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阁臣 >

第35章

大明阁臣-第35章

小说: 大明阁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爷。”家中有小厮跑了过来道:“老爷找您,好像是有位大人来了。”

    “哦,我这便过去。”陈瑀道。

    他知道这来人定然是王璟,你王大人真是把我陈家当成了慈善堂不成?

    正堂内,王大人满脸焦急,就连陈大富给他泡的热茶也无法下咽,可真的是茶不思、饭不香了。

    “陈世兄,近来可好?”王璟很不好意思的开口问道。

    你要不来,我挺好的,你来了,我整个人都不好了,陈大富哪能不知道这王璟王大人打的什么算盘,这整个杭州府的商人,莫不就是我陈家好欺负一点,一次两次要个没完了,老子又不是开慈善堂的!

    “呵呵,还好,还好!”陈大富笑道,毕竟这可是御史大人,不是他能得罪起的,所以当知道王大人来的时候,他第一时间就让家丁去通知陈瑀了。

    “哎,陈世兄好,我可不好咯,整个杭州百姓都不好啊!”王璟露出一股担忧的模样。

    陈大富很想说一句,关我屁事?但是忍住了,他明知故问道:“王大人怎么了?”

    “杭州雪灾,很多百姓怕是挺不过这一关了!”王璟道。

    “不是户部有银子拨下来了么?”陈大富问道。

    “哎,现在不是银子的问题,杭州各大商户将米价等物价故意太高,大米已经被抄到一石二两了,户部拨的银子也经不起这么折腾啊!”王大人说道,他是故意不说户部的银子还未到杭州,而是先探讨物价的问题。

    陈大富是杭州商会的人,自从房会长倒台之后,陈大富就接替了会长一职,虽然他是会长,但这些事可不是他一人能操控的,哄抬物价是商人们自发的,完全没有经过陈大富。

    陈大富知道王璟所来的目的,可是这些事又岂是他能做主的?

    见陈大富没有说话,王璟继续道:“陈世兄为商会会长,可否将米价压低?”

    异想天开!这个时候陈瑀背着手走了进来,你说压低就能压低,人家会买你的帐么?恐怕就算你王大人去了,人家也不会给你这个面子的,商人讲究的什么?利益。这么大的一块肉摆在面前,你让他们不去吃,可能么?

    “王大人光临,小侄未尝远迎,失礼了!”陈瑀笑呵呵的道:“天儿这么冷,大人可要在陈府上多歇一会儿。”

    “哪还有功夫歇息,多耽搁一刻,街头就多一个尸体,我哪儿能安稳?”王大人说完便对陈大富道:“不知道陈世兄意下如何?”

    “丑生,你看怎么样?”陈大富没有回答,转而问陈瑀道。

    王大人若有所思的看了看陈大富,又看了看陈瑀,莫不是这家商业背后都是这小子在操持?

    其实他是想多了,单纯的只是陈大富不想理会王大人,但是又不好拒绝,不知该如何说,这才转而问陈瑀的。

    “大人,适才爹爹和您的谈话,小侄恰巧听闻了一点儿,小侄觉得这件事凭借陈家,解决不了!”陈瑀答道:“我爹是商会会长不错,可这商会并不存在阶级,换句话说,大家只是自发组织的,没有上下级的概念,我爹并没有权利命令他们什么。”

    “那陈家可否组织商会多捐献一点粮食赈灾?”王大人期待的问道。

    “大人,这些商人能凑足三千两给您,已经是对朝廷很大的面子了,每日集市上的油米供给都是十分有限,而且价格一日比一日的高,即便如此,甫一投入市场,仍旧会被一扫而空,这样巨大的利益下,您让他们捐献粮食,不大可能的!”陈瑀道。

    “哼!唯利是图,难不成就看着百姓们饿死?”王大人怒道。

    “不在其职不谋其政罢了,在他们眼中,救灾是朝廷的事,赚钱是商人的事!”陈瑀淡淡的道:“大人莫要生气,能让我陈家帮助的,陈家定然不会拒绝。”

    “杯水车薪,有什么用!”王大人一屁股坐在了凳子上,双手揉着眉头。

    “朝廷调拨的粮食和银子还没有到么?”陈瑀道:“雪灾不会持续很久,只要有大批的粮食供给,那些囤货的富贾们维持不了多久,便会降价!”

    王璟看了一眼陈瑀,摆了摆手道:“湖广、户部调过来的粮食户银被大雪堵住了道路,至少还要十天,可那个时候……”

    “王大人可以去借粮食!杭州府的官吏不少,每家每户都有大量的土地,不可能没有粮食,只要投入一批到市场上,度过了这十天的危机,所有问题就可以迎仍而解了!”

