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大外交 >

第25章

大外交-第25章

小说: 大外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鲁格电报事件( Kruger Telegram),德皇因此失去在19世纪最后的几
年中与英国同盟的可能性。1895年有某个詹姆森上校( Colonel Jame
son)在英国殖民利益势力,尤其最值得一提的罗德斯(Cecil
Rhodes)支持下率军侵入南非布尔人(Boer)的独立邦德兰士瓦
( Transvaal)。这次袭击完全失败,令索尔兹伯里政府极为尴尬,虽然
英国政府声称未直接介入此事。德国民族主义的报纸借此机会大做文
章,促请对英国施以更彻底的羞辱。
德国外务部主要顾问兼机要人员霍尔斯坦( Friedrich von Hol
stein)认为这次得不偿失的突袭是个大好机会,可教训英国与德国为
敌有多么难过,以突显与德国友好的好处。德皇本人则觉得这扬眉吐
气的机会岂可错过。1896年元旦过后不久,他向德兰士瓦总统克鲁格
( Paul Kruger)拍发贺电,恭祝其击退“外来的攻击”。这直接打了英
国一巴掌,而且引起在被英国视为其势力范围的心脏地带可能出现德
国保护国的疑惧。实际上克鲁格电报既不代表德国的殖民意图,也不
代表德国的外交政策,它纯粹只是为了讨好民意,也达到了这个目
的。自由派的《德国日报》( Allgemeine Zeitung)在1月5日说:“政
府多年来的作为再没有更令人满意者。它写出德国人民的肺腑之言。”
德国的短视与轻率促使它一错再错。德皇与其亲信以为,既然向
英国示好未能结成盟约,或许展现一下令德国不悦的代价会更具有说
服力。可惜德国估计错误,这种做法与历史教训不符,历史上找不到
英国向威吓低头的纪录。
原先是为了展现德国友谊的价值的作为,逐渐却演变成真正的战
略挑战。没有比威胁到英国海上的盟主地位,更能使英国成为无转圜
余地的敌人的作为了。但这正是德国所做的,它仿佛完全不知道自己
正走上无法回头的挑衅之路。自19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国内要求
扩建海军的压力便开始升高,以“海权派”为先锋,这是越来越多由
工业家及海军军官组成的压力团体之一。由于与英国关系紧张有助于
要求更多的海军军费,符合海权派的利益,因此他们视克鲁格电报事
件为天赐良机,一如任何有可能与英国在天涯海角产生冲突的其他问
题,包括萨摩亚( Samoa)的地位、苏丹的边界,到葡萄牙殖民地的
前途等等。
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最后终于导致武力相向。因为德国海军在随
后的世界大战中,仅与英国舰队在日德兰( Jutland)有过一次非决定
性的遭遇,为争取海军建军的特权,德国却在越来越多的敌对国中又
加上了英国。因为毫无疑问地,英国对一个已拥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欧
陆国家,又打算在海上与英国平分秋色,势必会加以抵制。


