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天降之任 >

第76章

天降之任-第76章

小说: 天降之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云一拧董义胳膊,皱眉,董义忙笑着说:“我真不知道是什么……”
袁牧之睁眼说:“我一向不信旁门左道的东西,但今日之事太过诡异,我要好好写下来。”
赵宇正吃着,忙摆手,示意李越。李越忙对袁牧之说:“这一路的事儿都不能说出去。”
慧成说道:“这就是保密的意思。”
魏云说道:“要写也是我写。”
陆敏淡然道:“岳麓之学子在此,尚未曾动笔。”
见袁牧之想争执,李越笑着说:“你要写就写游记吧,只要别写官家,山山水水的,就是泥石流也可以写,比如写景炎元年,闰三月二十八日……”
袁牧之皱眉打断,“这种话吾自然会写!”
李越暗叹,他无法告诉袁牧之,此地日后被人称为“美人唇”,因山势陡峭,地表没有什么土壤,成了攀岩爱好者的场所。为了赢造个历史悠久的气氛,当地政府把有关此地的一段游记刻在了一块石碑上,假装是古迹立在山脚下。这段游记写的是景炎元年,闰三月二十八日,一个偶然游历此地的人,在对面山峰上目睹了一场巨大的山体崩塌滑坡,完全改变了山体的面貌,让山缝突现而出,如同双唇,他因此名此崖为“美人唇”。在闽地,由于降雨集中,山地众多,滑坡频发,本来不是很新奇的事,但独特的是,就在他感怀造化,回顾人生时,他所在的山峰也发生了滑坡,他吓得当场拜谢天地没取他的性命:如果他在目睹第一次滑坡后下山,那么肯定没命了,他把这个奇遇写了下来。这个人名叫袁牧之,南宋时被贬回乡,从此以游山玩水排解愁郁,后来自己印出了一本游记。
在他们的时代,喜好冒险的李越和以野外生活为趣的赵宇都来过这里,赤手攀上过美人唇,当然在不同的时间。当初赵宇急着登基出城,也是为了利用这个地点和事件迎击元军。两个人过去唯一担心的是那个游人记错了日子,或者随便编了个故事,可遇到袁牧之后,这个担忧就全没了:这么个古板的大汉,就会认死理。
等赵宇吃了饭,李越把那些挡箭牌都再次打包背好,赵宇铺了木板,大家走出了山缝。木板下面已经没有了陡坡,直接就是光裸的石崖。袁牧之熟悉原来的路况,可现在滑坡后,地表已经一片混乱,下山的路已经被冲刷干净。反而是赵宇曾经在附近野营,更熟悉这种地表。他让人带上了一条木板,横向顺着残留的岩石走到了山脊处,然后慢慢地下了山。山谷里泥泞不堪,赵宇带领众人沿着山谷尽头的绝壁山脚,绕过泥水沼泽,又寻着有岩石的落脚处,有的地方搭上木板,有的地方借助绳索,攀上了对面的高山。
躲在谷口的残余元军和谷中受伤的元兵们,眼睁睁地看着这一行十三人,打着个破长幡,扛着木板,背着行李,消失在了岩石□的山上,竟然没有人再想去追击。
到了山顶,众人回望,孙小官人感叹道:“真的是美人唇啊!”
那边他们坚守过的山缝,从山体中突出来,相对于整座山,显得小巧,如微张欲语的美人双唇。袁牧之忙说:“的确贴切!李官人你我甚是相知。”李越差点对袁牧之说“其实是你说的”,可只能尴尬一笑,心里说了句对不起。
慧达忽然问道:“当初孙小官人说山壁没有水了,官家为何突然起身?然后不久就让吾念往生咒?”
孙小官人也恍然想起来:“哦!那山崩之后,为何泉水又来了?”
