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燕王 >

第103章

大宋燕王-第103章

小说: 大宋燕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青脸色突变,眉毛拧起,看着跑开的小女孩,说不出话来。

    杨丛义也略显尴尬,不过随即哈哈道:“童言无忌,爱玩闹,郭兄弟不必在意。”

    郭青不知说什么好,只得回道:“杨大哥,实在抱歉,小妹自小被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这个性子,都不知道拿她怎么办。”

    杨丛义笑道:“还小,再长大点,懂事了就好。这标语可写不成了,幸好就剩几张,交给江兄了。”说着拿起剩余的几张白布去找江恺。

    郭青则吩咐下人把泼了墨汁的石桌收拾干净。

    等所有标语写好晾干,已快到午时。

    事不宜迟,杨丛义当即请郭青安排些人手去城里悬挂标语,而他自己则亲自赶往城西,让江恺带了两个郭府的下人去城东。

    太湖县东边是怀宁,能去怀宁应征参军的,基本都去怀宁了,不会往西跑来太湖县,而太湖县的西边有宿松县,南边有望江县,来太湖县比去怀宁近很多,在这三个县好好宣扬一番,募到好的兵卒应该不成问题。

    城西,百多人忙碌的热火朝天,已经清理出一大片空地,但也只是割掉了杂草,砍掉了杂木,还未整平,远远一看还是很不错的,可要达到要求,就得把地上剩下的杂木桩挖出来,不然看着总是磕磕绊绊,一旦被绊倒,摔跤就会被扎伤。

    募军在即,营地必须两天之内整好,时间有限,耽搁不得。

    百多人幸苦劳累,出的是力气活,吃不饱饭,效率自然就低。

    杨丛义拿出五十两银子,让张彪回城找一家离城西近的饭馆,包下中午两个时辰,准备一百人的饭食,菜里要有肉,如果可以先包两天。

    张彪拿着银子,只能暗自感叹,杨大人出手真是大方,做工的一人一天一贯,现在还要请他们吃饭,这么好的事他是赶不上了。

    剩余的两个衙役,杨丛义让他们帮着在官道两旁的树上悬挂募军标语,清理出来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大树,也能在路边的树上悬挂几张。

    等全部挂好,远远一看,十分壮观,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映在眼中的全是“宣威军募军”五个大字。

    张彪、江恺回到城西,已是正午。

    听江恺说,城里的标语已经悬挂起来很多,基本都在大街上,城里募军的氛围很浓烈,大街上人人都在议论。

    听到这话,杨丛义自然欣慰,有人议论,就有人来询问,有人询问,就有人来应征。

    张彪告诉杨丛义,饭馆找好了,一个中午二十两银子,准备一百人的饭菜,吃饱为止。

    剩下的银子,杨丛义没收,一天三顿饭,他们五个也是要吃的,这就是他们的饭钱。

    到了吃饭的时间,一百人由衙役带着,二十五人一队轮流回城吃饭,一个时辰之内吃完饭,休息半个时辰,继续开工。

    江恺利用中午时间,把这些人全部登记在册。

    杨丛义、江恺二人中午没有回城,张彪带来的食盒,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

    下午就有人找到城西,前来应征,但由于营地还没建好,问了地址,留下姓名,便让他后天再来。

    不管招募多少人,等到集中的时候,都要营地进行休整,一些基本的行军纪律,要在营地教会熟悉,不然一旦开始行军,各种麻烦都会来,最严重的就是斗殴内讧,新军直接散掉。因此,营地一定要有。

    简单的住宿,简单的炉灶,招募用的桌椅等等,都不能少。

    当天日落前,杨丛义和江恺带着一个衙役去采买、租赁回来一些必要的物资,有了桌椅、文册、炉灶、水壶等,又买了几匹布,做了十多张旗面。

    一天时间,城西起了变化,募军营地初具规模,看起来有模有样。

第152章 换个活法() 
钱箱空了不少,收到一贯钱的人,喜笑颜开,议论纷纷,连连道谢。

    他们没想到仅仅只是做一天工而已,真的会给一贯钱。

    领到钱的,今天继续开工。

    昨天已经开辟出一块十丈宽、百丈长的空地,还有最后五丈宽的营地需要开辟,半天就能全部开辟完成,剩下的就是平整地面。

    该开工的,已经开工。但还有许多携带工具围在官道上的百姓,迟迟不肯离去。他们也是想赚钱的,谁都明白。

    杨丛义道:“张捕头,你帮忙挑选五十个会建房子的,按我的草图建好营房,每人一贯钱。”

    一贯钱建房子?张彪不太相信,钱这么少怎么建?

