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区域经济学原理 >

第4章

区域经济学原理-第4章

小说: 区域经济学原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要完成交易必须支付运输成本和正常的交易成本。这种因空间阻碍而产生的空间成本限制了自然禀赋优势的发挥,经济活动不可能随资源要素的赋存状况均匀或随机地分布,使得经济活动集中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形成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异,共同构成区域经济存在的物质基础。
3.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调控干预作用是区域经济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
区域经济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邻里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而不相往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条块分割,城乡分离。尽管人类的经济活动要依托一定的地域空间,空间差异、空间距离也客观存在,但不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只有在专业化劳动地域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规律才能引导经济活动主体把稀缺而分布又不均衡的经济资源配置到有效的产业部门和优势区位,使具有密切经济技术联系的经济活动在特定的地域空间集中,并吸引周围区域的生产要素和经济主体的聚集,形成区域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尽管如此,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在某些领域存在着〃市场失灵〃的可能,公共品的供给也不能完全通过市场力量到达特定的经济区域。区域市场秩序的规范以及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许多特殊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政府通过规划、政策、组织、协调等手段、措施进行有效的调控干预。〃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和〃看得见的手〃(政府调控)的作用都是区域经济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社会经济条件。政府的积极调控干预有利于促进自发的区域经济活动变为自觉的区域经济运行。
   (三)区域经济主体
区域经济运行是指区域经济系统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它包含资源要素的空间配置、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和协调发展等内容。区域经济运行水平是众多区域行为主体决策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术界关于区域经济运行的行为主体(简称〃区域经济主体〃或〃区域主体〃)类型,有三种代表性观点:
   (1)二类说。区域经济运行的主体分为微观主体(企业、农户、家庭户及其他经济单位和政府机构(杜肯堂、戴士根等,2004)。23
   (2)三类说。区域经济中的重要行为主体为企业、家庭(居民)和公共机构(政府)(陈秀山、张可云,2003)24 
   (3)四类说。区域经济主体是指能够实现一定经济空间(经济区域)组织和运行的最少类别的微观承载对象,包括企业、居民、地方政府、区域协调组织(郝寿义,2007)25
本书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区域经济运行的行为主体进一步界定为四类:企业、家庭(居民)、地方政府(或区域政府)、第三部门(商会、行业协会等)。
企业、家庭(居民)是区域经济的微观主体和经济运行的最终承担者、推动者。企业是区域经济行为主体中最重要的微观主体。企业的区位选择决策、营销网络决策、库存决策、工资政策及其生产经营活动,不仅影响到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而且对家庭(居民)、地方政府两个行为主体也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家庭(居民)作为区域经济行为主体之一,一方面是商品和服务的最终需求者,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力、企业经营者的提供者。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运行的主导力量,对区域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区域经济运行中的企业、家庭(居民)、地方政府三大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1所示。
公共经济学认为,公共经济主体大体可分为政府、私人企业、社区、第三部门和国际组织五类。26第三部门亦称非营利性组织,是指除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部门(企业)之外的组织或部门,包括商会、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志愿团体等。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当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成为当代社会协调运转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三部门作为一种介于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部门之间的组织形式,在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具有创新优势、贴近基层的优势、灵活优势、效率优势等独特优势。27第三部门中的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服务功能突出地表现为:促进企业或行业与政府的沟通;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加强行业自律,维持市场秩序,维护行业利益等。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现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重要力量。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中外学者关于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观点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有的、排他性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许多学者都曾试图对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内涵作一明确的界定,但由于各自研究的着眼点不同,有关区域经济学的定义多达几十种。
   (一)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1。 国外学者关于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代表性观点
国外学者关于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代表性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三类: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诺思(H·O·Nourse)的《区域经济学》( 1968)将区域经济学界定为〃研究为人们所忽视的经济空间秩序,研究稀有资源地理分布的科学〃。28理查森(H·W·Richardson)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学家一直不愿承认的经济的空间组织规律性。29胡佛(E·M·Hoover)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5;1984)认为:区域经济学即空间经济学,其研究对象可概括为〃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30〃有什么〃即指各类经济活动(工厂、农场和矿山等生产企业、商行、居民户、公共及私立机关);〃哪里〃即指就另一种经济活动而论的区位(涉及经济活动空间结构中的邻近、集中、分散和异同等问题);〃为什么〃和〃怎么办〃指经济学家的种种解释;区域经济学代表了〃一种可以解释经济系统空间特征的理论框架〃。31尼茨坎普(Peter NijKamp)主编的《区域经济学》手册(1986;1996)认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协调。32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也指出,区域经济学的主要问题是解释一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生产与人口分布状况。33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区内和区际两个层次。杜贝(V·Dubey)在《区域经济学的定义》(1964)一文中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在资源不均匀分配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世界中,各个地区的差异以及各地区间的关系的科学〃。34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变化、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以及区际经济关系。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区域经济学是运用一般经济理论和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变动及其决定力;区域经济发展和增长及其决定力;区际经济关系和如何解决区际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综合性应用学科。35
2。 国外学者关于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代表性观点
19872007年间,国内引进、翻译出版了6本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欧美区域经济学教科书及手册。即:前苏联学者涅克拉索夫的《区域经济学(理论·问题·方法)》(1978年俄文第二版;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中译本);美国学者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1969年英文版;海潮出版社1990年版中译本);美国学者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5年英文第二版;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中译本);美国学者胡佛、杰莱塔尼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84年英文第三版;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中译本);荷兰学者尼茨坎普主编、31位欧美学者参编的《区域经济学》(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1卷,1996年英文第二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译本);英国学者阿姆斯特朗、泰勒的《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2000年英文第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中译本)。综观部分欧美经典区域经济学教科书及手册,其理论内容框架体系的设计安排大相迥异,各具特色(见表1。2)。欧美经典科教书及手册为中国区域经济学研习者洞察、学习及借鉴西方区域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提供了优秀的范本。






