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医师1879 >

第381章

医师1879-第381章

小说: 医师187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颜福庆也非常的乐意

    毕竟约翰亨特拉尔先生描绘的景象实在是太诱人了,没有人能够拒绝成为中国医学教育领袖的诱惑。一旦这个计划最终实现,哪怕只实现一小半,至少也有两家顶级医学院和六七家医学专科学校,这无疑将会占据现在中国医学领域的半壁江山;而如果全部实现的话,意味着这个体系将会成为中国医学的主流

    对于爱国者颜福庆来说,这种诱惑是无可抵御的。

    而且作为约翰的学生,颜福庆也很清楚自家老师的性格,既然说了肯定就会去做,答应了就一定会兑现,甚至更好既然如此的话,他当然就更是义不容辞了。

    又说了一些细节之后,约翰接着笑道:“至于说医院分级的话,其实也很简单,我打算把咱们筹办的医院分为三个级别:大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普通的小医院三种大型综合医院好理解,就是湘雅医院这一个级别的,全部作为医学院的附属医院,除了诊治病人外还要承担教学工作;专科医院的话主要是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目前世界各大强国基本上都已经认同了这两种专科医院;至于说小医院”

    轻轻一笑,约翰耸肩道:“或许已经不能称之为医院了,应该说是诊所,工作的只有几位医师甚至一两位医师,负责诊治一些简单的疾病或者发现某些疾病的症状,然后在没有能力解决的情况下,推荐病人去大医院就诊”

    如果有另一个穿越者在场的话,听到这番话肯定会把眼睛都突出来

    未来中国想要推行但是难度极大的分级诊疗制度,竟然在1912年的时候被一个人提了出来而且更加重要的是,现在的中国现代医学就是一张白纸,随便由人作画,如果约翰真的能在未来十年建起几家顶级的医学院和十所大医院,然后再建起更多的小学校和小医院的话,说不定还真能让他给办成了“

    “当然,一切都不是绝对的。”

    胸中怀着改变历史的兴奋,约翰的声音也变得高亢了起来:“八年制毕业的不一定全是精英,表现不好也可能去做社区医师;三年制毕业的不见得一辈子就是在社区医院,表现出色可以通过到大医院进修的方式升级等等,这都需要在以后慢慢的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912年年初,约翰在上海和颜福庆密会了一周。

    在这一周的时间里面,约翰亨特拉尔与自己的学生深入探讨了他对中国未来医学教育以及医疗体系的规划,说服对方的同时,也让颜福庆完全明白了他的用意。

    对历史的改变,就从这一天开始了。

 第四十四章 访客

    关于美国首富来上海的消息,很快就淡了下去。〃blank〃》

    不接受采访,不参加宴会,甚至不接待任何不认识的访客,这样的大人物哪怕身家再丰厚,名气再大,也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因此在热闹了几天之后,关于约翰亨特拉尔的消息就慢慢的在报纸上消失了。只有一些心有不甘的有心人,才会偶尔的想起那位所谓的美国首富。

    实际上,所谓的美国首富都是报纸炒作起来的噱头。

    没有人真正知道约翰亨特拉尔的身家到底有多少。而且在美国人眼中,旗下大批公司纷纷上市的洛克菲勒才是真正的美国首富,毕竟十亿美元在这个时代可是个巨大的数字,全美生产总值也不过数百亿罢了。

    唯有约翰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身家不比洛克菲勒少多少

    别的不说,一个亨特拉尔汽车公司就值多少钱未来十年,约翰有信心每年至少卖出去一百万辆汽车,这将会给他带来源源不断的巨额财富。至于说其他的各个公司,投资的也都是真正的朝阳产业,那才是前途无量

    来到上海两周后,约翰开始清闲了起来。

    该见的人都已经见过了,该谈的事情也都谈完了,剩下的就是等着手下的人们去做事。比如说伍连德组织中华医学会,比如说筹备制药公司和医疗器械公司,比如说颜福庆联系各方面的医师们,开始为将来的计划做准备等等。约翰肯定不会直接插手这些事情,尤其是中华医学会的筹建,他更是打算置身事外作为一个“外国人”,这是最好的态度和做法

    所以后面的时间,约翰打算集中精力在帮助其他学生上面。

    今年有数百名留学生回国,一小半选择了在亨特拉尔银行、洋行工作,未来制药厂和医疗器械厂也会提供很多职位,一小半人去了大学教书,毕竟这个时代中国的教育正是大发展的时候;剩下的人里面,一半去了政府或者其他大公司,比如北洋政府、汉冶萍公司之类的,还有一半则选择了自己创业。

