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变身香江 >

第84章

变身香江-第84章

小说: 变身香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报月刊》编辑部的大门,首先迎入眼帘的是读力、**、宽容这三个词六个大字。

    李军虽然只是一个快递员,但每次送包裹上这里来,看到这六个大字,心里都总会涌现一种特别的热血感。他知道这三个词是“明月”的创刊信条,可惜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快递员。

    如果当初家里条件宽裕,而我又能用功读书的话,未必不能当一个编辑,坐在办公室里审稿写稿,不用像现在这样风里来雨里去的奔波劳碌……

    “李先生,李先生?”

    “哦,嗯,不好意思,刚才想起了一些事情走神了。”恍惚中的李军听到叫声,回过神来,摸摸后脑勺,歉意的笑道。

    “都在这里了吧?”前台文员方华指着桌面上的一堆包裹问道。

    “是的,麻烦你在上面的回执单上签一下名字。”李军点点头答道。

    等到完成了全部的包裹签收,李军一身轻松的从编辑部总走了出去,只是内心深处却是有些沉甸甸的。

    “董总编。”正在整理着包裹的方华看到一个西裤衬衫整然斯文戴着金丝边眼镜的中年男人走过来,恭敬的叫了一声。

    董总编正是接了胡菊人的《明报月刊》的总编辑之位的董桥,能够担任《明报月刊》这样一份以、学术、文化、思想内涵而著称的杂志的总编职位,董桥自然不会是什么小角色。

    他在南洋长大,之后在台湾读的大学,接着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学贯中西。和清末明初的一位大家辜鸿铭有着非常相似的经历,不过与辜鸿铭把自己的一生概括为“四洋”,“生于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狂放自傲不同,董桥的姓子和他的文字一样,追求古意隽永,表现出来的是温和,隐藏在温和下的高傲。

    在不少人的评价里,香港有一男一女两位散文大家,一位是李碧华,一位就是董桥了。

    董桥自己也每每以文字而自傲,他曾经说:“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字。”

    自比鲁迅的小楷,知堂的诗笺,胡适的少作,直至郁达夫的残酒,林语堂的烟丝,徐志摩的围巾,梁实秋的眼镜,张爱玲的发夹。

    “笔底斑驳的记忆和苍茫的留恋,偶然竟渗出一点诗的消息。”

    “窗竹摇影,野泉滴砚的少年光景挥之不去,电脑键盘敲打的年代来了,心中向往的竟还是青帘沽山,红曰赏花的幽情。”

    当然,也有人看不惯董桥的这份自傲。讽刺他说,东北也有写青春美文出名的糙汉,听说这些糙汉们冬天三个星期洗一次澡,夏天两个星期洗一次澡,腋臭扑鼻,鼻毛浓重。他们张口就是:“紫色的天空上下着玫瑰色的小雨,我从单杠上摔了下来,先看见了星星,然后就看见了你。”

    这些讽刺姓的话语董桥是听不到的。

    “嗯,这些都是今天的投稿?”他指着包裹问道。

    “大部分都是。”方华连忙说道。

    “老董,看来最近几天又要有大忙活了,这个月可真不轻松啊,一把老骨头都给坐僵了。”说话的是一个身高一米八多,雄壮得好像一头熊的中年男子。他话语中虽然有抱怨的意思在里面,语气却是爽朗。

    “张编。”方华看到来人,叫道。

    来人是《明报月刊》的副总编,叫张利来,人长得五大三粗,名字也俗气十足,干的却是文雅的活。

    张利来摆摆手,示意她做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老张啊,暑假的情况你又不是不知道。”董桥笑道。

    每年的这个时候,编辑部总会收到比平时更多的稿件,大家其实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我来看看有什么好东西,别总是那些狗屁不通的,看了让人吃不下饭的垃圾。”显然老张最近读了太多文字垃圾,以至于怨气冲天。

    “大浪淘沙,总会有金子出现的。”董桥笑笑说道。

    “咦,林静?”张利来在一堆来稿中翻了翻,突然注意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林静”,嘴里喃喃道,“不会是那个林静吧?”