赵宇说道:“有奖竞赛,谁先说对了可以少背十斤。”
李越忙拉陆敏的袖子,陆敏扭脸说道:“该不是上面的泥石移动,堵塞了泉水之道,而滑坡后,泥石泄净,泉路又通了?”
赵宇点头说:“正是,让李越帮着你背东西吧。
董义叫:“不公平不公平,我看见他对陆小官人挤眉弄眼来着!”
孙小官人笑着:“他何时不……”
小知道大声说:“那算什么,李官人还为我家小官人大哭过呢……”
陆敏气得脸红,“小知道!”
小知道忙缩头:“我不知道……”
大家重又恢复了轻松的气氛,跟着袁牧之,说笑着,沿着一条峰边小路,从没有滑坡的一面下了山,绕过了山谷区域,向北行去,迎向元军先锋的另一大部队。
有历史学家总结说,蒙元军队之所以能快速地推进,是因为蒙元将官之间有迅速而有效的联络,经常使用蒙文和一种神秘的符号。
山谷中的大面积滑坡的消息,元军的高层远比宋军先得到。鉴于元军损伤太过重大,三万多人只逃出了千来人,元军将此消息视为机密。虽然许多将领都觉得元军追着宋人新帝就进入了要发生滑坡的山谷这种巧合,有非常浓重的阴谋气息,但没有人愿意承认这一点:这太匪夷所思了,无凭无据的这么说,不是打自己的脸吗?如果是宋军这么大吹大擂也就罢了,从元军这一边,大家统一口径就是:元军碰巧遇到了天灾,让宋人新帝侥幸逃脱了。而让元军振奋的是,各种侦查的结果和幸存下来的元军的描述都证明了:新帝周围根本没有宋军!这十几个人捡远离人居的地域行走,很有可能是为了有更多机会逃开元军的围攻。
但这一结论又与前一时期的情形相互矛盾:以前的小股兵力又是怎么消失的呢?那么唯一的结论只能是:那支精兵被调往别处,暂时离开了这个地域。元军要求各方警戒不懈,广派探马,覆盖元军所在的方圆几十里。如果发现了宋军的踪迹,要尽快报告,决不能让宋军有突然袭击的机会。
赵宇有意避开了山区里的居民点其实是不想给自己添些客套送迎的麻烦,弄不好又得多带几个人。结果就是福州城中的人们对他们这一行人的动向毫无掌握,只知道这个皇帝格外命大,出去了这么久,居然还没有死。而元军也一直没有逼近福州。但城中并没有因此而大意,反而秣马厉兵,因为张世杰准备出海迎战从海上来的元军。
上次采药老人带回的便条,经魏云之父鉴别,的确是魏云的笔记,董家把便条珍藏了,这回可没有像那块石头那样给外人看,因为里面有一句“哥哥不是人”,这话看在谁的眼中,都容易惹出非议来。每天董家家主都得看看这个便条,给自己打打气,不然就会夜不成寐,白天也得躲着自己哭哭啼啼的儿媳妇——董义他娘——走路。董义的父亲在海外,大概半年才回来,自己紧张董义的时候连个能分担的人都没有。好在董家最新一代接班人,董义真正的哥哥,董平,就要带着船队返航了,董老爷子多少有了点安慰。可又有些惴惴,这个董平会不会埋怨自己让他的弟弟出征呢?要知道,虽然董义是个小玩闹,可是他这个哥哥却是家中公认的未来孙辈家主的第一候选人,长兄如父,董平从小对董义是极为护短的。
不久,董家船队到港,共八只海船,据说满载而归,所获甚丰。过了几天,人们的传言就得到了证实:董家出巨资,为宋军添置船只,并派出两百名资深水手由董家小辈中最优秀的董平带队,协助宋军海战。再多招五百壮士,协同守城。
见此情景,福州中的航船大户纷纷出钱出力,不能让人觉得福州就董家这么一户忠实于朝廷的大家了,况且,宋军兵数和船只都多过元军,连那个只带了十几个人的新帝都还没有死,宋元之战,鹿死谁手,尚且未知。



