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不辞退的录用 >

第3章

不辞退的录用-第3章

小说: 不辞退的录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不要一味的口里说着“麻烦啊,伤脑筋啊”却不采取任何措施。否则营业额会下降的。虽然营业额的下降将会带来企业规模缩减的后果,会暂时性地解除人手不足的危机,可我想这绝不是老板们的本意。
任何懈怠人才培养的公司都没有前途。重要的是,老板自身要负起责任,积极地投入资金和时间进行人员录用和培训教育。只有这两方面做好了,公司才能成长。
那么,中小企业应该以何种方式在人才方面注入资金和时间呢?第一章将会为你详细说明。



☆、中小企业不能聘用过于优秀的人才

因人才问题而烦恼的中小企业老板都有这样一个通病。
“如果可能的话,我要尽量录取最优秀的人才。”
这一说法有两点意识上的错误。
首先,第一点。非常优秀的人才本身就不会把中小企业作为求职对象。当然也不乏个别异类。比如有些自身十分优秀,具备在大型企业打拼实力的人却偏偏愿意在中小企业工作,但这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按正常人的思维,人们通常都会希望找一份待遇较好、有保障、能保证自己衣食无忧的工作。因此无论中小企业如何求贤若渴,也终归是无果之念。
还有一点错误,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优秀人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未必就真的优秀。
大企业基业大,一般都是分工合作的。每一个工作人员的业务都是预先设定好的,简单点说就是流水作业。而与此相对,中小企业的每个职员所负责的业务范围却十分广泛。同样是经营人员,大企业的经营负责人随时会有助理在一旁协作,应对各种细小问题,可是中小企业却大不相同。甚至有的公司从预约客户,出发票,配送货物,一直到资金回收,都是一个人完成的。
工作形式的不同,势必会需求不同类型的人才。
对于单项工作所需要的业务水平,当然是大型企业要高得多。在这一点上,一般的中小企业职员是望尘莫及的。可是中小企业却要求职员绝对不能抱怨工作简单烦琐,还要求一个人熟悉几个人的业务和技巧。所以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从出发点开始的需要就截然不同。
如果忽视这些差别,强行聘请大型企业跳槽过来的优秀员工,必然会引起公司内部混乱。不要说提高公司的竞争力,甚至可能会产生反效果。
聘用应届毕业生也是同样的道理。能够胜任大型企业那些较高技术要求工作的学生,不见得一定适合中小企业,即使他们来到中小企业工作,也不会为企业带来任何效益。优秀的新人甚至会抱怨:“真受不了整天干杂活了,能不能让我做些有意义的工作!”反过来公司方面也会后悔录用了这样的人:“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连杂活都干不了还想干什么?”这对于双方都是不幸。
那么,适合中小企业的学生一旦进入大公司工作结果又会怎样呢?令人遗憾的是,其结果一样不幸。
资质平凡的学生如果随波逐流进入大型企业工作的话会非常辛苦。因为和自己同时期的竞争对手尽是聪明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会慢别人一拍,最终渐渐变成公司里精英们的陪衬。如果最初就把求职的目标锁定为中小企业,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了。
实际上,我就是醒悟到自己并不适合大型企业,在大型企业里无法施展拳脚之后,才来到日本销售顾问服务股份公司(现在的武藏野公司)的。
本来我在求职活动开始之前,一心期盼着能够进入大公司工作。但是,面试频频落败让我了解了自己的实力。如果我一直坚持原来的想法,勉强自己走进大公司的话,说不定也会被我捡到机会。可仔细想想,即使进去了我也是最后一名。既然如此,不如去那些没有高学历人群的公司开辟一番天地,于是,我选择了日本销售顾问服务股份公司。
按计划,我两年就当上了部长,现在则已经成为老板了。试想当时,假如我碰巧进入了某家大公司,现在一定是被裁员的对象了吧。能够来中小企业就职,是我的一大幸事。
不管是公司还是学生个人,都要选择与自己实力相适合的对象。勉强自己去高攀力所不能及的,对当事双方都很痛苦。
中小企业适合普通人和水平相当的人才。大型企业适合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这才是企业和人才之间的最佳组合。



☆、不录用名牌大学学生的原因是什么?

