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燕王 >

第107章

大宋燕王-第107章

小说: 大宋燕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子笑道:“你尽管去吧,在家里我能有什么事。只是,你这次出去,什么时候回来?”

    郭青道:“要去一趟明州,两三个月以后。我尽量赶在儿子出生前回来。”

    女子笑道:“那就好。”

    郭青摸着女子肚子里的孩子,两人又是一番甜言蜜语。

    行军帐篷一送到营地,便全部发放下去,一队五火,一火十人,一火一个帐篷,他们要马上学会搭建牢固的宿营帐篷,这是必学技能,必须保证人人都会。

    行军吃饭问题,这些天也细化到火,每火一口锅,烧水煮饭,轮流来做,已经基本解决。

    新军的军事技能训练问题,要等到了明州新军驻地以后才能进行,在这之前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把新军安全带去明州,其他的暂时都可以不管。

    经过几天出发前的训练准备,这天营地里迎来了一批贵客,他们不是别人,正是杨丛义请来的高人。

    杨丛义一直没问过,这时才知道大叔的姓名,吴谦。跟他一起来的还有六个人,早年都从过军,跟金人打过仗,他专门拉来,帮杨丛义训练新军。

    对于这样一个团队的到来,杨丛义有些意外,但更多的是惊喜。

    他当即宣布成立教导团,这七人都是教导团成员,负责新军军事训练,大叔吴谦任教导团团长,并将这个消息在全体新军面前公布,给与教导团成员足够的尊重,毕竟他们是上过战场的老兵。

    万事具备,第二天天不亮,新军拔营出发,全军七百多人浩浩荡荡从太湖县穿城而过。

第158章 新军远行() 
早起的百姓看到整齐的新军,里面有他们的认识的人,忍不住喊叫、挥手告别。

    他们从此离开,不知道何时才会回来,回来时肯定不是现在的模样,要么是一身伤病,要么是一纸丧书,要么是衣锦还乡,从军之人逃不出这三种结局。

    看着离去的新军,挥手的百姓只能在心里祈祷,祈祷他们可以完完整整的回来。

    太阳升起,两个小娘子再次来到城西营地外。

    营地里空无一人,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和吼叫。

    两人看着营地久久无语。

    “芸娘,回去吧,他们都走了。”

    小娘子望着空空的营地,眼眶忽然盈满泪水,滚滚而下。

    另一小娘子见此,直接就慌了,连忙过去扶住她,掏出纱巾,帮她擦去泪水。

    “别哭了,他们以后肯定还会回来的。”

    听到这话,小娘子泪水流的更厉害,蹲在地上,埋下头来。

    过了许久,她才擦干眼泪,站起身来,不顾遮挡红彤彤的眼眶,转身离开:“回去吧。”

    迎着晨光,小小的身影,越发倔强。

    从太湖县到怀宁的路上,七百多新军,上到军官,下到士卒,每人都背着一个布袋,里面装着的是十斤口粮。每人一个盛水竹筒,挂在腰间。行军队伍沿着官道向东,一天只休整两次,中午和宿营。路上不耽搁,七百多人到怀宁只用了四天。

    怀宁招募的新军早就做好出发准备,该配备的物资,也先一步分发到位。

    两军汇合一处,当即召开大会,监军、参军、教导团成员先后在全军面前亮相,这些人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跟他们同吃同住,行军时也会随时下达命令,全军必须要认识。

    当晚陈大人本要设宴为杨丛义等人饯行,但新军刚刚汇合,人数众多,纪律性较差,他们这些人一个都离开不得,陈大人也略知军中之事,当即作罢。

    第二日一早全军出城,陈大人亲携怀宁一众官员,为新军送行。

    敬一杯酒,捧一把土,此去千万里,遥遥无归期,军旗猎猎,长枪在手,家国在脚下,故乡在心头,滚滚热血,铮铮铁骨,生为男儿,当作英雄,骨埋他乡,魂归故里,名传天下,气贯万世!

    一人一杯淡酒,一人一把乡土!

