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汉武挥鞭 >

第301章

汉武挥鞭-第301章

小说: 汉武挥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因如此,刘彻觉得自家儿子再不严加管教,怕是不行了。

    然小屁孩尚未满三周岁,虽已会用不少词语拼凑成断断续续的短句,但想要完全流畅的说话只怕需再过个一年半载的,到得那时才好为他开蒙。

    故在未延请蒙师前,这段时日的教育和引导就颇为关键了。

    正如后世孩童在进入幼儿园前,若父母长辈疏于教导,幼师想要纠正小朋友养成的坏习惯和坏脾气,其实已颇是困难了的。

    所谓三岁看大,说的就是这道理。

    依着汉人虚岁算,刘沐三岁,刘典五岁,张笃六岁,过得年首又皆长一岁。

    刘典对刘沐是采取退避的态度,那年岁稍长的张笃又会如何?

    刘彻对此颇是好奇,故而偷偷观察着。

    小刘沐此时正在呼呼挥着大宝剑,因着已挥了年余,早是养成习惯,每日总得舞上些时候。

    然因毁过父皇刘彻养了多年的数本珍品海棠,小屁屁被狠狠甩了巴掌,他现下挥剑时已不再敢砍劈各式器物和花草了。

    察觉张笃走近,小刘沐却也没停手,他挥剑时向来不怎的在意旁人,非要挥到力竭为止,刘彻也早已从此事瞧出自家儿子存在着某种出人意料的执拗和坚持,也不知是脾性如此,还是有甚么强迫症。

    张笃倒是没有打扰他,只是在旁默默看着。

    呼呼

    半刻过后,小刘沐终是罢手,双手握着剑柄,剑尖抵地,撑着与他身子几乎等高的大宝剑呼呼喘气。

    虽是寒冬腊月,然因殿内烧着地龙,故他额角已有些冒汗。

    “殿下,擦汗!”

    内宰忙是递上帛巾,却没动手帮皇子殿下擦,别瞧殿下年岁小,可因着皇帝陛下早早吩咐宫人尽量不要事事伺候他,故他现下已学会用勺子吃饭,且显得颇为独立,除却脾气霸道了些,不时大吼大叫,倒还真有些早慧的模样。

    刘沐显也习惯成自然,接过帛巾往额角和脖项胡乱抹了抹,便又将之递回给那内宰。

    “嘎”

    刘沐的目光扫到张笃,突是愣了愣,倚着大宝剑,歪着脑袋打量着他,双眸颇有些疑惑。

    刘沐认不出张笃很正常,或许都记不得去岁曾有过这么个玩伴,他之所以疑惑,乃是因张笃的相貌也遗传了老刘家男人的粗犷基因,非但是狭长凤眸,且虎头虎脑的,让他觉着颇是熟悉。

    嗯如果现下有面银镜,让他照照,他就不会觉得疑惑了。

    说实话,刘沐和张笃的眉眼虽皆未完全长开,但也正因如此,这对嫡亲表兄弟长得颇为相像,倒是刘典的相貌继承了其父母的清隽,是个细眉杏目的高冷小帅哥。

    或是血缘更近,或是长相瞧着亲切,总之刘沐和张笃的阔别重逢情景颇是出乎刘彻的意料,刘沐竟是将自身视为宝贝的大宝剑递给张笃。

    张笃展颜淡笑,接过宝剑,便是双手持着剑柄呼呼挥舞起来。

    张笃的年岁大,且已开蒙,依照大汉世家子的教育方式,应已开始学骑马和舞刀弄剑了,若真认真舞剑,应是能有些模样的,然他此时偏是学着刘沐先前的胡乱挥舞,甚至将小刘沐的架势学得有八九成相像。

    小刘沐见状,乐得不住拍手,边是嘎嘎大笑,边是叽里呱啦的说胡话,貌似在指点着甚么。

    张笃更是挥得起劲,也是嘎嘎大笑起来。

    刘彻远远瞧着,不禁诧异不已,心道莫非两个小屁孩在探讨剑术不成?

    难不成自家傻儿子自创甚么“乱舞披风”的绝世剑法,唯有赤子之心的孩童方能悟透,只是朕这皇帝不识货?

    刘彻甚是无语,孩童的世界果然难懂,然瞧着两个小屁孩相处融洽,他也略微放心,看来自家儿子倒不是太过排斥年岁相仿的孩童,也愿意与同龄人玩耍,这就行了。

    最怕是又霸道又孤僻,那可就真是大事不妙了。

    刘彻见儿子难得有个玩伴,索性就让张笃留宿在椒房殿,陪着刘沐多玩些时日。

    阳信公主自是乐意让自家儿子与皇长子多多接触,欣然应允,张骞每日参与完政令讲席,便在长公主府“独守空房”,好在公孙贺也是如此,两座公主府有紧挨着,故两位相识多年的驸马每日多是过府小酌几樽,倒也还算乐呵。

