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琉璃世琉璃塔 >

第26章

琉璃世琉璃塔-第26章

小说: 琉璃世琉璃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倭寇闹得凶,早就该打,谁去呢?

    这些吵的凶的,都是文官,只会吵,有什么用?领军作战可是非同儿戏。

    朱元璋有些苦恼。

    这时站出来两个人,齐声说道:“臣愿前往抗击倭寇!”

    朱元璋凝神细看,心中琢磨。文官们也停止了议论,看着这二人。

    李景隆,开国功臣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洪武二十五年袭爵曹国公,今年三十四岁,形貌伟岸,谈吐不凡,神采飞扬。曾任中军都督府参事,常常率兵在应天府之南操练。熟读兵书,没真打过仗。

    徐辉祖,开国功臣魏国公徐达之子,洪武十八年袭爵魏国公,今年三十岁,同样身材高大,面如冠玉,英姿非凡,颇有乃父之风。曾在勋卫署左军都督府做事,数次在北平,山东,河南练兵。也没上过战场。

    两个人象正平衡不动的天平两端,分量一致。又象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左右对称。如果是你,怎么选?

    黄子澄上前一步:“圣上!臣赞成曹国公去,曹国公素谙兵马,家学渊源,定能一举成功。”

    齐泰却不赞成:“圣上!臣举荐魏国公去,魏国公弓马娴熟,熟读兵法,将门虎子,倭寇定当闻风而逃。”

    朝堂上的百官顿时分成了两派,分别支持李景隆和徐辉祖,各有各的理论依据,争论不休。

    朱元璋看了半天,难以决断,侧头问身旁战立的朱允炆:“允炆意下如何?”

    朱允炆自齐泰启奏的时候就想说话,可众人议论纷纷,几次想开口都犹豫着没能说上,这时见皇帝问自己,连忙站出来说道:“圣上,孙儿觉得山东虽然鲁王叔不在了,可以让齐王叔统领山东各州驻军抗击;齐王叔有过北征经验,军功赫赫,定可以击退倭寇。”

    朱允炆说的齐王,乃是朱元璋的第七个儿子朱榑,达定妃所出,今年三十四岁。洪武十五年就藩青州府,曾率山东徐,邳诸军随燕王几次北征蒙古。而鲁王朱檀则是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分藩在兖州府,洪武二十二年已经病薨。

    “哦?”朱元璋有些意外,沉吟不语。

    朱允炆继续说道:“倭寇以散寇为主,或十几人,或几十人,多时亦不过百人。骚扰袭击百姓商旅,我朝廷如大军推进,寇则退守海上;待我大军稍退,则又上岸继续作恶。大军无法一鼓作气,不如小股军队长期围剿,齐王叔对山东地形地理熟悉,是最合适人选。”

    朱元璋赞赏:“不错,就让老七去罢。允炆何时研究的倭寇?”

    朱允炆有些不好意思,白玉样的面庞上两点飞红:“夏天时看到大宁卫倭寇袭击宁王叔的奏折,孙儿就调查了一下。”

    朱元璋问道:“哦?那你觉得倭寇为什么会闹到大宁卫?”

    朱允炆迟疑了一下道:“孙儿不知。”后来看到宜宁公主在大宁卫,猜想也许是为了这个朝鲜公主去的,但是只是猜想,朱允炆犹豫着没有说。

    朱元璋是何等人物,朱允炆的这点迟疑怎么能瞒得过?微一凝神已经明白,当下不动声色,说道:“那就拟旨,让老七任征倭大将军,山东军马咸受节制,就地剿灭倭寇。”

    齐泰黄子澄齐声叫:“陛下!”还要再争。

    朱元璋摆摆手:“钦此!不必再议。曹国公魏国公二位卿家忠心可嘉,继续勤操兵马以待大用。”

    “尊旨!”李景隆和徐辉祖齐声答应,不由得互相对视了一眼。

    朱允炆又奏道:“圣上!倭寇乃是岛国日本所来,日本在隋唐时就与我中原有友好往来,圣上何不派使者去日本国,责令日本国王管一管倭寇呢?”

