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晚唐驸马 >

第92章

晚唐驸马-第92章

小说: 晚唐驸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柔声细语的逐客令,司徒令只能心有不甘的悻悻而走。只是他临走的时候还不忘丢一句:“既然如此,卑职就在兖王那里等候诸位大家的传世名篇。”

    送走这个不速之客,杞王这边的雅集也正式开始。

    皇帝下命令的雅集,大家当然早早就准备好诗篇来应付,不然到时候皇帝问起来怎么交代?随着雅集开始,瞬间爆发出不少佳作。

    杞王也不客气,直接让白居易挑选最好的几个作品,让人给兖王送过去。他的目的很简单,既然兖王想以数量来打压自己,那么自己就一质量来打压兖王。用这种方式告诉弟弟,你那些草包都是泛泛之辈,真正有才的人都在我这里。

    杞王这么做倒不是他意气用事,而是他心里明白,今天只以诗文论胜负。今天只要能在诗文上胜过兖王,那么以后自己这一边就是天下文人的标杆,会有更多的文人学士站到自己的身后。换句话说就是,今天晚上谁才是最大的赢家,可是都由这些诗稿来决定。

    杞王明白的道理,兖王自然也知道,朝堂上那些精明的掉渣的老狐狸当然也知道。兖王自知杞王这边虽然人少,但是高才俊杰远比自己那边多,所以想出一个想用势压人的办法。可惜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杞王巧妙的化解过后,大家比的又回归到诗文上。

第185章 最不消停的元夕(下)() 
“诸位请看白乐天这首,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隔景了,他写的是杭州,咱们在长安”

    诗文不一会儿就到达兖王这边,以王起为首的老学究们急忙接过诗文开始忙活起来。他们要在鸡蛋里挑骨头,尽量打压杞王这一边的诗篇,此消彼长之下,兖王的胜率当然也就高了。

    “诸位不妨看看李德裕这首”

    “修饰不够”

    “李让夷这首”

    “这里有些牵强”

    常言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更何况兖王这边还有不少诗词造诣颇深的人?往往一首诗文刚看一眼,就能挑出些毛病。说他们吹毛求疵也好,说他们鸡蛋里挑骨头也好,总之人家是把毛病挑出来了。

    有些事情大家心照不宣,虽然没有明说,但是都做着同样是事情。兖王那边在挑毛病,杞王这边当然也在挑。

    “王起这首诗未免有些小家子气”

    “李固言这篇赋太过啰嗦”

    正当大家挑毛病挑的热火朝天的时候,忽然响起个格格不入的声音:“好诗!好诗啊!”

    大呼小叫的人不是鱼恩还能是谁?

    此刻他手里正拿着一篇诗稿,一边震惊于诗稿上留下的名字,一边兴奋的夸赞着。其实也不能怪鱼恩这么激动,因为对于背诵过他无数诗篇的现代学生来说,光是诗稿上这个名字就够震惊半天了。

    大家都被鱼恩的大呼小叫所吸引,或者好奇,或者凝重的看向他手中的诗稿。

    这张诗稿上写着一首遣怀,全诗如下: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看完诗再看落款,不是诗坛巨匠杜牧还能是谁?

    在这种时候夸赞对手的诗词属于长他人志气的行为,很容易成为被自己人攻击的对象。好在杜牧这首诗写的足够好,鱼恩的身份足够高,他这声夸赞倒也能让大家理解。

    带着好奇心看完诗文以后,李德裕也跟着夸赞:“杜比部的这首诗确实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听到这句话,鱼恩忽然皱眉问:“他在比部任职?为何本正从未听说过?”

    “杜牧去年夏天被外放为黄州刺史,此次归来应该回乡省亲,被人拉过来凑个热闹。”

    李德裕的解释让鱼恩释然,自己在去振武城之前,在朝堂上露脸的机会并不多,回来之后他就被外放了,难怪会没听过。

    和鱼恩的被理解相比,杜牧的遭遇可就没有他这么幸运了。如今人微言轻的杜刺史,只是夸赞一声,立刻就被人群起而攻之。

    “牧之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这种前言不搭后语的长短句,连一篇赋都算不上,怎能算作佳作?”

    韦澳虽然是训斥的口气,但是他却是在偏袒杜牧,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提醒对方一下,说话要注意场合。京兆韦氏与京兆杜氏相交良久,他不忍心看着杜牧因为几句夸赞就葬送了前程。

    好意的提醒并没有让杜牧销声匿迹,对于文学的追求让他在这件事上容不下任何马虎。韦澳刚说完,他马上就出言反驳:“子斐此言差矣!若是某没有猜错,这篇非诗非赋的文章该是一首词,甚合青玉案之律。”

    说完害怕别人不相信,居然开始照着青玉案的旋律哼唱起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够了!我等知道他是一首词,用不着尔来教训!”