    接下来的日子,张笃和刘沐是彻底玩嗨了,向来独占欲极强的刘沐竟似献宝般拿出诸多玩具,与张笃一起摆弄玩耍。

    尤是在玩轮船时,两个小屁孩光着屁股在暖玉池里扑腾了大半个时辰,内宰们劝都劝不住,又不敢生拉硬拽,直到皇帝刘彻亲身驾临,方才将两个意犹未尽的小屁孩提溜出池子。

    凛冬泡温泉是好事,但瞧着儿子和侄儿皆泡得浑身发白起皱,刘彻就哭笑不得了。

    这小张笃瞧着憨憨的,仪态规矩皆是有模有样,实则鬼主意也不少,尤是玩得欢脱时,就彻底露了本性。

    张骞和阳信公主实则也是这般秉性的,外在看着和颜悦色,温润谦恭,内里切开也是墨汁般的黑。

    小张笃跟父母比起来虽还差远,但已让刘彻这舅父愈看愈喜欢。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刘沐脾性太过暴躁,或许替他找些似张笃这般的机灵玩伴,能潜移默化的让他改改脾气。

    毕竟孩童的思维不同成人,即便被父母长辈千叮咛万嘱咐,说皇子殿下身份尊贵,但彼此熟识后,还是比较放得开的。

    譬如阿娇昔年虽只是个堂邑翁主,却也没少揍皇子公主,广川王刘越和胶东王刘寄幼时更常常出宫,找世家子弟“约架”,真打红了眼,谁特么管你身份,反正只要不打死打残,家中长辈多是不会计较的,便连天家也是如此。

    长辈和宫人们皆宠着哄着刘沐,长此下去不是甚么好事,确实得找些年岁相仿的玩伴,使得开蒙时也好有相熟的伴读。

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书台阁() 
正朔大朝后,大汉皇帝颁下圣旨,于宫禁内设台阁,名尚书台,主掌仆射为尚书令。

    秦时曾在少府设尚书之职,主殿中文书发布,仅为秩俸六百石的低级官员,与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

    皇帝刘彻新制尚书令则秩中二千石,位同九卿,仅次三公,既掌传宣诏命及密奏封事,亦将诸大夫从兰台迁入尚书台,归尚书令辖制,主帝皇策问谋议。

    刘彻因着历史教训,未授予尚书台甚么权柄,却又大幅提升其地位,组建内朝僚阁,使之与公府并举,以此监察及制衡三公九卿。

    皇帝久居宫廷,对文武百官的了解仅止朝堂上的表现及奏章上的呈报,更不可能巨细靡遗的审视公府政务,群臣虽不太敢欺君,但若想将某些事隐瞒不报,压下部分奏章,却是不难的。

    后世朝代之所以设中书令或尚书令,正是要让皇帝有批亲信幕僚作为耳目,使得皇帝能多些消息来源,不至被权臣蒙蔽双眼。

    然也正因如此,历任中书令和尚书令的权柄又过重,每每凌驾公卿之上,反倒是其自身成了擅权乱政之人。

    刘彻不会授予尚书台真正的实权,而会将之作为“内朝御史”,便如同朝堂上的诸御史没有行政权,却有监察权。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刘彻就要用尚书令来监察御史府,唯有建立起层层监督机制,才能不让皇帝耳目昏聩,被臣子蒙蔽。

    否则日后若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此三公私下勾连,便可暗中把持朝局,进而逐步架空毫不知情的皇帝。

    刘彻自身虽是不怕,然将来的继任者却未必能对付得了朝堂上的老狐狸们,譬如他那傻儿子小刘沐,若得继帝位,指不定要被朝臣们怎么忽悠。

    史上的明朝皇帝为此最是伤神,朝臣靠不住,内阁也想揽权,那皇帝就只能弄出锦衣卫,又弄出东厂和西厂,大搞特务工作。

    刘彻不想在大汉搞甚么特务黑机关,顶多让郎中令麾下的暗卫逐步转变成【国安】局的性质,维持政局稳定和保密防谍。

    因而内朝台阁的建制尤为重要,既要用来监察和制衡公府,又不能让其凌驾于公府之上,故尚书台诸官不为朝官,询政不治政,奉书不制令。

    除却替皇帝传宣的诏书,尚书台无权颁布任何政令,然却对公府文书拥有调阅权,以此对中央官署各府司进行监察,直接向皇帝汇报。

    大汉群臣对皇帝陛下增设尚书台之事也没反对,因内朝诸官向来是皇帝僚属性质,且这尚书台没甚么实权,其属官也没进入朝堂参政,完全可凭皇帝自行决断。

    况且尚书台属官的拔擢是不走朝官体系的,秩俸也由少府支应,丞相府和大农府也就没甚么理由过问。

    正如少府乃皇帝私府,其属官的任用拔擢自成体系,尤是历任少府卿皆由少府陈氏世袭,这在其余府署皆是不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

    又如作为帝皇幕僚的诸大夫,没甚么员额限制,皇帝若是养得起,愿意养,那弄上千八百个也无不可,近年告老致仕的诸多公卿可不就都挂了大夫的名头,不时跑太寿宫陪太上皇种花养鸟么?

    群臣当然晓得尚书令乃天子近臣,地位高秩俸高,然那也不是人人能做的,故也没甚么觊觎之心,你想坐这位置,那也得皇帝陛下看得上不是?