    “哎,不是没有试过,能借给老夫的顶天了,还是微薄!根本不够,放了市场就算米价降低了,可是那些富贾们也不会降价,他们认定了这批粮食不够市场吃的!”王大人说道。

    “杭州府的存粮也已经快没有了,这么下去,可就不是饿死人的事了,老夫怕日久恐有叛乱啊!”

    陈瑀见火候差不多了,他思索了一会儿,然后道:“办法不是没有,只是……”

    王璟听了之后面色一喜,道:“贤侄快些给我说说什么办法?老夫感激不尽。”

    “商人无非就是图个利,若要让他们能心甘情愿的将粮食抛出来,只有一个办法,给他们更大的一块利益!”陈瑀笑眯眯的道。

    王璟问道:“何解?”

    “市场,给他们另一块利益大的市场。”陈瑀道。

    冷静下来之后,王璟愈发的感觉不对劲,总有一种掉进陷阱的感觉,但又隐隐约约觉得这个陷阱不跳还不行。

    “什么市场?”王大人警惕的道:“这课盐、冶铁、金银动都动不得!”

    “王大人想哪里去了?这个市场自然是正经市场,劳动市场!”陈瑀道。

    “贩卖人口?你疯了?”王璟不可思议的道。

    陈瑀:“……”

    这王大人竟这般看得起自己,我们可是大大的良民啊,这种事怎么能干?

    “王大人真风趣,怎能干那种犯法之事?”陈瑀解释道:“这劳务又可以叫做人力,一批批难民的人力!”

第五十三章 萌芽(下)() 
“现当下,南徽商,北晋商,我们且不说徽商,单看晋商如何成功的。”陈瑀道:“秘诀不过有二,诚信经商、合伙经营。诚信是一个商人成功的前提,但是他们懂得如何分担风险,合伙经营便将风险承担到最低,也是那些晋商渐渐壮大的缘由。”

    “如今我们何不效仿晋商,将这些大户门全部集解起来,一起经营?这样他们既得利益,又能得好名声,而要付出的也仅仅是那为数不多的粮食,相信那些大户不会拒绝。”陈瑀自信的道。

    王璟看了看陈瑀,沉思良久之后道:“你究竟是在为百姓着想还是在为你自己考虑?”

    “着想百姓的同时兼顾自己。”陈瑀笑道:“大人可不要多心,学生仅仅只是考虑当下如何解决问题,就事论事。”

    “嗯,继续说。”王璟道。

    “现在纺织业正在蒸蒸日上,若是商会能联合起来,一起举办纺织工厂,工人们则由大人收编的流民充当,这样工人们既有了生活保障,又有了生活来源,这可是共盈的好事。”

    陈瑀道:“这纺织业的利润,那些经常前往松江、苏州的人不是没看过,也有人效仿,只是不成大器罢了,若是能将这些全部联合起来,组织一个规模大的作坊,他们仅需要投资,这管理、经营上的事我陈家全权负责,年终给他们净利润,既不耽搁他们本商业,又能赚钱,需要出的仅仅是每家那微薄一点的粮食,相信这些人会衡量利弊的。”

    “呵呵,老夫就知道,这最终的受益人还是你们陈家!”王璟气呼呼的道,可是眼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他道:“亏你还是举人,竟能这般的不务正业。”

    “既然你能说服他们,为何不让他们早些捐献粮食?”王璟想出了问题的关键,差一点被这小子绕进去。

    “作坊开起来容易,人力不够啊!”陈瑀叹道:“学生只是涉足的领域比较多罢了,哪里有不务正业啊!”

    “哼,若是你明年会试考不上进士,倒是看你老师怎么说你!”王璟所指的老师自然是陈玉。

    “这流民之事好安排,朝廷今年着令,抚按官严督所属、清查地方流民。久住成家、不愿回还者、就令附籍、优免粮差三年。如只身无产、并新近逃来军匠等籍、递回原籍。那便这么定了,尔等快些去聚粮吧。”王璟道。

    “大人,这粮食可仅够十天的,朝廷的赈灾粮必须快点到啊,不然十天之后,市场又会大变动。”陈瑀好心提醒道。

    “我这就去催,你这边越快越好!”王璟说完之后就匆匆的离开了。

    这几日下来,王璟的压力越来越大,监察御史王经已经弹奏朝廷,说他王璟赈济请谒徇情、怠慢废事,祈求朝廷将其放归田里,只是这事被朝廷压了下去。

    利益驱使下,那些富贾们听了陈家这个建议,权衡利弊之后,纷纷拿出粮食,毕竟这点儿粮食对他们来说仅仅是九牛一毛,若是真如陈家说的那样,他们日后可以坐收利润,若是陈家说的不成,他们也损失不了什么。