    杜牧还没有唱完就迎来崔龟从的当头棒喝。能站在这一讨教文章的人都不是泛泛之辈,谁会看不出来这是一首词?他们不仅知道这是一首词,还知道这是一首绝妙好词,足以流芳千古那种。

    他们什么都懂,只是他们不能承认,不仅不能承认,还得揣着明白当糊涂,努力在这首词上挑刺。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承认这首词的好,无异于承认今晚杞王赢了。

    “更吹落,星如雨,实在是太过牵强,星星怎么会被吹落?”

    “宝马雕车香满路,是不是有些词不搭意?”

    “一夜鱼龙舞是不是有些犯上?”

    “蛾儿雪柳黄金缕,这个雪柳是不是有些牵强?”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句话是不是太过夸张?”

    “要我说,灯火阑珊处的毛病最多”

    这些人你一言我一语的挑刺,终于让杜牧再也忍受不住,对于文学的尊敬全在这一刻爆发出来。

    “诸君还真是无所不用其极,杜牧佩服!佩服!”说完话也不理会众人诧异的目光,径直往出走。

    眼看着杜牧已经走出门口,韦澳焦急的大吼:“牧之,你可要想好了。”

    倔强的文人就像没听到一般,脚步没有丝毫停顿,继续往出走。可别小看杜牧这几步,它的意义非同寻常。一旦杜牧走出去,无异于说兖王这边嫉贤妒能,今晚的胜负便不用再比了。

    这么简单的道理当然谁都知道,只是碍于面子,谁也不肯上去说几句软话,反而都在用大话相威胁。

    “杜刺史,可是不想再回京了么?”

    “杜牧,尔莫要自误!”

    “你要是再敢往出走一步,老朽与你便是仇人!”

    “杜牧”

    一堆人的狂吼并不能阻拦杜牧的脚步,因为在他看来,今天只是雅集,是谈诗论文的聚会,不应该让这些美丽的文字沾染上一丁点的主观偏见,不应该让它们的美丽毁于人性的肮脏。

    如果说杜牧愤然离席已经让兖王这边败局已定,那么他离开兖王的雅集,走向杞王的雅集,无异于帮着杞王扩大战果,将兖王那边碾压的连渣都不剩。

    杞王这边的人正在鸡蛋里挑骨头,忽然听到外面迎宾高声唱读:“黄州刺史杜牧求见杞王,拜访诸位大家!”

    听到这一声,众人先是一愣,随后又是惊异,谁也猜不出杜牧这个时候过来是什么意思。出于礼貌,杞王让人把杜牧放进来,随后便听到一番让他欣喜若狂的话。

    “某对鱼驸马的青玉案敬佩之至,特来拜访,还望诸位海涵!”

    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却让所有听到这句话的人欣喜若狂。兖王那边今晚最出彩的诗出自杜牧之手,而他却因为杞王这边一首词,情不自禁的来拜访,说明了什么?当然是杞王这边更胜一筹,输赢还用再说么?

第186章 皇帝的布局() 
“东风夜放花千树”

    “宝马雕车香满路”

    “暮然回首”

    元夕虽然已经过去,雅集虽然已经变成过去式,但是被鱼恩借用的这首青玉案却在持续的发酵中。

    经典就是经典,千古名篇自有千古名篇的道理。辛弃疾被传唱千年的青玉案,放在唐朝一样是脍炙人口的绝妙篇章。

    雅集以后,经过某些人的可以传播,这首青玉案瞬间变成长安城最流行的曲调,无论去哪里都能听到有人哼上这么一两句。

    随着这首词一起被传唱的还有一段美谈。黄州刺史杜牧与义昌公主驸马鱼恩之间,惺惺相惜,不顾后果的互相赞赏,被许多人比作焚琴煮鹤那种千古佳话。

    在这个故事里,先是鱼恩不忍心好诗被埋没,不顾私利而夸赞杜牧。随后杜牧不满兖王等人讽刺鱼恩的千古名篇,毅然愤然离席,去找鱼恩谈诗论文。

    一段佳话既造就了两人的美名,也把兖王这边的风评拉低许多,甚至连唐武宗都特意因为这件事批评过兖王。当然批评兖王的同时,也免不了搂草打兔子,捎上那些参加兖王雅集的人。

    只是对于所有人来说,这次诗会只是一件无关大雅的小事,一朝一夕的得失还不足以让一方取得压倒式的胜利,真正的战场很快又从雅集转移到朝堂上。

    元夕过后,节日气氛散去,朝堂上的一切都步入正轨。唐武宗可以堂而皇之的调兵遣将,再也不用担心别人说他不体谅人,连个节都过不消停。

    一直对陇右摩拳擦掌的皇帝,在元夕之后任命的第一个职位就是巡边使。他任命给事中刘蒙巡边,调度凤翔,朔方,泾源,邠宁诸镇粮草,储备兵器马匹,严查吐蕃军队虚实。

    这条调令一出,就算是傻子都能看出来,唐武宗已经开始布局了,出兵陇右的日子还会远么?

