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汉昭烈帝 >

第348章

大汉昭烈帝-第348章

小说: 大汉昭烈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嘉静静地听着,不发一语。

    “一个国家想要长盛不衰,人才培养就绝不能松懈,尤其是可以跻身到最高的决策层、掌控这个国家命脉的人才,需要一代一代没有断档。我早就想好了,再过两三年,你也去收几个看得过眼的孩童当弟子,把本事传下去。”刘备继续说道。

    “要教弟子?我怕是不行,懒。”郭嘉连娶妻生子都懒得去做,对这种麻烦事更是深恶痛疾,连忙摇头摆手,拼命推辞起来。

    刘备一拍桌子,瞪着眼睛批判起郭嘉的享乐主义思想,“人生苦短,如同白驹过隙,等你死的时候总得在这世上留下些东西啊。像你这样不成家、不写书、不收弟子的,过个几十几百年,后人说起郭奉孝的时候就只能从史官笔下那几行字里了解:颍川人,跟随先帝平定天下。然后就没了,最多再给你加几件轶事,像什么放荡形骸好喝酒之类的,你不觉得可惜?”

    “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有点没意思。”郭嘉本就是个张扬的性子,被刘备这么一说,顿时皱起了眉头,觉得自己要是给后人留下个普普通通、甚至有点像跟屁虫一样的形象,确实是一件挺丢脸的事情。

    “你对天下的认识,你对治国理政的思考,后人无从得知,也就是说,你的贡献就仅限于人生的短短几十年时间。可是,如果你著书立作,传道授业,把自己的学问、思想和感悟流传下去,让后人可以从你的思想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不是就很厉害,称得上是百世之师?”刘备一面观察着郭嘉的面部表情,一面劝导着说道。

    他一向是鼓励身边人多写书的,而且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比如关羽就要每天写日记,记录下当天的一些经历或是感悟,每逢行军作战,也要把自己的战略战术记录下来,结合敌方的举动,分析这样做的目的,几年下来,光是行军笔记就写了厚厚几大本,日后整理成册就是一本现成的兵书。

    张焕这个在海外殖民地当总督的,也在归纳总结如何开拓一片陌生的土地,如何维持与本土的往来,维系民众对故土的归属感,假以时日,这些文字也肯定会成为每一个大汉王朝高层官员需要学习的内部参考资料。

    除了官员和将领之外,刘备还大力鼓励各行业的优秀人才读书写作,张同这样的农家天才、赤辉这样的墨家天才,甚至是从事木工、冶炼、开矿、畜牧、造船等行业的没文化的工匠,也被鼓励着跟书院学子合作,以他们口述,学子记录的方式出书。

    东土人杰地灵,华夏民族从不缺少智慧和经验,但受限于书写材料和文字的普及,这些智慧和经验往往被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发展着,能够化为文字的少之又少,而这少之又少的文字记录,也往往随着战乱等原因遗失,使得后来人只能重新摸索,造成极大的浪费,使得整个民族的前进步伐停滞不前。

    刘备正在做的,就是打破思想上的桎梏,让那些被儒家思想所鄙视、压制的行业也拥有自己的声音,让那些从事“贱业”的人们能够站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地方,将自己的智慧和经验用文字的形势,准确而稳定地传播下去。

    这样,这个民族才可以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规则,把技术、经验一步步转化为科学,永远傲立于世界之巅。

    “照使君这样说,著书立作,传道授业,还是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郭嘉摸着下巴上稀疏的胡须,眼珠子转来转去,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那我就试试,先从秦汉律法写起,教徒弟的事情后面再说。”

第740章 章武新貌() 
渤海郡,章武港。

    此郡以海为名,此港也是一样,以所处的辖地章武县为名。

    十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滩涂,偶尔有渔民在此路过,留下几行脚印。

    十年后的今天,这里已经成为渤海西岸最重要的港口,冀州与辽东、韩州、徐州之间商贸往来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港口占地广阔,码头被修缮得齐整异常,一眼望去很少能看见泥土地面,而是被砖石覆盖。

    出于审美方面的考虑,工匠们没有单独使用青砖或是红砖作为主要建材,而是将这两种颜色迥异的砖石混搭起来,尽情发挥想象力,在地面上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图案。

    在这之中,位于港口中心位置的广场尤为闻名遐迩,拥有最令本地人自豪的繁复图案——青红双色的云纹簇拥下,一艘通体赤红的大船扬着高高的风帆,劈波斩浪,航行在青色大海之上。

    此时正值夏日的午后,天上下起了濛濛细雨,给炎热的天气带来了一丝清凉,码头上的劳工们自然不会停歇,而那些没有什么紧要事情的民众则是纷纷躲入附近的各种建筑之中,片刻之后,偌大的广场上就只剩下了两名身材高大的年轻人。