    亨特拉尔银行投资的数十家工厂,就是他们起步的根基。

    不过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创办实业的困难肯定是存在的。虽然约翰免费提供了各项技术,低价提供了机器设备,但是亨特拉尔银行提供的资金毕竟有限,无法让他们快速发展起来。要知道这些工厂有了技术的支持,产品在国内的竞争力极强,几乎每一家现在都面临着扩张的大好机遇,但是资金、机器各方面的因素却限制着他们的发展。

    对于这些工厂,约翰必然是要大力支持的

    所以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面,约翰一口气又投入了上千万美元的资金,用于他们向亨特拉尔机器公司采购大批设备,帮助他们扩大工厂的规模。而当约翰觉得从美国运输过来很麻烦的时候,在中国筹建一座机械工厂的计划也就开始提上了日程

    不知不觉,已经是一月下旬了。

    距离约翰预定回北美的时间越来越近,他的心情开始变得有些焦躁了起来。他当然不可能在上海一直待下去,事实上如果加上之前在欧洲的时间,他这次离开北美将会长达半年如果之前老亨特拉尔还在的时候当然不需要担心,但是现在的话

    “派出去的人,还没有回来吗”

    这天一大早,约翰在餐桌上皱着眉头问道。

    一个月前约翰请容闳出手写了很多封信,然后派人送给很多未来中国的强力人物,为的是希望能支持在他们的地盘里开设学校。在约翰的计划中,他希望在那些地方至少建起一所医学院校,如果可能的话后续还可以筹建中小学甚至大学。约翰相信,自己挑选出来的大人物们应该会答应这个要求,比如说鼎鼎大名的阎锡山,肯定可以看到其中的好处。

    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回来复命。

    “还没有,先生。”

    把一碗白粥放在约翰的面前,苏力摇了摇头轻声道:“从收到的电报来看,最快的一个也要三天后才能回到上海先生,哪怕有容闳先生的信,他们想要见到那些大人物也不是很容易,更别说国内现在的局势动荡,很多地方都还不稳”

    这件事情约翰一直让苏力紧盯着,所以他很清楚原因。

    “唔也是。”

    沉默了片刻之后,约翰苦笑着点了点头。

    事到如今约翰也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有些想当然了。虽说像阎锡山、蔡锷等大人物应该都会支持现代教育,有人愿意去他们那里办学校肯定是会同意。但是约翰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现在的政治环境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一年,国内正是一团乱麻的时候,有几个人愿意现在考虑这种事情

    可是

    “时不我待啊”

    想到这里的时候,约翰轻轻叹了口气,吃早餐的胃口突然没有了。

    如果只是办一些学校,提高一下中国的医学水平什么的,约翰当然可以多等几年,终归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如果他想借助这些医学院校的影响力,进而影响到中国未来医学教育以及医疗体系的发展轨迹,那就必须要抓住眼下的绝佳时机

    如果再等几年,竞争对手可就多了

    仔细算一算的话,如果没有约翰的出现,上海的同济是1912年合并的,长沙的湘雅是1914年创办的,成都的华西医科是1914年开设的,北京的协和也是几年后被洛克菲勒收购,迎来了未来几十年的辉煌。还有北京的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山东的共合医道学堂,浙江医学专门学校等等,辛亥革命成功之后中国医学教育迎来了真正的开始,而再过几年,德日系和英美系就将开始对立了

    “即便没有他们的支持,学校也一定要办”

    沉默了片刻之后,约翰一咬牙下定了决心。无非就是缺少一些帮助罢了,反正约翰没指望他们能给钱给人,一切都是要靠自己。无论如何,未来十年是给中国医学奠定基础的最好时机,约翰不可能放慢自己的脚步

    “先生”

    就在约翰忽而皱起眉头,忽而嘴角露出笑容的时候,管家突然急匆匆的走了过来:“刚刚收到一份拜帖,有位先生”

    “嗯为什么不直接拒绝”

    被打断思路的约翰有些不太高兴,皱了皱眉头不悦的问道。

    “呃”

    犹豫了一下,管家小埃尔伯先生苦笑着低声道:“先生,对方的身份特殊,而且非常重要,我个人以为您最好还是见一见的好”

 第四十五章 朱尔典

    朱尔典,本名约翰纽维尔乔丹,和未来的篮球飞人一个姓氏。〃blank〃》

    大英帝国驻中国特命全权公使,这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官位,意味着朱尔典在远东代表着日不落帝国的威严。而对于中国近代史来说,这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哪怕历史学得不太好的约翰对他也是耳熟能详上辈子看的很多穿越小说里,朱尔典都是相当悲催的配角之一。