 表1。2  欧美经典区域经济学教科书、手册的区域经济学理论内容体系

国别

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年)

区域经济学理论内容体系


美国
哈利·W·理查森(Harry·W·Richardson)/《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
◆匀质区(区际宏观经济学):区域收入;区域经济增长
◆节点区:区位和集聚;节点体系。
◆规划区:规划模型;区域规划与全国规划比较;区域规划方法;区域政策方向



美国

艾德加·M·胡佛(Edgar·M·Hoover)、弗兰克·杰莱塔尼(Frank Giarratani)/《区域经济学导论》(第三版,1984)
◆区位及空间组织理论:单个区位决策;转移成本;分散力支配的区位模式;由凝聚力支配的区位模式;土地利用;城市地区的空间结构;城市区位;人口区位
◆区域及区域发展理论:区域的本质和分类、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区域专业化;区域发展的原因及内外因素、区际贸易与要素移动、区际贸易与要素移动、区际趋同、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区域目标和政策
◆城市活动的空间格局变化引发的城市问题


荷兰


彼得﹒尼茨坎普(Peter Nijkamp)主编/《区域经济学》(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1卷;第二版,1996)  

◆区位分析(现代区位理论):生产活动区位;家庭区位模型;公共设施区位;空间均衡分析;区域经济动力学
◆区域经济模型和方法:区域和多区域经济模型;区域、区际间以及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空间相互作用、运输和区域间商品流动模型;区域经济计量和动态模型;区域经济分析的定性统计模型等
◆区域经济发展和政策:区域经济学中的多目标决策分析;区域劳动力市场分析;区域能源和环境分析;区域结构的创新与变革;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政策

英国


哈维·阿姆斯朗(Harvey Armstrong)、吉姆﹒泰勒(Jim Taylor)/《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第三版,2000)
◆区域收入与就业的决定
◆区域经济建模的投入产出法
◆区域经济差异(新古典主义观点)
◆出口需求模型、聚集和循环累积的增长过程
◆区际贸易
◆区际移民
◆区域失业差异
◆区域政策:政策工具及政策评价等
资料来源:整理自'美' 哈利·W· 理查森。区域经济学概论'M'。李俊,译。北京:海潮出版社,1990。 '美' 艾德加·M· 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M'。郭万清,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荷' 彼得· 尼茨坎普,等。区域经济学(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1卷)'M'。安虎森,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英' 哈维,阿姆斯特朗,吉姆·泰勒。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第三版)'M'。刘乃全,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在美国一些大学开设的区域经济学课程中,其教学内容体系也是各具特色。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区域及其度量工具〃、〃区域的目标〃、〃历史区域增长和发展形式〃、〃区域增长理论〃、〃区域政策〃、〃区域预测〃;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高级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区位和增长〃、〃迁移、人口估计和预测〃、〃多部门区域影响模型〃、〃制度变迁的区域影响〃、〃地方和区域劳动力市场〃、〃空间统计〃、〃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36
   (二)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自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学者博采中外区域经济学教科书及区域经济理论、方法之所长,在中国本土化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贡献卓著者当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南开大学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工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学研究工作者先后出版了《区域经济学》(周起业、刘再兴、祝诚、张可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刘再兴主编,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区域经济学原理》(张敦富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区域经济学教程》(孙久文、叶裕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区域经济理论》(陈秀山、张可云,商务印书馆,2003)、《区域经济学》(孙久文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等多种版本教科书,对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做了许多建设性探索。陈秀山(2002)提出,区域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主要由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经验研究(方法)和区域经济政策三部分构成。37孙久文和叶裕民(2003)认为,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可分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和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三部分。38孙久文等(2006)又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进一步表述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和区域经济应用工具三部分。39张可云(2005)将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框架表述为区域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学科发展史等)、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运行四部分。40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学研究工作者在《区域经济学》(陈栋生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现代区域经济学》(魏后凯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两本教科书中分别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三板块说〃、〃五板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