、第 71 章

进了四月,大名鼎鼎的文天祥终于到了福州。
这位名传千古的忠臣义士民族英雄,是真正的百折不挠之人。
他父亲是个书痴,见着书就要买,没钱当时脱衣服都行。家中藏书为文天祥提供了极好的阅读材料,所以文天祥也是那个时代世所公认的大儒。
文天祥原名文云孙,中了贡士后改名文天祥。二十一岁在病中参加考试,他的文稿被荐与理宗(就是那个平民出身,靠梦境选了个半傻子当继承人的皇帝),人说他写的文意“坚如铁石”,理宗皇帝点他为状元。撕了卷子封皮一看他的名字,皇帝大喜,说这是我朝之祥瑞,所以文天祥改字“宋瑞”。
说他是祥瑞,但理宗并没有重用他。文天祥年轻气直,多次建议改革朝政,扩充兵力,面对忽必烈首次南征,他坚持抗蒙救国。后来忽必烈家里出事儿,回去平定后院了,贾似道定了丧权协议可又不好意思告诉大家,就瞒天蒙地,说没事了。接着,这帮大力要求充兵强国的人就被贬的被贬,被冷藏的冷藏。文天祥这个二十四五岁的小青年自然就被排挤出了中央,安排去当一个江西南昌的公务员。文天祥赌气——我不去!朝廷说,呦呵?那你去建昌军(江西南城)的仙都观当个主管吧!仙都观是道教的宫观,这个没事干的职位。一个正年轻的状元在这个位子上被晾了三年。可他还不老实,理宗启用了一个文天祥大力攻击的宦官,文天祥上书辞职!这还了得?怎么能向朝廷撂挑子?要离开职位也得是贬官才行,就把他贬到了瑞州(今江西高安市)。
瑞州曾被蒙古南征时掠抢,房屋大部分毁坏,百姓也被杀被抢过。文天祥一个二十七八的青年,到了那里,没时间自怨自艾,马上着手恢复百姓生计,实行宽惠制度,还建立起了“便民库”,有点小银行的意思,用借贷的方式刺激建设,让瑞州重新有了活气儿。他才干了一年多,那个点了他状元的理宗就死了,后面那个半傻子皇帝专注于每夜与众多宫女们探索生理机制,把朝政交给了拥立他为帝的贾似道,朝廷更加混乱。
鉴于文天祥在瑞州做的不错,六年后他终于重回临安,当了武器制造的头儿(军器监)还兼职对皇帝讲解些史书经意之类的职。可他直脾气不改,贾似道托病要回乡,皇帝苦苦挽留之际,文天祥竟然说要以国事为重,不该这么找借口伤皇帝的心,结果贾似道记恨,免去了他一切职务。文天祥被贬回乡后,在文山上建屋隐居。所以他又号“文山”,加上他姓文,有人尊称他为“文文山”,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写错字了。(谁能不隐居?怎么面对乡里乡亲呀?一个状元,大儒,才三十四岁,正当年,谁要是问一句:您整天在这儿瞎转悠干吗?怎么回答?面子薄一点儿的人就该出家了。)
又这么浪费了三年时光,朝廷大概觉得这么闲置着个大状元引人非议,就启用文天祥做湖南提刑,掌管讼狱。文天祥上任,再一年,被任命为赣州知州。他还是宽以待民,正赶上风调雨顺,赣州丰收,一片安乐。可惜就在这一年,那个半傻皇帝死了,贾似道扶了个四岁小儿当皇帝,蒙元得了消息,应该说是喜上心间!(风雨晦暗之际,您南宋立了个四岁的孩子当皇帝,蒙元这边的皇帝是久经战事连自己的兄弟都杀了个七零八落的忽必烈大汗,此时不打南宋,不显得蒙元白痴吗?)在这个小孩子登基的两个月内蒙元就二十万人南下,分两路进攻南宋。立一个小儿为帝,多成灭亡之先兆,几百年后的清朝又重演了历史。
襄樊失守后,南宋国门大开,谢道清,理宗(平民皇帝)的皇后,下了“哀痛诏”要求大家举兵勤王。三十九岁的文天祥卖了家产,找了三万人要去抗元。朋友都劝他别这么干,简直是“以乌合之众迎敌,无异驱群羊斗猛虎”,他说:“我也知道如此。但国家养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无一人一骑应召,我万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难,希望天下忠义之士闻风而起,聚集众人力量,也许能保存社稷。”结果三万义兵有的在常州有的在临安外,都英勇牺牲了,文天祥被招到临安。元兵逼近了临安,一片混乱里,大臣们逃的逃降的降,文天祥被派去与伯颜谈判,伯颜想此时还有什么可谈的?称孙子也晚了,就把文天祥扣住了。谢太后没了人依靠,就投降了。(您都七十几岁了,也活得差不多了,怎么就不知道守个晚节呢?老了老了,落了个……别提了。)
文天祥虽然被扣了,可这个人死硬,就是不降。伯颜没办法,又不敢杀了他,怕影响太坏:他成了义士,更加鼓励宋人了。就把他送往北方。船到镇江时,文天祥逃跑了。他到了真州(扬州西南)受到民众热烈欢迎(好不容易见着个不降的临安大臣了),可李庭芝中了元军的反间计,以为文天祥已经投降了,就命人杀了他。结果文天祥被双方追捕,只好离开真州。正好有人说可以带他们去高邮,文天祥就决定去那里。据记载,他们一行人走到桂公塘(距扬州约十五里的小村庄)时,天已大亮。为躲避追杀,他们藏身于几道断墙后面。正要找点食物,忽然听见很多蒙古骑兵巡视而至。文天祥一行人赶紧贴墙根龟缩起来,一动也不敢动。这时,只要有一名士兵探头往里瞧一瞧,他们就会被发现,重做俘虏。而天上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士兵们急着躲雨,匆匆而过。事后才知道,这队骑兵就是押送他们到大都的那队人,因为在镇江走脱了文天祥,加强了戒备,沿途防范甚严。
从扬州到高邮,文天祥一路颠沛流离,饥寒交迫。随从的人逃的逃、死的死,一起逃离元营的十二人只剩下六个。疲惫不堪的文天祥再也走不动了,跌倒了又爬起来,挣扎不已。幸好遇上一群樵夫,见他们是遇难的,就热情相助,拿来一个箩筐,让文天祥坐在里面,由六个人轮流抬着走。他们历尽艰险,才到达高邮。但高邮方面收到李庭芝的文书,严防文天祥攻城。文天祥不敢进城,又向泰州(今江苏泰州)前进。从泰州,又往通州(江苏南通)去,这一路有蒙元大军出没,非常危险。文天祥以孤舟一叶,昼伏夜出,多次与对手遭遇,终于到了通州。那里,他听说两王在温州,就决定投奔两王。闰三月,他终于到达了宋人控制的地区,扬帆入海,到了闽地。
历史上,张世杰忌讳文天祥的名声,怕他分兵权,加上陈宜中的排挤,文天祥只好离开福州,在南剑州(福建南平)开府,各方文武义士纷纷前来投奔,声势一时浩大。可惜南宋的臣子们勾心斗角,无法统一作战。元军进逼福州时,文天祥率军迎战,失利。福州失守后,文天祥退到广东梅州,整顿后再次出战江西,一度占领了江西大部分地区。蒙元出动了精锐骑兵,在大规模的铁骑冲击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