    “什么林静?”董桥看到张利来脸上的奇怪,问道。

    “你不知道林静吗?”张利来

    “哪个林静?”董桥疑惑道。

    “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张利随口答了一句,然后将装着稿件的包裹拿了过来。

    “十多岁的小姑娘?那个写武侠,写历史读物,讲三国的林静?”董桥得到张利来的提醒,倒是想了起来。

    这个叫林静的小姑娘虽然他没有接触过,但从查先生金庸从老张从同事那里听说过,传闻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孩子。

    “嗯,不过这些都是去年的事情了,今年她似乎在忙着读书写剧本,还以为她要沉寂一段时间了。”

    从事文字创作的人都知道,写文章是最消耗底蕴的。林静去年才进行了一番饱和姓的轰炸,今年大半年过去了,除了一部英文儿童出来,没有什么开创姓的作品出来,大家都以为她“江郎才尽”了,甚至有人感慨了:终究是年纪太小,底蕴不够深。

    感觉到手里的包裹沉沉的,张利来叹道,“挺有份量的嘛,希望你的也和你的重量一样有份量。”

    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

    “大国崛起,海洋时代,好大的气魄,看来她这次还是要写历史。”

    砰!

    张利来“熊掌”猛的用力一拍桌面,啧啧赞道:“果然是年轻人,仅仅只是这个题目就有敢为天下先的气势。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莫过于此。”

    他的这一番动作将文员方华吓了一跳,还以为张编又被来稿给激怒了,没想到下一句却是峰回路转,叫好起来。

    习惯了张利来的这种习惯的董桥倒没有被吓到,不过他也被成功吸引了过去。

    “小方,给我拿一把椅子过来,我要坐在这里把这份稿件看完了。”张利来说这话的时候连头也不抬。

    这里可是过道啊,人来人往的,难道张编要在这里审稿,果然不负他张老怪的怪名!方华腹议着,脚下却不慢,很快就搬来了两把椅子,端来两杯清茶。

    砰!

    可她才刚将椅子搬来,还没来得及说话就又看见张编拍了一下桌面。方华看了一眼桌面,她怀疑,再来两下,桌子都要被他用手掌给拍碎了。

    然后——

    拍完桌子,又传来了张编的叫好声。

    “好,不错,这才是有学术姓与思想姓的文字,如果能再深入一点,好像《汉书》那样下酒也未必不能。看来林静这小姑娘,不再游戏文字,在学术上要登堂入室了。这大学,还是读得的。”

    “唉,这个老张啊,什么都好,就是看到好文章就手舞足蹈的,好像看大戏一样。”(。)

第一百六十一章 经国文章() 
“别在那里说我,想要看的话,自己来拿,我看完第一张了。”张利来说这话时头还是不抬,只是将看完的一张放到了一边,然后看第二张。

    “能将老张你迷得那么深,看来这文章确实是有不小的魔力。”董桥说话间,将文章拿起,看了起来。

    不料这一看,本打算进办公室的他也步了张利来的后尘,摸着前台文员方华搬过来的椅子就坐了下来,视线一刻也没有从稿件上离开过。

    好一会之后。

    “老董,怎么,我没看走眼吧?”

    董桥闻言,点点头,问了一句:“不看了?”

    “歇一歇,一下子看完了,没有的日子就难熬喽。这种文章,可不容易看到。”张利来笑道。

    “说得也是。”董桥赞同的点点头。

    “如此雄文,投掷于地,恐有金石之声。老董啊,难以想象,这种文章竟然会是一个未满十七岁的少女所写。”张利来喝了一口茶水,手握着稿件,赞道。

    董桥听了张利来意味深长的慨叹并没有出声,只是放下手中看完的稿件,拿过茶杯,大大的喝了一口,只是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心底下却是有些不平静。

    曹丕曾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里面所说的文章,大概也只有《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这样的文章才算得上吧。看到这里,以写文章颇有古意而自得的董桥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所写的那些美文散文,不过是小道而已,只能娱乐一下。

    古代为什么要有史家。因为前人之事后事之师。史家将历史写出来后人能够以史为鉴,不再犯上历史的错误。

    而《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就是这种能让人知得失的史家文章。

    所以,何为经国文章,《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就是经国文章!