    不得不佩服唐武宗的帝王权术,朝堂上两派对立的局面在这个时候帮他抵消了一切阻力。

    可以预见,如果没有两派的对立,朝中很多人都会出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反对这次西进。因为这种劳民伤财的战争,通常情况下都会让朝廷产生动荡。旷日持久的战争还会涉及到加税,征发徭役这个禁区,触动大多数人的利益。

    至少在李德裕等人看来,在国库的压力刚刚有所缓解之际,朝廷便要发动这种国战绝不是明智之举。

    可是两派对立让朝臣们投鼠忌器,除了李德裕敢极力反对外,朝堂上再没有人敢一直反对下去。

    门阀们知道皇帝想的是什么,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把皇帝拉拢到自己一边打压杞王。杞王这边除了李德裕以外,大家也是极力赞成,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得以与门阀对抗全是仰仗皇帝的支持。

    取得众人的支持以后,唐武宗马上趁热打铁,命令鱼恩征调将士,无论神策军兵将还是禁军兵将,都允许他点名调动,寥寥几句就把他对鱼恩的信任与恩宠表现的无以复加。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就算是李德裕极力反对,朝堂上反战的声音还是微乎其微,根本没有翻起什么风浪。

    情况比唐武宗料想的还要好,战争只是在预备阶段就让朝堂上重口一心,大家踊跃发言,积极谋划,奇思妙想层出不穷。

    这次朝堂上的嘴炮已经不再是反对皇帝还是赞同皇帝,而是该怎么从赞同皇帝的角度出发,为自己一方博取最大的利益。

    最先引站的是王起,他一开口就大谈特谈这次西进的重要性,然后引申到大唐的形式,最后建议唐武宗,应该设置个大元帅统领西北。一来可以统筹西北诸镇的力量帮忙征讨西域,二来还可以震慑党项诸羌,避免他们在朝廷西进的时候给朝廷找麻烦。

    说的是条条是到,句句有理。当然在最后,他也不忘给兖王找点利益,例如这个元帅就让兖王来当吧。

    要说这个提议本来也无可厚非,因为西征的注定是义勇军,鱼恩又是杞王的人,好处总不能全让杞王一伙儿落去吧!可是有人就偏偏不同意,这个人就是鱼恩。

    虽然没打过几次仗,但是鱼恩知道后勤的重要性。打仗拼的就是综合国力,前面拼的是将士浴血搏杀,后面拼的是后勤保障。自己西征在即,他怎能让自己的后方受制于人?

    于是乎,驸马爷一马当先,开始极力反对王起这个提议。

    按道理来说,唐武宗这个时候应该向着鱼恩说话,因为自古征战内部不和都是大忌。可是这一次皇帝并没有向着鱼恩说话,他有自己的考量。唐武宗不希望杞王这边权力太大,更加不希望这次西征的功勋全被杞王这边得去,让兖王那边劣势太过明显,使朝堂上失去制衡。

    所以皇帝欣然接受王起的提议,任命李岐为灵夏六道元帅。负责统领盐、夏、灵武、泾原、振武、邠宁六镇的同时,也要尽最大努力征调六镇兵马物资,努力让这六镇做朝廷西征的第二大后方。

    鱼恩不想让自己的后勤保障有任何不安定因素,所以对于皇帝的任命还想再反对一次。可是当皇帝任命杞王为粮草征调副使,与李德裕一起征调天下粮草军资,做西征的第一大后方之后,这位他非但没有反对,反而从心里佩服唐武宗的高超手段。

    要说玩弄帝王权术,唐武宗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把真正的后勤安排给李德裕和杞王,绝对是一手妙不可言的好棋。

    首先他这么做不只是为了平衡两个儿子的玻璃心,还能最大限度的保证鱼恩的后勤。一旦兖王耍什么花花肠子,也不至于让前线将士们受委屈。

    其次,他这么做明显是想要刺激一下兖王一边。一旦兖王这边办事不利索,杞王这边完全可以取代兖王的作用,把功劳全部揽入囊肿,把过错全部推给兖王。

    在这种背景下,兖王还会阴奉阳违么?显然不会。为了避免杞王这边功劳太大,他们做事会比杞王这边更卖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看似公平合理的做法,实际上却是对杞王这边最大的偏袒。王起自认为聪明的建议,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各种苦楚,恐怕也只有他们才知道。

    当然了,这次的事情对于兖王来说也不是全无好处。他可以借机拉拢六镇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