾苛待下人,而袁义素来没有劣迹,也不急等钱用,这件事全无线索,甚至看上去根本就不应该发生,他会怎么想?”

    王十三江湖经验何等丰富,不用文笙再说下去,坐下来一拍大腿:“那要是老子肯定会想,这谁做的圈套引我上当呢?”

    文笙点了点头:“不错,谭五先生怕也是这样想的,你猜他会怀疑谁?”

    这还用说么,除了那手里握着《希声谱》的小白脸不作第二人想啊。

    “自然是姓钟的小鬼。”

    “这么着就顺理成章了。之前我还疑惑,谭家这次为什么这么看重《希声谱》?按说他们手里至少已经有了四首曲谱,却始终不得入门。应该对全本兴趣了了才是,就像上一次只出动了首阳一人。我原以为这回他们兴师动众是为了遏制我,原来他们是冲着钟天政来的。”

    随着钟天政销声匿迹。杨昊俭的大军被击溃,想必在谭家人看来,只要没见着钟天政的尸体,就始终是后患无穷。

    故而由谭五先生亲自带队前来,想钟天政在奉京的时候,不但是拜了谭二先生为师,与谭家众人都打过不少交道。唯一例外的,就是这位谭五先生。

    现在他们需要查的,是谭五先生离开袁家之后又做了什么?

    难道真是与钟天政的人遇上。并夺得了《希声谱》?

    文笙想来想去,事情的前因后果在她脑海中渐渐成了形,她道:“十三,有一点你怕是没有说对。谭家人以为。是钟天政设了这个圈套不假,但他意欲引来的人,应该是我。是与不是,咱们去趟浦川一查便知。”

    王十三自然没什么意见,只是这会儿天色已晚,两人简单商量了一下,决定等明天一早叫上董涛,再去向袁家人告辞。

    马上要离开了。董涛还要再次上门给袁大家治病,文笙却不见得有这样的机会。

    同朗月斋这么多书失之交臂。文笙颇有些惋惜,索性趁着这最后一晚点了灯挑选几本书来看。

    王十三在旁陪着,也找了几本野史并民间传说来看,就像看话本一样,一边翻,一边还评论几句。

    差不多二更天时候,袁文敏带着袁墨过来。

    王十三离远听到脚步声,赶紧换了本书,正襟危坐,摆起了世子爷的谱。

    那主仆两个进了书斋见过礼,袁文敏恭敬道:“世子爷秉烛夜读,这会儿了还没休息呢。”

    王十三咳了一声:“二公子你来得正好,省了我明早再与你们兄弟说,本世子这次过来也叨扰好几天了,我在浦川还有点别的事要办,这样明天就先告辞,等穆老要找的药材到手了,我再叫他上门来为袁大家治病。”

    他突然说要走,袁文敏既意外又不舍,当然,他那不舍是针对的董涛,害怕再有变故,不舍得神医离开。

    不过世子爷既然发了话,他不好强自挽留,并且这两日他也看出来了,那位穆神医脾气有些古怪,不大喜欢与人交流,连他的两位同行都说不上话。

    这会儿时候已经不早了,袁文敏还想着去与兄长通个气,坐下只说了几句话,便留下袁墨伺候,起身告辞。

    临出门之际,袁文敏看着满屋子的书,思及另一番担忧,叹了口气道:“世子爷,此际关中的局势实在是不怎么乐观,虽不敢说人心惶惶,我们认识的不少人家都陆续搬走了,要不是家父病重,我和兄长大约也要动念,劝他先去别的州避一避。世子爷在京里消息灵通,不知能否相告这仗打到何时是个头,朗月斋是家父多年心血,我们兄弟实在不忍心见它毁于战火。”

    王十三滞了一滞,张口想说“这事鬼才知道”,瞥见文笙脸色,拍拍袁文敏的肩:“放心吧。这天下很快就太平了,南崇军打不到袁家集来,朗月斋也不会有事。”

    袁文敏半信半疑,目光在王十三脸上转了转,喃喃道:“承世子吉言。”这才告辞而去。

    文笙也没了心情,将几本书放回原处,和王十三提了灯笼自朗月斋出来,回到住处休息不提。

    且说第二天清晨,三人吃过早饭,从袁家告辞出来。

    袁氏兄弟备了礼物,千恩万谢,又单独给董涛封了丰厚的诊金,考虑到安陆侯世子将随行的侍从打发去江北了,跟前没人伺候,他们还从家里找了两个手脚勤快的下人,总要先把世子爷送到浦川,和他的人会合了再说。

    袁氏兄弟想堂堂世子爷肯定不会把钱财看在眼里,跟贵族子弟谈钱多俗啊,跟侮辱人似的,所以临别谢礼是几本书,袁文敏对他的喜好记得很清楚,挑的都是讲风水堪舆的珍本,别处见不到。

    当然给王十三的都是拓本,到不是不舍得给他原稿,而是原稿年头太长,破破烂烂,拿在手里不小心就会灰飞烟灭。

    可想而知,这礼物令王十三多么不中意,还得捏着鼻子表现得爱不释手。

    文笙看在眼里,一旁抿着嘴乐。

    董涛也偷着开心,终于不用再装神医,总是担心不知哪里会露馅了。

    袁文敏先与守在袁家集的刁余通了气,又亲自将文笙一行送到了浦川,看着“安陆侯世子”住下来,这才恋恋不舍地告辞回转。

    浦川现在风起云涌,大街小巷挤满了江湖人,刁余很不赞同“安陆侯世子”连个随从都不带便来赶这热闹,这要万一在浦川出点什么事,他姐夫少不得要跟着受连累。

    偏偏王十三还拒绝了他表明身份住到官邸里去的建议,非逼着他以权谋私,叫浦川最好的一间客栈腾出两间上房,他们悄悄住了进去,这才满意。

    完事之后王十三就开始赶人,不但是刁余,还有袁家的仆人,全都赶走,一个不留。

    董涛忙着联系自己人,按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