    这两人衣着寻常,眉宇之间却满是掩藏不住的飞扬神采,正是冀州牧刘备刘玄德的两位亲传弟子,诸葛亮和司马懿。

    “这究竟是出自什么人的手笔,竟如此气势恢宏?”司马懿撑着油布伞,从踏足章武港的第一刻起就对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赞不绝口,此时漫步在广场之上更是流连忘返,鞋袜和裤脚被雨水打湿也浑然不觉。

    “是工匠们自己做出来的,据说当初审太守亲临视察,请几位老工匠各自立意,然后画出图样让全县的民众挑选,最终有五成人选了这幅扬帆出海图。”诸葛亮看过这方面的公文,当即滔滔不绝地讲解起来,“那边那座石碑正是审太守亲笔所写,我们过去看看?”

    这师兄弟二人漫步来到广场边上一座高达两丈有余的青石碑前,才发现这碑身四四方方,说是一根丈许粗细的方形石柱或许更为恰当,碑身四面皆刻有文字,正面是洋洋洒洒的四六骈文,寻常人看不懂也没太大意思,另外三面则让他们颇有兴趣。

    章武建港的由来,兴建港口的经过,都被一一记载在石碑上,更令人惊讶的是,碑身上还镌刻有上千个名字,其中没有高官显贵,反倒都是些看上去就很土气,什么二牛、黑娃之类的名字。

    “另有劳工七万四千五百二十三人无法一一列举,然此功此业,必将永留史册。”诸葛亮轻声念着最后的结语,心中满是震撼。

    碑身上的一千多个名字,有十分之一是负责港口各处建设的工匠,剩余的名字,则是在修建港口的几年中先后离开人世的人们,他们的职业各不相同有工匠、有劳工、还有担负警卫的士卒,他们的死因也各不相同,有累死的、病死的、还有死于各种意外事故的。

    唯一相同的就是,他们的名字没有被遗忘,而是被一一列出,永远供后人瞻仰。

    “了不得,真是了不得。”司马懿不住地摇着头,有些难以置信地说道:“换做以往,这些人的性命不过是草芥一般,即使死掉成千上万,也不过是史书上的寥寥数字,岂能得到这种身后留名的厚遇?”

    “人家为了造福后人而辛勤劳作,把命都搭上了,能够留下姓名供后人瞻仰也是情理之中。”诸葛亮轻笑着说道:“不过审太守这事做得真是漂亮,应该向先生提议,让各地都效仿此举。”

    “会不会把他们抬得太高了?”司马懿皱起了眉头。

    司马懿出身于河内名门,老子又是朝中高官,虽然司马防为人刚直,教子甚严,尤其注重德行,但世家子弟的人生经历和思维方式就决定了他不可能把平头百姓看得跟自己一样,可以享受同等待遇的人。

    在他的认知当中,能够留名史册,或是被人树碑立传的,要么是功勋卓著,要么是德行出众,总之得异于常人才行。

    像这种工匠民夫,不过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而已,即便是死了,刘备这边的抚恤也是格外丰厚,足以让其家人忘却失去亲人的痛苦,没必要多此一举。

    审配此举,可以被人赞赏为爱民,但推而广之,就真的没必要了。

    “是我们被抬了太久,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了。”诸葛亮笑了笑,见雨势渐小,天色放晴,便收起油布伞,朝着海边施施然走去,虽然年方十六,比司马懿这个师弟还小两岁,但说话往往颇有深意,总让人忘记他的年龄。

    听了这句话后,司马懿果然又站定沉吟,片刻之后回头望去,才见诸葛亮已经走出了数十步远,连忙快步赶了上去。

    他们这次没有住在章武港专为往来官员和重要人物设立的馆舍,也没有住进遍布港口内部、鳞次栉比的旅舍酒楼,而是凭着路引,在刘备当初点名留给自己,后来又让专人前来修建的山顶庄园入住,也算是享受了一次特殊待遇。

    二人沿着坡度平缓的山路一路前行,很快就进到了庄园内部,跟庄园守卫和主管寒暄几句便各自返回了住所。

    诸葛亮住进的是一座面向大海,由青砖和水泥砌成的二层小楼,换下雨水弄湿,又被山路上的泥土弄脏的竹鞋布袜,他起身来到窗口,静静地欣赏起远处码头上仍然在不停装卸货物的劳工来。

