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燕王 >

第125章

大宋燕王-第125章

小说: 大宋燕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丛义在昌国,不用想也知道此时泉州很需要人,一千二百多万贯钱的契约商品物资,要在两个月内运到泉州,还有大量的官窑、织锦院物资也要运去泉州,三个港口需要多少人力,根本无法想象,他不知此时汤鷽在泉州到底是一副如何狼狈的模样,就算有他爹带来的人帮忙,但想来也轻松不到哪里去。

    给黄大人的书信写好,交给沈缙带走之后,杨丛义找到赵安商量了一番,他打算用五艘海船先送一部分后备军去泉州,协助维护港口秩序。

    宣威军训练正在关键的时候,一旦把船调走,就直接打乱他和教导团制定的训练计划,船一少,训练会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宣威军战力,不利于出海回易护航。

    赵安这么说也有道理,带过来的船本来就不多,海上训练时间又少,再把船撤走五艘,海上训练任务怕是更难完成。

    无奈,杨丛义也只得放弃,希望汤鷽能坚持半个月,等明州造船厂的海船造好,就能立即把后备军全部带去泉州,到时候既有劳力,又有巡防保卫港口的力量。

    九月底,杨丛义去了一趟明州,又去看了造船厂,他们已经买到二十艘海船,从外观颜色看,其中有六艘算是新船,刚出厂下水不久。新船不需要经过太大的翻修,只进行了简单的检查修补,这六艘船直接被杨丛义带回昌国,当作训练船。

    宣威军全都上船练过好久,看船只有限,新军却从没机会到海上训练。如今又带回来六艘船,自然要开始对新军进行一番训练,让他们提前适应海上的颠簸和生活。

    六艘海船,每船乘坐三百名新军,由从泉州带来的舵手和水手操船,绕昌国县主岛一周。有些从来没出过海的新军一天下来,被颠簸的精神全无,但随后几天继续出海,等适应海中颠簸,他们就发现乘船也是一种享受。

    三千五百新军轮流进行桨撸练习,划桨是他们出海以后的主要差事,不能不会。

    此后,用十天时间,每名新军都至少摸过一刻钟的桨撸,划桨这种比较简单的技能,要想掌握并不难,一刻钟足够。

    至此,整个宣威军几乎天天都在海上训练,熟悉大海,熟悉战船、海船,时刻做好离开昌国,南下护航的准备。

第186章 准备离营() 
十月初六,枢密院调兵文书到达昌国县宣威军驻地。

    枢密院同意宣威军从昌国拔营南下,扈从回易,但有严令,沿途不得离港进城。

    朝廷既然已经应允宣威军拔营,杨丛义便不再担心,当即与赵安商量拔营南下之事。

    宣威军分两部,战斗部队和后备军,战斗部队有朝廷给的五千编制,后备军则没有,可被看作是经过训练的水手民夫。简单商量之后决定,战斗部队四千五百人由赵安统领,搭载战船分批开往泉州,后备军由杨丛义统领,搭乘海船前往泉州协助进行回易物资交割。

    随后,杨丛义派人去明州造船厂察看海船建造进度,若有成船即刻带回。

    后备军得到三日之内南下泉州的命令后,立即开始收拾物资,将仓库堆满的鱼面一一装船。

    而宣威军的陆战、海战训练至此已算结束,命令五日之内拔营南下,他们也要开始做撤离昌国的准备。

    正午,太阳悬于头顶,洒下些许温暖,海风一吹,暖意尽去。

    杨丛义与一人面朝大海,坐在海边,那人正是下山帮他练军五个月的吴谦。

    二人沉默许久,杨丛义道:“大叔,你看,这小小昌国就如此广阔,南洋西洋更是大的无法想象,那里国家众多,风土人情与大宋也有很大不同,既然下山无事,你真该去看看才是。”

    吴谦道:“当初下山就是帮你训练新军,如今新军已经练成,也该是我离开的时候,况且我早已不是军中人,不便久留军中,随你下南洋却是不能。南洋、西洋国家再多,跟我也没关系,不去也罢。”

    杨丛义道:“大叔是要回黄梅吗?”

    吴谦笑道:“黄梅就不回去了。我喜欢清静,在岛上生活也不错,等你们离开后,我会在岛上停留一段时间,然后再做打算。”

    杨丛义笑道:“要是大叔喜欢大海,喜欢海岛,我可以给你指一个好去处,那里四季如春,无严寒酷暑,要是去了那里谁也找不到你,清静的很。”

    吴谦回头笑道:“哦,还有这样的去处?在哪里?”