    隆重的送行仪式,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新军感动的稀里哗啦,心情沉重。

    “诸位,千山万水,一路珍重!精忠报国,勿忘初心!”陈大人高声向新军道别。

    “出发!”杨丛义一声大喊,翻身上马,催马而行。

    一千两百新军回望一眼怀宁,毅然转身,向东而行。

    故乡已在身后,从军之路艰难,衣锦还乡的是极少数,最终全手全脚回来的也少有,这一千两百人,能有几人回来,没人知道。

    春夏之交,这些年轻的生命离开了故土。

    看着新军大步离开,渐行渐远的背影,陈大人将最后一杯酒洒在地上,敬这养育无数人的土地。

    离开怀宁城后,队伍东行至池州,征调过江船只五十艘,半天时间渡过长江,继续往东向宣州。

    一路上的物资补给,全部由郭青先行一步采购准备,在沿途经过县城休整时进行补充,一路不为物资耽搁行程。

    行军期间,教导团随时调整行军先后顺序,两天或三天调整一次,有时也会一天一调,前军、中军、后军变换频繁,掉队或找不到队伍的兵卒,一次罚俸十钱。

    除此之外,还要学习各种行军打仗的基础口令和军规条例。这次招募的都不是笨人,基本的东西都听得懂,学得会,时不时的还能操练起来。

    到明州驻地之后,训练不了多长时间,就得随船出海,行军的这段时间需得好好利用,做一些基础性的训练。要打仗必须有强健的体质,教导团与杨丛义等人商量过后,又决定每天必须要有一个时辰急行军四十里。这项新规一出来,就把新军整的够苦,但他们都不是娇生惯养的人,幸苦两天,后边就习惯了,教导团再时不时的突然来个急行军,新军也能从容应对。

    一个半月后,新军顺利到达临安附近的德清县。

    经过商议,新军在德清县境内休整三天。

    杨丛义把军中之事交给江恺、沈缙等人,他先行一步返回临安。

    从偏远之地回到繁华热闹的临安城,杨丛义无心感悟有多少不同,心无旁骛,径直回到回易督造处。

    回易督造处,跟以前大不一样了,院外有四名卫士值守,杨丛义回去都还受一番盘查周折。

    院内等待的客商,穿金带玉,个个富贵,看那模样,身家无不是在数十万贯以上。汤鷽等人忙的不可开交,正在各个房间跟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商人单独洽谈,签订采购协议,杨丛义根本见不到他们。

    当天通过督造处的联系人,找来了黄大人。

    杨丛义将新军招募情况跟黄大人做了汇报,黄大人自然是大加赞赏。从黄大人口中得知,赵安一个月从禁军中招募了三千多人,半个月前带人前往明州建军,前几天来信,营地已经基本建好,马上就可以开始练军,请求调拨军资军械。杨丛义刚好回来,军资军械等物资管理又是监军职责,这件事自然由他负责。

    朝廷调拨的一万贯军费,赵安已经全部领取,至于军器铠甲等物资却是一件未领。

    由回易督造处调拨的五万贯军费,杨丛义想一次全部支取,黄大人一口答应,没有意见。五万贯又不是多大一笔钱,回易督造处的现钱还有一百六十多万贯,根据汤鷽所说,支付完官窑、织锦院的成本费用后,能剩余七八十万贯,全都可以用在船队生活物资采购和日常开销上。

    第三天,杨丛义拿到兵部发批的宣威军五千人军资军械领取文书,直接来到军器监。

    军队领取的物资都是制式军械,军服、铠甲、兵器,想要特殊的东西要特批,比如杨丛义心仪的火器,这种东西一般军队无法领取,刚刚建军的宣威军自然没有资格。

    火器在此时还没有特别大的发展,只是*包爆炸的声音特别大,在守城之战中有些用处,当年金人进攻汴京城,李纲凭借霹雳弹,也就是*包,把金军阻挡在城下很久。*用于军事的时间不长,在战争中的作用还不大,主要功能还没有脱离火攻的范畴。

    军器监有*作坊和火器作坊,*、火器基本都供给给了在宋金边境地区驻守的军队,宋金议和后,没有了战争,*、火器作坊人数锐减,产量也大为减少。

    杨丛义对*武器没有特别的爱好,因为这个时候还都处在初级阶段,用处并不大,但要想弄些*研究一下,那也不难,等以后有时间再说,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先到明州建军,督造船队,出海回易。

    五千人的军械能堆成一座小山,杨丛义搬不走,他只是在仓库里看了看,约好三天之后再来领取。

    诸多军资要运到明州,经钱塘江走水运,当然要比陆路方便太多。

    钱塘江边江船无数,大大小小,数不尽数。江水虽浅,但不论大船小船全是平底,倒也不会搁浅。经过考察,杨丛义付钱预定了两艘三天之后要用的大船。

    诸事完毕,杨丛义打马返回德清县,召集众人商讨行军之事,最终决定由教导团和江恺、沈缙等人带领新军直接南下,绕过临安城,从陆路经绍兴府,东行到明州昌国县,与先期到达的宣威军汇合。

    杨丛义自己则亲自带领一百人去临安领取军械物资,经水路去明州,如果顺利,他能先到,进行协调,提前做好安排。

    分工完毕,做好安排,杨丛义带着一百人,再次回到临安。

    时间紧张,杨丛义也顾不得再去回易督造处,直接带人去军器监领取军械物资,一车一车运往钱塘江边装船。五千宣威军物资,整整装了一天,期间他又带人去支取了五万贯军费,一并装船。

