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穿越之太妃传 >

第77章

穿越之太妃传-第77章

小说: 穿越之太妃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晋王绞尽脑汁,想把小时候背过的氏谱,从脑海的某个偏僻角落翻了出来。最后,他怕错漏了一丝一毫,干脆捏着一根细柴枝,在泥地上写写画画,直接把氏谱整个默写出来。

    前朝大乱之时,琅琊王氏曾有一支族人与本家分宗,逃向了南方以避兵祸。而这个小镇上的王家,极有可能就是当年与本家分宗避祸的那一支了。

    王家?王家?晋王觉得更加迷惑了,这天南地北的两家,偏偏又有点联系。

    陈幼安听完这一番解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猜想。看在晋王一片赤诚的份上,他便出言点了两句,“如果……蜗居小镇的王家,想要归宗呢?”

    晋王在心里默默地接话,赵侍中这个局,就是一封归宗的投名状。

    夕阳临近,春雨淅沥,晋王带领着一群刑部的官员出现在兵部。

第101章 纷扰() 
“王大人,”晋王向着来人拱拱手,话音铿锵有力,“本王奉命前来,把这些年来兵器坊以及分发军饷的宗卷,带回去彻底调查。”

    他紧紧地盯着对方的眼睛,颇有深意地说道:“本王已经找到一些证据,相信这桩案子很快就会水落石出。”

    晋王的目光尤其炙热,里面不停地闪烁着激动、喜悦、愤怒……还有仇恨。

    令他激动、喜悦的是,经过这八个月的蹉跎,西北旧案终于开始变得明朗。虽然,这一切只是他个人的猜测。但他相信,只要继续深入挖掘下去,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远在岭南的外祖一家,便可以重新回到京城来了。

    另一方面,他的心里满是止不住的愤怒,甚至是仇恨。蒙冤的外祖父、枉死的母亲……这些,全都只因被人阴谋暗算,为的就是折断他这个皇长子的羽翼。

    谁会有这个动机,晋王心中早有答案,无外乎是宁王,抑或是王家。他不须怎么思考,便可以把宁王排除在外,因为“赵侍中”这个局开始的时候,世上还没有宁王这个人呢。

    面对这如同实质的目光,王尚书浑然不觉。面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回望晋王的目光中满是真诚,连连颔首道:“如此甚好!甚好!若此案告破,将是天下万民之福,陛下之福,更是王爷之福。”

    然后,王尚书郑重地拱手长揖,“臣,在此提前恭喜王爷了。”

    听着这一声“恭喜”,晋王好像被一盆冰水从头泼到脚,炙热翻腾的目光也随之沉静下来。他内心的火热瞬间凝结成灰,化作一块块巨石,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忽然,他意识到一件事。

    自他有记忆开始,王尚书就已经是兵部尚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尚书大人。经过这十几、二十年的经营,兵部简直可以说被对方只手遮天了。

    晋王的心不停地下坠,仿佛抵达了某个无底深渊一般。他有预感,这次兵部搜证,也将会一无所获。如果预感成真,那他下一步该如何是好呢?

    他的脑海中一片纷纷扰扰,自己、宁王、董家、王家……这些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试图把关于皇位所有的一切都吞噬个一干二净。

    王尚书一直在打量着晋王,发现他的举止、谈吐,都没有以前那么稚嫩。但在他这个在叱咤官场数十年的老狐狸看来,晋王还远远谈不上什么成熟。他见晋王脸上的风云变色,也仅是云淡风轻地笑笑,丝毫没有放在心上。

    他能迈出这一步,自然早就算好了未来的十步,乃至二十步,正如当年。

    当年,琅琊王家没落得只余下世家的虚名,家族中多的是七、八品小官,只余下作为兵部左侍郎的王尚书,勉强称得上重臣。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家主的王尚书自然绞尽脑汁,想要为家族觅得振兴之法。于是,他分析了朝中局势,决定主动投靠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庆和帝。

    那是庆和帝人生最艰难的时候,虽然他已经成亲,但先帝却以太子没有及冠,还不够成熟为由,拒绝让太子参政。相反,与庆和帝年纪相仿的那些庶出皇子,却在先帝的刻意安排下,一直活跃在朝堂。

    王尚书看准这个时机,把嫡长女送进了东宫,与庆和帝缔结联盟。然后,二人便联手设了一个局。把庆和帝送进朝堂参政之余,王尚书还把自己的顶头上司拽了下去,然后取而代之。单凭这个一箭双雕的手段,就可见其才智之超绝。

    后来,庆和帝登基,看着这个日益壮大的盟友,也不是没有动过心思。

    只可惜,王尚书当初决定投靠庆和帝开始,便在一步一步地为自己筹谋。在他的眼中,朝堂上谁都可以是敌人,谁也可以是盟友。他在壮大世家阵营的同时,总是忘不了去拉寒门和勋贵一把。

    等庆和帝腾出手,准备过河拆桥的时候,他赫然发现过这座桥的人太多,已经轻易拆不得了。

    渐渐地,朝堂和后宫就形成了,如今这个三足鼎立的局面。这其中,王尚书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虽然只是听说,但晋王也是知道对方的丰功伟绩。看着那个云淡风轻的笑容,他只觉得压力倍增,脑子也像是在压榨中突破了什么极限。他的思绪从纷扰中挣脱,变得清醒起来。

    皇位?皇位!

