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944章

唐朝好地主-第944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现在,朝廷规定,只要娶妻后五年无所出,就允许纳一妾。

    为了增加人口,张超也是非常的努力了。

    虽然这些年朝廷不断的征服外族甚至是购买奴隶,但张超对此也还是有一条警戒线。

    不论如何,都得保证汉民族为主体,而且还得是占据多数。

    否则,中华必乱。

    他可不能接受华夏将来有一天,会如印度一样的被换种。

    汉家可以允许一部份胡夷与汉通婚然后同化,但这也得小心谨慎。

    最稳妥的当然是汉一直为主体,一直保持强大的数量,而要做到这个,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鼓励汉人多生。

    一对夫妻若是生上五个以上,保持这生育率,再减少点夭折率,那么汉人的人口增长率将会是非常可观的。

    现在甚至有人向张超建议,那些昆仑奴等异族奴隶,尤其是那些看着与中原人种大相差异的奴隶,要阉割他们,避免他们繁衍后人过多。

    这个提议被内阁否定了,张超倒也不支持。

    现在的奴隶数量确实多,包括突厥奴、高句丽奴、琉求奴、吕宋奴等等在内,数量突破了两千万,占据了大华人口的两成多。

    但奴隶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的现状,都注定他们不可能如汉人一样的生育繁衍。

    他们许多人甚至连娶妻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生孩子,这些人也没有什么医疗保障,他们奋斗一生可能都换不回自己的自由。

    他们工作条件也艰苦,寿命会普通偏短。

    就算有些人能娶到媳妇,可他们也会养不起太多孩子。

    总的来说,奴隶们的人口增长率,会远远低于汉人的增长率,这是事实。

    再加上部份蛮夷胡狄,其实也算是半个华夏人,他们世代居住于华夏周边,比较容易通过通婚被同化入汉主体。

    在御前会议上。

    张超对内阁的宰相们提出一条建议。

    多生孩子不但有奖励,而且应当是阶梯式增幅奖励,生的越多,奖的越多。而且朝廷应当免费为产妇接生孩子,生产的费用一律免费。

    孩子接受六年免费义务教育期间,那么孩子的医疗和教育费用,都应当由朝廷承担。

    这些策略,都是为了保证人口的增长率。

    而人口,在这个时代,是超出一切的顶级资源。

    尤其是对于如今正在不断扩张,无人可敌的情况下,人口增加不是压力,而是动力。

    大华不有数之不尽的田地等着开垦,有着许之不尽的地方,等着去征服。

    只要能够保持人口增长率,朝廷也就够将眼下的对外扩张态势保持住。

    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大华的扩张一天不止,那么大唐就一天不用遭受外敌的入侵。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448章 太子