中小企业不能录用过于优秀的学生,还有另一重原因。
7年前武藏野公司招聘新人的时候,居然有一位早稻田大学的毕业生来应聘了。这样的学生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绝对是求之不得的人才。可是我却决定不录用他,原因就是他“太优秀了”。
他在面试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好,价值观也与我们公司一致,基本上已经内定录用了。
在最后一轮面试上,他读了一篇自己写的总结,叫做《振兴公司的七大法则,完美世界武藏野公司探访记》,他居然主动写了一份报告。能够主动写报告已经让我感到很吃惊了,内容也相当不错,我当时心想果然不愧是早稻田大学的毕业生啊!这种水平的报告,我们公司的职员就是想破头也写不出来。
如此优秀的人才,普通的公司一定会举双手欢迎的。可当我看到他写的报告的一瞬间,我就决定不录用他了。我告诉他:“这样不行,你过分优秀了。”他听到这个消息显然也吃了一惊。
为什么不能录用过分优秀的人才呢?因为我们并不具备使对方的优异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土壤。
即使我们公司的老员工给予他一定的指导,他的才能也无法施展。举个例子来说,再高学历的家庭教师也无法指导报考东京大学的应试生,这位应聘者的情况也是一样的道理。总有一天,他会因为不够满意而贸然离开公司,去寻找更加优秀的环境;或者由于受不到与自己资质相适应的教育,而就此碌碌平庸下去。
我们公司唯一能够指导他的人,就是社长我了。
但是,如果我只给他这一个新人特别指导的话,和他同期进公司的人一定会觉得我太偏心。其实,不只是同期的其他职员,甚至老员工们也会就此失去干劲。他本人也会被周围的妒意所困扰。所以从哪个角度考量,他离开公司都是最好的选择。
我之所以不录用他,是因为我预见到了他的职业生涯会在我的公司里逐渐断送。这样的结果不仅对他个人来说是危害,对社会来说也是个损失。
既然录用了对方,就要拥有对对方的人生事业负责的态度。只顾考虑公司的利益而坚持录用,最后却又说:“这个人果然不适合我们公司啊。”这种完全不考虑对方的做法是极其不负责任的。退一步说,即使学生本人和公司双方都愿意与对方合作,只要我们不具备让对方受到良好教育的环境,也不能轻易就录用过于优秀的人才。这是我们做老板的人对于社会和学生的责任。



☆、公司同样需要普通的人才

与极其优秀的人才相比,中小企业需要的是中等水平的人才和还不能称之为“人才”的人,也就是有些平凡的人。
只是,需要中等水平的人才这方面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老板们应该会对聘用平凡的人有些疑问。
事实上录用有些平凡的人是有一定的理由的。因为教育中等人才的时候,需要平凡人的协助。
如果公司全体人员都是中等水平的人才,那么职员就会不努力。因为他们觉得到目前为止都过得很安全,根本没必要勉强自己出人头地。只要适当地偶尔表现一下,继续维持现状就可以了。
假如公司里面大部分都是极其优秀的人,只有一小部分中等水平的人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一来,中等水平的人就会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是徒劳的,根本不可能战胜那些优秀的人,结果自暴自弃。那么,中小企业最好的构成就剩下中等水平的人才和平凡人了。
试想一下小时候的事吧。万一运动会的赛跑比赛上,自己被分到全部都跑得很快的小组,那么你还会拿出全力来比赛吗?恐怕从一开始就打算放弃,不认真比赛了吧。
通常人们只有和比自己跑得慢一点儿的人比赛时才会竭尽全力。因为人类的心理就是这样,宁肯输给比自己实力强或者与自己实力相当的人,也决不输给实力不如自己的人。
公司内部也是同样。假如大部分水平中等的员工中夹杂个别水平一般的人,那么水平中等的职员的意识就会产生变化。因为他们会有被别人追赶并超过的危机感,从而拼命努力工作。
那么,录用进来的那些相对平凡的人要怎么处理呢?公司什么都不做,只让员工自由竞争的话,这些平凡人怕是会更加没有干劲而被淘汰。所以公司不管是对员工个人,还是为公司的整体利益考虑都要负起责任。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员工培训教育了。前文已经说明过,我们公司平均在每个员工身上花费的员工培训时间,最低每年也有150小时。只要认真扎实地持续培训,平凡人也能成长为具有中等水平的人才。我们公司的干部,大多数都是这种类型。事实摆在眼前,那些现在还只是平凡人的职员也会满怀期望努力工作。
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公司竭尽全力地进行培训,可是某些职员还是没有长进,最终不得不离开公司。可是,由于武藏野公司的培训量超乎寻常,他们往往能够找到新工作。有一个以前在我们公司表现得最糟糕的职员,他后来跳槽去了另一家中小企业,结果,几年之后,他所在的公司竟然即将上市,他也成了计算机中心的室长。与在我们公司工作时比,他真是大有作为。
刻意录用没什么长处的平凡人,是因为我有自信给他足够实用的教育,以防万一他掉队了,也能有退路。我绝对不提倡只是利用他们激励中等水平的人,甚至过河拆桥。



