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燕王 >

第343章

大宋燕王-第343章

小说: 大宋燕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丛义一一相告,而后直言,这次来镇江登门拜访,便是邀他同行,再赴南洋西洋海外诸国。

    话音一落,未等沈缙开口,他把一张千两银钞放在桌上,推至对方身前,说当年选将营辛苦将近一年,结果散的太匆忙,这是一点补偿。

    沈缙急忙推辞不受,连说使不得。

    杨丛义告诉他,交情是交情,虽然说他找他们帮忙,但做的都是朝廷要做的大事,朝廷该给补偿,朝廷给的钱,哪有不收的道理。

    几番推让之后,沈缙最终将银钞收在手中。

    至于协助回易,远洋出海之事,他还得跟家里人商量一下,稍后给杨丛义答复。

    一顿便饭的时间,沈缙便跟家人商议出结果,决定跟随杨丛义出海。

    当晚,杨丛义留宿沈府。

    第二天一早,两人辞别沈缙家人,匆匆离开镇江府,赶赴临安。

    回到回易处,杨丛义、汤鷽、沈缙三人稍一商议,决定兵分三路。

    由于回易处已经停止采购货物,汤鷽不用继续留在临安,她可以先一步赶往泉州,提前做好接货准备,走水路,还能顺便将军械押运到明州。

    之前出海使用的针盘在宣威军中基本丢失或是损毁,必须再赶制一批,临安有许多能工巧匠,沈缙这些年对技术技巧类的东西研究的不少,技艺高超的工匠也认识一些,所以针盘制造的差事由他负责。

    杨丛义还要去找陆游,沈缙都来了,他最好也能找到。

    去军器所领取了够五千人打三场仗的军资军械后,立刻在钱塘江边装船,一切准备停当,汤鷽便带领一百水手,将三艘装满军械大船押往明州昌国县。

    而杨丛义给沈缙留下一笔经费之后,也很快渡江前往绍兴山阴。

    陆家在山阴很出名,没花多少工夫,便轻松找到陆府门前。

    陆府不是小门小户,登门拜见,得有拜帖。

    杨丛义递上拜帖之后,等了好一会儿,一个陆府管事才出来回复说三公子外出于友相聚,今日不在家中,让他明日再来。

    杨丛义也没有脾气,书香门第,豪门大户,即使亮明官身,人家该不理你还是不会理你,何况他要见的还是陆游。

    陆游不是在家坐得住的性子,若他天天外出交友,也不能天天来碰运气,于是杨丛义便把提前准备好的一封书信交给那陆府管事,请他代为转交给陆游,并说明日巳时再来拜访。

    当天,杨丛义在山阴四处走了走,自由穿行于大街小巷,在一个十分轻松惬意的环境下,慢慢领略了江南水乡的美丽。

    但这种美丽,随着夜幕降临,他关上客栈的窗户,瞬间消失不见。

    温柔的水乡,容易让人在享受中迷失,而杨丛义从来不是一个懂得享受的人,甚至对享受有些莫名的厌恶。

    第二天,巳时,再次登门拜访,下人通报之后,陆游很快出现在大门口。

    两人在门口一番寒暄问候之后,陆游没邀请杨丛义进入陆府,而是把他带去了一家不远处的茶楼。

    不过很快,陆游便给他解释清楚了,原来是陆母不太喜欢生人登门,管得很严,在家里说话不方便。

    二人在茶楼相互叙说一番,杨丛义叹息不已。

    原来陆游当年从义乌返回临安后,第二年便参加了为恩荫子弟举办的锁厅试,成绩很理想,没能得到朝廷差遣,去年春天去临安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又榜上无名,如今在家里压力很大,在山阴一众士子中,也是脸上无光。

    陆游落榜,杨丛义当然知道原因,只是当年没提前告诫他,现在再说也毫无益处。况且以他读书人的拗性,在科举一事上怎么可能听劝,俗话说的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士子之间本就不服,定然要争个高低。

    杨丛义只能悄悄告诉他,如今朝中奸人当道,考上科举也要跟他们同流合污,才会得到重用,与其如此,不如等等,等朝廷风气改变,再科考入仕不迟,以他的才学,若没有奸人从中作梗,金榜题名并不难。

    陆游一听此话,若有所思,而后便问,是不是听到什么流言蜚语?

    杨丛义则问他,当年参加锁厅试的人里,有没有一个名叫秦埙的年轻人,此人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

    陆游稍稍回想之后,轻轻点头说,这个名字好像有些印象,那人年纪不大,衣着十分华丽,与他攀谈之人很多,在人群中,犹如众星捧月。

    杨丛义告诉他,秦桧的儿子秦禧是大学士,负责史书编纂,还兼领很多差事,是当朝副相,秦埙作为宰相的孙子、副相的儿子,去参加锁厅试,不论如何,一定是第一。如果有人才学比他好,把他比下去了,会不会被宰相和副相嫉恨?