    但是重生数十年,约翰可不敢小瞧这位驻华公使。

    没有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们,永远想象不到此时大英帝国的强势,甚至远远超过了后世的世界警察。从欧洲到北美,从非洲到远东,日不落帝国的影响几乎渗透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强横如德意志帝国,拼命地想要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而工业实力已经跃居全球第一的美利坚,只能跟在英国人的屁股后面,寻找着自己的机会。

    在远东这片土地上,也没有例外。

    就好比上海滩的公共租界,就是由英租界和美租界合并而来的,但是在掌控租界的工部局里面,美国人只有可怜的一个席位,其他都由英国人把控着。而在全国各地现在诸多的军事强人中,英国人更是拥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因此哪怕心中不悦,约翰也只能开门见客了

    “这同样是我的荣幸,先生。”

    淡淡的回应着对方的问候,约翰右手轻挥道:“请坐我一直以为您应该已经回北京去了,毕竟离开中国的政治中心这么久,恐怕对您来说也是件麻烦事吧”

    姿态端正的坐在了柔软的沙发上,朱尔典微微一笑道:“一般情况下当然是不妥的,但是如果是为了等候与亨特拉尔先生的会面,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呵呵。”

    双眼微微一眯,约翰淡淡的笑了起来。

    趁着寒暄的这段时间,约翰好好打量了一下这位公使先生。朱尔典大约六十岁左右的年纪,深眼窝、高鼻梁,很典型的爱尔兰人特征。只不过让约翰稍有些意外的是,这位公使先生留着一个锃明瓦亮的大光头,唇上留着浓密的胡须,但是下巴却光洁溜溜,配上一双如猎鹰一般锐利至极的眼睛,让人似乎瞬间就能体会到大英帝国公使的强硬与铁血

    这种猎鹰一般的眼神,就是朱尔典先声夺人的重要武器之一。

    只不过

    仅仅几秒钟之后,朱尔典就异常失望的收回了自己努力积攒的气势,因为他发现对面的这位亨特拉尔先生是如此的平静,乃至于老道如他,在对方眼中也看不到哪怕一丝波动。就好像自己并不是大英帝国的公使,只是一个登门拜访的普通老人而已。

    这种感觉,让朱尔典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

    约翰当然不会去考虑朱尔典的感受,而且他对这位英国的驻华公使一点儿好感都没有。事实上,这年头所谓的驻华公使也好,领事也好,无非就是英国盘剥中国的领头兵而已,比如说这位朱尔典先生,历史上就是他在1912年的时候,趁着袁大头急需英国人支持的时机,在中国西南高原上狠狠的捅了中国人一刀

    约翰上辈子历史学得不好,但是这件事情还是记得的。

    所以他根本没兴趣和朱尔典闲扯什么,开门见山的问道:“公使先生,不知道您今天到我这里来,是有什么事情吗如果相对于和我见面相比,恐怕北方那位大人物更需要您的帮助吧”

    “呃”

    听了约翰这不软不硬的话之后,朱尔典的脸色顿时一僵。

    不过终究是饱经风雨的老家伙,朱尔典很快就恢复了过来,淡定道:“亨特拉尔先生,既然如此我也就直说了根据我们的情报,您旗下的亨特拉尔银行似乎早就和总统先生达成了一项协议而且据我所知,除了巨额贷款之外,协议中还包括了数量庞大的军火,这可严重损害了大英帝国的利益”

    “嗯”

    约翰的眉头一挑,心中顿时冷笑了起来。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是并没有让中国走上什么特定的道路。因为革命的不彻底和多方的妥协,现在中国北洋、保皇派和革命党势力并存,局势错综复杂。实力最强的北洋也没有能力迅速统一中国,因此袁大头急需外界力量的支持。如果没有约翰的出现,他寻求的是英国人,也有日本人等等。

    但是因为约翰的出现,事情发生了变化。

    要钱,亨特拉尔银行多得是,先后给袁大头数千万美元的庞大资金,要枪要炮,亨特拉尔武器公司的产品品质优良,在国际上几乎可以和德国货一争高下,就连北洋所需的工业设备、教育资源等等,都可以及时而高质量的供应,自然是袁大头最优质的合作伙伴,他甚至一度曾经提出过全面合作的想法

    只不过

    亨特拉尔财团唯一欠缺的,就是足够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可不仅仅是经济和工业上面,更重要的是军事和政治,美国人毕竟和英国人,甚至和日本人、俄国人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