但德皇似乎对其政策的后果视而不见。英国对德国强势作风及海
军扩军的恼怒,一开始并未改变法国在埃及、俄罗斯在中亚对英国形
成压力的事实。但法、俄若决定联手,同时在非洲、阿富汗及中国施
压,又当如何?若德国加入法俄一同在南非攻击英国,又怎么办?英
国领袖开始怀疑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是否仍然合宜。
这一派当中最重要也最好发言的人物是殖民大臣张伯伦( Joseph
 Chamberlain)。生气蓬勃的张伯伦比索尔兹伯里整整小一辈,他呼吁
与外国结盟最好是德国,似乎较接近20世纪的精神,而索尔兹伯里
则严守上一世纪的孤立主义思想。张伯伦在1899年11月一次重要的
演说中,呼吁由英、德、美国建立“条顿( Teutonic)”同盟。他极力
赞同这个计划,未经索尔兹伯里同意便向德国传达相关的信息。但德
国领袖死守要求正式保证的立场,仍昧于条文内容无关紧要,而对他
们关系最重大的是欧陆发生战争时英国保持中立的事实。
1900年10月,索尔兹伯里因健康欠佳不得不辞去外相兼职,专
任首相。继他出任外相的是兰斯多恩爵士( Lord Lansdowne)。兰斯多
恩同意张伯伦的看法,认为英国无法再以完全孤立保障本身的安全。
但他未能争取到内阁一致同意与德国结成全面正式的联盟,内阁只愿
意接受协约式的安排:“一种(英、德政府)就双方共同关切之特定
问题或世上特定地区可采取政策之谅解。”这与数年后英国与法国达
成的“友好协约”,使英国足以在大战爆发时加入法国的那种安排相
当类似。
但德国又一次因明显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拒绝了唾手可得的保
障。新任首相比洛( Bulow)拒绝与英国签订协约,因为他更在乎民
意而非地缘政治的前景,特别是说服国会同意大增海军被他视为优先
目标。除非英国同意与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结盟,否则他不肯终
止海军扩建计划。索尔兹伯里不接受比洛此种无商量余地的提议,于
是十年内英德同盟第三次胎死腹中。
由这两位首相对彼此意见不合的解释中,可看出英德在基本外交
理念上是多么格格不入。比洛情绪激昂地指责英国是本位主义,忽略
英国早在德国统一前即已实行全球性外交政策达一个多世纪之久:
“英格兰政治家对欧陆知之不详。就欧陆而言,其认知
有如我国对秘鲁或暹罗(即现今的泰国)思想认识之程度。
其自我意识与盲目信心使之不识好歹,对他人真正之恶意难
以体会。他们极为沉默、迟钝且乐观。”
索尔兹伯里为这位跃跃欲试又目标不明的对手,作了一番高明的
战略分析,以为回应。他提到德国驻英大使大言不惭地指出英国需要
与德国结盟以避免危险的孤立地位,反驳道:
“须防卫德、奥边境对抗俄罗斯,其责任远比须防卫英
伦三岛对抗法国来得重,哈兹费德伯爵(Count Hatzfeldt,德
国大使)指‘孤立’构成我国严重之危险。我国曾否确实感
受到此危险?若我国于革命战争中落败,其缘由亦非因孤立
而致。我盟国众多,但法皇当年若得以掌控海峡,盟邦亦无
法拯救我国。除其(拿破仑)在位期间,我国甚而从未面临
危险;因此被指为将导致危险之‘孤立’是否确含任何危险
因子无从判断。为防御我国无历史因素可信其存在之危险,
而须承担前所未有且最棘手之义务,实非明智之举。”
英德就是没有足够的利益交集,不足以形成专制德国所渴望的全
球正式同盟。英国担心再助长德国的力量,会使这可能结盟的对象变
成英国素来反对的霸主国家。德国则不愿为了一向被视为非主要利益
的问题,如印度受到的威胁,而变成英国的助力,同时德国太过骄
傲,看不出英国保持中立的好处。
英国外相兰斯多恩的下一步行动,显示出德国领袖以为英国少不


了德国的想法不过是妄自尊大。1902年他与日本结盟,震惊欧洲。这
是自黎塞留与奥斯曼土耳其打交道以来,首次有欧洲国家向欧洲协调
以外的国家求援。英日同意,若其中一国因中国或韩国而与第三国发
生战争,则另一国将保守中立。但若同时受两个敌国的攻击,则另一
国有义务帮助其盟国。由于只有在日本两面受敌时这个同盟才会有所
行动,英国终于找到一个愿意,更应该说是极希望节制俄国但不致使
其陷入额外义务的盟友,更何况这个盟友位于远东,对英国的战略利
益大于俄德边境。而日本则有防止法国借战争加强争取俄罗斯支持的
好处。从此英国对把德国当做战略伙伴失去兴趣;甚而时间一久更认
为德国构成地缘政治的威胁。
直到1912年英德的关系恶化仍有希望化解。英国首任海军大臣
霍尔丹( Lord Haldane)曾访问柏林讨论缓和两国的紧张。他奉命根
据一项海军协定及英国已下的中立保证,设法与德国和解:“若协定
之任一方(即英、德)卷入不可归咎于其侵略之战争中,另一方对身
陷其中之盟邦至少保持友善之中立。”然而德皇坚持英国保证“若德
国被迫卷入战争”时保持中立,英国觉得这等于是要求它在德国决定
对俄、法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时,在一边旁观。英国拒绝德皇建议的
词句后,德皇也拒绝了英国的提议;德国海军法案通过,霍尔丹空手
而返。
德皇仍未觉悟到英国决不肯明白地保证中立,才是德国所需要
的。他写道:“若英格兰仅愿在我国须限制舰队的条件下援手,此一
任性傲慢之提议含对德国人民及其皇帝之恶意侮辱,必当断然拒斥
之。”他仍执迷不悟,以为可胁迫英国与其正式缔盟,并开口道:“朕
已向英格兰明示,一旦接触我国军备,不啻自讨苦吃。或许此举已增
强其愤恨,却也赢得其尊敬,由此促使其于时机到来时将重开谈判,
其气氛可望更和缓,结果可望更有利。”
德皇如此鲁莽傲慢地寻求联盟,只引得英国更加起疑心。1899~
1902年布尔战争期间,德国令英国倍感烦恼的德国海军计划,使英国
全盘重估其外交政策。150年来英国始终以法国为欧洲均势的主要威
胁,必须借助于某一德语国,通常是奥地利偶尔是普鲁士。俄罗斯则
被视为英帝国的头号敌人。然而一旦有了日本为盟友,英国便开始重
新思考传统的政策考量。1903年英国有系统地展开解决与法国的殖民
地问题,最后是在1904年签订通称的友好协约( Entente  Cordiale),
正是德国所一再拒绝的非正式合作形式。之后英国几乎是立即着手试
探与俄罗斯签订类似的协约。
由于英法协约表面上是一正式殖民地协定,理论上并未违反“光
荣孤立”的传统政策。但其实际效应却是英国放弃了平衡国的地位,
使自己与两个相对立的同盟之一产生关联。1903年7月,协约正在谈
判期间,一位法国驻英代表为让英国放心,便对兰斯多恩表示法国将
尽最大努力解除英国在其他地区受到的俄国压力:欧洲和平最严重之
威胁在于德国,法、英间良好之谅解为制衡德国图谋唯一之途径,且
此一谅解若能达成,英格兰当可发现法国对俄罗斯具有用之影响力,
因而得以解除众多彼此间之问题。
十年内,俄罗斯由原先依再保险条约而与德国结盟,一变而为法
国的军事盟国;英国则由断断续续向德国示好,转而加入法国外交阵
营。德国发挥高超的技艺促成自我隔绝,也促使往昔敌对的三个国家
结成以德国为敌的联盟。
明白将有危险发生的政治家必须做一根本的抉择。若他认为这个
危险会与时俱增,便须设法防微杜渐。若他衡量情势后认为,危险是
否会降临有赖几种情况意外或偶然地结合在一起,那不妨静观其变,
让时间来解除危机。两百年前,黎塞留对法国遭敌意的包围可能带来
什么危险知之甚详,而避免这成为事实便是他政策的核心。但他也明
白可能造成这个危险的各个因素。他判断操之过急反会使法国的四邻
连成一气。因此他以时间为盟友,耐心地等待法国诸敌手之间潜在的
意见不合逐渐曝光。然后等这些歧见已不可调和时,才让法国加入战
团。