    粮食市场虽然在这几天走高,但这只是暴利,几日之后,雪灾过去,他们这些商户们可要遭受千百的骂名。与其如此,倒不如和陈会长一起搏一把。

    当然,这也仅仅是一部分人的想法,还是有大部分的人不愿意将粮食投放市场,这些人都是些个体小户,来了时机,自然要狠狠的赚一把。

    两日后,杭州府粮食终于吃完,流民越来越多,大有聚众闹事之举,杭州府发放粮食的窗口已经被大批百姓、流民包围。

    这里面既有杭州府的百姓,又有其余受灾府省的流民,流民相对百姓来说还是占少数,可若是这批百姓处置不好,便又会扩大了流民的队伍。

    王璟焦急的在杭州府放粮窗口,他双手敲击着案桌,不时问一旁小吏陈瑀的粮食到底聚齐了没有,可是那小吏给的答案永远只有一个,并没有看到陈瑀的粮食。

    “这陈瑀难不成将自己耍了?”王璟腹诽道:“只怪当时太焦急,怎么听信了一个孩子的言论?”

    他也仅仅是在为自己找借口,毕竟陈瑀的建议他听与不听,结果还是一样,只是人们都爱找借口,推责任罢了。

    “走,去都指挥使司!”王璟道:“调兵!”

    “大人。”小吏不敢相信的问道,“这样您……”

    “现在这个时候还考虑什么我不我的?要是叛乱一起,多少百姓要遭殃?能做的只有镇压,所有的责任我王廷采一人承担!”

    “大人大人!”又有小吏焦急的跑了进来,上气不接下气的道:“外面……外面……”

    “可是闹起来了?”王璟心中一紧,完了。

    “在放粮!”小吏道。

    “什么?粮食?哪里来的粮食?杭州府的存粮不是吃完了么?”王璟有点儿反应不过来。

    “陈瑀,商会,拉了好大一匹粮食供给来了。”小吏道。

    “走,快出去!”王璟激动的道,说完当先跑了出去,身后的小吏将皮帽、披衣顺手拿了起来,也随着王大人走了出去。

    雪花依旧在飘飘洒洒,雪中,陈瑀身旁站着一个小姑娘,正笑嘻嘻的望着自己,那笑容那样的纯洁,犹如雪花一样,一尘不染。

    这小子做到了?真的做到了?困扰着他右佥都御史都做不到的事,竟然被一个十八岁的孩子做到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啊!

    杭州府的那些小户们误以为这又是官府的策略,他们以为这点粮食肯定还是不够市场吃的,所以粮食的价格仍旧没有回暖,一日、两日、三日过去了,官府的粮食仍就在发放,这下富商们急了,粮食开始降价,直到降的和官府一样低,可是仍就没人去买。

    眼看着存粮囤积越来越多,雪灾一过,这些粮食就没有一点点价值了,于是他们开始降价,降的比官府还要低,杭州府的粮食本是五百文一石,现在已经降到了四百文。

    看着市场逐渐恢复了平衡,王大人犹如那二月的桃花,脸上笑做一团,几日后,赈灾的粮食和户部的银子终于到了,杭州府这次的危机,到此全部结束。

    王大人立刻写封奏章,以雪灾为由,祈求致士,弘治皇帝批复:雪灾是天意,朕不当,尔处置甚好,不允。

    别以为王大人真的要致士,他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呢,比如答应陈瑀的收编流民。

    致士这是一个形式,这个形式需要重视,从大到三阁老、六尚书,小到都御史、监察御史、县令,几十年为官下来,没有五六次的致士奏章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混过朝廷。

    什么雪灾致士、饥荒致士、案子不破致士等等,反正只要国家出事了,他们都要致士,来表明自己没有做好工作(高手)。

    依照弘治十七年的朝廷法令,“抚按官严督所属、清查地方流民”,王大人开始整治流民,将其收编之后,统统的塞给了陈瑀。

    这些日子陈瑀也没有闲着,他着手在县城东北之隅建造的作坊已经初备规模。

    纺织分棉纺织和丝纺织,至明初棉花已经种遍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到这个时候,棉花的脱籽、弹松、纺纱、印染、妆花已经具备十分完美的工序和技术。

    提起棉纺织,不得不说黄道婆,由于她的出现,让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至今已是“线绫、三梭布、漆纱,天下第一”。

    在蚕桑饲养方面,更是发现了家蚕的杂交育种的优势,缫丝业中更是出现“一人执爨(煮茧),二人专打丝头,二人主缫”的五人共作大缫车。

    丝织机器上更有素机、提花机等机器,作坊建造完成之后,陈瑀便在市场上购置了这些机器,等王大人那边流民聚集齐之后,作坊便正式开工。

    陈瑀这边的作坊如火如荼的正在有条不紊的进展着,可钱塘县这边又掀起了一阵风波,风波的起源和雪灾密不可分。

    镇守浙江太监麦秀上奏朝廷,赈灾期间有查,钱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