    这个问题戳到了朱元璋的痛处,半晌才说道:“你还小,这个事不知道,洪武三年,九年,十一年,朕曾三次派使者去日本,一是为了倭寇之事,二是要求日本国前来朝贡。结果三次都毫无音讯,有一次连使者都没能回来。”朱元璋是个要面子的皇帝,这话实际说了一半,使者不是没回来,是被日本人砍了脑袋,朱元璋为此震怒,扬言要出兵日本踏平嘬尔小国,后来忙于北征蒙古,也没真正出兵,日本距离是不远,但是隔着海洋,出兵则要动用水军,可不是简单的事情,连当年忽必烈也没有征服啊。

    这时齐泰奏道:“圣上!据臣了解,前三次我朝使者去时,日本恰逢内乱,大约无人应对我天朝也是有的。听闻洪武二十五年室町幕府的足利义满将军已经逼降南朝后龟山天皇,统一了日本,也许现在派使臣去昭示足利义满,可以宣化夷邦。”

    黄子澄却说道:“陛下海禁已经二十多年,日本国短缺我天朝的商品铜钱,

    足利义满将军早晚会妥协,前来朝拜我朝。不如等日本来朝再说。”

    百官又随二人分为两派,齐齐看向皇帝。

    朱元璋叹道:“经三次使臣不归,朕已定日本为‘不征之国’,隔天过海,对我大明不会有多大影响。让齐王把山东这些倭寇先赶出去,来不来朝随他去罢。”(可惜啊,朱元璋不知道五百多年后这个小国对我天朝的侵略,八年抗战啊。)

    朱允炆心中有些不赞成,但是听祖父已经决定,便不再多言,退在一边。

    这时礼部尚书郑谨上前奏道:“朝鲜国快马来书,感谢圣上保护朝鲜宜宁公主,此次特意送来良马三十匹。公主的陪嫁上次在铁岭已经被劫失散,重新置办的已于九月二十九由知密直司事赵胖押运自汉城出发,拟直接送京师朝拜圣上。乞圣上恩准。”

    朱元璋微微颔首,经历了倭寇之事,益发觉得朝鲜的恭谨难得,温言道:“准奏。待赵胖来了,郑卿带他上来。”顿了顿又道:“宜宁公主到了也是,直接领上来。”

    礼部尚书郑谨应声答应,百官都不由得看了眼朱允炆。

    朱允炆不由微微红了脸,面上极力镇静若无其事,心里却五味杂陈。最初朱元璋册封宜宁的时候,朱允炆是为了与朝鲜的邦交,自己东宫可有可无,完全无所谓的心理;后来听报她在铁岭被劫,不由有些担心,也许不仅仅担心与朝鲜的关系,多少也有点担心她本人吧?所以才会亲自请求各位叔叔一起找;再后来听说大宁卫关她,就有些同情怜惜;不知不觉中,这个“宜宁公主”已经刻在了脑子里,好奇,期待,关怀,担心,混在一起。

    到底,她是自己的未婚妻,是自己除了太孙妃以外的第二个女人,是将来要一起共度余生的伴侣。她此时,还好吗?