☆、头脑聪明却不服从组织的人最不可取

假设,招聘人才的时候,有以下4类人来应聘。他们分别是:“头脑聪明并且与公司有共通的价值观的人”,“头脑聪明与公司没有共通价值观的人”,“头脑普通却与公司有共通价值观的人”,“头脑普通与公司没有共通价值观的人”。你会选择不录用哪个人呢?
大部分的老板判断人才优秀与否的标准首先就是头脑是否聪明。但这种方式是错误的。与头脑聪明与否比起来,更应该重视的是人才能否遵守老板的方针。
如果职员与公司上层的价值观不能共通的话,公司就有可能陷入危机。老板提出正确的方针时如此,老板犯错时亦是如此。
因为即使老板一时疏忽作出了错误的决定,只要公司上下一心执行下去,很快就会产生不好的结果,如此一来,老板就能够及时改正错误。
可是,万一一部分职员持反对意见,不执行的话,就很难判断该方针是否错误,即使公司仍然在向前运转,由于耗费时间和资金,公司的业绩也会下降,这是最坏的结果。
对于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迅速得出结果,并且迅速作出对策。真正对公司有益的人才是那些即使对老板的方针有异议,却仍然服从执行的人才。
那么,同样与公司没有共通价值观的人,是不是头脑聪明些的会比较好呢?答案是否定的。
头脑聪明却与公司没有共通价值观的人,很容易就会看到老板方针的弊端,然后说服其他的职员同意他自己的意见。正是因为他们有说服力,才更加不可取。
与公司没有共通的价值观而且头脑也普通的人,既无法看出方针的弊端,对其他的职员也没有什么影响力。这种类型的人既不是良药也不是毒酒,虽然不是什么不可多得的人才,却远胜于那些头脑聪明却与公司作对的人。
可是受人才荒困扰的老板却不那么重视人才与自己主张的配合程度,他们更注重个人能力,所以多会录用那些“头脑聪明却与公司没有共通价值观的人”。他们认为对这些有能力的人才不加以任用是很大的损失,只要驯服他们接受自己的主张就可以了。
因为这一类型的人从一开始就与老板的价值观不相符,所以即使录用进公司之后再加以指导也是无济于事的。如果放手让这些人去与他们的价值观相一致的公司工作,不管对他们本人,还是对公司来说,都是最有利的。领悟这一道理,花费了我10年时间。
所以招聘的时候,如果4个类型的人才具备,首先应该录用的是“头脑聪明,并且与公司的价值观相一致的”。
第二位则要录用“头脑普通但是与公司价值观一致的人”。如果本公司拥有良好的环境,可以培养有潜力的人才,第一位和第二位的顺序调换过来也没有关系。
另一方面,切记不可以录用那些“头脑聪明,却与公司价值观不一致的人”。他们会从内部开始损害公司的,所以一定要注意。



☆、一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未必一定能胜任工作

说到底,绝大多数的老板对于好的人才都有很大的误解。他们倾向于认为“一流大学的毕业生胜任工作”,这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学生时代的聪明和在工作过程中的聪明是两回事。
学生时代的头脑聪明多是由学生本身的记忆器官的性能决定的。他们要做的只是准确地记忆答案,然后在考试的过程中将答案迅速地再现出来。所以这一类头脑聪明的人很容易就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工作则是完全不同的。工作上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工作者所需要的是判断力,而判断力的基础则是以往的经验教训。也就是说工作过程中的头脑聪明是由经验决定的。
就像机器一样,无论性能多么卓越的机器,如果不输入数据也无法发挥它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一流大学毕业的学生,不一定就能胜任工作。
当然就像机器被输入了大量数据一样,头脑聪明的人如果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也必定会在工作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只是一般来说,一个具有大学毕业学历的人,到参加工作为止应该已经走过了22年的人生路。这期间积累的经验,将是一生也无法磨灭的。详细的理由我会在下一章进行说明,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录用人才一定会本着最重视经验的原则。头脑聪明只能居次要位置。
头脑聪明的人也有缺点。正因为头脑太聪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