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医匡九合 >

第319章

医匡九合-第319章

小说: 医匡九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人……卢都督和高都督都有紧急军报传来!”

    正当张力准备换个话题,与若晨卿卿我我一番的时候,外面传来了康兴安焦急的声音。

    若晨眼见有军报传来。便起身告辞而去。见若晨已经离开,张力便对康兴安道:“安子,呈上来吧!”

    康兴安躬身一礼,目送主母若晨离开之后,拿着两份军报走入了花厅。

    “怎么,卢象升和高元良军报同时到了?”张力接过康兴安递上来的军报,仔细地看了起来。

    康兴安垂手立于一旁,小声地说道:“是的,大人。”

    团山军入主京师以后,张力便兵分两路。高元良带三万人北伐沈阳,而卢象升带三万人南下湖广。

    当然,这是说的三万主力……也就是近代兵种,由于团山堡大工坊一时半会也不可能将所有军队全部换装先进的线膛枪。故而团山军也有大量使用老旧火绳枪和冷兵器兵力,这部分人总数过二十万。

    一则是新兵,二则是大明、大顺、蒙古归附的士兵。

    中国之大,又其实区区数万人可以全部占领的?过度时代必然是精锐主力搭配大量一般的战兵,才能一统天下。

    若军队只用精锐兵种,那么每占一城。便要分兵千人,团山军根本就不可能动任何攻势,连守御地方都捉襟见肘。

    眼下北方集团高元良有精锐兵三万,普通兵过七万,南方集团的卢象升也大致是这个数字。南北同时开战,争取加快全国统一的进程。

    最难打的满清主力已经被张力打残了,不管是鞑子还是吴三桂,都不可能与团山军对抗。不说别的,就是团山军一开战那密密麻麻的火炮,敌人就完全无解。

    果不其然,两封军报都是报捷的……高元良的大军已经攻克了辽阳,目前正在围困沈阳城;而南方集团的卢象升略略有些复杂,他们将吴三桂主力堵在了湖北武昌城中。

    “温体仁……”张力眼睛深邃了起来,一字一句地咀嚼着这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

    原来温体仁在大明灭亡之前,先行跑路去了南京,说是筹措军饷之后带兵勤王。军饷是筹措了,兵也拉了好几万人出来,可京师危急的时候,温体仁却龟缩在南京城中一步也不曾北上过。

    后来吴三桂带兵入了湖北,眼瞅着就要跨江流窜江南之时,温体仁却命手下大将带兵死死守住长江,不准吴三桂入江南半步。

    吴三桂空有十数万大军,却没有水师,又怎么可能渡江作战?

    想必是温体仁看出了吴三桂的狼子野心,故而坚决不准他渡江……这相当于从侧面帮助了团山军,让吴三桂无处可逃。

    江南人杰地灵,在明末受到天灾**的影响也不算大,不像北方几省,张力非常不情愿江南也被打烂。

    “温体仁送来文书,要求归附。卢象升不敢擅自决定,便打报告来了……”张力意味深长地瞥了康兴安一眼,口中淡淡地说道。

    康兴安眼中露出鄙视的神情,不忿地应道:“温体仁那老贼也不是什么好人!”(未完待续。)

    。。。

第559章 为万世开太平(六)

    张力沉吟片刻,微微摇了摇头,对康兴安道:“安子,百姓苦于天灾**已久,现在人心思定,能不动兵戈便不动兵戈吧!江南乃是繁华之地,若是陷入战火之中,也不是什么好事。8小说‘”

    康兴安点了点头,他心里也很清楚:大明从万历末年以来,数十年持续不断的战乱和天灾早已让这个国家伤痕累累,现在确实急需休养生息。

    张力十指轻轻叩击案几,琢磨了好半晌,而后开口道:“温体仁也是一个典型,这都是前明的高官,以前没少榨取民脂民膏,按说也是罪不容诛之人。我团山军要收拾他们并不困难,不过我前面说了,国家经不起折腾,那便给他们留一条生路,以免狗急跳墙,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普通百姓。”

    康兴安眉头紧皱,小声问道:“大人,您的意思是……”

    张力眼睛微眯,缓缓地说道:“这些前明的高官,虽说人品低劣,但个个都是两榜进士出身,国学素养还是非常高的。以后我新明各地将要开设各类学院,其中会有国学科,这些人便出任国学科教授,也算是给他们一个机会,痛改前非吧……”

    温体仁等人的要求有两个,保住性命自不必提,那是一切“投诚条件”的基础。‘另外一是保证家产不受侵犯,二是在新明政权中获得高官厚禄。

    康兴安一听张力说让以温体仁为代表的这些旧官僚在学院中教书,眉头皱得更加紧了,他想了想措辞,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大人,温体仁这等人人品低劣,所谓教书育人,恐怕在德行上有亏呀!若教出的学生都像他,那岂不是误人子弟?”

