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脉谜踪 >

第131章

天脉谜踪-第131章

小说: 天脉谜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直隶厅和散厅之分,直隶厅与府、直隶州平行,直隶于省,绝大多数不领县;散厅隶属于府,与散州、县相平行,成为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2在元、明两代不论是直隶州,还是散州,一般均领县。(表8、9)在清代省辖的直隶州才领县,而府辖的州则不领县。(表10)3元、明两代的行政区划系统都是由三级和四级系统混合组成,并以省—府—州—县的四级体系为基本的系统。在清代则是三级行政区划系统,且以省—府—县和省—直隶州—县为主。(图14和表10)4在边远辖区和省,除了在部分农业区

    设置府、州、县外,在内蒙古、外蒙古、新疆、青海以及东北的奉天、吉林和黑龙江,建立盟、旗行政区划单位。盟相当于内地的府,旗相当于内地的县。在西藏则设立营。

    在清代,直隶厅的地位低于府,但高于直隶州,因此清朝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单位的称呼一般为府、厅、州、县。据《清史稿•地理志》记载:自清德宗光绪年间置22省,有府、厅、州、县1700多。

    自春秋初至清末,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经历了萌芽时期、郡县制时期、州制时期、道(路)制时期和省制时期五大阶段,历时二千六、七百年,有许多方面值得总结、注意。

    一、行政区划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从表11看出,变动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二、在行政区划中,各地区的地位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地区要比不发达的地区地位高。在秦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要比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发达,所以在全国一级行政区划40多个秦郡中占有30多郡,而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仅有全国四分之一的郡。西晋初,全国一级行政区划19个州中,秦岭、淮河之南的地区有7个,占三分之一强,但多数州依然在秦岭、淮河之北,这与当时经济中心仍在黄河中、下游的情况是一致的;西晋末,全国21州,秦岭、淮河之南的地区占有9个,为七分之三,比例比西晋初高,这与西晋时南方的经济发展较快有关。到唐代,南方的经济虽发展较快,但经济中心仍在黄河中、下游,所以唐初全国一级行政区划十个道中,秦岭、淮河之南占有4个,后来的15道中南方占有6道。这种状况在宋代发生了关键性的变化,北宋全境一级行政区划24路中秦岭、淮河以南占有14路。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的数字超过黄河中、下游地区,这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是第一次。这种变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也是同步的,在宋代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经济已赶上了黄河中、下游。明成祖以后全国一级行政区划13省中,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占有9个,而那时虽然政治中心在北京(直隶),经济中心却在南方。清朝内地一级行政区划18省中,秦岭、淮河之南占有13省,即占三分之二,这与当时南方的经济远远超过黄河中、下游的情况是密切相关的。

    三、每个时期乃至每个朝代的行政区划单位都有变化,但变化最大的是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秦汉为郡,魏晋南北朝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明清为省,实际上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

    四、历时二千多年,经历五个时期、十多个朝代,中国行政区划制的最基本单位——县,始终没有多大变化。这或许说明,行政区划制的最基本单位是最稳定的,而最高一级单位则是最不稳定的。

    五、愈早诞生的行政区划单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地位愈低的趋势。如县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在秦汉降为第二级行政区划单位,汉以后又降为第三级行政区划单位;郡在秦汉是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到魏晋南北朝降为第二级行政区划单位;州在魏晋南北朝是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在唐、宋的道(路)制时期降为第二级行政区划单位,至元、明、清的省制时期降为第三级行政区划单位;路在宋朝是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在元代则降为第二级行政区划单位。

    六、行政区划系统也在不断演变之中。从表11可见,春秋为一级制,战国为二级制,秦汉基本上是二级制,魏晋南北朝为三级制,隋代为二级制,唐、宋为三级制,元、明是三级和四级行政区划混合制,主要是四级制,清代是三级制。可见,在中央集权制的前期,行政区划以二级制为主;在中央集权制的中、后期,行政区划则以三级制为主。