    尚书令,皇帝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没甚么可废话的。

    首任尚书令的人选,自是由张骞出任。

    按说南越国尚有不少事务要处理,张骞这南越国相是不宜调回长安的,然刘彻却存了私心,甚至不惜提早设立尚书台,为张骞量身定做了尚书令的官位。

    毕竟张骞历任丞相长史,御史中丞,丞相司直,又外放南越国相,其官秩已然仅次九大卿,调任回京后若无法出任三公九卿,也就不好安置了,总不能拿着公卿的秩俸去公府再做辅官。

    刘彻之所以如此大费周章,除却设立尚书台确有必要,也是为自家那傻儿子考虑。

    小刘沐已虚年四岁,待得话能说流利,就要拜师开蒙。

    皇子习蒙学,自要有年岁相仿的伴读,汉代贵胄子弟的蒙学可不单是读书识字,还有骑马弯弓等武课,习武时也要有武伴的。

    刘彻通过自身审视和暗卫呈报,就为傻儿子挑了四大伴读。

    张笃,张骞和阳信公主之子,虚年七岁;刘典,太常卿刘买之子,梁王刘武之孙,虚年六岁;李陵,建章校尉李当户之子,太尉李广之孙,虚年十一;苏武,玄菟郡都尉苏建之子,虚年六岁。

    四人中以李陵年岁最长,且为军武世家出身,承袭家风早早习武,故让其作为小刘沐的武伴最为合宜。

    刀剑不长眼,若选个年岁太小的武伴,怕是会没甚么分寸,况且小刘沐体魄强健,又日日挥那大宝剑,且脾性凶狠剽悍,真发起狠来怕是没甚么同龄人能打得过他。

    李陵那小家伙自幼跟着阿父李当户习武,走的是虎贲卫那种堂堂正正的路数,且是个身板壮实的憨货,与小刘沐练手应能从容应付。

    刘典估摸是四人中最为早慧的,唯是有些孤傲,也正好用来磨磨小刘沐的性子,有张笃这小腹黑从旁缓颊,应是闹不出甚么乱子。

    况且刘典和张笃皆是正经百八的皇亲,小刘沐遗传了阿娇的重情重义,又被刘彻严加管教,对亲友就算会恼怒吼叫,却鲜少当真动手厮打。

    顶多就是某些时候,着实被阿娇这不靠谱的母后彻底整崩溃了,才会张牙舞爪的要咬她的手。

    刘彻对自家婆娘实也颇为无奈,她大多时候对儿子不管不顾,唯是闷得慌了,就把他往死里逗弄,也无怪小刘沐觉得她讨嫌,压根就不待见她。

    总之两个憨货间的母子关系很是奇葩,刘彻早早为儿子安排玩伴,也是忧心他留下甚么童年阴影。

    之所以在伴读中加了个苏武,乃因李陵是个憨直的,年岁又较大,刘典和张笃的身份颇高,自要为小刘沐这皇子殿下找个忠诚可靠的小跟班。

    依着史籍记载,苏武是坚韧沉稳的性子,现下虽才虚年六岁,然据暗卫禀报,小家伙已是颇为懂事,苏建夫妇对孩子的教养还是极为不错的。

    刘彻本可寻来霍去病的,但稍作考虑后,终是暂且作罢,盖因霍去病现下虚年才五岁,且是小吏与女奴的私生子,召为皇子伴读着实不宜。

    况且人的成长,除却天赋决定,还要靠后天环境铸造,霍去病现下可没展现出甚么过人之处,刘彻还得遣暗卫多多观察。

    若真是有潜力的好苗子,过得数年再培养也不迟,毕竟历史上的霍去病是武将,而非苏武般的文臣,甚么蒙学不蒙学的,都不算大事。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不存在的!

    若将史上功冠全军的“冠军候”培养成文绉绉的雅痞,那才真是天大的浪费。

    刘彻为了培养自家那傻儿子,真是费心劳神,乃至不惜因私废公,将张骞早早调任回京,实是有悖原则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

    张骞既要调任,南越国相出缺,刘彻也就索性没再派任,着南越中尉公孙昆邪暂代。

    因着公孙昆邪历任陇西太守和典属国,位列诸卿,故其地位太高,本让他做张骞副手就有些委屈,若现下再派任旁人,就未免太不给他面子了。

    张骞尚要回趟南越国,向公孙昆邪交接政务,皇帝刘彻便嘱咐他,返京时将南越王赵骈带回来,向朝廷呈万民书和内附国书。

    张骞欣然应诺之余,也没觉着有甚么意外。

    实则全天下皆晓得南越已为大汉所有,除却岭南四城,其余南越百姓都已北迁汉境,南越早是名存实亡了。

    那南越王赵骈本就是傀儡,昔年被大将军郅都推上王位时未满十岁,到得今岁方为束发之年。

    大汉何时将南越国并入版图,还不是全看皇帝陛下何时发话么?

    如此看来,陛下是觉着时机已到,要除国设郡了,首任的郡守应为公孙昆邪无疑。

    大汉边郡太守本就多为武将出身,且岭南之地也就四座大城,属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