第三十六章 忠仆凭吾傲() 
莲花和朱棣自琉璃坊出来,午后的阳光自蓝天飞泻而下,暖洋洋地照在身上,颇为慵懒适意。大同府已是初冬,街上的店铺都垂下了厚厚的门帘,行人也大都穿了薄棉衣;糖葫芦,烤红薯这些冬日才有的小贩出现在街上,生机勃勃地叫卖着。

    一切都如此温暖,简单和幸福,令二人在以后无数个相聚别离的日子里时常回想。

    莲花和朱棣并肩缓步而行,穿行在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二人说着刚才琉璃坊里看到的都不大明白,颜色怎么就烧上去了呢?怎么就有了七彩光泽了呢?去了趟琉璃坊,倒更加觉得琉璃不可思议。

    “为什么每家作坊人都不多?”莲花想了想问道。

    “都是家庭作坊,手艺传子不传女,就是家里代代相传那几个人”,朱棣停了停:“工艺里为了流利的色彩温润,大量使用铅釉,铅里大约有些伤身体的东西。”

    莲花一震,睁大了眼睛。

    “难得去看一次,当然没事;日日在里面劳作,日积月累,身子就坏了”,朱棣说得也有些不忍:“所以琉璃作坊的人家,寿命都短”。

    莲花半天不说话,良久才叹道:“我本来以为琉璃是个好看的玩意儿,以后还是不要了”。

    朱棣安慰道:“那也不然。铅少用一些,另外大量培训工艺,轮班生产,不能就光家里这几个人盯着”。

    十几年后建造大报恩寺琉璃塔时,朱棣记起这一日的话语,果然没有采用传统的琉璃家庭作坊制,改由朝廷成立了专门的琉璃工厂,大批量生产。为了保证琉璃的一致,更为了杜绝再次生产的弊端,建造此塔烧制的琉璃瓦和琉璃构件,都是一式三份。建塔用一份,其余两份编号埋入地下,一旦有缺损,上报工部,照号领取配件换上即可。六百多年后,今日出土的琉璃构件碎片依然色彩鲜艳纹理斑斓,且背后都有墨书的编号标记。

    二人正说着话,一阵香气扑鼻,“莲花姑娘,你尝尝这个,叫油糕,就大同有”。身后的马三宝递了一盒金灿灿的炸糕过来,也没见他刚才在哪里买的。

    “里面的馅儿都不一样,试试看”。马三宝笑眯眯地。

    “真的?都是些什么馅儿?”莲花伸手取过一块,外面脆脆的:“好吃,这个是糖馅儿的,应该是红糖,还加了果仁”,莲花一边吃一边赞。朱棣的一块却是山药馅儿的,味道据说也不错。

    一个是堂堂大明燕王,一个是朝鲜国公主,还有一个王府内官监大人,三个人站在大同的街头,手拿着油糕,吃得津津有味。

    朱棣正吃着,看到莲花嘴角沾了一点红糖,随手伸过大手,一根手指头就抹干净,手势自然而然,完全没经大脑。莲花却一下红了脸。

    朱棣浑然不觉,漫不经心地笑道:“前面有个面馆,大同的面点很有特色,我们去坐下吃点面吧?”说着就往前走,莲花和马三宝跟在了后面。

    这时一阵哄闹声,拍手声,喝彩声传来,却是一圈人围着在看里面卖艺的。人很多,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也看不见里面耍得是什么。三人不以为意,绕过人群往面馆走去。

    “啪”的一声鞭响,似惊雷似闪电,莲花一怔,停下了脚步,脸上惊疑不定。又是“啪啪”几声连响,莲花转头就往人群里挤去。

    可是人群摩肩擦踵水泄不通,却哪里挤得进去?朱棣不明所以,看莲花急得脸色绯红,急忙挡在她前面护着;马三宝奔过来走在二人之前,也没见他使力,人群就已似流水左右分开,莲花瞬时跑到了圈内。

    真的是海寿!一身布袍已经有些破烂,薄底快靴前头露洞后无脚跟,头发极长,只用跟布带束在头顶;布带已看不出原来颜色,也不知道是不是布袍上撕下来的。满面风霜,容颜憔悴,小小年纪额头竟有了几道深深的皱纹。