    杨丛义笑道:“泉州出海,正对面的流求,那可是一个大岛,不比淮西小,但它孤悬海外,与大陆联系不便,朝廷也不怎么管,这对大叔来说可是好去处。”

    吴谦忽而笑道:“丛义,你这是在诳我跟你去泉州吧。”

    杨丛义道:“大叔,我什么时候诳过你。泉州对面确实有一个大岛叫流求,朝廷在流求设县,那边派的有县令,你去泉州一问便知。因为孤悬海外,比淮西还大的地方,朝廷只派了一个县令,你说那边有多清静。明天跟我一起去泉州吧,到了泉州我给大叔弄艘船,两天之内,就能到流求,保证去了流求不想回来。”

    吴谦笑道:“行,反正无事,我就到流求去看看,要是那儿没你说的这么好,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你。”

    杨丛义笑道:“大叔放心,那儿绝对是好去处,就怕你在那儿待的时间长了觉得闷,我觉得大叔可以把他们几个也带上,一起去流求就不会闷了,再说那边人生地不熟的,要是出点事也有帮手。”

    吴谦笑道:“真是好去处怎么会闷。他们几个不一定会去那么远,新军练完,也许他们就要回去了。”

    杨丛义道:“那真是可惜了。要不是我还有事儿,我就跟大叔去一趟流求。”

    提起教导团,他们辛辛苦苦从黄梅县一路赶来明州,又在昌国帮忙训练新军将近五个月,如今新军练好,该给他们点表示才是。

    如此想着,杨丛义就从怀里掏出一叠银票递给吴谦,笑道:“大叔,你们不远千里来帮我训练新军,这大半年来很辛苦,新军能练成也全靠你们。这点钱大叔留一千两,其他的跟大伙分了,想回去的,明天就可以走,要是有人想跟我们一起南下,我也欢迎。”

    吴谦看了一眼银票,没有伸手,有些严肃的看着杨丛义,问道:“丛义,你哪来这么多钱,你把军饷军费拿出来给我们,几千人吃喝怎么办?你这么当官可不行。”

    杨丛义笑道:“大叔,你想到哪儿去了,我怎么会私拿将士们的军饷军费。这些都是我个人的钱,去年误打误撞救了一个有钱人一命,那人出手就给了我两万两银子,我一个人也没有花钱的地方,就一直留着。请你们出来帮忙训练新军,也是我个人的事,自然就的我个人意思意思。大叔你就收下吧,都要养家糊口,大家这大半年也不能白忙活。”

    吴谦心有疑虑:“真不是你克扣的军饷军费?”

    杨丛义道:“大叔,实话告诉你吧,我们从年初建宣威军到现在,朝廷就出了一万贯钱,以后也不会出一文钱,所有的花销全要从回易督造处支取,包括军饷军费。我是回易督造副使,还能做一些住,所有将士们才顿顿有肉吃。宣威军所有的花销,都用的是回易本钱,出了海,统统都会赚回来。所有这宣威军的军饷军费不归朝廷管,回易督造处有钱,军饷就可以多发点,饭就能吃饱,就能吃好。收下吧,大叔。”

    吴谦一听心里就清楚了,这宣威军说白了就是回易督造处请的保镖,如果回易船队不是朝廷的,那这宣威军就不是军,是看家护院的打手,但因为这次南洋回易是朝廷要做,用看家护院的打手肯定掉面子,不得不新建立一支部队做保镖,宣威军说是军,其实就是保镖,等回易结束肯定就要撤销,因此朝廷才不出军饷,而有回易督造处出钱养着。

    想到这里,吴谦忽而笑道:“既然是这样,那我就收了。”说完当即将银票收下。

    “丛义,我还从没见过这么多钱,你给我们这么多合适吗?”吴谦接过银票数了数。

    杨丛义笑道:“有什么不合适,反正是外财,又不是我辛苦挣来的,我没地方花钱,大家有需要,给大家花了就是。”

    “那好,一会儿回去给他们分了。”吴谦数清,整整两千二百两。

    又闲坐一会儿之后,杨丛义与吴谦一同回营。

    明州船厂又带回来五艘船,整个宣威军现在就有海船十六艘,后备军三千五百人加两百六七十万斤鱼面,轻轻松松可以一次全部带去泉州。

    杨丛义找到赵安和江恺,将行军安排再次确认一次,明天江恺带后备军跟杨丛义一起离开昌国,南下泉州。赵安暂且带宣威军留在军营,三天之后六艘战船先带两千人南下,另外两千五百人等明州船厂的海船造好之后,乘海船一起南下。

    宣威军和后备军,几乎是赵安和江恺带出来的,他二人一直在昌国不曾中途离开,分别主管两军,对两军的情况最为熟悉,现在由他们分别带领,两人均无异议。

    第二日一早,后备军吃过早饭随即登船。

    当太阳升起,十五艘船杨帆起航,先后离开昌国,在海中排成一行,直往南边行去。

    而宣威军则需要留在军营等待两日,方能南下泉州。

    杨丛义乘坐的海船在队伍里的位置中间靠前,操船的舵手、水手全是从泉州带来的,后备军没有练习过掌舵和升降帆,这些事情自然就不能让他们来做。八月从泉州来昌国时带了二十个舵手,离开昌国时给赵安留下五个,水手也留下了五十个,为宣威军导航引路。