    他似乎抓到了关节,这个巨大漩涡的中心,可不就是皇位吗?!

    这个瞬间,晋王连自己也不知道,他的心中被悄无声地播下一枚关于野心的种子。它一直潜伏着,静待着生根、发芽的到来。

    “王爷,”王尚书唤回对方的思绪,作出一个邀请的动作,“请。”

    ——————————————————

    正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晋王来势汹汹地去往兵部搜证后,没过几天,在外修堤筑坝的宁王,也随着卢左侍郎他们一同回京了。

    两位成年王爷历练一趟回京后,谁也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整个京城看似一片平静,可谁又知道这底下潜伏着怎样的深流暗涌。

    就在这样的一片胶着中,三年一度的春闱也即将拉开帷幕。

    淅淅沥沥了好几天,今天终于停歇了。

    天边泛起一抹鱼肚白,可以预见这个万里乌云、碧空如洗的晴天,

    只是点了蜡烛的房间,有些昏暗。

    病愈的陈幼安,脸色依旧有些苍白,瘦削的面容带着一股病态的美丽。他刚刚脱离拐杖不久,伤腿尚未痊愈。他慢慢地挪到案几边上,弯着腰,再次仔细地清点昨晚收拾好的物什。

    包袱里面有几件厚实的衣物,两张厚实的被褥,一张垫底一张盖在身上。虽说今年比去年暖和,但入夜了,还是挺冷的。

    大包袱还有几个小包袱,有小米饼、小炭炉……甚至还有手纸。因为考场里,每个考生就分得一个小隔间,吃喝拉撒外加答题,都是在这个地方。而且,春闱要持续九天,相当于考生要在考场生活九天,准备得再充足也不为过,有备无患总是对的。

    至于文房四宝,则统统由考场统一分发,不需要考生自备。因为,这个时代的工艺所限,精通笔墨纸砚的人,是可以通过墨迹,大致分辨出一个人的身份。即便不精通此道,也至少能通过墨香,分出个富贵贫贱来。

    因此,穆泰高祖以为,这样对那些出身贫寒的学子来说,太过不公平了。所以,文房四宝统一分发,再进行糊名阅卷。免得有些势利眼儿的考官,看见那名贵的墨迹,便阅读得认真些;普通的墨迹,随便浏览一番就算了。

    收拾好包袱,陈幼安就挪到书案后的柜子,从里面抽一封文书,妥当地收藏好。

    原本,像他这样带伤的,是不能参加春闱的。因为,考虑到大臣要站在太华殿与皇帝奏对,相貌肯定不能太丑了,身体就更加不可以有残疾。

    晋王得知他想在今春下场,就到刑部尚书那里敲了敲边鼓。后者考虑到他这个也算是因公受伤,而且太医也保证能够好全,便手写一封文书,并加盖了官印,算是一个身体健全的证明。不然,他连进考场的第一关——身份与身体的核验,也是过不去的。

    “笃笃”两声,房门被敲响。

    陈幼安的动作一顿,循声向门口看去,只见门边出现一个高大的身影。他不禁觉得有些奇怪,因为春闱的缘故,整个国子监就剩下零星几人,放假的放假,归家备考的归家。这大清早的,到底谁啊?

    奇怪归奇怪,陈幼安还是慢慢地往门边挪去,有些微微跛脚。他打开门一看,脸上是掩不住的惊讶,“王爷?”

    看见陈兄正要拱手行礼,晋王连忙伸手把人拽住了,脸上满是真诚的笑意,“陈兄不必这样客气,本王前来,是专门为了送陈兄去考场的。”

    陈幼安闻言,不禁在心里微微的皱眉。

    虽说,他现在与晋王的关系不错,但也没有好到把自己捆绑在对方的战车上。如果,他被晋王大张旗鼓地送去考场,仕途尚未开启,就打上晋王的标签,对以后只会弊大于利。

    陈幼安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当下便出言婉拒。

    晋王并没有就此罢休,说话的语气中更添真诚,“陈兄与本王,也是患难之交了,何必跟客气呢。如今,你的腿脚行动不便,本王作为朋友,难道不应该相助吗?”