    耽罗。

    十几年前,这还仅是一个受百济约束的藩属小岛。岛上一群野蛮人,过着很原始的生活。

    后来张家从大唐皇帝手里得到这个岛做为封地。

    岛上蛮夷们的宗主屁话也不敢说一个,老实的把岛的宗主权交给张家。张家向来喜欢以德服人。

    张家一面接收了岛的宗主权,一面跟当时的百济谈了几个大单子。这些外贸单子让百济的王室和贵族们大赚了一笔,于得乎,连被迫让出耽罗岛的那点不快,也完全抛诸脑后了。

    百济王甚至此后派人主动的询问张家。

    说他们没海的岛很多,虽不如耽罗岛大,但离百济近啊。

    张家推辞了几次,推辞不过,便花了点钱,再加了几张贸易单子,勉为其难的收下了百济拱手送出的几个岛。

    从始至终,不论是大唐还是百济又或是灞上张家,都没人有问过耽罗岛上那些土著们的意见。

    他们的那个王,谁也没有当做一根葱。

    张家其后派出了舰队登岛,宣布耽罗岛从此为灞上张家所有。岛上的蛮夷,也从此成为张家的领民。

    张家给岛上蛮夷在内陆圈了一块地给他们继续过日子。

    然后就开始了对耽罗岛的开发。

    他们先了建设了港口码头,修了城堡,然后在这里建成仓库商铺等,使之这里成为了张家商船队对东海三国的一个贸易转口港。

    运往三国的商货,很多在这里入港停岸,然后分批转往三国。从三国收回来的商品,往往也会在这里先中转一下,然后再运回中原。

    与东海三国的奴隶贸易很兴盛。

    耽罗岛上也就成了一个极大的奴隶中转站,修建了许多奴隶营地。

    而同时,张家往三国出售的商品中,牛马牲畜也是一项大宗商品。不管是新罗还是百济又或是倭国,对优良战马的需求都很大,对耕牛挽马的需求也是极大。

    张家从旅顺或登州满载着牛马渡海,将耽罗当成一个很大的转运港。

    耽罗因为转运牲畜,这里甚至成了一个巨大的牧场,岛上到处都是牛马。

    因这转运贸易之利,耽罗岛也成为一个很繁华的岛,商港繁华,岛上满是奴隶和牛马,甚至开辟了许多耕地,种植了许多粮食。

    沿岛海面上,也更是渔船点点,捕鲸船、捕渔船遍布,也把耽罗岛当成了一个极好的母港。

    到后来,张家甚至把许多手工商品的加工作坊,直接在耽罗岛开设分厂,利用那些奴隶就近加工,然后再销往三国,降低成本,赚的更多的利润。

    正是在这种模式下,耽罗岛从原先一个很荒凉的海外大岛,日渐变成了一个十分繁荣的商业转口贸易港,甚至还成了一处挺繁华的手工商加工基地,还是一个渔粮产地。

    简直成了渔米之乡,商业大港。

    连百济新罗倭国等商人,近些年都不断的过来贸易。

    岛上的奴隶市场,甚至垄断了与三国的奴隶贸易。奴隶换牛马,换丝绸,银铜换铁锅铁农具等,更是兴盛。

    去年底。

    朝廷开始对三国华人撤离,撤离的华商多数都没马上回国,而是撤到了耽罗岛上。

    而耽罗港也并没因此停歇,甚至越发的繁华。

    因为原先三国的贸易港,现在因为华商的撤离,而变的格外的萧条,华船也不过过去依靠贸易。

    华船不去贸易,但还没有禁止他们来耽罗贸易,因此原先三国各个港的贸易,一下子几乎都转移到了耽罗。

    耽罗港一下子繁华了数倍。

    张璟是在年后抵达的耽罗港,他从平壤过来。

    此前他一直在平壤,做着征讨三国的全面部署,会见东征十万兵马的将校们,与他们沟通进攻的计划,甚至是各种后勤补给等等。

    当一切都准备妥当,张璟就离开了平壤,乘船直抵耽罗岛。

    耽罗靠近百济,距离新罗和倭国也近,张璟把自己的东征大本营设立在这里,也更有利于指挥。

    尤其是这里就算到了冬季,也并不会有港口结冰封冻等问题。

    “耽罗港确实很美丽,这里的海跟琉求一样纯净,天和吕宋一样的蓝。”

    薛仁贵笑着道,“耽罗还出乎意料的繁华热闹呢,谁能想到,这么一个小岛,如今居然有不下二十万人口,简直不敢相信啊。”

    “联通东海三国的商贸,这港岂能不富不繁华?”张璟在琉求呆了两年,对于工商的认识还是很深入的。

    无商不活。

    说到底,耽罗能有如今这繁华,与张家的投入是离不开的,更与这里紧邻东海三国,占据在重要航线上离不开。

    转口贸易,让这里脱胎换骨。

    “这地方漂亮的过份,等征服三国,到时我一定要在这里买一块地皮,然后建一庄舒适的庄园,得空的时候就来这里晒太阳钓鱼和游泳,一定会非常的舒服。”

    “你现在就可以啊。”张璟笑着说道,他在这岛上也是有不少产业的,送个庄园给薛仁贵这位师兄毫无问题。

    薛仁贵却摆手。

    “无功不受禄,臣可不敢收受。”

    李璟是储君,他是臣。

    但他不是东宫臣子,因此身为张超的门生,虽然与张璟关系较熟,可此时却也不敢公然收受太子的赠礼。

    一套别墅庄园值不了多少钱,他薛仁贵现在好歹也是堂堂实封国公,没有必要贪婪这点。

    若是让人弹劾一道,说他结交太子什么的,那他真是有嘴也说不清楚。

    张璟对薛仁贵哈哈大笑,聪明的他明白薛仁贵在拒绝什么,也不强求。

    诚如父皇对他所说的,不必心急,不必担心,好好去历练,等他做好准备,以后,自然会传位给他。

    张璟现在也没想着要怎么结交重臣,网罗势力。他还年轻,没到那个时候。他现在手下也有自己的一群伙伴骑士,有自己的东宫臣属,他经营好自己的那个小班子就好。

    “殿下,各路兵马都已经准备就绪。如今天气转暖,春回大地,我们是否该开始发动进攻了?”

    “华商撤的如何了?”

    “基本上都撤回来了,还有极少数没走的,也是些与夷人通婚,在那边有家有口的。”

    “三国现在什么态度,依然还要负隅顽抗到底吗?”