    区划是郡县制,它萌生于春秋,演进于战国,正式确立于秦代。

    三、州的萌芽

    如第一章所述,把中国划分为州,起源于战国时人们的理想。但是,“十二州”、“九州”、“五服”、“九畿”都停留在学者们所著作的书上或人们的传闻中,并未成为中国的行政区划。在中国行政区划中真正地出现“州”一级,始于西汉武帝。

    1。西汉的州

    《汉书•武帝纪》说,元封五年(前106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汉武帝用《禹贡》、《职方》中的11个州名(冀、兖、徐、扬、荆、豫、幽、并、梁、雍、青)(见表1)置刺史部,其中把梁改曰益、雍改曰凉,加上新开辟的边地“南置交趾、北置朔方”20两个刺史部,共为13刺史部,又名13州。但《汉书•地理志》正文与序所载大异:正文的13州名中无朔方、凉州,却有司隶(京师地域),将交趾称为交州。顾颉刚在《两汉州制考》中,根据较充分的事实指出《汉书•地理志序》较正文可信,置13州部是元封五年(前106年)之事,而在京师置司隶校尉是征和四年(前89年)之事,相距27年,故司隶不在13州之列,如加司隶应统称为14州;“北置朔方”,属13州,是确切的,正文把朔方归并州乃是东汉之制,非武帝所为;称交趾为交州,是王莽和东汉时制,非西汉之称;而且《汉书•地理志》正文还遗漏了凉州。应当指出当时的州刺史仅代表汉王朝监察所辖的郡、国,并无固定驻所,还没有形成一级行政区划。

    2。东汉的州

    西汉末年王莽专权,企图实现《尧典》中所谓“肇十有二州”的古制,于元始四年(公元4年)废除朔方、司隶两部,全国变成12州;据《尧典》中无交趾而有“宅南交”的话,改交趾为交州;据《禹贡》中有雍州、无凉州,改凉州为雍州。

    东汉光武曾恢复西汉旧制,复置司隶部,复改雍州为凉州。但不久,在建武十一年(35年)又参用王莽之制置州。以后东汉的州制与西汉有以下不同:1降司隶校尉部为全国13州之一;2废朔方,归入并州;3改交趾为交州。

    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爆发黄巾起义,朝廷为有效地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于中平五年(189年)改刺史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执掌一州军、政大权,州逐渐成为郡、县以上的一级结构。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由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东汉末,曹操又倡复“九州说”,废幽、并两州,合入冀州;省去司隶校尉部和凉州,并为雍州;弃交州,分入荆、益两州。全国仅有兖、豫、青、徐、荆、扬、冀、益、雍9州。

    总之,汉代的行政区划承袭了秦制,基本上实行的是郡县制。与秦王朝不同的是:汉代有郡、国并存的局面。汉初,实行的是郡—县二级制和国—郡—县三级制并行的行政区划制度;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之后,实行的是郡或国统县的二级制,直到东汉末大致如此。

    所以,更确切地说,汉代的行政区划实行的是郡、国并存的制度。汉代的县级区划单位的形式多样化,除县以外,还有邑、道、侯国。汉代的行政区划单位中出现了“州”。武帝首创行政监察区,在郡、国之上增设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东汉末年,州由虚的行政监察机构变为一级政区实体,开始出现州—郡—县的三级行政区划制度,表明中国的行政区划演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百七十二章 神位一览表(背景介绍)() 
盘古氏

    又称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

    三清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又名太上道君

    道德天尊,又名太上老君(西游记里也称为太上道祖)

    六御

    中央玉皇大帝(妻:王母娘娘,又称为西王母)

    北方北极中天紫微大帝

    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

    东方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西方太极天皇大帝(手下:八大元帅,五极战神(天空战神,大地战神,人中战神,北极战神和南极战神))

    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五方五老

    南方南极观音

    东方崇恩圣帝

    三岛十洲仙翁东华大帝君(即东王公,名『金蝉氏』,号木公)

    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佛教中二十诸天的摩利支天)