    这次离开临安,估计短期内不会再回来,杨丛义去跟汤鷽做了简单的告别,两人都忙的没有白天黑夜,也只能简单聊几句。

    汤鷽提醒他,有时间去看看海船建造的怎么样了,不少大商贾已经准备好运送商品物资。五十艘大船的物资装运和清点要花费不少时间,况且装船也不可能那么顺利,一次全部都能装完。全国各地的商品运送都有先后,几乎不可能要求他们在出海前一个月送到泉州,若有海船建好,有些商品便可提前装船,能节省不少时间。

    造船之事,杨丛义也很想亲自去看看,但新军一天没到明州驻扎训练,他就不敢松懈,不敢离开,毕竟军队一旦出问题都不会是小事。等新军到明州营地,他便可去泉州督造海船。

    两人简单的交流,最终谈的还是回易督造之事。汤鷽晚间有商贾宴请应酬,杨丛义对两艘装满军资的江船也不放心,随即道别,各忙各自的事情。

第159章 建营昌国() 
杨丛义回到船上,找来两队押官薛望和张彪,三人一起开了个小会,强调军纪问题。

    临安繁华,人人都想去热闹一番,但现在不是时候,必须保证任何不得他的允许不能下船上岸。还有,这一百名军士绝大多数都没有长时间坐过船,出发以后可能有诸多问题,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安全,海中不比陆地上,一旦落水,不会游水之人几乎必定死亡,因此在船上不得乱跑,不得擅自下水下船。船上物资不得随意翻动拆封,不得与水手、舵手发生冲突,总之船上绝对不能乱,实在没事,就让他们在船舱睡觉。

    薛望、张彪自然应承遵从,当即回去安排。

    两艘船,张彪独自带五十人驻守一艘,另一艘船杨丛义、薛望共同带人驻守。

    当初的那些捕快就只有张彪一人投军,从这两个月来看,张彪很踏实很用心,杨丛义便有意给他一些机会,希望将来有一天,他能成为他的臂膀。

    第二天一早,两艘满载军资的江船驶出港口,进入钱塘江。

    钱塘江中风浪很大,幸好出发的这几天钱塘江潮小,船虽颠簸,但在江中倒也安全。等到两天之后出

    了钱塘江,入海之后,船便平稳如陆地,不堪颠簸,头晕目眩的新军,此时也才稍好。

    船在海上又行三天,最终进港靠岸,到达明州昌国县。

    昌国县在海中,以岛立县,西距大陆四十余里,岛上有万余人。

    新军乘船五天,头晕难受,受尽磨难,下船便倒地不起,眼前依然还在旋转。

    看着六七十人倒在地上,没有一点力气和精神,杨丛义也有些无奈,不晕船的只有一少半,物资这么多,搬下船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他当即派人去打听宣威军驻地,让赵将军带人来领取军资军械。

    一个时辰之后,杨丛义站在船头看到大队人马进港,打头的正是赵安。他当即下船,向赵安迎去。

    “赵将军,别来无恙。”杨丛义迎上前,大笑着抱拳。

    赵安着一身英武的盔甲军装,抱拳回礼:“杨监军一路幸苦,此行可还顺利?”

    杨丛义笑道:“还好,只是路远,误了约定的时间。赵将军,宣威军军需物资,就在这船上,请将军派人搬下船,就地分发吧。”

    赵安笑道:“杨监军,你们一路辛苦,先回去休息,剩下的事我来办。”

    杨丛义笑道:“那就劳烦将军了。”

    赵安笑道:“监军先回营,我们稍后再叙。”

    杨丛义抱拳谢过,先行一步,新军抬着五支大箱子跟在后面,箱子装的是全部军费,银子两万五千两。

    “来人,把军需卸船!”赵安一声令下,海港列队的宣威军迅速登船。

    不到两个时辰,两船军需全部搬下船来,堆在岸上,堆成了小山。

    “军装、盔甲,每人拿两套,兵器每人拿两把。回营之后再分发!”赵安高声命令。

    训练有素的禁军立即行动起来,列队拿取军需,列队离港。

    两千五百人没用半个时辰,便将堆成小山的军需全部搬走,拥堵的海港为之一空,无物也无人。

    碧蓝的大海,宽广的视野,杨丛义看着临海修建的军营,感慨万千,面朝大海,背靠青山,这不就是后世有可望而不可求的海景房吗?宣威军的营地,当属这天下就好的吧。

    营房靠着矮山修建,一排排,也不知道有多少间,虽然也都是芦苇覆顶,较为简陋,但房间宽敞,有成排的通铺木床,一间房睡二三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