    杨丛义从桌上拿起一张纸递给张彪:“就建这样的营房就行。”

    张彪接过来一看,心道这样的营房,他一天能建三间。四周立木柱,三面用芦苇一挡,顶上再盖芦苇,留一面无遮无挡,就当是门,真是够简陋的,怕是禁不起大风吹吧。但一想这是临时住所,住不了三五天,也就没什么好非议的。

    “背向官道,连在一起建五十间,建好之后,你检查没问题了再给工钱。”最基本的建房要求,杨丛义也说的清楚。

    又一拨人开始了红红火火的建房事业,离官道一丈之内的地面需要平整,营房立柱需要从被砍掉的杂木中挑选,芦苇也需要去割。城西就有湖泊,离营地也没多远,芦苇要多少有多少。

    杨丛义也不能闲着,他有许多事要做。招募不到足够多的人怎么办,招募到了又怎么办,如何管理,如何训练,如何把他们从安庆军带到明州去,这都是问题,需要一一考虑清楚。如何把大字不识的农民,训练成懂规矩、守纪律的军人,这是一个难题,大宋几十万军队,能做到守纪律的也不多。新军对杨丛义来说就是巨大的挑战,想要不出错,不得不殚精竭虑。

    一天时间,场地平整了一半,五十间营房,基本建设完成,再有半天,营地就能完全建好。

    天快黑时,做工的人都回去了,留在城外营房里的只剩杨丛义等人。

    当天晚上众人就住在建好的营房里,通透宽敞,自然气息浓厚,就是晚间有蚊虫,惹人不爽。

    “杨大人。”营房外黑影一闪,有人走来。

    “张捕头,有事儿吗,进来说。”杨丛义翻身坐起。

    营房外站着的正是张彪,他稍稍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走进来。

    “坐吧,自从天柱山一别,我们两年没见,如今再见,也是忙的不可开交,都没时间好好聊聊。”

    张彪依言在铺草的地方坐下。

    “其实当年天柱山的事情你我都无力抗拒,我能只身深入香炉峰,抓回来三十几名逃犯,都是偶然,真正说起来,其实跟我也没多大关系,我们都被卷入其中,所不同的是我带着抓回逃犯的功劳回来,而你们深陷天柱山,背地里为蝇头小利玩弄阴谋的人,已经受到该有的惩罚。只是你们,被他们所害,受了不白之枉。但所有的事情都已经过去,还是往前看吧。”杨丛义知道张彪等人在太湖县衙门的地位,他们的憋屈,他能清晰的感受到。

    听到这话,张彪沉默了一会儿,之后才笑道:“过去的事,我也不想了。杨大人,能不能在军中赏我口饭吃?”

    杨丛义道:“其实我更喜欢的称呼还是杨捕头,称一声捕头,我们就是一样出生入死的兄弟。”

    张彪笑道:“大人,如今不一样了,你是监军,是朝廷命官,而我只是一个衙役,想想从前,恍若一梦。衙门我待了十年,意气尽消,特别是这两年,活的跟木头没有两样,我想换个活法。”

    杨丛义道:“你有想过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生?”

    张彪笑道:“我不知道,只是不要像现在这样。前半辈子荒废了,后半辈子,我想要活的不一样。”

    杨丛义道:“什么样的活法,在你看来才叫不一样的活法?”

    张彪笑道:“不用每天勾心斗角,不用每天看人脸色,不用每天陪笑,不用眼巴巴等人施舍几个活命钱。我想换个活法,哪怕是用血去换。我想参军,你收留吗?”

    杨丛义道:“宣威军要招募的是良家子弟,最终为的是国家大事,你要应征,若是仅仅是厌倦了衙门的生活,想换个环境,那就不必入军。若能豁得出性命,想挣一挣功名,出人头地,那我可以为你破例。”

    张彪起身道:“头可断,血可流。”

    杨丛义起身,笑道:“好,既有此心,那你便是我招募的第一个兵丁。”

    张彪道:“多谢大人。我张彪在此发誓,不管以后走到哪里,绝不给杨捕头丢脸!”

    在绍兴十八年,这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张彪口出誓言,他不知道,多年后要为这个誓言付出多大的代价。

    张彪走出营房,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眼泪忍不住的流淌。年近三十的男人,还有机会选择一种新的人生,他该笑的,却对着月亮,哭得像个孩子一样。

    杨丛义躺在芦苇上,背上很清凉,心里却是翻滚不息,热血滚烫。

    在县衙看到张彪等人的遭遇,他就有心拉他们一把,但身份所限,捕快衙役不是良民,主动把他们招纳进来,就破了招募初衷,所以这几天,他没有向任何人提起。他在等待,等待他们站出来,只要站出来,他一定会给机会。