    张力微微一笑,赞赏地看了康兴安一眼,而后开口说道:“确实如你所言。师德乃是最为重要的一项。不过却也不用担心,在我的计划中,学院都是分科教习,国学科只是其中一科。以后学生要学的科目多了,考试也不会只考一科。”

    康兴安一愣,旋即明白了过来,若是如此的话,倒也不必担心。从古至今。教育都是一个老师教所有的知识,当然,主要是四书五经。现在张大人的意思学生要学诸多科目,国学科只是其中之一,那么也就是说一个学生要接触很多老师……

    张力整了整嗓子,继续说道:“我会给他们一个改过革新的机会。再者说了,他们若不想教书也可以不教,做一些文史方面的工作也是极好的。但想要获得高官厚禄,那是绝无可能。‘想必温体仁这些人也知道,改朝换代之际。李自成是怎么对待前明大臣的。我张力肯给他们一条生路,已经是格外开恩了。你去拟一份通告,回头呈给我看……昭告天下,对于前明所有官吏,一律按此办理。”

    康兴安连声应诺:“是,大人!属下明白了。”康兴安很快从怀中掏出一根竹管,交到张力手上:“大人,这是咱们情报部福建处传来的密信……”

    张力一听“福建”二字,心里顿时猜了个七七八八……果不其然,拆开密信一看。正是关于郑芝龙的情况!

    在原本的历史上,满清南下以后,虽然满清并没有什么水师,但是郑芝龙却依然选择了投降。当然……那时候郑成功已经长大。而且渐渐掌握了家族的实权。郑芝龙投降满清以后,最大的利用价值就是劝降郑成功,不过郑成功却根本不鸟满清,坚持抵抗。

    这郑芝龙骨子里也是个欺软怕硬的主儿,现在已经新明王朝建立,所有人都知道大军很快就要南下。所以郑芝龙也在思考出路了……

    “江南水师大都督?”张力眉头皱了起来,这便是郑芝龙开出的投降条件。

    康兴安听见张力说的这话,心里顿时明白了郑芝龙的要价。康兴安想了一会,开口说道:“大人,您说过水师是国之重器,往后是一个大航海的时代,若是可能的话……”

    顿了一顿,康兴安接着道:“若是可能的话,还是要避免水师同室操戈才好。”

    张力微微点头,陷入了沉思之中。

    十七世纪正是大航海时代,原本的历史上由于满清入关,导致这一块蛋糕跟祖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既然自己来到了这个时代,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眼看着也要完成国家大一统了,那么航海的利益必须有我华夏一族的一份……甚至是最大的一份。

    团山水师实力依然比不过郑家,但是以目前的形势,加快造船进程的话,要不了多久郑家水师应该就敌不过了。毕竟以郑家的实力,又岂能与“举国之力”相抗衡?

    但是,若是郑家放弃大6,跑去台湾甚至东南亚那些鸟国当山大王……啊,不,海大王的话,短期内团山水师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比较近的地方团山军可以登6作战,但是以现在的这些战船以及补给能力,很明显不支持跑去爪哇国登6,这也很容易陷入穷兵黩武的恶性循环之中……张力现在想做的,并不是打仗,而是展内政。

    “答应他的条件。”张力眼中精光一闪,很快下了决断。

    6地上的事情张力绝不妥协,但是水师情况特殊,必须用智慧来解决。先稳住郑芝龙,断了他的外逃念想,而后徐徐图之。

    说直白一点,现在暂且让郑芝龙集团先苟延残喘几日,往后收拾他的法子有一百种,但眼目下不能逼他狗急跳墙。

    张力忽然话锋一转,轻飘飘地说了一:“不过……江南水师大提督的职位,我准备授给郑成功……呃,不,郑经!你把消息反馈过去,重点是准备二字!明白吗?”

    康兴安很快就明白了张力的用意,连连点头称是,笑着道:“大人这是驱虎吞狼之计呀!”

    张力微微颔,摸了摸鼻子:“哪是什么驱虎吞狼,明明就是挑拨离间。也罢,咱们就来看看,郑家内部会不会闹出什么幺蛾子来吧……”

    康兴安在心里仔细一琢磨,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讷讷地道:“大人,郑家内部各方势力肯定会派人前来京师运作……到时候可就任由咱们摆布了!”(未完待续。)

    。。。

第351章 穷寇莫追

    就在辽东局势风云变幻之际,蓟辽总督洪承畴最近一直很头疼……

    他头疼的并不是祖大寿汇报的建奴有异动,而是头疼孔有德投降建奴之事,该怎么跟崇祯皇帝交待。【】

    原本孔有德从山东溃逃到渤海诸岛屿的时候,只有万余人马。但是孔有德乃是毛文龙的义子,而渤海诸岛屿的守军,很多都是毛文龙旧部。

    这些“岛防部队”相当苦*,陆地上那些军镇的兵卒们粮饷都供应不上,更别说孤悬海外的岛军了。所以孔有德一打出“投奔沈阳,吃猪吃羊”的口号,岛防部队呼啦啦地跟他走了一大半……二十多个岛屿,近两万人都随孔有德投了建奴。

    这尼玛洪承畴就不好交代了,整个东北片区都是他的辖区,眼下“岛军”纷纷投敌,又要怎么说?

