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本科生 >

第85章

崇祯本科生-第85章

小说: 崇祯本科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没有受伤?腌臜之物涂抹伤口,是会要命的。朕只是想惩戒黄爱卿一下,可不是治罪于他。”朱由检当着众大臣的面,装起了好人。

    “没有,黄大人穿得厚,索性没有皮外伤。”好吧,没有皮外伤,内伤有没有,那就不知道了。

    但是穿这么厚,弄得满身都是,也够够的了。

    “嗯,那就找人架着他,送他回家吧。记住了,别走小路,小路颠簸,一定要正门大街。”

    王承恩当然领悟了朱由检的用心,这是要好好的提一提黄澍的声望了,让他“誉”满南京啊!

    “皇上打板子为何要用腌臜之物?”一个站在最后排的大臣小声问身边的同僚。

    “这你还不知道?皇上是在告诉别人,黄澍就是一坨shi。”

    “好了,众爱卿接着议事。”目送黄澍出了皇宫,朱由检没有散朝的意思。

    “朕近日读史有感,科举的八股兴起,乃是前朝,而程朱理学的兴起,又是在南宋末年。也就是说,这八股和程朱理学皆是在北元时代大兴的。

    众位爱卿都是饱读诗书之人,朕想问问,这是为何?”

    科举制度本身,是先进的,并无过错。要说这种制度唯一的弊端,也是它最大的优势。自唐正式推科考以来,朝廷为了让黎民百姓多读书,把官员的任命和科考挂钩,这是一种积极的选拔人才的手段。

    但是同时,又让所有人走向了为了当官,不得不去考科举的道路。

    不管怎么说,科举依然是最公正的,底层百姓最直接的上升渠道。

    朱由检没打算取缔科举。

    武英殿内,依然有大臣在反对科考的改制,但是再也没有人胡搅蛮缠了,反对的理由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臣以为,程朱理学已经形成正统几百年了,我大明也用事实证明了它的可靠。即使有心学等新的学派出现,也没有论据证明其他学派就是正确的。”

    吕大器顶着朱由检的黑脸,硬生生的坚持反对着。

    “儒学经典,不能说前人就是正宗的;也不能说后人的学问就是不正宗的。程朱也只是宋朝人,难道他们的经意一定是正宗的?”

    顾炎武这个小辈一听就不客气了,查点没指着吕大器的鼻子说,他可是阳明心学的崇拜者。

    大明还是有很多学心学的读书人的,对于科举只把程朱理学当做范本,早就心生不满。

    朱由检心里也知道,如果改制科举,就必须碰儒家经意。而儒家经意本身也是有多个学派存在。

    现在的科考,把程朱理学当做唯一的本源,这就给别的儒家学派造成了打压,正是朱由检能撬动科举的一个理由。

    “朕以为,除了圣人自己,其他皆不算正宗。既然各人有自己的理解,不妨都拿出来试一试。我大明的阳明心学,朕也很崇拜。没必要一定唯前朝学说为尊。”

    “可是皇上,就算经意可以不必遵循程朱理学,那八股制式,万万不能改的。”

    不管是理学,还是心学,大家都是儒家的。朱由检要拿到一起来用,谁也没有太过反对。可是八股的文章制式,就是另外一种问题了。

    读书人习惯了钻营八股,考官们也都用熟了八股,突然变了,对所有人都有影响。

    “朕以为没什么不好啊,比如钱爱卿的诗词写的好,考试的时候大可以用诗词答对。”

    朱由检特意表扬了一下钱谦益,让钱谦益得意的把头抬得很高,他的诗词,可是从秦淮河出名的。不如他者多亦。

    大家一听,还能这样操作,也都释然,毕竟各有所长,发挥自己的长处也挺好。

    钱谦益更是觉得自己早生了几十年,没准要是再重新参加科考,中个状元都是有可能的,之前的那个探花,都委屈了他。

    (PS:钱谦益是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探花(一甲三名进士)。)

    这场廷议,有人反对,有人高兴。总得来说,改革的阻力不算很大。之前朱由检担心对科考的改革会激起满朝的抵制,看来是多虑了。

    循序渐进式的改革,平稳的过度,让事情变得顺利起来。毕竟,制度上的改造,难度要远远大于技术进步。

    。。。。。。

    黄澍一回到家中,就彻底关起了大门。他的面子算是被皇帝踩在脚底下了,这一生的官运等于就此打住。

    从他跳出来开始,怎么都没想到自己会是这样一个结局。

    不甘和愤怒,充斥着他的脑海。黄澍在思索离开南京,离开皇帝之后的路。

    后金太遥远,而且现在叛逃大明,名声不好。暂时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大明人叛逃后金的例子,之前只是在关外辽东一带出现过。