    张彪比他大几岁,他们一起去了天柱山两次,虽然张彪固执,但他是一个肯做事的人。想做事和肯做事的人在一起,会是很好的搭配。张彪忽然道明来意,他问了张彪两个问题,就是要确认张彪真的是他想找的人,可以托付重任的人。所幸,张彪是的,新军不孤。

    夜微寒,但这个夜晚,有两个人睡的很踏实,一个是张彪,另一个是杨丛义。

    天不亮,杨丛义照例醒来,手边无枪,便练几趟拳,活动活动手脚,保持肌肉灵活,手脚灵便。

    不多时,也有人起来,在空地上练刀,不用看就知道是张彪。

    杨丛义没有过去打扰,转身回到营房内盘膝坐下,运转道家内息心法,体内气流涌动,他已经能清晰的感知,这几年每天练习,勤练不辍,还是大有收获。

    天色大亮之后,营地里陆陆续续有人赶来做工。昨天的事情没做完,今天要继续,继续开工之前,昨天的工钱要发放。

    发钱归江恺管,一百人的工钱,没用多少时间便发放完毕,继续开工,中午之前要把剩下的五丈营地平整完,做完就有五百文钱,做不完,都不再发钱。

    有此一说,平整营地之事,他们自己做去,没人再管。

    衙役回城买来了吃喝,众人正吃着早餐,就有人前来应征。

    既然有人来,吃饭问题自然先放一边去,众人立即各就各位。杨丛义、江恺各坐一张桌子,桌上有笔墨纸砚,可供书写。

    那人被领到桌前一丈开外站定。只听张彪吩咐道:“原地跳三下,能跳多高跳多高。”

    那人依言,原地起跳三次。

    “以手撑地三次。”张彪说着,还爬下做了示范,也就是俯卧撑。

    那人依言,俯身撑地三次。

    “身体过关,过去登记。”张彪当即做出评判。

    那人被如此正式的场面弄的有些发懵,不过还是能听明白去哪登记。径直去了离他最近的桌前,在五尺之外停住。

    江恺提笔问道:“籍贯,姓名,年龄,做什么的?”

    那人答道:“我叫王四郎,老家蔡州,今年十九,现在靠打渔为生。”

    江恺写完,道:“良人王四郎,出身没问题。继续去那边登记。”

    王四郎转头看了一眼一丈开外的另一张桌子,赶紧往那边走去。

    杨丛义提笔问道:“为什么来应征参军?”

    王四郎回道:“家里兄弟多,没地吃不饱饭,参军有饷钱,能给家里买粮食。”

    杨丛义提笔写下:王四郎,无地,多兄弟。

    然后又问道:“你会做什么?”

    王四郎回道:“会打拳,会打渔。”

    杨丛义提笔继续写下:打拳,打渔。

    之后才放下笔,对他说道:“恭喜你应征成为宣威军一员。发放安家费一贯。七日之后,到这儿集合。”

    说完从身边的箱子里拿出一贯钱来,起身递给王四郎。

    王四郎才上前接过钱来,抬手谢道:“多谢大人。”

    杨丛义笑道:“去吧,家里安排妥当,七日之后,过来报到。”

    王四郎再谢之后,这才转身离开营地。

    这一套招募流程,也是杨丛义跟江恺、张彪一起商量确定,该把关的还是要把关。应征参军,首先要身体建康,手脚无碍,其次要出身清白,有职业谋生,最后要明确参军目的,要身有所长,有所依仗。

    应征者没有大问题,三关过完,就基本能保证军卒质量。

    对江恺、张彪等人来说,这是一种新的募军尝试,不管杨丛义觉得如何,他们觉得这足够正式,也足够严格。

第153章 招募新军() 
有第一个来应征的,马上就有第二个,有第二个就有第三个。

    城里城外到处都是招募的标语,进行大张旗鼓的宣扬,再有极高的营地修建工钱,制造足够的话题性。

    募军开始,营地里来了很多人,有应征的,也不少来看热闹的,把招募处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幸好场地够宽敞。

    闲杂人等,只要不越线,一个都不驱赶,就让他们看着,怎么招募军卒,招募的又是什么人,他们议论,也是一种传播形式,若有人看了招募要求,也想应征,去后面排队就是。

    现场秩序就只有两个衙役在维护,但由于招募流程足够正式,围观者、应征者都不敢造次,围观的围观,应征的排队应征。

    招募要求虽然没有写出来挂起来,但看过十多人应征之后,现场的百姓也就明白了,身体不好、手脚腿脚不灵便的不要,年过十八、无谋生职业的不要,年过二十五、无特殊手段的不要,非自愿应征的不要。

    看热闹的一批又一批,看腻了的离开,就有新人填补进来,从清晨到傍晚,招募处一直被围着,百姓看应征者,也看几个年轻的官员。

    城里的百姓很闲,他们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