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诡三国 >

第388章

诡三国-第388章

小说: 诡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抢着时间补种了一些,但是预估今年的收成可能就不会像去年一样的理想了,这个事情,斐潜真的有些无可奈何。

    大棚技术虽然斐潜知道一个轮廓,而且汉代为了皇帝能在冬天吃到一些蔬菜,也点了不少农业技术的科技树亮点,产生了以地龙供热还有以火炉供热两种方式营造出反季节蔬菜的技术……

    但是问题是斐潜现在不是一块地又或者是一两亩的区域,而是这么广阔的一片,就算是琉璃瓦不要人工不要成本,但是也没有办法做到全覆盖。

    最重要的是从今年开始各地都开始了接连不断的纷争,粮草的需求会被扩大的极致,一方面是大量的农田在战争当中被破坏,一方面是各地诸侯穷兵黩武不断的进行募兵,甚至是开始抓壮丁,同时为了打击对方的实力,甚至不惜展开屠杀……

    这种严重的破坏了农业经济的行为,也导致了整个粮食产量的急剧下降,从而产生饥荒,大量的人因此而死亡,而这些大量死亡的流民又因此产生了瘟疫的发生,加重了这种恶性的循环。

    因此,从今年开始,斐潜在这里要想从外界调取粮草,几乎就成为了不可能的事情,各路诸侯连自己的都供应不齐,怎么还有可能会允许下辖的粮草外流?

    那么发展自身的农业来抵御逐渐逼近的天灾就成为了斐潜另外一个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汉代小农经济因为比起春秋时期来说,因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的日益强大,加派到每家每户的劳役等等事务也比起春秋时期要多了很多,因此一户当中的人口数,比起春秋时期要相应的少一些。在汉代,一户基本上是按照五口来进行粗略的概算的,其中这样的一户人家是平均是两个壮劳力,所以一般情况下来说,在现在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一户之家所能够耕作的田地是有限制的,超出了人力所限定的范围,就算是给与再多的土地,粗放的耕作也不会带来较好的生产效益。

    所以一方面是要扩大耕田数量,一方面同样也要增加农业的人口,幸好攻伐下来的阴山之地可以提供给斐潜一个增加实力的最好场所,在并州北地这一块的区域,还算是比较平坦的适宜耕作的土地便只有三块,一块就是阴山南面肥美的河套后原,一块就是平阳至河东这一片区域,再有一块便是上党到太原这一块盆地。

    “人口这件事……”斐潜对着枣祗说道,“……暂时急不来,还需要等待一下时机……此外,上次和你说道的优选种子试验田的事项,现在如何了?”

    枣祗摇了摇头,微微叹了一口气说道:“还是有点问题,虽是同一批优种,但是田内依旧良莠不一,种了两季,与平常的细作之田并无太大的优势……”

    “这样啊……”斐潜沉吟了一下,“……还是继续耕作,多加筛选……一两季若是看不出,多种几季后续或许就更清楚一些……”

    在枣祗接手了平阳农业这一块事情之后,在斐潜的建议下,便开始了优选种子进行试验耕作,但是这一项事情比斐潜想象当中的要更难,麦黍等农作物的基因远比斐潜掌握的什么“BB”、“bb”这种浅显的生物知识来的更加的复杂……

    于是斐潜现在只能是保持一个正确的方向去做,只不过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现理想的结果,或许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那么在现在农业技术并不能极大的提升的这一段时间内,便只剩下了一条解决的途径,那就是怎样才能获取更多的人口,来度过即将到来的全国性的灾荒呢?

第八四五章 另一个战场(四)() 
    就在斐潜还没有找到之前的那些问题的具体解决途径的时候,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在了斐潜的面前。

    守山的学宮出问题了。

    倒不是什么向后世的什么极容易被闹得沸沸扬扬的打骂学生之类的事件,像后世的这类型的问题,在汉代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并不是汉代的老师的师德一定比后世的老师要高尚出多少,而是在汉代的师傅有充分的选择权利,可以选择教或者不教。

    调皮捣蛋的学生,根本不存在的。在汉代,知识的地位是崇高的,若是有人不想学,自然有大把的人抢着要学。

    而是在经学的方面产生了一些争执,甚至是相互的攻击。

    汉代之初,知识的传承是十分困难的,再加上春秋之前的词语的用字用法都和汉代已经有了不少的区别,就像是后世七十年代的人绝对不知道“囧”这个字的引申意思,而九零后和零零后甚至不知道“囧”这个字的本义一样,时代的差距导致了文字上的错层,因此每个治经的大儒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上古那些拗口隐晦的文章,转换成为了让汉代人比较易懂的方式,这样就是经书上的分歧的根源。

    尤其是在经学成为了国学之后。

    不学经,何以立足于朝堂?