    “这些人,有如夜郎自大,一直以来都是井底之蛙,他们看到的天,以为还就是只有井口那么大的一片呢。虽然他们也清楚我大华的强大,可却还心存着一些侥幸,以为三家联合一起,就能抵抗的了我大华,甚至还幻想着要夺取高句丽故地呢。”

    “确实是井底之蛙。”张璟冷笑。

    “如果一切已经准备妥当,那么就按照我们的预定计划进攻吧。”

    海风还很冷,张璟穿着皮袍站在那,冷冷的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大华帝国复兴二年,春。

    朝鲜战争开始。

    半岛西南,百济国都百济城。

    王宫。

    百济第三十代王,百济武王扶余璋躺在病榻上听着将军们的禀报。

    “大华太子、东征元帅已经移师耽罗岛。”

    “大王,大华这次是认真的,十万兵马,水陆并进,我们是第一个目标。”

    “大王,我们打不过大华的。”

    百济王脸色苍白,双眼浑浊。

    “我们能坚持多久?”

    “大王,华军一旦展开进攻,会直接从海上进攻我们百济城,我们根本抵抗不了。”

    “能坚持多久?”扶余璋依然问。

    “三个月。”一个将军道。

    旁边立即有人道,“一个月都坚持不了。”

    “你们想办法坚持三个月,新罗和倭国都会来援,我们一定能击退华军。”百济王道。

    百济王虽然看着就只剩下了一口气还在吊着,可只要还有一口气,就没有人能够改变他的决定。

    众将退出宫殿。

    一将在宫门前长叹。

    “三个月?三天只怕都坚持不住。”

    一群百济将军都沉默不语。

    不少将军是曾经在唐灭高句丽之战中,加入过战争,与唐军一起并肩战斗过的。他们可是亲眼见识过唐海军的强大,更知道他们的攻城火器之猛烈。

    高句丽那些坚固的城池,在唐军面前也是毫无抵抗之力。

    百济城虽是百济国的都城,可这城也有一个大弱点,就是靠海太近。

    这让全面继承了大唐的华国军队,能够直接乘风破浪而来,在华国与百济城之间,那是毫无障碍。

    扶余璋还在幻想着新罗和倭国的军队来援,可将军们却清楚,他们根本赶不及。

    “呜!”

    号角声吹响。

    警钟长鸣。

    将军们站在王宫的石阶上震惊的抬头远眺。

    临高远眺,远处的港外,白帆点点。

    “华军!”

    “华国海军来了!”

    一艘又一艘的战舰,就从那蓝天白云之下突然出现,跳跃在那碧海之上。

    数以百计的战舰,许多都是四桅五桅的巨大风帆战舰。

    有些将军,连忙掏出千里镜观望。

    “炮舰!”有人惊呼。

    “起码二十条炮舰!”

    随着这几声惊呼,诸将如坠冰窟。

    数百艘战船,而且起码二十艘的炮舰,这么强大的军力,百济城估计连一天都守不住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449章 忘本

    百济。

    这是扶余人建立的王国,扶南人是早已经灭亡了许久的国家,在如今朝廷的辽北道一带,当年部分扶余人南下,先后建立了高句丽和百济。

    扶余、高句丽、百济,都是扶余人所建立的国家。扶余最先灭亡,高句丽一度称霸辽东,但也在数年前亡国灭种。

    百济人上次站在中原一边,一起灭亡了高句丽。

    但这一次,他们自己却也要亡了。

    百济南下在朝鲜半岛西南建立国家已经传了三十代王,他们由八大氏族组成,沙氏、燕氏、协氏、解氏、真氏、国氏、木氏、伯氏,这些人都是扶余人。

    但百济国统治的阶层却主要是三韩人。

    这类似于过去的吐谷浑,吐谷浑的统治阶层是鲜卑慕容氏,但国家的主体民族却是羌氐。

    百济甚至与同是扶余人建立的高句丽不同,高句丽治下的主体并不是三韩人。可以说,百济与高句丽相差很大。

    百济倒也新罗挺相近,国家主体民族都是三韩人,区别只是百济的统治者是外来的扶余人而已。

    中原商人习惯称百济的都城为百济城,但实际上,百济的都城叫居拔城,也叫固麻城。

    百济人甚至还有五个别都,中都古沙城,东都得安城,南都久知下城,西都刀先城,北都熊津城。

    一个小小的王国,却有六个都城。

    这倒与春秋时的燕国很想象,采用的是数都制度。国虽小,但这种数个都城的制度,却是把国家分成几大战略区域,重点经营都城,形成防御集群。

    过去百济国力也曾强盛过,但百济毕竟国小地狭,兼之其一面与高句丽对抗,又与新罗结盟不定,有时联合起来对抗高句丽,可又常反目成仇,互相攻打。

    打来打去,结果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