    故而此刻蓟辽总督洪承畴正在蓟州城总督衙门的书房之中,暗暗思忖着应对之策。

    在洪承畴下手躬身而立等候差遣的,正是他的心腹小厮洪安通……

    洪安通也是洪承畴远房叔伯辈的亲戚,一直跟随洪承畴身边,做一些“联络之事”,也就是那些官场之中见不得光的事情。

    洪承畴沉吟良久,终于开口了:“安通,这次春季的饷银从京师运来了多少?”

    洪安通心里一凛,这事儿老爷可就是明知故问了……饷银没出京师就被截留了一大半,发到蓟镇的也只有一百五十万两。

    洪安通也不敢多想,朗声应道:“回禀老爷,春饷到我蓟镇的有一百五十万两……有八十万两已经装车,准备发往山海关、宁远、广宁等地。”

    洪承畴点了点头,又开始沉默起来。

    原本这辽东饷银在上一任蓟辽总督傅宗龙之时,是直接发往山海关的。祖大寿和吴襄两人拿出四分之一的银子贿赂傅宗龙,他也就不管这事儿了,只管到时间就收钱,落得清闲。

    可是洪承畴已来蓟镇。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第一把火便是所有饷银尽数发往蓟镇,然后由他来分配……

    所以傅宗龙只贪墨了军饷的四分之一,而洪承畴则是心更黑。要吃掉一半。

    祖大寿对于洪承畴那是p都不敢放一个,洪总督与傅总督不同……首先洪承畴本身就“知兵”,与农民军作战胜多负少,战功在那里摆着;其次洪承畴背后是首辅温体仁,祖大寿眼下也在极力巴结温体仁。又怎么敢与洪承畴作对?

    “那八十万两银子不要发蓟镇了,再从本督库房中取出二十万两,凑够一百万银子直接送回京师温大人那里。”

    洪承畴咬了咬嘴唇,语气中满满地都是不甘心,显然心中正在滴血……

    洪安通低低地应了一声:“是,老爷。”

    洪承畴又补充了一句:“既然此次饷银没有发往辽东,也总不能让祖大寿喝西北风,蓟镇中的粮草多解运一些给他们吧……”

    洪安通点头应诺,他心知肚明,眼下辽东军最大的一块收入。其实并不是来自于饷银。饷银几乎都被文官贪墨一空了,人家守辽东的兵将总得生存不是?眼下辽东军的粮食一小部分自用,很大一部分都卖给蒙古人了。

    至于蒙古人为什么不吃牛羊,却来吃粮食,这就不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了……反正蒙古人商人爱卖给谁就卖给谁,听说蒙古人找的买家“人傻钱多”,都是些干没本钱买卖的家伙,诸如沈阳来的商人之类。

    ……

    这几天崇祯皇帝小日子过得还不错,万寿节前后一个月,温大人那边呈上来的奏折相当令他“愉悦”。

    崇祯皇帝所喜欢的身边人大多是些巧言令色之徒。就是一些本来还算正直的人,几年下来也因为看到了朝中正人君子们的下场……坟头草的高度,故而也学会了三缄其口。

    眼下温大人所奏报上来的消息尽量的报喜不报忧,特别是收了洪承畴的一百万两银子之后。孔有德归附黄台吉的消息被淡化得成为孔有德仅率一两百残兵败将逃入了后金国境,而运筹帷幄之中的洪总督基于“穷寇莫追”的道理,只追到边境线上就采取驻守观望的态度云云。

    更让崇祯喜悦的是,洪承畴这位蓟辽总督的战功显赫,甚至有些夸张。他率领一万明军,将三万孔有德叛军打得只有一二百人。孔贼差点就要跳海自杀了……

    当然,在温大人的授意之下,洪承畴关于孔有德之事的奏折的开头和结尾都再三强调,这一切的“丰功伟绩”的创立都是因为大明朝的国运昌隆和皇帝陛下的英明神武所致!

    崇祯皇帝接到这样的奏报,内心所引起的直接反应当然也是只喜不忧的。他很快就遗忘了“孔有德”这个在奏折中看起来毫无分量,微不足道的名字。而对“洪承畴”这个名字则是看得喜逐颜开,连连下旨褒奖,并且赞不绝口地对身边的大太监王承恩道:

    “有了洪承畴这样的能臣给朕办事,还怕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