    斐潜到了汉朝之后,才明白其实所谓的“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都是这些儒生们为了给自家的雕像抹金粉,而专门搞出来的名词。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其实并不是只坑了儒家的学子,而是除了法家和兵家之外的绝大多数的学子、学术著作,而所谓的汉武帝“独尊儒术”,也并非汉武帝真的对于儒家有多么的尊敬和推崇,和秦始皇一样,都是出于政治选择上面的考虑。

    在战国时期,周礼崩坏,为了不同诸侯的统治阶级相互争斗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所以百家应运而生,也得到了了各地诸侯的大力支持,到了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这些在各地的学术界就不受以法家和兵家治国的秦朝上层人物喜欢了,因此才有了全国性的打击非法出版书籍及盗版出版商的统一执法行动

    而在汉代,黄老之学明显跟不上汉武帝雄心勃勃的需求,不掠夺百姓的财产怎么支撑起庞大的帝国战争?

    难道国和国之间的战争费用,或者说是相互争斗产生的费用,都是上层既得利益者来买单的?

    开什么玩笑。

    所以要将强调顺应而为,与民休养的黄老之学扫除出朝廷,汉武帝就选择当时马屁拍得噼啪作响的原本在朝廷上毫无根基力量的儒家学子,将这些人提拔上,顶替了原本老一辈的黄老人物,这就是独尊儒术的根源。

    只不过汉武帝后来的这些刘家的孩子们并没有搞清楚这一点,一个个被儒家学子忽悠得找不到北,然后就坐看儒家势力一点点的庞大,成为了国家选材的重要标准,甚至到了后世相当长的时间便成为了唯一的标准。

    在学宮发生的纠纷,就是出自于对于经书的各自理解不同进而引发出来的。

    在后世,要吸引眼球,上热搜,怎么做?

    蹭热度是最简便的做法。

    斐潜的师傅蔡邕,上书辞去了朝廷职位之后,虽然换来了自由的权利,但是同样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蔡邕位于学宮之内,自然也有授课,讲述一些相关经书方面的内容,那么在这个讲述的过程当中,自然是要对于一些比较隐晦的方面进行解释,因此就遭到了一些人员的质疑。

    如果是简单的质疑还算是学术上的相互探讨的范围之内,斐潜也无话可说,但是为了出于政治上或者是私欲上目的,进行有意识的攻击,这就让人生厌了。

    起初蔡邕还以为是普通的在学术上的探讨,但是随之也就察觉到了这种辩论上面的方向上的变味和偏差,特别是关于经文当中的谶纬辩解,这个玩意哪有那么容易三言两语可以辩论得清楚的?

    可是在汉代,尤其是在现在,这个谶纬作为东汉的一种显学,已经是对于现在的所有治经的学子们产生了巨大且广泛的影响。

    以谶纬和灾异解经是当下汉代的主要潮流,五经之义,皆以谶决,这是如今一代的风气,就好像后世某个时段内流行的什么颓废文学,后现代主义等等。

    一方面蔡邕也不喜欢谶纬这一套,但是这一套又是当下的主流方式,要不然斐潜也不会派人四处宣扬散播“代汉者当涂高”的谣言了,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又不好正面的去辩,因为不管辩论的输赢都对于蔡邕自身一点意义都没有。

    输了就不提了,若是蔡邕赢了,对方可以得意洋洋的宣称自己和经学大儒关于某某谶言做了什么的辩论,仿佛自己就成为了可以和蔡邕比肩的人物,况且现在谶纬多妄,今日辩一个,明天辩一条,那年那月是个头?

    所以蔡邕干脆就一甩袖子,老头子的脾气上来,根本不想理会这些拿着谶纬之言上来的家伙,但是没想到这些人却聚在一起嘀嘀咕咕,宣称蔡邕之才徒有虚表,竟然连学术上的讨论都无胆参与

    真心是添堵啊!

    斐潜如果之前没有读过白虎通义,或许还会用比较强硬的手段去处理这个事情,但是现在不行,因为经学上面的这个白虎通义中大量采纳引用了诸如援神契、钩命决、含文嘉、元命包、稽耀嘉、感精符、乾凿度、动声仪等等的谶纬内容,不仅如此,凡是在引征经典时,通常都是先引谶纬,后引经书,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其实就是在汉章帝时期在白虎观举办的一次规模巨大的经学辩论会,最后由班固将整个辩论会议的内容整理成书,因此等于是给谶纬这个玩意包上了一层皇权的外衣。

    如果现在想要推翻谶纬这个玩意,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两句谶纬之言,而是持续了百年的整个的理论体系,而这个体系又和当下儒学的天人感应是一个整体,换句话说,反对谶纬这玩意就等于是抹杀了皇帝天授的理论,所以蔡邕虽然不喜欢这个玩意,但是依旧不会站出来反驳。

    那么现在这个难题也同样摆在了斐潜的面前,是听之任之,随波逐流,还是说要再其中搅一点波涛,搞一点事情出来?