第524章 临行准备() 
陆家有民间数一数二的私人藏书,陆游天资聪慧,从小又刻苦攻读,才学之高,自然毋庸置疑。

    参加锁厅试的都是恩荫之辈,多数没有真才实学,区区一个锁厅试,对陆游来说很容易,但他却榜上无名,这让他不得不认同杨丛义所言的真实性。

    若真是因为他当年求官心切,费尽心力参加锁厅试,结果排名在秦埙之上,为秦桧所嫉恨,也不无可能,毕竟宰相和大学士也是要面子的,秦埙不是锁厅试头名,朝廷怎好顺理成章给他授官拔擢?

    陆游越想越觉得杨丛义所言有理,之所以在去年科举落榜,定然也是因为秦桧,若他科举榜上有名,而锁厅试无名,那么天子士子就会知道,锁厅试不公正不公平,秦埙的锁厅试名次就有问题,所以他在科举中必须落榜,如此才能省却秦埙的麻烦。

    想通这些,陆游顿时精神一振,他求官不得,科举不中,不是他才学不够,而是有奸人从中使坏作梗,让他满腹才学无处可用,要怪便怪朝中奸人当道,堵上了他求取前程的路径。

    但随即又低落下来,秦桧贵为宰相,他的儿子是大学士,都是位高权重之辈,若真被他们所嫉恨,有他们在的一天,岂不是永远不可能参加科举?

    眼见陆游情绪起伏不定,杨丛义马上告诉他,秦桧年事已高,之前又经历禁卫刺杀,这几年疾病缠身,恐怕撑不了几年,天下人对秦桧痛恨已久,只是他一直身居高位,一旦身故,秦家将再无翻身之日。

    随后,杨丛义劝说陆游,让他静等几年,等秦桧病故,再去求官,或是参加科举,必定成功!

    两人在茶楼聊了很久,陆游的情绪渐渐稳定,在那之后,他才问起杨丛义这些年的经历。

    他的经历没好什么好说,简单说了说,便说起今年所负责的回易,大致介绍了一番准备情况,而后便邀请陆游同行,不如去广阔的南洋、西洋散散心,说不定等从他从海外回来,临安就传来了好消息。

    陆游没去过海外,原本还有些兴趣,但一听说需要差不多两年之久,顿时开始犹豫。

    杨丛义很希望陆游同行,但也不会强求,去还是不去,最终还是看他自己的意思。

    于是便让他好好考虑,若是决定去,可以在十月中旬之前到泉州找他,那个时间他应该在港口。要是找不到他,就找沈缙,如今他是回易参军,还在临安回易处准备一些必要的物资,十月份也会去泉州。

    深聊一番,给陆游留下临安回易处地址后,杨丛义没有在山阴过多停留,当天下午离开山阴,返回临安。

    回到临安后,用了将近半个月时间,招募了十多名郎中和身怀医药之术的道人,而后乘船出临安,顺水到达明州昌国。

    昌国宣威军营地,经过两个多月军事训练,六千人如今已有几分新军的模样,在到宣威军营地之初他们已经按军队编制分成十二指挥,如今训练有成,四名精武军准备将和宣威军副将,功不可没。

    于是杨丛义代表回易处下令,新招募的六千人正式组建为回易护卫军,回易处副使汤鷽为统领,四名准备将擢升为副将各领两指挥,宣威军副将擢升为正将领四指挥,一些行动听回易处指挥。

    虽不知护卫军是否是朝廷正规军编制,但五人的职位骤然提升,意味着待遇翻倍,而手下拥有的兵力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顿时大喜,齐声称谢,欣然受命。

    随后召集护卫军各指挥领头之人,当众宣布任命,他们的待遇也比普通士兵翻了好几倍,欣喜不已。

    六千新人改编为护卫军后,马上开始执行军规,起卧训练、行军扎营,一切参照大宋军队条例执行。

    而后开仓分发武器,按正规军要求组织集训。

    在此期间,杨丛义去了一趟明州造船厂,大部分海船已经建造完成,只剩最后一批也快建造完毕。

    如今已快到九月,南风减弱,海上渐渐吹起北风,明州造船厂三十五艘海船交割,护卫军随即在一百名精武军老兵带领下,开始在船上训练,只操练基本的升降帆和配合尾舵划动长桨转向。

    九月初一,护卫军四千人当先乘船坐三十艘海船从昌国营地出发南下,九月十二全员到达泉州港。

    泉州已经有不少商贾等待交货,由于不放心本地官府派人看守港口,汤鷽一直未曾同意货物交割,直到护卫军到来,完全将泉州三个外港接手,把港口内的闲杂人员全部驱离,等待多时的商贾才开始货物交割。

