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的终结 >

第31章

帝国的终结-第31章

小说: 帝国的终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如果公私不清,也很难走向共和。因为共和国(republic )这个概念来自〃公共事务〃( res publica ) ,它是相对于〃私人事务〃( res priv ata ) 之外的领域。只有在这个领域中,才有共和与否的问题,私人事务领域内是无所谓共和不共和的(甚至反倒应该是独立)。可见区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是实现共和的前提。

宪政亦然。宪政要限制的,是公共权力的使用,不是私人权利的享有。相反,它还要求不得立法侵犯民众个人的基本权利。宪政和法治的原则是:对于政府,凡是法律没有明确授权的,都是不能做的;对于个人,则凡是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都是可以做的。可见其公私之分明!至于民主之必须分清公私,更是不言而喻。如果公就是私,私就是公,也就无所谓主权在君还是在民。其实民主、共和与宪政,都旨在解决公共领域的问题,而不在干预私人领域中的自由。但如果没有私人领域,也就无所谓公共领域;而如果没有私人财产,恐怕也很难有私人领域。因此,明晰产权,分清公私,方有民主,方有宪政,方有共和。

然而正如本书第五章所述,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和家国一体的上层建筑,却导致了传统中国的产权不清和公私不分。这就使我们不知何谓民主,何谓共和,何谓宪政,也不知何谓共产主义。比方说,先是把共产主义解读为〃共产共妻〃,继而又把〃共产〃理解为〃均贫富〃、〃打平伙〃、〃吃大锅饭〃。这真是大谬不然。其实日本人把munism 翻译为〃共产主义〃,意思是〃共同集体生产〃。可见日译〃共产主义〃的〃产〃,是生产的〃产〃,不是财产的〃产〃。按照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其实该叫〃共劳主义〃。当然,准确的说法,还是〃共同主义〃或〃共同体主义〃。因为munism 的语源munity ; 原本有社区、团体、群落、公众、共同体等义。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把共产主义社会叫做〃联合体〃。他们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请问,这是均贫富、打平伙、吃大锅饭,是〃共产共妻〃吗?

事实上,共产主义决不意味着〃共别人的产〃。恰恰相反,〃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正如作为共和前提的〃天下为公〃,只意味着公共领域的公众共享,决不意味着将私人财产和私人权利〃充公〃;共产主义也与理解为〃一切财产归公〃的〃天下为公〃相去甚远,更不是〃打家劫舍〃之后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反倒与共和主义不乏相通之处。马克思在《 哥达纲领批判》 这部经典文献中,提出了共产主义的三个条件:一、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二、人们不再奴隶般地服从社会分工;三、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生活的第一需要(请参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 卷,第12 页)。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共产共妻〃的意思。相反,人们不再奴隶般地服从社会分工,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工作,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从而构成一个多样共存的社会,岂非和谐,岂非共和?

显然,传统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总在左右着我们的思维,决定着我们每一变革的成败。因此,无视传统的理论是掩耳盗铃,无视传统的制度是无根之木,而无视传统的改革则难免屡遭挫折。钱穆先生有云:〃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看法,总体上是值得商榷的,但此说却不无道理。看来,事情最好是这样:我们原本就有民主、共和、宪政的传统,只要把它们开掘出来就行了。

但问题是,我们有吗?

这就决定了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共和、民主、宪政,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不断探索、摸索、实践、纠错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吧!只是我们不知道那河有多宽,也不知道石头有多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后记 后记

写完最后一个字,才发现全书一共六章,每章六节,六六三十六,正好是秦始皇最喜欢的数字。也好,那就用这个数字来祭奠这位〃千古一帝〃,以及由他开创又被我们埋葬的帝国制度吧!

是为记。

易中天

2003 年11 月18 日

后记 新版后记

本书完成于2003 年底,2005 年8 月由香港三联书店推出海外版。这次发行大陆版,又做了一次全面的修订。修订的原因有三:一、四年过去,想法更加成熟;二、部分文字,还需明白通晓;三、个别错漏,应该予以订正。故本版既是大陆版,也是新版。它的出版发行,多承复旦大学出版社贺圣遂社长、高若海总编鼎力玉成,宋文涛君精心编辑,尤其是史学大师樊树志先生垂爱、正谬和力挺。当然,最应该感谢的,还是本书的读者。至于所有不当之处,自然概由本人文责自负,但请批评指正为盼!

又记。

易中天

2007 年10 月7 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