    码头繁忙异常,不断有船只离去,也不断有新的船只靠港,装卸工们一刻不停,用遍布码头的机械设备提起沉重的货物,并将其运送到不同的地方。

    吊臂、滑轮、板车,这些简单的机械极大程度地减轻了工人们的劳动量,也使得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还能保持乐观的心态,悠长的号子声、人群的喧哗声和时不时爆发出的哄笑声,随着微风不住地飘散。

    “人不分南北,地不分东西,四民百工不分贵贱,使民安居乐业,老有所依,幼有所养,这就是为师要走的煌煌正道。”看着看着,诸葛亮便想起了刘备曾对他说过的话。

    “走正道很慢、很累、也很难,但每当你走过一步,回头望去,都能够由衷地自豪,这就是我们活着和奋斗的意义所在。”

第741章 审配断案() 
“笃笃笃。”

    敲门声响起,然后司马懿推开屋门走了进来。

    “师兄在看什么?”见诸葛亮趴在窗口眺望,司马懿不由得开口问道。

    “你也看看。”诸葛亮笑了笑,侧身让出窗口。

    于是,师兄弟二人看着远处热闹非凡的码头,有说有笑地谈论起来,过了一阵,索性又换上新鞋袜,前去那边凑热闹了。

    司马懿此前一直生活在内地,如今来到章武,见识到了迥异于以往的沿海生活,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天南海北的商贩令他目不暇接,原计划五天的行程,硬生生被他拖延到了半个月的时间。

    然而,就在诸葛亮和司马懿二人收拾好行囊,告别庄园主管和早已把县府搬到了港口的章武县令,联系好了客船,又一桩震惊冀州的消息传来,令他们瞠目结舌。

    渤海审家的几名子弟为了威吓竞争对手,指使自家商船在河道中横冲直撞,最终酿出事故,将两条装满蜀锦的船只撞沉在漳水之中,船上十几人为了挽救货物,全部溺水身亡。

    事情传出,顿时激起轩然大波,渤海太守审配当机立断,一方面派了信使向邺城送去加急公文,另一方面则是调集郡兵,包围并查抄了犯事那一支审家子弟的所有店铺和住处,将几名头面人物与参与此案的雇工全部抓获。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不过是审太守在演戏,最终拿几个外人开刀,再赔钱了事的时候,审配又做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

    他在南皮城外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审,除了受害人家属和审家人之外,还有好几千名看热闹不嫌事大,就想看看审太守如何处理此事的民众。

    当着数千人的面,审配连审带断,当庭判处几名审家子弟死刑,其余从犯根据罪行轻重,被发配到不同的地方去服苦役。

    然后,审配不顾诸多亲人、甚至是自己兄弟辈的罪犯家属跪地求饶,在一片哭号声、怒骂声和求饶声中当场行刑。

    血淋淋的人头和数额巨大的赔偿金略略安抚了受害者家属的悲痛,双倍于沉船和货物价值的赔偿也弥补了货主的损失,数十家一夜之间被查封,而后再也没有开业的店铺,更是向所有人显示了审配毫不姑息纵容自家人的决心。

    按照常理,自己家族的子弟仗着自己的权势弄出了这种事情,审配应该像之前的很多高官那样引咎请辞,然后乖乖去邺城受审,而他却没有这样做,审理完案件之后就继续忙着动员民众,准备迎接很快就要到来的秋收了,压根没有这方面的打算。

    面对很多人的质疑,审配也毫不在意,只是写了一份告示,让下属贴在南皮和渤海诸县的县城之中。

    公文的具体内容是怎样,诸葛亮和司马懿二人不得而知,但从几名看过告示的读书人口中,他们还是得知了大概的意思:

    “罪犯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苦主也得到了满意的赔偿,这个案子就已经结束了,我审配行得正坐得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未做过半点对不起大汉天下的事,也不会为了几个不肖子弟的恶行而离开岗位,放弃自己的职责。”

    “如果我以往做了什么不称职的事情,请诸位提出来,或者去邺城告状,如果今后还有审家人仗势欺人,也请诸位不要害怕,大胆地说出来,该抓的抓,该杀的杀,我审配一概不会手软!”

    就这样,在审配的铁腕之下,一场原本会拖得旷日持久,或是无疾而终,或是越闹越大的案件,就这样迅速而又令人印象深刻地结束了,渤海全郡迅速恢复了平静,所有人也不再纠结,回到了自己原有的生活轨道。

    唯一不满的,就是一部分审家族人了。

    他们抛弃在魏郡的产业,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渤海,借助着新兴的漳水航运重新发家,头顶又有审配这个太守当大伞,可谓是顺风顺水。

    在之前几年,审配在家族内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即便是长辈见了他也要以平等的态度说话,但是随着钱财越积累越多,势力越来越大,很多审家人就觉得有些不爽了,感觉审配当着个太守,也从没想着提携家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