    连吴三桂,还一直打着报仇的旗号追李自成呢,他黄澍哪有这个本事去找后金。

    他能有的,就是和左良玉的关系不错。当监军以来,他替左良玉说了不少好话,也收了左良玉不少孝敬。

    “对!我要去武昌,只有左大帅能收留我。”黄澍主意已定,打算离开南京,去武昌找左良玉。

    “老爷,门外有位先生求见。”家仆进来禀报。

    “不见,不见。你家老爷今天面子都丢完了,是有人来羞辱我的嘛!”黄澍愤怒的大声呵斥着。

    “他说有要事找老爷,他是王先生的学生。”家仆很委屈,无端的受了一顿呵斥。

    “哪个王先生?”黄澍急着离开南京,也顾不得多想是谁。

    “东阁大学士,王铎。”

    “快请。”听说是王铎的学生,黄澍来了兴致,这可是他一条阵线的。

    不一会,走进来一个三十出头的,打扮却有些老成的中年人。

    “原来是太冲老弟。快请!”

    “仲霖(黄澍的字)兄别来无恙。”来人一抱拳,也不客气,径直坐到椅子上,只是屋里还是有一股难闻的气味。

    “二位家师命我前来,是想问一问进入朝议的事,听说兄长被皇上所辱,所谓何事?”

    “哼!简直是奇耻大辱啊。。。。。。”黄澍义愤填膺,恶狠狠的把他在朝堂上的遭遇说了一遍。

    “仲霖兄是说,皇上居然要把心学纳入科考?”太冲心里一惊,但是很快恢复了平静。

    “是啊,此举乃自断本源啊,想这皇上,已经偏离正统远亦。过去丢了京城,如今还要失去民心,可叹我大明,要亡啊。”

    黄澍仰天长叹,使劲挤出了几滴眼泪,显得很是伤心。

    “仲霖兄,此话万不可多说。”太冲赶紧制止了黄澍的言论,在南京地界说这种话,要么是心有异样,要么是不想活了。

    “我不怕。我准备去武昌,找左大帅。”黄澍得意的说。

    “找左大帅做甚?”

    “朝廷糜烂至此,定是有奸党蛊惑。为今之计,唯有左大帅领兵来南京,“清君侧”议政朝纲。还望太冲老弟告知阁老,这大明的读书人不能就此坐以待毙。”

    “仲霖兄真要如此?”太冲追问到。

    “某家已经无路可走,仅以此身献大明。”黄澍说的很大义凛然,颇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意味。

    太冲从黄澍家急匆匆的离开,来到南京城那个熟悉的院落,只是在准备进门的时候,步伐停留了下来。

    黄澍说的事情,对他触动太大了,左右摇摆了一炷香时间,他转身离开,朝钱谦益家走去。

第143章 表面文章() 
钱谦益还未下朝,柳如是到底不是传统的妇人,很是大方的接待了来客。

    “黄公子可是稀客,快些请进。”柳如是见到来人,闪身到一旁,款款一个半蹲,双手立时叠在一起。

    “夫人识得在下?”太冲诧异,自己已经尽量打扮的很老气了,穿着很朴素,还留起了胡须,加上消瘦的脸庞,走在街上,许多熟人都未必一眼认的出。

    “大名鼎鼎的“东林七君子”之后,何人不知,何人不识?”柳如是混迹江南上流多年,东林轶事早就耳熟能详。

    此人就是黄宗羲,“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崔呈秀等已除,天启朝冤案获平反。黄上书请诛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五月刑部会审,出庭对证,出袖中锥刺许显纯,当众痛击崔应元,拔其须归祭父灵,人称“姚江黄孝子”。

    许显纯是魏忠贤时期,锦衣卫都指挥佥事。与武臣田尔耕、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主杀戮,正儿八经的锦衣卫头头。

    黄宗羲一介读书人,敢当庭刺杀一个特务头子,可见其胆略过人。

    作为最著名的东林党人的后代,黄宗羲跟阮大铖天然的仇恨。朱由检南渡之后,首先重用了阮大铖和马士英,这让黄宗羲非常失望。

    大半年中,黄宗羲都是半隐居的状态,大部分时间都躲在两个老师的家里,潜心读书,思考问题。

    黄宗羲有两个老师,其一是刘宗周,他是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宋明理学的殿军。他著作甚多,内容复杂而晦涩。

    其二是王铎,王铎就不用多说,毫州袁府的时候提过。

    这个时期的黄宗羲,其思想还未大成。由于身世变故的原因,处于思想形成期。

    今日听闻朝堂上的变局,黄宗羲隐隐约约的觉得似乎朱由检改革科考也没有错,他本身是理学学徒不假,但是在黄宗羲心中,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