    难办啊

第八四六章 另一个战场(五)() 
    ≈bp;≈bp;≈bp;≈bp;每当一个人以为现在手头上的事情就已经是最麻烦的时候,上天一定会让这个人明白什么叫做挑战极限。

    ≈bp;≈bp;≈bp;≈bp;就比如现在,斐潜还在琢磨着要怎样更好的处理手头上的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的时候,新的困难又重新抛在了斐潜面前

    ≈bp;≈bp;≈bp;≈bp;王允居然下令让斐潜班师回长安勤王!

    ≈bp;≈bp;≈bp;≈bp;哦,天啊!

    ≈bp;≈bp;≈bp;≈bp;或许是王允觉得斐潜一而再的送上助攻,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助攻手,或许认为斐潜远离朝堂,和朝廷当中的人物并没有多少的联系比较放心,或许是斐潜发布出来的阴山檄文让王允觉得斐潜是一个忠于社稷的好臣子等等的原因,王允居然抛开了在长安的诸多将领,却来寻找斐潜的协助。

    ≈bp;≈bp;≈bp;≈bp;这让斐潜不知道是该说什么好。

    ≈bp;≈bp;≈bp;≈bp;府衙大堂当中,斐潜将王允的这命令给徐庶、枣祗和杜远看之后,心中却想起了在上党壶关的贾衢,这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那边贾衢传来消息,并州刺史杨瓒“意外”的在抵抗河内方悦侵袭壶关的战斗当中身亡,这边长安的王允却在向斐潜招手

    ≈bp;≈bp;≈bp;≈bp;现在全国上下的这个局势,简直就是混乱无比。

    ≈bp;≈bp;≈bp;≈bp;“中郎,这个”杜远看完了,皱着眉头率先说道,“若是出兵,这粮草恐怕”

    ≈bp;≈bp;≈bp;≈bp;杜远主管后勤,自然是第一时间就考虑到粮草器械等等的问题,斐潜才刚刚从阴山那边结束了战役回来,先不说那些兵卒还需要修整,一些伤兵还需要调养康复,单单说那些粮草,可不是说有就能有的。

    ≈bp;≈bp;≈bp;≈bp;斐潜点点头,这个事情他也是清楚。

    ≈bp;≈bp;≈bp;≈bp;虽然是还有一些余粮,但是有没有必要将全部的粮草都贡献给汉朝掌权人物当朝司徒王允的伟大事业当中呢?显然,还是要顾及一下平阳这边更为恰当一些。

    ≈bp;≈bp;≈bp;≈bp;“然不发兵,又恐落人口舌”枣祗摇摇头,他本来就分是分管农业,对于他来说,当然也是知道当下粮草的储备量,不过枣祗他也清楚,王允这一份命令通过了尚书台下发,肯定是有一些人会知道,若是斐潜拒绝发兵,那么原本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一个正面的形象也就破灭了。

    ≈bp;≈bp;≈bp;≈bp;这也是斐潜头疼的问题,自己的讨阴山檄文发布之后,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段时间还有不少的人慕名而来,现在若是调转屁股至朝廷需求不顾,那么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然后就从一个忧国忧民的忠臣形象顿时沦落成为一个沽名钓誉之辈了?

    ≈bp;≈bp;≈bp;≈bp;徐庶捻着胡子,缓缓的说道:“三辅纷争,山东未平,西凉又乱,朝中诸臣,各怀心思,此时入京恐凶多吉少若从长远计,不出兵为上”

    ≈bp;≈bp;≈bp;≈bp;徐庶作为谋士,当然要考虑得更深远一些。

    ≈bp;≈bp;≈bp;≈bp;虽然徐庶算得上是斐潜的朋友,但是在公事上面还是奉斐潜为主,自然是站在斐潜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在他认为,现在长安城内简直就是旋涡一般,就算是解决了西凉兵的叛乱问题,但是随之而来的山东士族的问题呢?

    ≈bp;≈bp;≈bp;≈bp;要知道到现在袁绍和袁术两个人虽然一开始打的招牌是反对董卓,维护皇权,但是现在恐怕谁都知道这两个人心里再想一些什么了。

    ≈bp;≈bp;≈bp;≈bp;若是帮王允平定完了西凉,又被王允拿着当枪使,指使着斐潜再去平定山东二袁,那么斐潜是去还是不去?

    ≈bp;≈bp;≈bp;≈bp;所以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虽然对于名誉上可能会略有受损,但是只要自身的实力在,那么就不会落到成为一个纯粹被他人作为使唤工具的下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