    三千五百后备军,还有二百六七十万斤鱼面,都在这十五艘船上,而船上能操船的就只有十五名舵手,一百五十名水手,第一次带这么多人出海远行,杨丛义心里还是有些担心。虽然从明州到泉州,路程不算远,只有两千多里,但海上什么事儿都有可能发生,一船几百人,出点事那就是大事。

    “杨大人不必忧心,这些后备军虽然没有战力,但军纪还算严明,都是农民出生,不会随便闹事,也不会随便惹事,上船前已经跟他们强调过,在船上不守军纪,随意乱动,争斗斗殴的,下船之后一律逐出后备军。应当无事。”江恺见杨丛义盯着海船似有心事,便在一旁说道。

    杨丛义道:“若真如此,那就好了,就怕在船上的时间太长,他们承受不住船上狭小的空间,心烦气躁,惹出事端。”

    江恺笑道:“大人放心,我已经有应对之法,上船前承诺他们,若不出事端,全军安全到达泉州,每人奖励铜钱五百文,若有船出现不守军纪之事,全船奖励减半,若有船出现事端,甚至争斗,则整船奖励取消。后备军无饷钱,这五百文钱对他们来说不是小数目,有他们相互监督,自然不会出大事。”

    杨丛义转头盯着江恺看了一会儿,笑道:“江参军手段不少啊,如此一来,各船的安全就不用担心了。”

    江恺道:“哪里,我是对他们了解。他们之前受灾没饭吃的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吃一顿饱饭,如今吃饱喝足,不愁肚子饿了,自然就有其他想法,就想有钱,现在给他们一个轻轻松松就能挣到五百文钱的机会,要是不抓住,可没有后悔药吃。”

    杨丛义笑道:“果然还是由你带他们最好。”

第187章 港口繁忙() 
一阵风来,风帆鼓鼓,船行速度加快。

    站在船头环顾,远处不时有小岛隐没。

    现在离开昌国还不远,周围小岛礁不少,等一两个时辰之后,出了这段海路,后面基本就安全了,一路风帆全开,顺风直下,估计用不了九天就能到泉州。

    “大人,起风了,回舱吧,外面有些凉。”江恺紧紧衣衫。

    昌国没有几家店铺,也买不到合适的秋装,穿着单薄,风一起确实凉。

    杨丛义时常练功,身体强健,这寒风对他来说自然不算什么。但江恺是书生,身体较弱,一旦受风着凉,船上没郎中可没办法处理,于是两人转身进舱。

    众人在舱里无事,便都坐着闲聊,不会有人去管他们,只要不闹,海船能安全航行就好。

    吴谦也在舱中,跟他一起的还有教导团另外两人,是他昨天晚上拉来,准备一起同赴流求,此刻他们也在一起闲聊传说中的流求。

    海船很快远离了昌国县范围,脱离了小岛暗礁的包围,进入广阔无边的大海。

    冬季风已经开始,水手将三桅六帆全部升起,海船顺风而行,一日三四百里。到了晚上视线受阻,为防行船速度过快,海船相互碰撞,海船风帆全部降下,随风漂流慢行。

    每艘船都配备了简单版的针盘,可以随时看看针盘,保持航向向南,若有偏移及时调整。

    海船顺风南下,一路十分顺利。

    泉州湾,外出打渔的渔民会发现,从九月初开始,满载货物的商船便开始进出不息,每日进出的船只多达几十艘,湾内停泊等待进港靠岸的,也不在少数,特别是泉州湾口的秀涂港、石湖港、蚶江港,已经被全国各地赶来交割回易物资的商船、货船团团围住,进出都不容易。

    秀涂港口内,从岸边到岸上十丈宽的空地已经堆满刚刚卸下船的瓷器,工人还来不及把它们搬进仓库,工头就被瓷器交割掌柜喊上其他船去。

    稍后回来,就立即催逼工人赶紧上船卸货,又有一船货物检查完毕等待卸货交割。

    工人们有苦难言,差事多起来,他们都没有喝水的时间,虽说卸一船货能得不少钱,可这钱真没那么好挣。听说又有货要卸船,工人们看看眼前一地的瓷器,心里都是绝望,晚上又别想睡觉了。

    “狗哥,前两船货还在地上堆着,再卸货往哪儿搁?我们还是先入库,再卸货吧,出了差错就不好了。”有工人扯着嗓子喊道。

    “先入库吧,再卸货都要摞起来,打碎了我们可赔不起。”

    “对,先入库,入库都要搬到天黑了。”

    一有人开口,顿时就有人帮腔,现场叫叫嚷嚷,一时之间就有些纷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