    下一瞬,他似乎想到了什么,露出一个恍然地表情,“陈兄可是担忧,会有什么流言蜚语。没有关系的,本王今日用的,就是一辆普通的马车,到时候本王也不会出现在考场门前的。”

    晋王低下头,看了看陈幼安的那条伤腿,有些愧疚地说:“陈兄这个伤,归根结底还是因本王而起,如果不是本王鲁莽,陈兄也不会受伤……”

    陈幼安听见,他就连求原谅的话都说出来,只好无奈地点头答应。毕竟,人家堂堂一个王爷,再拒绝下去,未免太过不知情识趣了。何况,他不也说了吗,不会在考场周围露面。

    晋王立即自来熟地走进房间,环顾四周,目光就落在摆在案几的那个大包袱上,“哦,陈兄,你都已经把东西都收拾好了……”

    陈幼安回头,就看见晋王一手提着自己的大包袱,一手探过来搀扶自己。

    装饰简朴的马车上,晋王闲适地斜靠在车壁,“等春闱结束后,本王作东,陈兄叫上金兄,咱们可以好好聚一聚……”

    陈幼安转头,深深地看了晋王一眼,然后才一口答应下来。他低下头,微微扯动唇角,好似正在微笑,毕竟生在皇家……有谁能够天真一辈子呢

第102章 明成将嫁() 
纯和宫。

    殿内一片静谧,王德妃一身宝蓝色的常服,正闲适地斜倚在卧榻上。她的手里捏着一卷经史,眉头微微颦起,目光有规律地在书卷上逐行移动。过了好一阵子,她才轻轻地翻动一页。

    仔细一看,那卷经史的书页边缘,大多已经泛起了白毛,书脊上的装订线却是洁白如新。由此可见,这本书的主人是如何的手不释卷,以致于把它给翻烂了。

    仿佛沙砾滚动的声音浅浅停歇,昏暗的天空终于露出了一丝湛蓝。久违的阳光穿过窗桁,落在那卷微微泛黄的经史上。

    王德妃抬起眼睑向窗外看去,只见那架葡萄藤上的嫩叶,滚动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她放下手里的书卷,轻轻地呼出一口气,顿时觉得心情也舒畅了一些。

    阿槿的眉头紧锁,面带忧色,脚步匆忙地走到主子的跟前,微微曲膝。

    王德妃等了好半晌,还听不见阿槿说话。她把目光从窗外移回来,就看见自己这个贴身婢女咬着下唇,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她微微皱起眉头,声音显得有些冷淡,“说。”

    “娘娘,方才宁王府那边来人,报到宫里的说,说宁王妃病危,已经昏死过去、不省人事了。”阿槿顿了顿,似乎在整理语言,“太医诊脉后,说要开始准备……宁王妃大概就这几天了。”

    王德妃的脸色一下子就阴沉下来,仿佛能够滴出墨汁。她好似又想到什么,看向阿槿的目光里带着疑惑,万氏前几天才进宫来请安,看起来还好好的,只是瘦弱些而已,怎么忽然就病危了呢?

    王德妃看阿槿那副犹犹豫豫的表情,就知道这里面肯定还有内情。她的眼中透出凌厉,声音却变得飘忽,“继续,说。”

    阿槿看了看四周,便凑到主子的耳边,仔细地分说起来。

    听完事情的始末,一向冷静自持的王德妃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怒气。她的胸膛不停地起伏,宽大的衣袖扫了一旁的茶盏。

    阿槿第一次看见主子如此的失态,膝下一软,不由自主地跪伏在地上。

    王德妃的声音好似从齿缝中挤出来,“逆子……这个逆子!”

    ——————————————————

    长泰宫。

    姜素敏看着底下那个低着头、死活不吭声的姑娘,倒是很想学王德妃那样,把手里的茶碗摔出去。

    元宵节过后,她想到明成公主的婚期将近,便每隔一天就把人请长泰宫来。像庆和帝嘱咐的那样,她从怎么看账管家、怎么管辖下人,一直说到怎么与公婆相处、怎么与夫家的亲人来往。

    就这样絮絮叨叨了将近三个月,姜素敏感觉自己就在演一场独角戏,而观众却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平时,明成公主都还是一副心事重重、担忧害怕的样子。如果问她到底有什么心事,就这样低下头、不说话。听见“夫家的那些事儿”时,她的眼睛就会露出丝丝仓惶,一副瑟缩的模样。

    昨晚,常才人特意送来了一套宫装。是她专门做来,感谢贤妃娘娘教导明成公主的。然后,她又面红耳赤地说,公主的性子不好,求娘娘多些耐心。

    那是一身六尾彩凤百花裙,细数起来,没有百花也有数十种花朵,那只彩凤衔着宝珠于花丛间穿梭,六根长长的尾羽一直拖延在身后。

    姜素敏自己也是刺绣的好手,仔细地看过去,这针法没有什么高明的之处。但是,胜在刺绣的人非常认真,而且出自同一个人之手。这样大量的、精细的活计,必须要点灯熬油,才能在三个月里面完成。

    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