    说白了,黄宗羲已经看到了理学的弊端,转而开始研究心学了。

    本能的,黄宗羲来带了钱谦益的家里,至于到底要说什么,他心里根本不知道。

    “请问虞山先生(钱谦益的尊称)在家吗?”黄宗羲见是柳如是一个人出来,有些犹豫,不想进屋。

    黄宗羲不是侯方域,没有沾染秦淮河女子的习惯,见到柳如是,反而首先想避嫌。

    “牧斋他还未下朝,黄公子如果有事,奴家可以代为转告。”柳如是是多么精明的女子,怎么会看不出黄宗羲的心思。

    “不用了,我只是来请教诗文的。”黄宗羲想了想,没有开口,给柳如是行了个礼,转身就走了。

    “真是个怪人咧!”柳如是明显感觉到黄宗羲应该是有什么事,缺又不说,也只能叹口气。

    一连串事情对黄宗羲的打击不小,尤其是黄尊素平反之后,自己在十五年科举失利,更是失去斗志。

    喧闹的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似乎每一个路人的欢笑,忧愁都恍如不见。黄宗羲行走在人群中间,非常的矛盾。

    自己有些想法越来越脱离老师刘宗周的教导了,这是好还是坏?报国无门,科举无望,自己的出路又在哪里?

    当听到说皇帝有心革新科考的时候,黄宗羲甚至有一种期盼,有些激动。

    悠悠的,哪怕走的再慢,黄宗羲还是回到了那栋小院。打开门,依旧看到两位老师坐在哪对弈。

    “宗羲回来了?可有什么新消息?”王铎看了一眼黄宗羲,似乎没有发现他今日的变化,手中的云子轻轻的落子棋盘。

    “皇上廷杖了黄澍,还羞辱了一番。”黄宗羲来到二位老师身边,回了神,恭恭敬敬的行礼道:“起因是皇上想对科考改制。”

    王铎和刘宗周一听,立刻停了手,紧紧的望着黄宗羲,急促的问:“要如何改?”

    “考题不拘限理学九本书,也可以包括心学;制式不限于八股,诗词亦可。”黄宗羲对内容记得很熟,以为他的内心对这种改制是带着期盼的。

    “天啊!这是要放弃祖宗家法啊。”王铎率先跳了起来,完全没有了刚才的平和静气的状态。

    “哼!我还以为他敢推崇所谓的新学呢,到底还是尊我儒家为根本。理学,心学,都是我儒学。”刘宗周作为明末最有明的一带儒学大师,倒是不在意倒是是理学还是心学,反正他都通。还能把理学,心学连起来,开山立派,成立蕺山学派。

    “黄澍还在南京?”王铎略微思索,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

    “黄澍说他要去武昌,准备投靠左良玉。”黄宗羲没有直接说黄澍打算去鼓动左良玉造反,但是两个老狐狸都不傻,左良玉依旧是大明的将领,除非敢反叛,否则黄澍凭什么觉得去武昌就能脱险?

    “南京要有兵祸啊,朱由检这是咎由自取。先前得罪侯方域,现在又羞辱黄澍,左良玉的兵东进,几成定局也。”王铎摇晃着脑袋,似乎想等着看一出好戏。

    “老师不打算劝阻吗?”黄宗羲很奇怪,这两位好歹也算是大明的知名人物,难道会眼看着刀兵起祸,置之不理?

    “我们老了,只会读读书,谢谢字;朝廷的事,管不了。学问的事,倒是可以谈谈。”王铎一甩长袖,一屁股坐下,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黄宗羲有些失望,王铎可是东阁大学士,是拿着朝廷俸禄的,现在看他的样子,哪里是老了,却明显是想座山关,等着机会下手吧。

    “前几日,山东来信,询问老师,如果后金占领山东,曲阜该如何作为?”

    刘宗周捋了捋胡须,淡淡的说:“即为圣人之后,自当遵循惯例!”

    黄宗羲不解,这话说的含糊的很,便疑惑的看着自己的老师。

    “去吧,事后自当知晓。”刘宗周挥挥手,赶走了黄宗羲,手执黑子,朝棋盘中落了一子。

    “宋时,曲阜可是得宋,金,元三国封号;去年李闯部下进山东,孔贞堪出珠示,令人供奉大顺国永昌皇帝龙位,献贡马十匹,银一千两。此事不知皇上知晓否?”

    王铎比刘宗周年前,心里有些讥讽,按耐不住说了出来。

    “老弟,下棋,下棋。这等事,如何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