德皇与其资政们既无耐心也无此聪明才智,虽然它感觉威胁到它
的各国之间也不见得是天生的盟邦。德国面对可能遭包围的危险,其
反应却是更加强当初使德国陷入危险的外交做法。它想破坏刚签订不
久的英法友好协约,于是找借口令法国难堪,好证明英国的支持要不
是不切实际便是没有效用。
德国在摩洛哥找到考验友好协约有多大效力的机会,法国对摩洛
哥的图谋违反了保证其独立的条约,而德国在此又有不小的商业利
益。德皇选择1905年3月出海航行时发难。在丹吉尔( Tangier)上
岸时,他宣称德国决心护卫摩洛哥的独立。德国领袖是在赌,一、美
国、意大利及奥地利会支持其门户开放政策;二、在日俄战争后,俄
罗斯无力介入;三、英国对于可在国际会议桌上摆脱对法国的义务正
求之不得。
这几个如意算盘事后证明全都落空,因为各国对德国的疑惧高于
其他考虑。在友好协约首次遭到挑战时,英国支持法国到底,且在法
国点头前始终不肯附和德国召开国际会议的提议。奥地利与意大利也
不愿冒挑起战争的风险。但德国领袖却在日益激烈的摩洛哥争议上投
下了极大的声誉赌注,他们的想法是若不能获得证明友好协约无效的
外交胜利,后果将不堪设想。威廉二世在位期间一直是只知道制造危
机,而不懂得如何收场。他觉得戏剧性的冲突相当刺激,但又没胆量
面对长期的对立。他与其左右亲信估计得不错,法国的确还不打算走
上战场。但事实证明他们本身也不求战。他们真正达成的不过是造成
法国外长德尔卡塞( Delcasse)下台,这也是象征性的,因为德尔卡
塞很快又重返政坛,且位居要津。至于争议的本身,德国领袖只懂得
虚张声势,缺乏实际举措,居然也同意了半年后在西班牙的阿尔赫西
拉斯( Algeciras)召开会议。当一国曾扬言不惜一战,后来却退缩到
愿接受半年后才召开的会议,其威胁自然而然无法再令人相信。半世
纪后西方民主国家也以同样的做法化解了赫鲁晓夫( Khrushchev)的
柏林最后通牒。



德国自我孤立的程度在1906年元月阿尔赫西拉斯会议揭幕后显
现无遗。英国新上任的自由党政府外相格雷( Edward Grey)警告德
国驻英大使,一旦发生战争英国会站在法国那一边:
“一日.因摩洛哥协议而引起德攻法,英格兰之舆论势将
强至英国政府无法保持中立之地步。”
德国领袖感情用事,又未能确立长期的目标,使德国在此次会议
上吃了外交大败仗。美、英、俄、意都拒绝与德国立场一致。于是首
次摩洛哥危机的结果恰与德国领袖原想达成的目标相反。不但没有破
坏英法友好协约,反而促成法俄军事合作,也为1907年英俄协约助
了一臂之力。
阿尔赫西拉斯会议后,英国结束多年来的排斥,同意与欧陆强国
军事合作。英法海军将领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