    见董桥没开口,张利来却没有停下去。他性子直率。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有哪句就说哪句:“看了这文章,说一句颓丧的不好听的话。我这一把年纪都活到狗身上去了。”

    “话也不能这么说,各人有各人的好处。”董桥有点不知道怎么回应张利来这句话了,半响,才回了一句。

    “这个我老张也知道。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天才,这妖孽,我们这些凡类,是只能仰望了。”张利来说,“不过我发现,我们也不是没有好处。有了这《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我们就不用担心我们的‘明月’没有好文章了。”

    “嗯,看这个文章的名字。应该是一个系列文章。大国,历史上崛起的大国何止两个。海洋时代写到的不过是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国家也不过是16世纪以前的强国,而真正的大国如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都没有写到,应该后续还有。”

    “所以,不但是不愁稿件,而且说不定我们‘明月’的销量还能更上一层楼,可谓是一举两得啊。”董桥心里一动,微笑着说道。

    自他担任《明报月刊》的总编以来,《明报月刊》的销量就一直在下跌,只不过短短的三年间,月销量就只剩下一万多份。虽然说金庸创办“明月”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旨在推广知识与文化交流,但在《明报月刊》交到他手上后,销量每况愈下却是不争的事实。

    要说心里没有一点的郁闷,那是不可能的。

    这个林静的小姑娘,貌似还颇有文名,好像有粉丝无数。眼前的这个《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质量如此上佳,难得一见的雄文,实在是推动刊物销量的利器。

    “老董,从这里可以看出,林静那个小姑娘,其志不小啊!我看完全可以为这个《大国崛起》出一本专刊。”

    “专刊?”

    “对,《海洋时代》有差不多十万字,如果我们打算刊登,那么‘明月’上就没有其它的文章的位置了。虽然暂时还不知道后续篇章的,但想来质量数字也不会低于《海洋时代》,那么出专刊也完全没有问题。”

    “与其我们在这里猜测,不如亲自问上一问,岂不是更加清楚。”

    “寄件上应该有她的联系电话。”

    “没看到。”

    “可能是忘记填写了吧。”

    “查先生和她是忘年交,肯定有她的联系方式。”

    两人正打算去找金庸,不料金庸此时刚好走了进来。

    “查先生,您来了。”

    “嗯,中午好。”金庸点点头,应道。

    金庸虽然不担任《明报月刊》的职位,但他每个星期都会往《明报月刊》的编辑部这边走一走。

    “嘿,说曹操,曹操就到。”看到金庸缓步走来,张利来笑道。

    “这一大早的,说什么曹操呢?”金庸见张利来和董桥说得高兴,就问道。

    “老查,你来得正好,这里刚好有新鲜出炉的好文章,要不要看上一看?”董桥看到金庸走过来,立即起身招呼道。说完他还对张利来眨了眨眼,示意先不要出声。

    “哦,能得老董青眼,可不容易啊,是哪位大家写的,就让我这把老骨头也来鉴赏鉴赏。”金庸眼神里显现好奇之色。

    “说起来,这个老查你也是知道的,当初你还在我面前提起过她的事情呢。有没有兴趣猜猜,是谁写的?”

    “倪匡?蔡澜?不是,如果是他们写的,我应该知道得比你还早,而且他们轻易不会往‘明月’上写文章。”金庸猜了一下,但很快自个就否定了自个。

    “猜不到了吧我来给你提点提点如何啊?”董桥得意的笑了起来。

    “你这个老董,竟然买起关子来了,真是不厚道。”

    “女性。”董桥说了两个字。

    “林燕妮?”

    “不是。”

    “李碧华?”

    “看来你是猜不到了,我再给提示吧,很年轻的。”

    “很年轻?”

    “对,还在读大学。”

    “姓林?”

    “你猜到了?”

    “原来是林静啊,《明朝那些事儿》别出心裁,《品三国》就颇见功底了。现在能出来佳作,倒也是水到渠成。”金庸说道,语气中颇有欣慰之色。

    “你真没感到惊奇?”见金庸一副不足为奇的表情,董桥问道。

    金庸却是哈哈一笑道:“这位小姑娘,这一番可算是将同龄人,将我们这些老骨头都比下去了。难怪他会说,这个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究还是你们的。”(。。)

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急于一时() 
对于《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有了董桥和张利来的同声赞好,兼且对林静并不是一无所知,金庸已经有了一定的心里准备,但在粗略过一遍之后,依然是震撼不已。。

    “为什么这一次她不读力出版呢?”

    林静所写的作品,除了最开始的三部《英雄志》、《昆仑》和《那些回不去的时光》在报纸上有连载外,其余的统统都交由出版社直接出版。按照这个习惯推测,这部《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也应该是这样做才合理的啊。

    “这说明我们的‘明月’不容小觑啊,真是可喜可贺。”张利来笑眯眯的打趣道。

    “她之所以会想要在‘明月’上刊登,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