    第一次回易,交割货物时搬运工请的是本地人,看得再严密,也避免不了小偷小摸,造成的账面损失虽然可以忽略不计,但给账目造成的混乱,却惹来许多麻烦,回易处不光要跟商贾揪扯,内部也是揪扯不清,耗费了大量劳力和精力。

    这次港口内再没有外人,一切杂事全部交给护卫军,四千人在三个港口一分,人手便有些捉襟见肘。

    精武军驻训在流求,离泉州很近,他们才是真正的回易护卫军,此时开始货物交割,正是他们出动之时。

    一道命令随即传往流求精武军驻地。

    五天后,一千五百名精武军赶到泉州,分别驻守秀涂港、石湖港和蚶江港,接手港口防务。

    至此,护卫军和精武军共计五千五百人,将三个泉州外港完全控制在回易处手中,商贾交割货物的速度骤然提速,一船货原本需要一天才能交割完成,如今只需半天就行。

    泉州湾外,陆续赶来的商船在回易处引导下,按货物种类不同,分别在秀涂港、石湖港和蚶江港靠岸停泊,在回易处完全控制下,一切井然有序。

    十月初,最后一批护卫军带着三船军资军械到达泉州,六千护卫军全部在泉州汇集,一时之间,有些人满为患之感。

    汤鷽先来泉州建立的泉州回易处,是她父亲亲自坐镇,成立之初就一直在招募水手、舵手、郎中、道人和各类工匠,一个多月已经招募了不下四百人。

    此事有汤父帮忙,杨丛义省了不少心力,他就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港口,协助汤鷽管理港口,交割货物。

    截至十月中旬,已有将近八百万贯货物交割完毕,船队何时出海,迫在眉睫,而朝廷却没有传来任何命令。

    眼见北风越来越强,出海时机已经到来,杨丛义不得不召集汤鷽、沈缙、苏仲、姚昶、郭青等人商议出海之事,让他们早做准备,最迟在腊月初,船队一定要出海。

    郭青有负责船队后勤物资供应的经验,九月随护卫军来到泉州之后,马上开始采购船队后勤所需,如今已经采购近半,再去临安、明州一带采购一批,基本就准备完毕。

    沈缙任回易参军,代表杨丛义、汤鷽监管精武军和护卫军,处理一应事务。

    苏仲、姚昶等精武军除了要护卫港口,还得抽调兵力轮番出海,训练海船、战船队形队列,几年前第一次出海,他们已经有经验,现在只需要一一捡起来。

    回易处招募的水手、舵手、郎中、道人、工匠等随船出海,提前适应海上颠簸和生活。

    经过商议,交割完毕堆积在港口的货物,从月底开始分批装船,做好随时出海的准备。

    将泉州诸事一一议定之后,杨丛义急赴临安,向朝廷汇报回易准备情况,并请朝廷定夺出海吉日。

    十一月初,他到达临安,马上找到黄琦,先向他汇报了回易准备情况,言明船队今冬可以出海,各项准备基本完成。

    好久没听到回易处的消息,听他这么一说,黄琦大喜,马上回复杨丛义,既然做好准备,朝廷马上就会定下出海吉日,让他好生等消息。

    杨丛义代表回易处上书五天后,朝廷的命令送达回易处。

    命令中说,杨丛义、汤鷽督造回易有功,对回易之事颇为熟悉,回易船队正副使由他二人分别兼任,不再另外派遣他人,望他二人同心协力,平安归来。

    出海吉日,朝廷选定了两个,一个定在十一月二十八,一个定在腊月初六,何时出海,由回易处自定。

    朝廷这次如此痛快,让杨丛义大感意外。

    直到黄琦悄悄告诉了他一些内情,才恍然大悟,瞬间明白一些事情。

    杨丛义从黄琦口中得知,这次回易说是朝廷下令组织的,其实不是,完全是官家内库出资,官家力排众议,一意推行的,关于回易之事,全是官家做主,朝廷一众大臣全都没有插手,也不允许他们过问。

    黄琦还告诉他,为此官家一连罢黜好几个反对回易的官员,对回易诸事稍有拖延或不配合的也被调离。

    这次回易是官家的意思,而收益也全归内库,官家不允许任何大小官员私自插手回易,更不允许阻扰回易。

    这些消息,远远超出杨丛义预料,让他心惊不已,一旦回易失败,不知他和汤鷽将要面对何等残酷的结果。

第525章 预演补漏() 
至于为何这次赵构能力排众议,不让任何人沾染回易,黄琦没有细说,想必也有不同寻常的内幕。

    善于察言观色的黄琦敏锐的察觉出杨丛义的担心,他马上劝他不要太担心,虽然此次回易压力大,但只要能成,必定可以一飞冲天,出人头地,这是许多人求都求不来的机会。

    杨丛义确实有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