    莲花呆呆地望着,眼里的雾气弥漫上来。

    海寿正在舞鞭,鞭如蛟龙细影重重,人群发出阵阵喝彩呼哨;回头忽然见三个人拨众而出,最前面一个女子居然是莲花。海寿呆住,长鞭傻傻地提着,揉了揉眼睛,一看再看,终于大叫一声,噗通跪倒在莲花面前,手中兀自提着长鞭。

    “公主!公主!”叫的是高丽话,但泣不成声,倒也很难听出不是汉语。

    莲花双目含泪,只叫了一声:“海寿!”哽咽着再说不出话来。

    回到代王府,海寿洗漱完毕换了干净衣服,来到莲花面前,磕头拜倒。

    莲花连忙让他起来,关切地问道:“你怎么会在这里?”因朱棣在侧,莲花特意说的汉语。朱棣听了,面上不动,心中觉得甜滋滋的。打量眼前这个朝鲜内侍,身量不高,年纪比马三宝略小,典型的高丽人面庞,大脸高颧小眼睛,薄薄的嘴唇时常紧紧抿着,透着严肃。

    海寿答道:“小的在铁岭卫林间逃脱追兵,却看到小的的马扔在路边,小的辗转打听到公主去了蒙古,可到了蒙古,实在太大,找不到公主;又听人说天朝打了胜仗,俘虏都回了天朝,小的又回了天朝,想着自超师父说过要去北平见慧勤和指空师父,也许公主会在北平。”

    说到这海寿小心看了看莲花说道:“小的没盘缠,要去北平只好卖艺赚些银两,给公主丢脸了,请公主恕罪。”海寿的汉语说得不坏,调子虽有些怪异,但听懂没问题,声音中有些内侍特有的阴柔,朱棣听着倒觉得亲切,瞥了眼马三宝;马三宝笑眯眯地,目光中倒蛮赞赏的样子。

    莲花想象他一个人四处奔波寻找,辽东跑到蒙古,蒙古又奔到中原,身在异乡又没有银两,武林高手弄得要去舞鞭卖艺,心中感动,一时说不出话。

    朱棣笑道:“你家公主怎会怪你?倒是你哪天见了师父,若是知道了这手长鞭在街头挥舞表演,怕是饶不了你”。

    莲花不由扑哧笑出来:“你这个人,就会吓唬人”。立在身后的知恩也忍不住笑,露出一点尖尖的小虎牙。

    海寿在路上已经知道了这是天朝燕王,忙恭敬答道:“谢王爷关怀,小的到时只好再请王爷和公主救命。”说得诚恳,朱棣反倒疑惑:难道他师父真的会因此找他麻烦?看看海寿,仍旧抿着唇满脸严肃,一时倒有些高深莫测。

    莲花带着伤感道:“铁岭那些遇害的兄弟们都已经回了汉城,善喜也回家了,葬在山上家里。你是想回家还是跟着我?”

    海寿躬身道:“小的自然跟随公主。”

    莲花侧头看看朱棣,朱棣一直在愁莲花进宫怎么办,这时见海寿忠心耿耿武艺高强,自然赞同,冲莲花点了点头。

    莲花看着海寿温言道:“好,那你就跟着我。”正要介绍知恩,两个人却异口同声地道:“我们认识,原来都是郑提调那里的”。莲花有些好笑,想到善喜又不由心中伤感。

    这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传来,正是人未到语先到的代王妃徐秀。老远地就听她说道:“哎呀,怎么这才住了几天就要走啊?”随着话音人已飘了进来,

    看着朱棣笑道:“怎么说这就要走?”王景弘跟在后面,刚才燕王让他去传的信。

    朱棣漫不经心地笑道:“离北平日久,该回去了。”

    徐秀看着朱棣笑道:“想姐姐了是吧?”

    朱棣古铜色的面孔也看得出一红:“不是。圣旨命宜宁公主赶新年进京,催得紧。”

    徐秀侧头向莲花笑道:“那定是咱们的大侄子想媳妇了,也是,这么个可人儿,可不早点到的好”,这下轮到莲花红了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