    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其它

    中央天宫仙位表

    千里眼,顺风耳,金童,玉女,雷公,电母(金光圣母),风伯,雨师,游奕灵官,翊圣真君,大力鬼王,七仙女,太白金星,赤脚大仙,广寒仙子(姮娥仙子)嫦娥,玉兔,玉蟾,吴刚,天蓬元帅,天佑元帅,九天玄女,十二金钗,九曜星,日游神,夜游神,太阴星君,太阳星君,武德星君,佑圣真君,托塔天王李靖,金咤,木咤(行者惠岸),三坛海会大神哪咤,巨灵神,月老,左辅右弼,二郎神杨戬,太乙雷声应化天尊王善王灵官,萨真人,紫阳真人张伯端,文昌帝君,天聋,地哑

    三官大帝

    天官,地官,水官

    四大天王

    增长天王、持国天王、多闻天王与广目天王

    四值功曹

    值年神李丙,值月神黄承乙,值日神周登,值时神刘洪

    四大天师

    张道陵、许逊(字敬之,号许旌阳)、邱弘济、葛洪

    四方神

    青龙孟章神君、白虎监兵神君、朱雀陵光神君、玄武执明神君。

    四渎龙神

    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河神

    马赵温关四大元帅

    马元帅,又名马天君,又称华光天王、华光大帝

    赵元帅,即武财神赵公明,又名赵玄坛

    温元帅,温琼,东岳大帝部将

    关元帅,关羽

    五方谒谛

    金光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

    五炁真君

    东方岁星木德真君

    南方荧惑火德真君

    西方太白金德真君

    北方辰星水德真君

    中央镇星土德真君

    五岳

    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

    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

    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

    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

    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

    (五岳帝君:东岳帝君,名金虹氏,东华帝君弟。其它四岳帝君为东华帝君的四个儿子)及碧霞元君

    五斗星君

    东斗星君,西斗星君,中斗星君,南斗星君,北斗星君

    六丁六甲

    六丁为:阴神玉女,丁卯神司马卿,丁已神崔巨卿,丁未神石叔通,丁酉神臧文公丁亥神张文通,丁丑神赵子玉

    六甲为:阳神玉男,甲子神王文卿,甲戌神展子江,甲申神扈文长,甲午神卫玉卿,甲辰神孟非卿,甲寅神明文章

    南斗六星君

    第一天府宫:司命星君

    第二天相宫:司禄星君

    第三天梁宫:延寿星君

    第四天同宫:益算星君

    第五天枢宫:度厄星君

    第六天机宫:上生星君

    北斗七星君(《狮驼国》中的北天七皇)

    北斗第一阳明贪狼星君

    北斗第二**巨门星君

    北斗第三真人禄存星君

    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

    北斗第五丹元廉贞星君

    北斗第六北极武曲星君

    北斗第七天关破军星君

    (《狮驼国》中的北斗七星君为北斗星君的另一个称号: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合起来又称为“斗魁“或“璇“,后三星组成斗柄,称『杓』)

    八仙

    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

    增长天王手下八将

    庞刘荀毕、邓辛张陶,其全名为:刘俊、荀雷吉、庞煜、毕宗远;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四目)

    九曜星

    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罗睺(蚀星),计都星,紫炁星,月孛星

    十二元辰

    子丑寅卯等

    二十八星宿

    亢金龙、女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

    牛金牛、氐土貉、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奎木狼、

    娄金狗、胃土彘、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

    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三十六天将

    蒋光,钟英,金游,殷郊,庞煜,刘吉,关羽,马胜,温琼,王善,康应,朱彦,吕魁,方角,耿通,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荀雷吉,毕宗远,赵公明,吴明远,李青天,梅天顺,熊光显,石远信,孔雷结,陈元远,林大华,周青远,纪雷刚,崔志旭,江飞捷,贺天祥,高克(三十六天将的版本是最多,以上仅供参考)

    蓬莱三仙

    福禄寿三星

    福神天官大帝,另一说是西汉杨成,又一说中是唐阳城

    财神赵公明(一说比干范蠡为文财神);

    寿星南极仙翁,女寿星:麻姑

    地上天仙

    姜子牙(亦为东华帝君,估计是木公的接班人)

    真武大帝,又名九天降魔祖师、玄武元帅

    龟蛇二将(又名太玄水精黑灵尊神、太玄火精赤灵尊神)

    小张太子与五大神龙

    黎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